房地產的天不是晴朗的天


房地產的天不是晴朗的天

如今的銀行越來越重視零售業務,零售業務對銀行收入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原因何在呢?因為歷史數據表明,居民的信譽要遠好於企業,個貸的壞賬率非常低。但是,10年之前美國發生了次貸危機,也就是個貸出現了違約,導致個貸違約的原因是房價持續下跌。

因此,評價房地產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一定要辯證去看,70年代後日本經濟的繁榮和2000年以後美國經濟的繁榮,房地產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日本和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都是房地產的過度繁榮所觸發的

如果說,過去10多年銀行涉及房地產的資產都成為好資產,那麼,未來10年就一定不會是過去10年的延續了。這個世界上,沒有不破的泡沫,有人設想這樣一個理想過程:今後若房價維持穩定,但貨幣仍在增加,居民的收入仍在增長,那麼,目前過高的房價,將以時間換空間,若干年後自然是合理了。

但我認為,只要市場存在下去,就必然會有波動。作為投資者,都有預期回報率,

如果未來房價走L型,誰還願意貸款加槓桿購房呢?如果是房產持有者,在開徵房產稅的情況下,其中有多少人願意長期持有不漲並需要納稅的資產呢?

當然,要預測房地產“繁榮的頂點”確實很難,房價租金比、房價收入比、房價總市值/GDP

等,都顯示房地產存在明顯泡沫;但從居民房貸餘額/房價總市值、居民房貸年還本付息總額/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看,似乎又不高。

如果用空置率多少作為房地產泡沫會否破滅的指標,但如果房地產作為投資品,就像股票一樣,那麼,再高的空置率都不是問題。我認為,房地產最大的問題就是“上漲”,漲得越多,離繁榮的頂點就越近。當前,由於限價、限貸、限購等政策,人為壓低了房價漲幅,即2017-18年的房價實際漲幅可能比公佈名義漲幅更高。

如一二線城市都在調控新樓盤的發售時間、價格和規模,從而導致大家像認購新股一樣搶購房子。有人把房地產開發企業庫存的下降,看成是房價將繼續上漲的理由。但

房地產去庫存不同於消費品去庫存,前者只是轉移庫存,即開發商去去庫存,投資者加槓桿補庫存,最後是房屋空置率上升。

為了去槓桿,地方政府減少了住宅用地的供給,伴隨著開發投資增速的下降,意味著今後樓盤供給會相對減少;但從需求層面看,由於限購、限價和限貸並未能有效壓制需求,反而使得投資、投機性需求得到了刺激。故行政化去槓桿的手段需要反思。

對於投資品而言,僅從供給角度來判斷價格漲跌肯定有失偏頗,就像比特幣一樣,儘管供給越來越少,但價格也出現了暴跌而非暴漲。原因在於,投資品的需求會因為預期的變化而改變。又如,黃金的未來供給(可開採量)也會越來越少,越來越稀缺,但為何當今價格還是那麼疲弱,是因為全球對於投資黃金的需求減少了。

簡單把消費增速下行歸結為中產都去做房奴了,也是不夠客觀的。我們必須意識到,中國經濟增速的下行是因為生產要素的總供給在減少,勞動力、土地的成本大幅上升,技術進步放緩,勞動生產率的增速下降——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日本、韓國和德國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經濟增速減半,而且成為經濟轉型的契機。

當前,中國大部分城市出現了流動人口的淨流出,貨幣增速也大幅下降,產業投資的利潤回報率自然就降低了,因此,今後中國經濟繼續減速應該沒有懸念,因此經濟大環境並不支持高房價,尤其是那些人口在流出的三四線城市。記得2005年的時候,有人問我,中國股市什麼時候見底?我說,股市越下跌,離底部就越近。如今,房價漲幅越大,持續上漲時間越長,則離繁榮的頂部也就越近了。

總之,迴歸中國經濟過去40年的高增長軌跡,發現前期靠引進外資和出口導向政策,後期靠房地產和土地財政。但如果繼續依賴於房地產和土地財政,則危機就難以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