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佳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为爱殉情的经典世之作

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阅读”已经成了李夫子的日常习惯。十几年的阅读生涯,李夫子读过的书有很多,但可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影响力巨大的经典巨著了。李夫子总结了一下,但凡是经典,一般都是悲剧,或者是悲喜剧,但总归结局都是悲剧的。好像只有缺失与遗憾才能让人们记忆犹新!在所有的文学经典中,可能“爱情”是永不衰落的一个话题,从西方的莎士比亚到中国的一代文豪,从他们的笔下涌现出无数催人泪下的爱情经典,而今天李夫子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一部经典爱情作品——

《米佳的爱情》!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蒲宁”

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看过这篇文学经典,这部著作是俄罗斯作家“蒲宁”所写,1933年,蒲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俄罗斯作家。1870年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等,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养料。从1887年发表文学作品起到1953年去世,60多年间佳作不断,其中《米佳的爱情》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蒲宁作品。

《米佳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为爱殉情的经典世之作

1933年,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中这样写道,“在《米佳的爱情》中,蒲宁以对心理的全面的娴熟把握,来剖析年轻人的情感。在这种心理把握中,感官印象和心理状态得到了出色处理,这是特别不可或缺的”。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也说过,“我读了《米佳的爱情》的法译本后大为激动,我叹服于小说对爱情分析的细腻,我不能不表达我对小说的赞赏,可以说要想深入了解爱情,这一篇是绕不过去的文学经典。”

了解爱情的文学经典《米佳的爱情》

一篇好的小说,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开头。这篇小说开篇这样写道:“米佳在莫斯科的幸福日子到3月9日就戛然而止了,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为什么到3月9日就戛然而止了?我们不禁会想,可以说这个开头就很吸引人。而且如果你读完小说了,就会发现开头与结尾遥相呼应,非常精妙。先说主人公米佳在莫斯科的幸福日子。小说中写道:“当时他俩邂逅,相识没几天就觉得世上最大的乐事莫过于同对方交谈(哪怕从早谈到晚),米佳怎么也没料到竟会这么快就进入他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起便偷偷期盼着的那种神话般的爱情世界。”他俩一个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

“米佳”,一个是戏剧学校的学生“卡嘉”,两人一见如故,爱得如胶似漆。

爱情的双刃剑

爱情到来时,什么性格、地位、阶层都不是问题,只管好好爱,把对方捧在手里、放在心里,看哪哪发光。他们俩如此度过了一段极为美好的时光。恋爱中,米佳对卡嘉的欲望也越发强烈。每次约会结束,卡嘉都跑到米佳的宿舍里,两人进行长时间的狂热的亲吻,最终才分开。每当米佳解开卡嘉的上衣,少女的酥胸便秀美而圣洁的展现在米佳的面前,令人心颤的温柔将米佳带入即将昏厥的极乐之中。但是他们的关系并没有跨越最后的界限,只要他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除了那一点之外已无所不知。而且现在每逢这种时候,卡佳的情火往往比过去还要炽烈。多疑的米佳在与卡嘉亲热的过程中,有时会激起一种不寒而栗的可怕感觉。每当米佳与卡嘉百般恩爱的时候,情绪的流露本来是那么愉快、那么甜蜜,看来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崇高、更美好的了。可是此时的米佳只需要一想到卡嘉和另一个男人未必没有这样做过,就会立刻觉得这种恩爱不但丑恶的难以言说,而且是违背人性的。这就是那种最可怕的感觉。这时卡嘉就会激发起他强烈的憎恶感。

《米佳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为爱殉情的经典世之作

米佳陷入痛苦的根源

爱情很奇妙的一点就是这样,越是爱到深处就越想要把对方据为己有,就越敏感多疑,担心对方不够爱自己。但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爱情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所以一旦深入到对方的生活中,慢慢的摩擦就会出现,这在恋人之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米佳和卡嘉也不例外,小说就是从一次小小的不愉快开始的,而且他预示着人物后来的命运走向。故事一开始时,米佳和卡嘉在莫斯科的特维尔街心公园散步。寒冷的冬天过去了,春天的阳光洒下来,白云漂浮,暖意融融,可是外界的一切再美好也不如卡嘉好。被爱情的幸福笼罩的米佳,觉得眼前这一切都无法与卡嘉媲美。

这天卡嘉特别可爱,一副天真烂漫、小鸟依人的样子,不时以一种充满稚气的信赖挽着米佳的胳膊,仰望着米佳的脸,米佳幸福的几乎有点得意忘形,步子迈的那么大,使得卡嘉好不容易才跟上他。如果就这样静静的不说话,该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可是他们说话了,一说话就出事了。卡嘉突然说到:“米佳笑起来非常孩子气。”这让米佳有点不高兴了,因为他感觉女友这是在说自己不够成熟,但米佳忍住没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又联想到卡嘉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得比米佳老练,在生活中也比米佳在行。所以米佳总觉得女友也许在风流韵事方面肯定有所阅历,一想到这米佳心里就不舒服。他酸酸地提起戏剧界的人,想请卡嘉吃饭的事,卡嘉反击道,她是不可能为了米佳放弃艺术的。

《米佳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为爱殉情的经典世之作

这太刺激米佳了。卡嘉显然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孩,对于艺术有很高的热情,不会为了爱情就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所以站在米佳的角度看,卡嘉并不是那么爱他。爱情的表现方式,正面是甜蜜,反面是妒忌。爱人只能为我所有,任何事情或者人分散了爱人的注意力,都会让人“妒火中烧,恨得牙痒痒的”。米佳特别希望卡嘉远离让他讨厌至极的戏剧界。米佳太担心卡嘉会因为对戏剧的热爱离开自己了。米佳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而且在现实中也得到了验证。卡嘉就读的私立戏剧学校要考试了,忙得要命,根本没有空去米佳家。米佳心里特别失落,虽然找到好多借口来宽慰自己,可是妒忌就像是针刺着内心。米佳心想,“卡佳是不是跟戏剧学校的校长走得太近了?校长是个淫棍。对卡嘉的过分关注不是一天两天了,是不是早已有了不轨之心?而卡嘉是不是已经察觉?可是并没有想着去拒绝。”这一切简直不能细想。

《米佳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为爱殉情的经典世之作

爱情很奇妙的一点就是你越想抓紧它,它就像是手中的沙,漏得越快。米佳对卡嘉的爱是独占式的。这种爱最开始会让对方感觉分外的甜蜜,可是到了后面逐渐会觉得窒息和想要逃离。卡嘉这样独立的女孩,当然希望有自己的空间可以去自由的徜徉,两个人最根本的矛盾就浮现出来了。米佳越想占有卡嘉,卡嘉就越想逃离,卡嘉越要逃离,米佳就越想占有,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悲剧。

米佳与卡嘉爱情的转折点

卡嘉考试顺利通过,但是在米佳看来,卡嘉现在展现的一切都让人讨厌,太矫揉造作了。为了取悦人,做出的鄙俗的腔调太可恶了,像是天使一般的女孩和舞台上又风骚、又轻挑、又装腔作势的女演员,怎么可以联系在一起?真是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此时米佳的心情是复杂的,既分外强烈的感到他同卡嘉关系的亲密,又对卡嘉怀有敌意和仇恨。然而米佳又感到得意,因为他意识到卡嘉毕竟是属于他的,可是同时又心痛如绞,觉得卡嘉已经不再是属于他的了。

米佳内心的想法,聪明的卡嘉当然看出来了,卡嘉对米佳说:“我不明白,既然你认为我这么坏,为什么还要爱我?你究竟要我的什么呢?”可是爱情就是没有道理可讲。一方面它给恋人们带来无与伦比的甜蜜,一方面两人的关系又像是紧绷的弦,随时都可能断掉。但奇妙的是米佳感觉对卡嘉的爱情不但没有减弱,相反随着妒忌的增长而增长着。两人越行越远,卡嘉变得越来越忙,越来越像是出入交际场的名媛,米佳再也无法忍受这种耻辱和痛苦了。他要离开莫斯科,回到自己的老家去,只有那样米佳才能松一口气。

《米佳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为爱殉情的经典世之作

短暂的离开,虽然不能解决问题,可是会给双方一个沉淀和反思的时间。毕竟太过在乎,双方都无法呼吸。临分别前双方的感情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幸福状态,卡嘉过来帮米佳收拾行李,甚至陪他去买捆绑行李用的皮捆带,有一回卡嘉甚至哭了。卡嘉是从来不哭的。这泪水甚至让米佳觉得卡嘉就是他最亲的亲人,一股强烈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米佳觉得对不起卡嘉,短暂的告别像是挽救了这段爱情,昔日那些矛盾和冲突都掩盖在甜蜜的面纱之下,离别的车站挥洒的泪水,米佳觉得卡嘉身上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无论是卡嘉可爱的脸蛋,还是卡嘉娇小的身材,无论是卡嘉还带着少女稚气的妇人艳丽风姿和青春活力,还是卡嘉向上抬起的晶莹的双眸,都如此美丽,如此动人,如此让人心生爱意。可是啊,他们就这样分离了。火车开动了,不可预知的未来开始了。

《米佳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为爱殉情的经典世之作

米佳陷入绝望的深渊

米佳想着他们未来还可以重逢,他不知道命运等待他的将是黑暗的深渊。就这样,米佳怀着对卡嘉的思念,回到了家,家永远是我们最后的退居所。每当在外面受到伤害了、心情难过了,都会想到回家。在蒲宁的笔下,米佳的乡下老家真是美不胜收。小说里这样描绘到:“当太阳移至午后,照射着宅地的另一面时,米佳望向窗外苍白的春雪,已变成淡淡的蓝色,在湛蓝的空中,在树梢的上方,已漂浮着大朵大朵的白云。又过了一天,漫天云霭的苍穹豁然开朗,露出大片碧空,树皮上发出湿润的亮光,窗外屋檐下滴着雪水,这一切都使米佳喜不自禁,怎么也看不厌。”

远离了莫斯科的纷扰,远离了爱人带来的刺痛和苦恼。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回到老家,泥土如此芬芳,亲人如此温暖,真是让人倍感亲切。而让米佳又爱又恼的女朋友,因为分离,此时在米佳的脑海中也不再是矫揉造作的女演员了。卡嘉像天使一样美丽,像白雪一般纯洁,米佳如此爱这个精神上完美无瑕的卡嘉。每每回忆,脑海中浮现的都是美好的片段。米佳掏出卡嘉的一张照片,久久的端详着她浓妆艳抹的小小脸庞,她的坦率、真诚、微呈圆形的明眸,都那么纯洁无暇、光彩照人,让米佳越看越爱。

他决定必须要写信,来抒发那份浓烈的爱。而卡嘉的回信也让他狂喜不已,太幸福了,太开心了。“我的亲爱的,我唯一的心上人”,卡嘉信中的这句话,米佳反复念着,脚下的大地都像是飘飘然浮动起来,心有所念,必有回想。卡嘉的来信让米佳觉得自己对于爱情的等待是得到认可的,自己所遭受的一切都有了价值,人的欲望就是如此。有了第1封信,就期盼着第2封信。几天来,米佳一直很有把握地等待第2封信的到来,并为此感到幸福甚至自豪。可是盼星星,盼月亮,盼到肝肠寸断,都没见信来。现在的米佳越来越苦恼,越来越不安了。米家又开始找理由宽慰自己,可是没有用。痛苦的折磨,让敏感的米佳深受其害。米佳意识到信再也不可能来了,某件事情已经在莫斯科发生,或者眼看就要发生了,米佳觉得自己完了,毁灭了。

《米佳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为爱殉情的经典世之作

知子莫若母,米佳的母亲深知自己的孩子陷入苦恼之中,可是米佳的心门并不愿意向母亲打开,米佳不再去注意行将到来的夏天给他周遭带来的变化。米佳虽然看到了,甚至感觉到了这些变化,可是对他来说,这些变化已失去他们本身的独立价值。一想到女朋友卡嘉很可能抛弃了自己,米佳就痛不欲生。人就是这样的,越是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美好,也就越绝望。绝望到一定程度就是病态了。米佳像是疯了似的,不断找借口去邮局,看有没有卡嘉的来信,可是等待米佳的只有无穷无尽的伤心而已。

米佳的悲剧不可避免

其实说道这,大家可能会发现,米佳的性格是比较激烈冲动的,这种性格的人要爱会爱的浓烈,要恨也会恨得彻底,要纠结也会纠结的要死。“要是一个礼拜后再也没信来,我就会开枪自杀”。 米佳说出这样极端的话,真的是一点都不意外,也为后文做了铺垫。在米佳看来,世界好比是一个樊笼,在樊笼内越是美好的东西,就越让人痛苦,越使人受不了。美好、痛苦,米佳来回摆荡,在两个极端之间,像是没有皮肤保护的人一样,一丁点挫折都能让米佳痛不欲生。可以说米佳的悲剧不可避免。

米佳不再去邮局了,不再写信了,也不再期盼那不可能来的回信。他心灰意冷,自我放弃,在管家的撺掇之下,他跟护林员家的儿媳妇阿莲卡偷情,阿莲卡长得很像卡嘉,跟他偷情使米佳感觉自己是报复了冷淡的真卡嘉。可是偷情之后,米佳觉得自己很恶心,那种愧疚感和耻辱感爬上心头,让他觉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但愿卡嘉能原谅自己。可是没有办法,事情已经发生,一切都无法挽回。此时卡嘉的信来了,信上写道:“亲爱的米佳,别记我的恨,把过去的一切都忘掉吧。我是个负心的,薄情、堕落的女人。我配不上您。然而我对艺术却爱得发狂,我已拿定主意,绝不反悔,我要走了,同谁一起走?你是知道的。您是敏感的人,聪明的人,您会谅解我的。我求您别折磨自己和我了。你别给我写信,一个字也别写。写也没用。”这封信对于米佳来说,是真正致命的打击。他现在明白一切都结束了。

《米佳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为爱殉情的经典世之作


天黑了,无论是屋顶上,还是宅地四周,还是果园,都是哗哗的雨声。米佳躲在卧室里,外面是家人在围着茶桌谈天说地,但是米佳已经融入不进去了,胸口猛烈的一阵疼痛袭来,这疼痛是那样强烈、那样椎心泣血、那样难以忍受。以至于米佳不去想他要做的是件什么事,不去考虑这件事会产生什么后果,而只是渴望,哪怕只让他有一分钟的时间摆脱这种疼痛也好,于是他做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决定。他摸索着打开床头柜的抽屉,摸到了冰冷的、沉甸甸的手枪,如释重负的深深舒了口气,张大嘴巴怀着脱离苦海的喜悦,用力扣动扳机,开了一枪。小说到这里结束了。

我们再来看开头,“米佳在莫斯科的幸福日子,到3月9日就戛然而止了。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可以说米佳的直觉是对了,就像是一件美丽的瓷器,一开始只是一个极其细小的裂缝,到后面越裂越大,最后碎成一地,无法收拾。而米佳也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真是让人叹息。他们爱情悲剧的症结是在于性格的不同,米佳占有欲太强,而卡佳有一颗独立自由的灵魂,这个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著名评论家斯捷布恩认为,蒲宁成功“挖掘了位于两个世界之间的作为实体的、源于人的自然状态的爱情悲剧”,可谓是一语中的。

小说的文学价值

这篇小说除了对爱情有着出色的描写之外,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也让人叹为观止。蒲宁把那份炽热浓烈的爱渗透到随处可见的自然风景之中,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春天特有的那种苍茫的暮色笼罩着大地,从洞开的车窗里飘进雨水的气息,似乎还夹着蘑菇的清香。树木尚未披绿绽青,仍是光秃秃,可是列车的隆隆声在树林里听起来毕竟比在旷野上要清晰悦耳的多。前方已闪烁着车站的点点灯火,那灯火蕴含着春日特有的哀愁。”

这样细致优美的描写,在小说里比比皆是。自然界在蒲宁笔下美得让人叹息,那散发着清新气息的白色桦树、漂浮的朵朵白云,田野里绽放的小花,温暖和煦的阳光、叮当作响的马铃声等,如此生动,如此迷人。

经历过刻骨铭心,才能写出令人共鸣的作品

有人说过,经典的作品并非纯虚构,通常只有经历过刻骨铭心,才能写出令人共鸣的文学作品。1927年,蒲宁认识了一个年轻的女作家“加丽娜·库兹涅佐娃”,从而开启了一段火热浪漫,同时也是痛苦难熬的黄昏之恋。爱情有神奇的作用,让作家重新焕发了青春,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但是,蒲宁那时候已经有了妻子“维拉·穆罗姆采娃”,他这场疯狂的爱恋,给妻子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蒲宁跟米佳一样,专制独断,充满了极强的控制欲,“加丽娜·库兹涅佐娃”实在是忍受不了,离开了他。这对年迈的蒲宁来说,是沉痛地打击。他无法理解,也无法原谅“库兹涅佐娃”的背叛。他也像米佳一样,陷入了快要发疯的境地,脾气变得暴躁易怒。还好他的妻子“维拉·穆罗姆采娃”,对他不离不弃,一直无微不至地照料他,直到他去世。想一想,如果没有维拉,作家本人会不会选择跟米佳一样的结局?这个真说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