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發生在長安的大論戰,佛教兩派的分歧點

眾微成色,

色無自性,

故雖色常空。”

在東晉時期的佛教界,有過一次非常大的理論分歧,產生這個分歧的兩個人物來頭都不小。一個是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另一個是來自北天竺的名僧,覺賢三藏法師,音譯佛陀跋陀羅。這次的爭論甚至還牽扯到了另外一位高僧,就是中國淨土宗初祖,廬山慧遠大師。這次爭論的理論,簡單地來說,就是“空有之爭”。

兩千年前發生在長安的大論戰,佛教兩派的分歧點

覺賢,音譯佛陀跋陀羅

交惡由來

覺賢,少時遊學罽賓,當時即有大名,義熙初年來到長安,與羅什三藏相見。傳說他與釋迦牟尼佛本是同宗,皆為迦毗羅衛國人,其父為甘露飯王。初到長安之時,他與羅什三藏一見如故,相交甚好。但這種情況隨著二人交往的深入,特別是對於“空有”這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導致了二人的關係惡化。最後羅什僧團的弟子誹謗覺賢“神通誤人”遂遭到驅逐,覺賢在廬山慧遠大師的調停下,攜弟子慧觀等人,南下至廬山東林寺,直到圓寂。

鳩摩羅什三藏對於“般若”和“中觀”理論的研究是很深的,他才思敏捷,說法深入人心。由此,“空”的概念和理論在中原可謂是深入人心,當時的長安學界,“談空”是主流。而覺賢三藏所秉持的是“有”,因此兩位頂級高手在姚秦太子組織的一次規模頗為盛大的辯論會上,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兩千年前發生在長安的大論戰,佛教兩派的分歧點

鳩摩羅什尊者

空有之辯

鳩摩羅什三藏認為“法相皆空”,認為“一切法無相”是大乘的根基,由此堅決地否定萬物之外另有獨立的“一微”存在,特別是在譯出《維摩詰經》之後,多次強調“一切法畢竟空”。而覺賢三藏堅持“緣一微故有眾微”,並且反問道“寧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一個秉承的是大乘空宗的理論基礎,一個堅持的是大乘有宗的理論基礎,兩個人的討論結果自然是不歡而散。從義理上來講,空有之爭,一直是幾千年來佛教爭議的重點,並沒有哪一方獲得勝利。

兩千年前發生在長安的大論戰,佛教兩派的分歧點

《金剛經》是空宗的經典

廬山譯經

由此,慧遠大師延請覺賢三藏到廬山東林寺譯經,欣然應允。覺賢法師在東林寺譯出了諸多經典,《達摩多羅禪經》對東晉時期乃至後世的禪法影響深遠,法領請回的《華嚴經》經由覺賢大師翻譯,對後世的華嚴宗的創立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而由法顯大師請回的《摩訶僧祗律》這部戒律,同樣是出自他的翻譯。此外,《大般泥洹經》、《大方等如來藏經》、《新無量壽經》等都是出自覺賢的翻譯。覺賢大師的譯經數量放在中國佛教史並不算多,但是他是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人物,《華嚴經》的譯出,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佛教的走向,也影響了後面傳入中國的世親無著兩位大師的學說基礎。

兩千年前發生在長安的大論戰,佛教兩派的分歧點

覺賢大師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

影響後世

可以說,《華嚴經》是整個中國佛教史理論體系最完備的一部經,特別是它的“三千大千”的世界觀,後面深刻地影響到了淨土宗的諸多佛國淨土。“華藏世界”以及“境行果”的理論,在後面的隋唐時期成為了主流。

覺賢三藏初到中國的目的是為了傳禪法,陰差陽錯之間成為了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家。此等因緣,妙不可言。在當時他與羅什三藏齊名,後世也將他認定為“中國禪”的創始人,他的禪法不同於佛教初期傳入中國的禪法,這一點後來深刻地影響到了禪宗。

兩千年前發生在長安的大論戰,佛教兩派的分歧點

廬山東林寺的覺賢大師紀念塔

覺賢三藏,一代高僧,於宋文帝元嘉六年示寂,世壽七十一歲。如今的廬山東林寺,仍保有大師的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