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后妃去世之後,她們的首飾怎麼處理?

Heavn123


現在的觀眾們喜歡看清宮電視劇,一方面是因為清朝距離現在時間很近,觀眾對那段時間的歷史,還比較熟悉。另一方面就是,電視劇中那些精美的服裝和首飾了。比如電視劇甄嬛傳中,吸引觀眾目光的,除了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之外,還有精美的服裝和首飾。在電視劇中,後宮嬪妃的等級,都在她們所穿的衣服,和所佩戴的首飾中,可見一斑。

對以古人所穿的衣服來說。首先,他們在穿衣的時候,要嚴格區分場合。在古代,最講究的就是等級和禮制,對於穿衣方面的規定也就更為嚴格。不同的場合要穿不同的衣服,有時候甚至一天之中也要換好幾次衣服。衣服又分為不同的類別,祭祀時穿的,上朝時穿的,出門時穿的,在家時穿的等等。其次,古代人穿衣要成套,每一件衣服都有配套的其他衣服。最後,即便是在同一個朝代,服飾又有不同的變化,其材質,樣式,顏色都有很大差別。

古代人的頭飾也是如此。在皇宮中,甚至妃子們的頭飾會和她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比如在甄嬛傳中,沈眉莊被查出懷有身孕,太后非常開心,賞了她一個如意簪子,沈眉莊一時間風光無己,到了後來,沈眉莊被查出是假懷孕,皇帝親手把那個簪子摔在地上,意味著沈眉莊的榮寵到此結束了。又有,皇帝看上了甄嬛的妹妹,想要納她為妃,賞了她一個海棠步搖,不過後來甄嬛的妹妹並沒有進宮,反而是嫁給了皇帝的弟弟。可見,這些首飾,都和妃子們的榮寵息息相關。

她們活在皇宮的時候,受寵或者不受寵,都體現在了首飾上,那她們去世之後呢,妃子們的手勢又會怎樣處理呢。依照古書記載,大概有以下幾種方式。第一種,由庫房進行重新加工,製作成新的首飾,再由皇帝賞給別的妃子。舊的去了之後,又有了新的,來來往往,從未停歇。第二種,就是身份地位比較高的妃子,她們在去世之後,皇帝往往都會把她們生前喜歡的首飾,放在她們的陵墓裡,一同陪葬。這在古代,是最常見不過的處理方式了。

第三種,是對於皇帝非常喜愛的妃子來說的。她們去世之後,皇帝往往會把她們的東西留下來,時不時拿出來睹物思人,一解相思之苦。比如在甄嬛傳中,雍正皇帝就把已故純元皇后的首飾留在身邊,一般不輕易示人。第四種,就是由庫房收回了,有的皇帝提倡節儉,去世嬪妃的首飾,會讓庫房收回,留著賞給下人或者做其他用處。這些首飾的用處,大家都知道了嗎。面對清朝時,宮中的妃子去世後,她們生前的首飾將會被怎麼處理呢?你們對此怎麼看呢


果果爸看電視劇


清宮后妃雖然可以獲得大量珍貴的賞賜,比如頭面首飾、擺設、布料等,但她們只擁有暫時的使用權,而不具備所有權。她們去世後,這些東西的處置權利仍然歸皇帝。

比如乾隆皇帝的容妃去世後,她的遺物處理去向大體如下:

一部分由宮廷回收

小部分焚燒給容妃為祭奠

小部分隨容妃陪葬入棺中

一部分撥給和孝公主為陪嫁添妝

大部分由乾隆皇帝賞賜給和孝公主

大部分由乾隆皇帝賞賜給外孫女大格格(和碩和恪公主之女)

小部分分送給宮裡妃嬪、和敬公主

小部分賞賜給容妃親人家屬

小部分賞賜給容妃宮裡的太監宮女嬤嬤等

小部分賞賜給為容妃處理後事的太監


容妃薨後擬分送遺念
愉妃,玉器五件一盒,宮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穎妃,玉器九件一盒,宮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惇妃,玉器五件一盒,宮扇四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婉嬪,玉器五件一盒,宮扇三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循嬪,玉器五件一盒,宮扇三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林貴人,玉器四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萊石如意一柄。
祿貴人,玉器四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萊石如意一柄。
明貴人,玉器四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萊石如意一柄。
鄂常在,玉器二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萊石如意一柄。
白常在,玉器二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十八羅漢一盤,萊石如意一柄。

和敬固倫公主,玉器四件一盒,宮扇二柄,伽南香念珠一盤,廂玉如意一柄。

容妃親戚及族人擬賞
公額思音,如意一柄,鼻菸一瓶,鼻菸壺一個,蟒緞一匹,石青大緞一匹,醬色大卷紗一匹,石青大卷紗一匹。
公托克托,如意一柄,鼻菸一瓶,鼻菸壺一個,蟒緞一匹,石青大緞一匹。
臺吉喀申霍卓,如意一柄,鼻菸一瓶,鼻菸壺一個,蟒緞一匹,石青大緞一匹。
臺吉帕爾薩,如意一柄,鼻菸一瓶,鼻菸壺一個,蟒緞一匹,醬色大緞一匹。
帕爾薩之子兵巴克爾,如意一柄,鼻菸一瓶,鼻菸壺一個,彭緞一匹,紡紗一匹。
兵阿克伯塔,如意一柄,鼻菸一瓶,鼻菸壺一個,彭緞一匹,綾一匹。
兵哈丕爾,如意一柄,鼻菸一瓶,鼻菸壺一個,藍紗一匹,綾一匹。
小人,丕裡敦,巴巴克,每人如意一柄,鼻菸一瓶,鼻菸壺一個,官用紗一匹,石青小褂一件。
額思音之妻,如意一柄,鼻菸壺一個,醬色大緞一匹,月白大緞一匹,藍官用紗一匹,石青官用紗一匹。
圖爾都之妻,如意一柄,鼻菸壺一個,銀二百兩,青大緞一匹,青宮綢一匹。
喀申霍卓之妻,如意一柄,鼻菸壺一個,桃紅緞一匹,綠紗一件。
喀申霍卓之女二口,每人如意一柄,鼻菸壺一個,桃紅緞一匹。
容妃之姐,如意一柄,鼻菸壺一個,藍大緞一匹,月白寧綢一匹。
容妃之妹,如意一柄,鼻菸壺一個,醬色大緞一匹,藍大卷紗一匹。
兵巴哈爾等之妻三口,每人如意一柄,鼻菸壺一個,彩色大緞一匹。
帕爾薩之妻,如意一柄,鼻菸壺一個,桃紅綢一件,月白綢一件。
首領太監二名,每人銀五兩,每人官用紗一匹。
出力太監四名,每人銀四兩,制錢一貫,每人官用紗一匹。
當差太監八名,每人三兩,制錢一貫,每人漳紗一匹。
頭等女子一名,銀十兩,制錢一貫,衣服六件。
二等女子五名,每人銀六兩,制錢一貫,每人衣服五件。
頭等媽媽裡一名,銀四兩,衣服三件。
二等媽媽裡三名,每人銀二兩,每人衣服三件。

春之九如


理科男答歷史。

首飾全都回歸國庫,然後再按不同情況處理。

在古代,等級不同,妃子的服裝、首飾都不同。

就拿頭飾來說,牡丹花色的頭飾只有皇后一個人能使用,海棠花色需要五品以上的妃子才有資格。

皇后戴得又是明黃色和正紅色的九尾鳳或者是流蘇(垂到肩膀並且兩邊皆可佩戴)。

皇貴妃低一等,是正紫色的,戴七尾鳳、流蘇(垂到肩膀且只能戴一邊)。

各宮主位則是寶藍色,五尾鳳、流蘇(垂到耳垂位置)。

畢竟是封建社會,等級嚴格分明。

但是這些首飾只能代表她們的身份,卻不是她們個人物品。

所以在她們去世後,對她們生前的首飾處理都一樣,那就是回收到國庫。

朝廷回收之後,就會把這些首飾再分類。

比如磨損嚴重的,會直接將它回爐重造,或者直接銷燬。

如果品相好的,或如新的一樣,則會重新送給他人,所以一般首飾的主人都有好幾代,不可查證。

下面我們說一個清朝的首飾,銀鍍金盆花面簪。

它的主人是睦答應,道光帝的妃子。

道光二年被封為貴人,道光十年封嬪。十一年,又降為貴人,同年,再次降為答應。十二年,降為官女子,沒過幾天,溺水而亡,葬在六道口,後又追封為答應。

在她去世後,她的首飾全都收歸庫房,其中便包括這件銀鍍金盆花面簪。

這件首飾用的是銀絲來鑲嵌的,還使用了點翠等工藝。

在花盆部分,是先把金屬做成素絲,再一層一層的製作成花盆的樣子。

然後再弄成卷紋,填進花盆中。

花盆中央有一個價值不菲的粉碧璽。

在睦答應去世後,它的下一任主人就不知道是誰了。

《道鹹以來朝野雜記》:

其制以黑絨及緞條製成內胎,以銀絲或銅絲支之外,綴點翠,或穿珠之飾。

在清朝,不光是嬪妃去世後,首飾要收回,就連降職了也要收回。

畢竟那時候等級如此分明,不屬於她的等級的,就不能擁有,更不能佩戴,否則會有大麻煩。


理科男讀歷史


在封建社會,女人是沒有地位的,即使是後宮嬪妃們看起來地位比平常百姓要高,但她們也還是歸皇帝私人擁有。

而皇帝賞賜給嬪妃的金銀首飾中,除了金銀可以動用外,首飾那些也還是歸皇家擁有。也就是說,嬪妃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擁有權。

那麼,這些首飾在沒有擁有權的情況下,如果后妃去世怎麼處理?

回收

清朝的皇宮制度是最忌諱鋪張浪費的,這裡我們可以從皇帝平常賞賜群臣一些飯菜就可以知道。因此,后妃去世後,那些首飾有一部分會被皇家收回熔鍊。

畢竟已去世的人的首飾再賞賜給新晉的嬪妃顯得不吉利,而那些首飾熔鍊後就會被皇家的工匠師傅們重新打造新花樣的首飾,這是用來準備讓皇帝打賞給另外的妃子的。

傳承

清朝皇宮有規定,妃子去世前允許保留一些首飾用來流傳給她的子女。而有更甚者,一些首飾是孤品,這樣的首飾在世上僅有一件,是花費了匠人大量的心血打造的,這是不允許回爐的,也是允許讓妃子留給自己的後人作為紀念。

後宮一些等級高的嬪妃,她們日常所得到的賞賜會比較多,這也說明皇帝對她們更為寵愛,而聆郎滿目的首飾大多數會被留下來給自己的女兒添做嫁妝用。

雖然說公主格格們出嫁不缺好東西,但自己母親傳給女兒的首飾才是真正的母愛,這些首飾在以後傳宗接代的日子裡會被一直傳承下去,成為歷史的記憶。

陪葬

首飾陪葬是歷來有之,當然,陪葬品又分厚葬和薄葬兩種:

  • 厚葬:

例如慈禧太后,即便她一直垂簾聽政控制國家大權,但她還是不能皇帝的身份入葬。按後宮最高的等級入葬的話,慈禧的陪葬品之多,就是“厚葬”了。

在孫殿英盜了慈禧的墓後,出土的文物之多令人咂舌,龍泉寶劍、夜明珠、玉白菜以及各種名貴古玩字畫等等,均是價值連城,這也讓孫殿英大發了一筆橫財。

  • 薄葬:

後宮妃子也是分等級的,在皇后之下,僅有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四妃六嬪以及若干貴人、常在、答應。

而答應是後宮嬪妃中等級最低的,就連平常享受的俸祿也是最少,甚至她們有的一輩子連皇帝的面都沒見到一次,更別說皇帝的打賞了。

但清後宮也算比較人性化,在這些等級較低的嬪妃去世後,為了避免她們在地下孤獨,也會給寫平常隨身的首飾入葬。

但這些陪葬品少之又少,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薄葬”,畢竟陪葬品少的讓人心酸。


大國布衣


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指的就是清朝後妃們的首飾。後宮妃嬪在生前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日常佩戴的首飾與皇帝太后賞賜的珠寶,生前,后妃們佩戴著這些珠釵翠環在宮廷之中爭奇鬥豔,死後,這些珠寶卻並不會全部隨著后妃陪葬。

一般來說,后妃死後,她們生前沒來得及處置的珠寶除了少數會隨她們葬入陵寢,大多數都由內廷回收再利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用死人用過的東西是非常不吉利的,更何況皇家富有天下,珠寶而已何必去重複使用呢?清朝並非如此,滿洲並不忌諱這些,同時清朝相對來說對於後宮妃嬪要“小氣”很多。

自周天子以來,皇帝擁有三宮六院後宮佳麗三千,不過清朝在皇后之下,僅設立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四妃六嬪以及若干貴人、常在、答應,規模上就相當小。嬪之下的庶妃甚至不能擁有獨立的居所殿閣。不同等級的妃嬪所能夠擁有的首飾佩戴也有嚴格的限制規定,等級越高擁有的首飾越多。


只有皇帝寵妃與高級妃嬪會有很多的珠寶首飾,后妃升遐後,如果皇帝對於她們相當寵愛,會將一部分首飾作為陪葬品,與后妃一起葬入陵寢之中長眠地下。

而大部分首飾珠寶,都會由內務府回收之後集中起來,有所損壞老舊的進行返修塑新,收入皇家庫房,準備讓皇帝賜給下一位主人。這也是清朝後妃首飾遺物的最主要去向。


澹奕


有一句至理名言“人走茶涼”,對於古代的妃子來說也是如此,其生前所彰顯身份的貴重物品在其死後自然是旁落他人了。

清朝和其他封建王朝並無二致,對於絕大大多後宮的妃子來說,其身份地位遠遠達不到慈禧這種人物的高度,所以,普通大家想象的妃子的物品都得殉葬這樣的事並不時常發生。

所以清宮后妃的首飾盒一般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1. 因為嬪妃們財產最後的所有權在皇帝那裡,所以她們的首飾都不屬於個人,她們擁有時只擁有使用權。在她們去世以後,大部分的人的首飾和物品都得交還給庫房,就是專門為她們準備首飾的內務府。相關的書籍裡有明確記載:如嘉慶二十四年一位妃子死後交還了金鑲玉圈、金累絲鳳等首飾。

  2. 那些首飾被回收以後,有可能會被重新加工,金銀融化,珍珠寶石取下,用以加工成新的首飾,以供賞賜給新人。乾隆時期,就有把首飾拆除重新加工的記錄。
  3. 首飾重新到達了內務府,就擁有了再一次的生命,可以成為新的賞賜物品。乾隆年間,一些妃子死後,其物品和首飾會被賞賜給不同妃子。

  4. 這些上交回收的首飾還有一個命運就是供其他後宮裡的嬪妃挑選替換。

所以說,如同那些清宮妃子的命運一樣,她們的首飾同樣沒有自由。其整個一生都是為皇帝服務的,從進入後宮的那一天起,就決定了她們註定淒涼的一生,可以彰顯她們身份的首飾也不過“過眼雲煙”而已。



我是xiaoZ彈史,翻看滾滾煙塵,知曉橫趣點點。歡迎【關注】我,一起尋找歷史中的真我!


xiaoZ彈史


古人受到各種理學的影響,古代女子一般都失去了必要的生存技能,封建社會的女子年少時仰仗父母,嫁做人婦之後仰仗夫君,那怕古代妃子也是如此。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國之君自然是權利至上,後宮妃子不用多言也是數量眾多。一些妃子甚得皇帝寵愛,皇帝高興之餘也會賞賜大量金銀首飾,我們不僅要好奇,清宮妃子去世之後,他們的首飾如何處理?

我們都知道清宮妃子人數眾多,自然會有級別的限制,皇后掌管後宮,貴妃輔助皇后管理後宮,還有嬪妃,貴人等等。

級別不同,平時所受的賞賜也會不同,然而在他們去世之後所受的待遇也大不相同。一般皇后去世之後,清宮會列舉陪葬名單,自然首飾也會陪葬,而妃子就沒有這麼高的待遇了。

自古古人都有視死如視生的概念,加上古人對於死人用過的東西甚是忌諱,以我們的理解來看,清宮后妃去世之後理應讓他們的首飾一同下葬才合理。

但是,我們要知道清朝皇室乃是滿人,他們可沒有漢人這樣的忌諱,一般清宮妃子去世之後,只有少數心愛之物陪伴其長眠地下。

妃子去世之後,他們的首飾只有極少一部分或者是其特別心愛之物陪葬,大部分都會重新收回庫房,由庫房整理分類,把一些品相好的首飾保留下來,以便皇帝賞賜其他妃子所用。次之的會用於賞賜給下人或者妃子家人,一些殘次品則重新溶化在打造成其它首飾。

難道清代帝王如此小氣連首飾都不捨得讓妃子們帶入地下長眠?

皇帝雖然是一國之君,也崇尚節儉之風,一般皇帝賞賜給妃子的首飾只能說讓妃子暫時享用,財產最後的所有權還是在皇帝這裡。

再則,就歷史發展以來,視死如視生的觀念而言,奴隸社會以人殉來彰顯奴隸主的實力,讓奴隸在地下可以侍奉奴隸主,讓奴隸主死後依然可以享受生前的榮耀。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種慘絕人寰的行為被扼制,然而到了封建社會則以厚葬來應對視死如視生,這種方法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並且也會增加被盜的幾率,讓入土者不得安寧,加上受到各種理學的宣揚,到了清代薄葬反而更被人認同。

加上帝王自古以仁孝、清廉而自居,雖然有點自欺欺人,但是以妃子來說是沒有什麼自由可言的,他們犧牲一點陪葬品不但可以彰顯帝王節儉之風,又能給皇家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作為帝王何樂而不為呢。

清宮后妃雖然生活上衣食無憂,卻很難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她們從一入宮就失去了自由和幸福,彰顯他們身份的金銀首飾也是如此。

對於妃子而言,與其說他們擁有的首飾,不如說是首飾擁有了她們,她們只是首飾生命中的過客而已。


豫北老崔


在後宮中,一些嬪妃有時候受到皇帝的寵幸,有時候皇帝確實喜歡某些嬪妃,賞賜給她們一些貴重的首飾。這些嬪妃們去世之後,她們的那些貴重首飾會怎樣處理呢?

這得看這位嬪妃在後宮中的地位了,她生前的地位如果比較高,那麼就應該是比較得皇帝的寵愛。所以皇帝賞賜給她的那些首次估計也不會被收回,很多會被列入到陪葬品中,同時皇帝說不定還會給她增加其他的一些陪葬品。如果她的地位能高的像慈禧太后那樣,那她的陪葬品之奢華估計無人能比,但這樣的級別一般只能夠皇后太后才能達到,普通的嬪妃是很難達到這一點的。

如果這位嬪妃在宮中的地位比較低,那麼皇帝賞賜給她的首飾估計是比較少的。假如屬於她的貼身物品的話,估計還是會隨她一起下葬。但是一些公共的皇家首飾估計就會被收回,賞賜給其他人或者是投入熔爐中,再打造新的首飾。假如是那些生前都已經被打入冷宮的嬪妃,那麼她擁有的那些貴重的首飾,估計早就會被沒收或者收回了。她還能夠擁有的,估計也不是什麼貴重的東西,也沒誰看得上。

還有一些嬪妃可以把自己的首飾傳給弟弟的子女,有些可為作為紀念品,有些可以作為嫁妝。一般說來,生有子女的嬪妃在後宮中的位分一般不會太低,皇宮中對這類嬪妃一般也有所照顧,允許她們將自己的部分首飾傳給自己的子女。

總之,在後宮中,嬪妃自己的首飾,在去世之後,根據各人的地位有不同的處理方法。有些會被陪葬,有些會被收回,有些可以傳給自己的子女,一切視各人的地位而定。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皇宮中的妃子們,命運各不相同,受了寵的自然就能夠擁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更多的卻是不受寵的妃子,甚至是極其不起眼的,皇帝也記不住,無人問津的人。她們活著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死了之後就更沒有人知道了。不過古人還是比較忌諱死人的,那麼這些後宮的妃子們在死了之後,她們所留下來的遺物,比如平常穿的衣服,戴的首飾等等,又是怎麼處理的呢?

所謂“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指的就是清朝後妃們的首飾。後宮妃嬪在生前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日常佩戴的首飾與皇帝太后賞賜的珠寶,生前,后妃們佩戴著這些珠釵翠環在宮廷之中爭奇鬥豔,死後,這些珠寶卻並不會全部隨著后妃陪葬。

一般來說,后妃死後,她們生前沒來得及處置的珠寶除了少數會隨她們葬入陵寢,大多數都由內廷回收再利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用死人用過的東西是非常不吉利的,更何況皇家富有天下,珠寶而已何必去重複使用呢?清朝並非如此,滿洲並不忌諱這些,同時清朝相對來說對於後宮妃嬪要“小氣”很多。

自周天子以來,皇帝擁有三宮六院後宮佳麗三千,不過清朝在皇后之下,僅設立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四妃六嬪以及若干貴人、常在、答應,規模上就相當小。嬪之下的庶妃甚至不能擁有獨立的居所殿閣。不同等級的妃嬪所能夠擁有的首飾佩戴也有嚴格的限制規定,等級越高擁有的首飾越多。

只有皇帝寵妃與高級妃嬪會有很多的珠寶首飾,后妃升遐後,如果皇帝對於她們相當寵愛,會將一部分首飾作為陪葬品,與后妃一起葬入陵寢之中長眠地下。

而大部分首飾珠寶,都會由內務府回收之後集中起來,有所損壞老舊的進行返修塑新,收入皇家庫房,準備讓皇帝賜給下一位主人。這也是清朝後妃首飾遺物的最主要去向。

在封建社會,女人是沒有地位的,即使是後宮嬪妃們看起來地位比平常百姓要高,但她們也還是歸皇帝私人擁有。

而皇帝賞賜給嬪妃的金銀首飾中,除了金銀可以動用外,首飾那些也還是歸皇家擁有。也就是說,嬪妃們只有使用權,沒有擁有權。

那麼,這些首飾在沒有擁有權的情況下,如果后妃去世怎麼處理?

回收

清朝的皇宮制度是最忌諱鋪張浪費的,這裡我們可以從皇帝平常賞賜群臣一些飯菜就可以知道。因此,后妃去世後,那些首飾有一部分會被皇家收回熔鍊。

畢竟已去世的人的首飾再賞賜給新晉的嬪妃顯得不吉利,而那些首飾熔鍊後就會被皇家的工匠師傅們重新打造新花樣的首飾,這是用來準備讓皇帝打賞給另外的妃子的。

傳承

清朝皇宮有規定,妃子去世前允許保留一些首飾用來流傳給她的子女。而有更甚者,一些首飾是孤品,這樣的首飾在世上僅有一件,是花費了匠人大量的心血打造的,這是不允許回爐的,也是允許讓妃子留給自己的後人作為紀念。

後宮一些等級高的嬪妃,她們日常所得到的賞賜會比較多,這也說明皇帝對她們更為寵愛,而聆郎滿目的首飾大多數會被留下來給自己的女兒添做嫁妝用。

雖然說公主格格們出嫁不缺好東西,但自己母親傳給女兒的首飾才是真正的母愛,這些首飾在以後傳宗接代的日子裡會被一直傳承下去,成為歷史的記憶。

陪葬

首飾陪葬是歷來有之,當然,陪葬品又分厚葬和薄葬兩種:

厚葬:

例如慈禧太后,即便她一直垂簾聽政控制國家大權,但她還是不能皇帝的身份入葬。按後宮最高的等級入葬的話,慈禧的陪葬品之多,就是“厚葬”了。

在孫殿英盜了慈禧的墓後,出土的文物之多令人咂舌,龍泉寶劍、夜明珠、玉白菜以及各種名貴古玩字畫等等,均是價值連城,這也讓孫殿英大發了一筆橫財。

薄葬:

後宮妃子也是分等級的,在皇后之下,僅有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四妃六嬪以及若干貴人、常在、答應。

而答應是後宮嬪妃中等級最低的,就連平常享受的俸祿也是最少,甚至她們有的一輩子連皇帝的面都沒見到一次,更別說皇帝的打賞了。

但清後宮也算比較人性化,在這些等級較低的嬪妃去世後,為了避免她們在地下孤獨,也會給寫平常隨身的首飾入葬。

但這些陪葬品少之又少,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薄葬”,畢竟陪葬品少的讓人心酸。


高培楓


首先我們要了解清朝時期,所有的妃嬪,她們的首飾都是有皇帝處理的,她們並沒有處置權,畢竟這些都是有專門負責此事的人供應的。

並且從皇后到常在,她們分別居住在皇宮的一處,每個等級的人所有的東西都不一樣,尤其是服飾最為明顯,其次就是首飾(大多為頭飾),首飾的等級越高,也就代表著主人的地位越高。

所以從這些可以看出,首飾無非就是代表她們的地位和身份,既然是這樣,也就是說在這些妃子去世之後,這些首飾是不能陪妃子一起入葬的。

那麼清朝妃子的這些首飾,在自己去世之後又去了哪裡?

其實針對這種情況,一般有4種處理方式。

庫房收回

妃子去世之後,大部分首飾是需要交回庫房的,交回庫房是為了更好的保管,如果任由其亂放,很可能就導致日後再也找不到,所以就乾脆收回,畢竟這也是皇宮內的財產。

皇宮每筆支出都是要記賬, 因為皇帝也要提倡節儉,沒有必要太浪費, 收起來說不定以後還可以重複使用。

重新加工

一般能重新加工的大多都是磨損比較大的首飾了,所以就會熔化金銀,如果是鑲了珍珠或者寶石的,就先將其拆下來,經過處理之後,重新鑲上去,這樣又可以做出新的首飾。

重新賞賜

一般這種首飾,大多是沒用多久,在妃子去世之後,這類首飾保存的比較好,所以用來賞賜新晉升的妃嬪再好不過了。

有的人就會嘲笑這件首飾是之前某某用過的,不吉利,但是這只是電視劇才出現的場景,滿族人對這些並不講究,她們認為這樣反而能更好的晉升,因為有的首飾並不是因為妃子去世後才被重新賞賜的,而是被貶之後,這樣她們戴著這首飾反倒可以時刻提醒自己。

陪葬

都說規矩是死的,但是人是活的,如果皇帝非常寵幸這個妃子,在她去世之後,皇帝會允許將一些妃子生前戴過的首飾一起下葬,這自然是疼愛妃子的表現。

以上4點就是對去世妃子首飾的大致處理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