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客》:聽,孤獨在吶喊

《心房客》:聽,孤獨在吶喊

《心房客》

薩米埃爾·本謝特里導演的《心房客》,豆瓣8.4分,是2016排名第六的冷門佳片。100分鐘的片長,節奏有點緩慢,但是細節卻彰顯出它的美妙。由三條不一樣的故事線,交匯到一處,細品之後,令人深思而後感動,再而後是觸動心絃的甜蜜。

原本以為同為孤獨的陌生人,他們之間擦出的火花,一定不會長久,而且不會絢爛。沒想到導演藉由各種看似荒誕的喜劇表演形式,將故事講得精彩,將人物刻畫得異常鮮明,最後將生活軟化,將孤獨排解於平淡細膩的感動之中,使得這六位看似完全不搭的人,心與心漸漸地靠近,漸漸地溫暖,也將影片的灰暗色調變得暖和起來。

不用擔心,他們來了又會走;也不用擔心,我們的心,滿了又會空。其實,充盈過的心,已不再會空。心裡住過客人,愛,定會精彩。像那個貫穿始終的“怪異”聲音,有人懷疑它是魔鬼,有人懷疑它是出逃的老虎,有人懷疑它是小孩的哭聲,其實,它不過就是一種孤獨的象徵,是關不上的“心門”,等待被開啟,也等待被關閉。

那一聲聲的“吶喊”,變成一步步地“尋求”,吸引著同個頻率之下陌生人。最忘不了的就是約翰(邁克爾·皮特 Michael Pitt 飾)身處外太空時的美景,像海洋無邊無際,像海洋,一樣藍得純粹又孤寂。還有伯科威茨(古斯塔弗·德·科文 Gustave de Kervern 飾)奮不顧身,依著諾言一步一拐地去幫護士小姐姐(瓦萊麗亞·布諾妮-泰特琪 Valeria Bruni Tedeschi 飾)拍照片,兩個人漸漸靠近的那一幕戲。


《心房客》:聽,孤獨在吶喊

珍妮


最美好的,無非就是前來接走約翰的直升機旋風帶起的泡棉與紙張飛舞、落葉翩翩。那時,也是另一對陌生人,小帥哥查理(朱爾·本切特 Jules Benchetrit 飾)和過氣女演員珍妮(伊莎貝爾·於佩爾 Isabelle Huppert 飾)完全互通,形成密友及家人般情感的紐帶的重要時刻。

最動聽的,無如影片落幕時,我最愛的鋼琴家,阿爾沃·帕爾特的鋼琴曲《Spiegel im Spiegel》響起的時候,細膩、柔和,帶著感動,帶著呢喃,細細碎碎的音符,琴鍵一起一落間,柔情蜜意滿心、滿身。

而在那其中,最令人唏噓、最戲劇化的,大抵就是伯科威茨一個人的無盡律動(動感單車致傷)。沒有交新電梯費用的他,不被允許乘坐電梯,出院後偷偷摸摸搭電梯出門購物,既要防止被鄰居發現,又要防止被電梯封鎖。孤獨、寂寞,還得提心吊膽的生活,淒涼又悲慼。

他,似乎也是本片最搞笑的一個人,為了讓護士小姐姐相信他是一個攝影師,不僅努力去拍攝天空,還將這種努力化為一種“境界”(偽造自己的過往拍攝經歷),拿著相機去拍攝電視畫面。所幸,他的這種努力並沒有白費,護士小姐姐真的相信他,也愛上了他。


《心房客》:聽,孤獨在吶喊

大叔厲害呀!


作家阿來曾說,“春天越來越深。我們走在漫長的路上,就像是在春天深處行走。”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緣分,也是如此,所有的心心相惜,不過就是一刻的留意,多次的照應,之後,自然而然的相互理解與歡喜。

情感的交流,重在關心與諒解,重在意會與神領,重在善意,也重在參與,不在於語言(語種),溝通障礙並不能成為一個藉口。就如宇航員約翰與獨居老奶奶哈密達(Tassadit Mandi 飾)的相遇一樣,指手畫腳也可以將愛意與感恩的心表達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像《克勞斯,聖誕節的秘密》,那個可愛的薩米特女孩和賈斯帕的友情,一個述說,一個傾聽,感情也日漸深厚,帶來的感動甚至可以“破屏而出”。像《ET外星人》,一開始ET也不懂如何說人類的語言,可是他和我們的主角小埃利奧特也是溝通順利。還有還有《真愛滿行囊》裡面的貝蒂和伊凡,《剪刀手愛德華》裡面的愛德華(約翰尼•戴普 飾)和金(薇諾娜•瑞德 飾),《水形物語》的啞女艾麗莎(莎莉·霍金斯 飾)和魚人,等等。

同理,它們也告訴我們,年齡差,種族差,根本不是什麼問題。感情的深厚和感情的延續,靠的只是互相間的包容和關心。不然,查理與珍妮,約翰與哈密達之間就不會產生情感交流,他們也不會變得即像是密友也像是母與子。畢竟,任何附加的東西隨時都可能消失,只有內心裡的東西,感受到的東西,才是真實的,永存的,哪怕是由孤獨引起的共鳴。

關不上的門或者等待開啟的門,一個個,都是真實的“心房”,推開他們,觸碰他們,感知到的,就會是溫暖。聽,那是孤獨在吶喊,是提琴與鋼琴的巧妙融合,也是悲與喜的奏鳴曲。人生,無悔的,就是相知相遇。

《心房客》:聽,孤獨在吶喊

你說啥?吃!


《心房客》:聽,孤獨在吶喊

看電影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