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智謀:如何從被動變主動,讓事情順著自己計劃來進行

【鬼谷子反應原文】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觀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以無形求有聲,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猶張罝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

鬼谷子智謀:如何從被動變主動,讓事情順著自己計劃來進行

  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常持其網驅之,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己反往,彼復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襲之,反之復之,萬事不失其辭。聖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鬼谷子反應譯文】

  對方發言,是處於動的狀態;自己沉默,是處於靜的狀態。根據對方所說的話,來了解他想表達的意思。如果別人的話有不合理的地方,可以反過來探求,對方必然會有應對之辭。

鬼谷子智謀:如何從被動變主動,讓事情順著自己計劃來進行

  所說的話都有外在的形象,事情都有可以比較的範圍;既然有形象和比較,就可以觀察下一步的情況。形象就是事物的外在形貌,比較就是類比對方的辭意。以無形無聲的玄微之理求得對方有聲的語言,以誘導的話得出與事理相符合的發言,就得到了實情,這就像張開網捕獸捕魚一樣,多張開幾張網,等待對方進入。

  方法符合情理,對方自然就會表現出來,這就是捕人的網。常用這樣的網激發對方,對方言辭仍無表露而失去比較,就要改變方法。以形象啟動對方,以符合對方心意,瞭解對方實情,隨後進行調查加以闡明。
  這樣反覆試探,所說的話可以類比模仿,因而奠定基礎。再三詳細重複審視,任何事情都不離開所說的那些情況。聖人以此誘導愚者和智者,都能得到實情而無疑惑。

  【歷史典故】螳螂撲蟬,黃雀在後

  春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荊楚,並宣佈有敢諫者誅。在其謀臣中有一年輕人,想去勸阻但又擔心觸怒吳王。為了避開吳王的強烈拒諫心理,又能說服其停止對荊用兵,他巧設了說服策略。

鬼谷子智謀:如何從被動變主動,讓事情順著自己計劃來進行

  他用自己反常的行為有意的引起吳王的注意,一連三天,每天一清早就拿著彈弓在吳王后花園中游蕩,不顧露水打溼衣衫。他以此來引起吳王的好奇,激發其探究自己行為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為使對方接受自己的說服而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吳王問他:你何苦一清早就在這裡,弄得自己衣服都溼了。年輕人就告訴吳王,園中有樹,樹上有蟬,蟬在一邊高興地叫著,吸吮著新鮮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就在後面。螳螂弓著身體,想要吃掉蟬,卻不知道黃雀就在後面。黃雀伸長了脖子,正想吃掉螳螂,卻不知道正面的彈丸就要射過來。

鬼谷子智謀:如何從被動變主動,讓事情順著自己計劃來進行

  這些都在自然界存在的正常現象,但並沒有真正的出現在吳王面前,是年輕人編造出來的比喻,但其中卻隱含著很深的哲理,其目的就是引入勸說吳王的正題。蟬、螳螂、黃雀都只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卻不顧身後的隱患與危險。

  聽到這裡,吳王自然也想到了自己決定出兵攻打荊楚的事,想到了各國之間的關係,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由此及彼的反思,最後停止了對荊楚用兵的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