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仁義且有人性的開國皇帝嗎?對此你如何評價?

月夜涼太


正如老話所說,“無毒不丈夫”。說劉邦講“仁義”,更多的是客套話。但劉邦這人確實很有人性,可以說是一個凡人模樣的皇帝。

當然,既然是凡人模樣,劉邦身上的這些人性,就多多少少展現著一些人類的劣根性。而要去尋找凡人樣子的劉邦,最好的選擇就是去看劉邦早年。

沛公,這是劉邦最開始揚名的稱號。沛縣(位於今江蘇省徐州市西北部)正是劉邦最初活躍的場所。在劉邦還在泗水(今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做亭長的時候,人們聽說有戶和縣令交好的人家從單父(今山東省菏澤市單縣)逃亡到泗水。看在這戶人家和縣令的關係上,縣裡不少官吏都跑去拜訪這戶人家,劉邦也跟去湊熱鬧。

這戶人家,正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呂后的孃家。當時呂家逃到泗水,受到了官吏們的“熱情歡迎”。為了更好接待這些前來拜訪的人,縣令把自己的得力助手蕭何派去呂家幫忙。

當時蕭何出了一條規矩:只有拜訪禮金多於一千金的人,才能坐在更靠近家主呂公的堂屋。禮金不夠一千金的,只能坐在堂下。劉邦聽了這安排,覺得這不是瞧不起他們這些當小官的嗎?於是劉邦對記禮金的人謊稱自己帶了一萬賀錢。一萬!呂公聽到有這麼個人來,立即親自出門迎接,把劉邦帶到上座。

想想我們現在,不備禮金,又有多少人好意思去參加別人的喬遷宴呢?可劉邦偏偏就敢,還理直氣壯的謊報自己的禮金,更心無愧疚的接受主人家的優待。

別說是帝王了,就是一般的讀書人,都不會這麼幹。反倒是他劉邦,一副鄉野小刺頭的模樣,在沛縣混得順風順水。

在劉邦身上,耍賴逃禮金這事還算小,不顧子女性命這事才算大。

彭城之戰後,劉邦因短暫的勝利而自負,結果被項羽率領三萬輕騎兵打了個措手不及。在和夏侯嬰等人一起乘車出逃的途中,劉邦偶遇自己的子女劉盈和魯元公主。

兩個小孩被救上車,開始了和劉邦一起的“逃命之旅”。但前有大風吹,後有騎兵追,劉邦瞧著身後的追兵一點點靠近,便慌了神。這一慌,就讓劉邦覺得,是自己的這兩個孩子拖慢了車速。為了保自己的命,劉邦想到的辦法是把自己的兩個孩子丟下車。

說風就是雨,劉邦當即把自己的兩個孩子丟下了車。人們常說“虎毒不食子”,可在劉邦的身上,父愛的偉大並沒有體現。他不僅想要丟掉自己的一雙兒女,還在孩子被夏侯嬰救回來以後想丟第二次、第三次。

一個追求“仁義”的人,該對自己的孩子這麼狠毒嗎?不僅對子女殘忍,劉備還在稱帝以後對當初陪伴在左右,打下天下的兄弟們痛下殺手 。韓信、盧綰、英布……這些人都慘死於曾經忠心追隨的劉邦收下。劉邦的所作所為,讓我們看不到“仁義”的影子。我們只看到一個為了自己的利益越來越不擇手段的普通人,一個在權和利的誘惑下暴露出人性的醜惡的人。

劉邦是大漢的開國皇帝。他確實有著別人沒有的帝王之才。可他終究是個人,是個在泥地裡經歷過摸爬滾打的人。從市井小人到一代帝王,劉邦的一生,帶著那些抹不去的他的“本真”。正是他的人性,讓我們對這個帝王少了份疏遠,讓我們看到了一部凡人的奮鬥史。


鄧海春


中國開國平民大一統皇帝就兩個,劉邦跟朱元璋。比起朱元璋,劉邦還是很仁義的了。有人說怎麼不比其他開國皇帝呢?怎麼說呢,開國皇帝殺大臣主要一個原因就是剛開始自己起義前跟各個大臣的社會地位有直接關係的。這裡我就不說了,我們說說劉邦。劉邦在跟項羽爭天下的時候特別擔心的一個人就是韓信,彭城之戰,被項羽打的大敗,劉邦跑了,但是一大早就跑到了韓信的軍營裡,直入中軍把韓信的兵符綬印拿了,奪了韓信的兵權。那時候韓信還在睡覺,起來一聽說劉邦來了,大驚,兵權被奪了。以後一直都是這樣,反正劉邦一看韓信的軍隊壯大了就會抽調其精兵充實自己的軍隊。到了滅項羽之後,劉邦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去韓信的軍營,奪了韓信兵權。還有一件事,在劉邦準備追項羽到固陵這個地方,與齊王韓信,魏相國彭越相約一起在固陵跟項羽決戰。一個都沒來,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打的大敗,堅壁自守,不敢出去了,就對張良說,諸侯根本不聽我的怎麼辦啊?張良說您給他們兩個的好處還不夠啊,魏國是彭越打下來的,他也想當魏王,齊國您封給韓信還不是很願意,韓信自己也知道,韓信很擔心他的齊王的位置不穩固,您現在把彭越封為魏王,把陳地以東的地方都封給韓信做齊王就行了。於是劉邦就這麼做了,韓信跟彭越才帶兵來了,一起殺了項羽!

可以看出,一開始劉邦跟韓信的君臣關係不是那麼的清楚以及分明,韓信謀士蒯通就說了,您跟劉邦的私人關係情義比不上陳餘跟張耳,當初陳餘跟張耳關係那麼好,最後鬧掰了,不共戴天。您跟劉邦的君臣關係又比不上文種跟越王勾踐,他們當初恨不得共分天下,後來越王稱霸,殺文種眼睛不眨!所以劉邦殺的韓信,彭越就是這種情況,而且韓信早期是項羽的人,彭越黥布也是項羽最開始一起入關後封的,也就是說,彭越,黥布一開始是跟劉邦接受項羽分封的,一個等級的人。黥布項羽後期直接從項羽那邊拉來的,劉邦給的好處多!所以這三個人在劉邦眼裡打項羽時是合作,項羽死了就是潛在威脅。本來在項羽劉邦拉鋸時期就是誰給的好處多跟誰,一開始立場就不堅定!

劉邦從社會底層七年就成了漢開國皇帝,創四百百年基業,其實也就是殺了三個功臣,黥布確實起兵反了,被劉邦殺了,韓信是在劉邦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呂后先斬後奏的,劉邦知道後又高興又傷悲。彭越是先被劉邦流放,路上碰到呂后。被呂后帶回來勸劉邦殺了!說起皇帝仁義,我覺得已經很不錯了!



織蓆販履者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劉備如果是一個仁義的皇帝的話,那就沒有狠毒的皇帝了。劉邦算不上一個仁義的皇帝,劉邦做事為了達成目的總會不擇手段。過河拆橋這種手段是劉邦的拿手好戲。在秦末諸侯爭霸的時候劉邦為了拉攏其他諸侯對抗項羽不惜大廝封王許諾。目的就是為了把其他的諸侯綁在自己的戰車上對抗項羽。但項羽覆滅後劉邦佔據天下之時,劉邦立刻開始消滅異姓王。手段之狠毒令人咋舌。雖然劉邦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漢朝的唯一統治地位。但他過河拆橋的姿態也確實被人詬病。


真正算的上仁義的皇帝在我看來只有宋太祖趙匡胤和唐太宗李世民。自古以來開國皇帝在建立新朝之後首先就是貶斥功臣或者剷除功臣,其目的就是為了收權。而宋高宗趙匡胤在黃袍加身之後雖然夜擔心他的屬下因為權力過大會背叛他。所以趙匡胤在繼位後也開始著手收權。但趙匡胤的手段就要柔和很多了。在趙匡胤看來畢竟大家都是一起打下來的江山,趙匡胤對屬下還是有感情的。隨意趙匡胤只是柔和的對臣子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而他的臣子們也都是聰明人。在趙匡胤表明擔憂之後馬上就放權當個光棍將軍。而趙匡胤通過一場宴會就實現了收權的目的。這也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李世民不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實際上和開國皇帝也相差無幾。一方面大唐的江山有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其次李淵統治時間過於短暫,而李世民承接李淵的權力之後,臣子還是那些開過臣子並沒有更迭。李世民也算的上古代封建皇朝時期皇帝之中的一個另類。李世民繼位後並不願殺任何一個開國功臣。反而還想締造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話。後來李世民還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們修築了凌煙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和趙匡胤李世民一比,劉邦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小人。何談仁義?


至於劉邦是否有人性自然毋庸置疑了。沒有人性那是瘋子。顯然劉邦他就不是一個瘋子。雖然劉邦文比不過蕭何張良,武比不過韓信。但劉邦此人情商極高。對於人心的把握也極為到位。劉邦之所以能奪取天下他對人心的把握和高情商顯然是不無關係的。而且劉邦在奪取天下之後雖然屠殺了眾多功臣。但是也依舊把握著一個度。劉邦繼位後天下王侯差不多有近百位。而劉邦所殺的大多都是異姓王如陳豨,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等。對於諸侯實際上劉邦時期殺的並不多。而且對於主動隱退的張良劉邦也沒有難為他。從這一點來看顯然劉邦還是有人性的。沒有殺紅了眼不分青紅皂白的亂殺一通。劉邦很清楚,他之所以剷除諸侯就是為了漢朝政權的穩固。並不是一味的屠殺。所以劉邦的屠殺有失仁義,但是顯然劉邦還是具有人性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多多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小小百科全書


仁義,其實也要看是對誰而言的了。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劉邦進入關中之後實行的“立法三章”,對關中百姓來說可謂大大鬆了一口氣,這個時候的劉邦可謂仁義了吧。實際上劉邦此舉並非本意喲。本來他已經做好打算,住在秦王宮裡,然後吃香的喝辣的,周圍燕瘦環肥圍繞著,過過自己夢寐以求的好日子的。

還好一群大臣,尤其是張良及時的點醒了他。所以劉邦才有後來的仁義之舉。

再比如漢朝建立之初,劉邦還沒認識到國力的衰微,帶領大軍去找叛亂的韓王信的麻煩,可惜被匈奴圍了個正著,水洩不通,最終雖然逃跑了但是損傷很大。漢朝初年奉行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主要為了休養生息,積蓄國力。雖然劉邦很無奈,但是也不得不選擇聽從這些正確的聲音。從這一點來說,劉邦可謂仁義了。

不過對於跟隨他的眾多將軍臣子來說,其實劉邦沒有那麼仁義。比如漢朝成立,需要分封眾臣時,劉邦很有點吝嗇,別點逼得這些武將圖謀造反。還好張良又給她出主意,讓他把功勞最小的先封了。

對待幫助自己打江山功勞最大的三個人,韓信最後被呂后殺了,蕭何時刻被劉邦派人盯著,張良最看的透劉邦的“可以共患難,難以共享福”這一性格特點,所以自動的放棄一切,回家歸隱了。


阿慶還是阿慶


仁義算不上,但還是頗念舊情、頗有人性的。

項羽死後,劉邦親自為其治喪舉哀並哭祭,不管大家怎麼看,反正我相信劉邦這不是在作秀,他一生作了無數次政治秀,但是這一次,應該不是。

歷代有無數對成王與敗寇,成王或許不必笑敗寇,但也不必哭敗寇。胡寅《致堂讀史管見》有言:“高帝哭羽,此固英雄之人,心事落落之態,而史稱其大度者也。誅則誅之,哭則哭之,道並行而不相悖,其斯之類歟!”

後來,劉邦又將項氏族人全數赦免,並保留其封地子民。

張良之至交、對劉邦亦有恩情的項伯被封為射陽侯,其餘重要項氏長老則分別封為桃侯、平皋侯、玄武侯,並賜以“劉姓”,納入皇族,與劉氏共榮。

歸根到底,劉邦仍是楚人,劉項仍有恩義,他沒有必要趕盡殺絕。事實上,劉邦一生雖然也幹掉了諸多政治對手,但他已算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溫情帝王了,除了萬不得已非殺不可的人,他一般都不會輕易殺人,至於韓信彭越,那更多是呂后下的毒手。

並且,劉邦對他手下那些犧牲的老兄弟的親屬,更是極盡照顧:紀信之子、酈食其之子及其弟、周苛之子及其堂弟、奚涓之母,居然也都被封了侯;還有當年劉邦帶徭役進咸陽,諸人送行,蕭何比別人多給了兩百錢,劉邦就又多封了蕭何兩千戶。而豐沛的父老鄉親則有漢一朝都不用交賦稅,劉邦甚至還在長安城東南新建了一座城,其佈局、建築一如故鄉豐邑,故稱新豐縣,然後又將豐邑的一些老鄰居老街坊都遷來此,與父親劉老太公一同居住,共享富貴。傳說,新豐城建造的與豐邑一模一樣,豐邑百姓遷至新居,連雞犬都能找到各自的門戶,這也就是成語“雞犬新豐”的由來。

這就是我眼中的平民皇帝劉邦,雖然一點兒也不仁義,但人性十足,充滿了煙火味。


千古名將英雄夢


仁義和人性從來都不是評價一個皇帝的標準,評定一個皇帝的標準要看他對於國家的治理水平如何,水平不高的話也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優秀的皇帝。

鳥盡弓藏的劉邦

劉邦歷史書上的形象以及影視劇中的形象大家也都知道,都是偏向於負面居多,畢竟劉邦和其他貴族出身的諸侯不一樣,劉邦身上有更多的草根氣息所以做事也就更偏向於平民化。他在稱帝之後也把更多的心思放在排除異己和除掉各路功臣身上,著名的鳥盡弓藏也因此而來,所以對那些人來說劉邦並算不上一個好人。

與民休息的劉邦

不過總體來看劉邦仍舊是一個非常賢明的君主,漢朝初定屠功臣是為了穩定朝局(歷代皇帝都做過類似的事情),穩定朝局之後更多的是與民休息,所以在漢朝初年的時候人民過得還是不錯的,再加上後來的文景之治,漢朝人民享受了非常長輕徭薄賦的時期。


聽風者


在所有開國皇帝中,劉邦是最靈活,最有策略性的,用七年時間,以一介平民身份,通過他高超的運作,平秦滅楚,掃平群雄,奠定一統,四百餘年,大漢威名,勝於明朝,人們往往把劉邦和後來的朱元璋類比,因為他們都是白手起家,而且似乎劉邦的起點略高於朱元璋,劉邦好歹家境富農,本人又交遊廣闊,泗上亭長,但實際上朱元璋雖然起點低,討飯出身,但是他有個地方非劉邦所能比,那就是他的主要對手是元朝,而不是各路軍閥,而元朝雖然力量強大,但是大失人心,作為異族入侵,朱元璋高舉”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大旗,具有巨大的感召力,這是其北伐能夠成功主要原因。

劉邦卻沒有這個優勢,雖然秦朝與元朝一樣,久為人民厭棄,但秦朝很快就被推翻,剩下來被滅的六國全部復國,形勢又返回了戰國時代,復國的統治者擁有極大的道義上的優勢,以及地緣和親緣上的優勢,當時各國自成一統,各有自己的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項羽也是楚國貴族,他們都有很大的號召力,至少對本國人的影響力是劉邦不能比的,況且劉邦拉起來的一幫人都是農民,打仗也不行,總之,在當時那種形勢下,劉邦處在最不利的態勢。

要論號召力,楚王已是公推為長,論實力,劉邦又遠不如項羽,而且如果不是有了韓信,劉邦未必能打過六國之兵,要論根基民意,那個都比劉邦強,就是他的故鄉,人們也是支持項羽,那到後來為什麼是劉邦取得了勝利?我認為,劉邦可以說完全是靠他的聰明才智,手腕手段,技術性地戰勝了他的所有對手,他這人不太講什麼仁義禮智信,而且玩弄的就是道義二字,利用你拘執於道德原則,讓這些原則捆住你的手腳,然後消滅你,而他只在需要講道義的時侯才講道義,信用,當這些原則束縛著自己的手腳時,他是不會遵守的。

在勝利和道德原則之間,劉邦永遠選擇勝利,對道義問題不屑一顧,比如在打齊國時,他假意派酈食其前往談判,正當雙方談判之時,齊國放鬆了警惕,劉邦卻發起了偷襲,導致齊國被滅,至於自己的使者讓人家用開水煮了,劉邦並不在乎!可以說,劉邦取得的每一個勝利,都用的是計,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人們罵他是個誣賴的原因(劉邦對這些人的態度,可用兩句詞來形容: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在鴻門宴上他裝的多麼的善良和可憐!在攻入咸陽時他是多麼公正廉明!在鴻溝之約時又多麼咄咄逼人!在偷襲齊國時又多麼殘無人性,在帶人修長城時,他願以一人之身頂眾人之罪,多麼有義氣,在平定諸王反叛時多麼堅定不饒!在對待匈奴時又多麼隱忍有度!但就是這麼一個玩弄道義的人,在當了皇帝以後卻極為體恤百姓,長期勤儉持國,毫不折騰,劉邦是一個在大事上處處明白的皇帝,而且需要他做出犧牲的時侯,他是非常具有獻身精神的。

道義也好,原則也罷,那是講給自家人的,不是講給敵人的,俗話說:對敵人的憐憫,就是對自己的殘忍。因為人們講求道義,只是為了活的更好,而不是讓別人消滅。


意識物理學


劉邦建立漢朝後,劉邦建立漢朝後,封了8個異姓王,139個異姓侯。多因造反、犯罪等被自身原因被廢除,除了長沙王長沙王吳芮,均不得善終,《史記》記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餘皆坐法隕命亡國。”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漢朝剛建立時,功臣受封為候的有一百多人,但到了漢武帝時,只剩下五家侯爵了,其餘的都因犯法獲罪,喪身亡國,泯滅無存了。所以這樣看來,劉邦並沒有猛殺功臣, 但功臣卻大多造反或知法犯法而被斬殺, 基本看來,劉邦還算是一個有仁義且有人性的開國皇帝


慕橙eve


仁義這個標準不好界定,再者,看仁義對誰而言。劉邦對大漢朝的百姓來說,是仁義的,至少他在位時是這樣的。但對他的股肱大臣而言就未必了,劉邦從布衣平民到大漢高祖,本質上就不是仁義君子。不過,話說回來,他真是仁義君子的話也難統天下。


彬哥讀書


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公元前206年,劉邦在藍田大敗秦軍,在反秦眾義軍中,第一個攻入關中地區,並 接受了秦的投降請求。當時的反秦義軍有個約定,誰第一個入關滅秦誰就是關中王。因此,劉邦順理成章成了關中的最高領導。並以最高將領的名義發號施令。他組織關中各縣的代表以及豪傑召開會議,先布了他的首篇詔書,廢除先秦苛刻的法規,並與關中人民約法三章,大得人心,這三章是,殺人者處以死刑,傷人及偷盜者犯罪判刑,廢除秦朝其餘的所有法律。官員和百姓同往常一樣工作,一樣生活,而且他從軍隊中抽出一些人,由先秦的官員陪同,告訴百姓們他的做法。當地的百姓聽了很高興,不在恐慌,有的甚至還宰羊送給劉邦,劉邦是堅決不收,通過這些舉動,劉邦更加深的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不得不說,劉邦的舉措,深得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