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的以色列之六——基布茲到底是什麼?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六——基布茲到底是什麼?

以色列境內基布茲(黑點)分佈圖


一大早,我們就來到了基布茲。沒讓我們等多久,接待人員就蹣跚著來到我們面前。

胖胖的看上去已年過七旬的老先生,除了頭頂上白色的小圓帽,完全沒有我們認定的猶太人特徵。他看一眼我們的以色列導遊,又把我們打量了一番,對導遊說:"如果他們能聽得懂英語,就不用希伯來語介紹了。"我們一聽,急了:我們的英語聽力怎麼聽得懂他說基布茲?只是,他一開口,怎麼一口美國英語?果然,他說他從美國來。

跟著他慢悠悠地在基布茲裡到處看看,聽他講這裡是基布茲的標準住房,這裡是基布茲的幼兒園,這裡是基布茲的圖書館,這裡是基布茲的生產資料……雖然是一大早,他極慢的走路速度和像是口含滿嘴水的語調,讓我沒有辦法不開小差。

我想到了以色列著名作家阿摩司·奧茲的長篇處女作《或許在別處》裡的那個名叫魯文·哈里希的男人。

跟眼前這個從美國來的胖子一樣,在基布茲當老師的魯文·哈里希,業餘時間向遊客介紹基布茲到底是個什麼,只是,魯文·哈里希很瘦,"我們已習慣見到又高又瘦的他帶領一隊身著五顏六色服裝的觀光者在農場裡轉悠的情景。他用友好、親切的聲音向他們解釋集體主義思想的基本原則",也就是說,像是含著一口水說英語的胖子,也在向我們介紹集體主義思想的基本原則?只是,我們蹩腳的英語和導遊蹩腳的中文合在一起,到底沒讓我們完全明白基布茲究竟是什麼。

1896年,奧匈帝國的猶太裔記者西奧多·赫茨爾出版了自己的著作《猶太國》,開始鼓吹猶太復國主義,並終其一生都在為之奮鬥。猶太復國主義這一概念誕生後,猶太人應該在哪裡重建家園,成為20世紀初西方世界最熱議的話題。赫茨爾主張的是烏干達計劃,亦即在非洲烏干達重建猶太人自己的國家;奧地利富豪莫里斯·德·赫爾希男爵支持在阿根廷建立猶太人墾殖區,紐約金融家雅各布·希夫則想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為俄國猶太人建立一個"孤星錫安"……可是,哪裡都比不過應許之地對猶太人的吸引力。在各界人士為歐洲各地備受排擠和打擊的猶太人尋求重建自己國家的同時,大批生活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因為越來越大的反猶太壓力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急劇變化的國際形勢,紛紛選擇遷徙到巴勒斯坦地區。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六——基布茲到底是什麼?

阿摩司·奧茲以基布茲生活為背景的長篇處女作


在第二波阿利亞運動(猶太人移民運動)中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的一群年輕人,在社會主義理想和錫安主義(猶太復國主義)的驅動下,開始創建一種組織:成員們過著完全平等的生活,成員間的收入平等分配,組織的財產或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成員之間互相幫助、共同合作。這種被稱作基布茲的集體社區,於1910年在加利利海南岸誕生了第一家後,就陸陸續續在巴勒斯坦地區"繁殖"起來,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後,基布茲更是成了以色列極富特色的存在。到今天,以色列境內大約有270多個基布茲。基布茲所有成員都是自願加入,集體大會是基布茲中決定一切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成員們通過民主方式參與到社區的管理。綜上所述,我們可以體悟到,基布茲核心的平等主義理想我們耳熟能詳: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第一個基布茲成立至今,已經過去了110年,"集體農莊"們現在還好嗎?僅靠這一個多小時跟著滿腔熱忱從美國來到以色列加入基布茲、而今已經老邁的胖先生在基布茲裡走馬觀花,怎麼能看到答案?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六——基布茲到底是什麼?

基布茲的標準住房


好在,以色列最出色的作家阿摩司·奧茲的小說,大多有了中譯本。又好在,奧茲先生以基布茲為背景創作的小說,也都有了中譯本,《或許在別處》、《沙海無瀾》和《朋友之間》,等等。

不同於從歐洲移居到以色列後就直接選擇去基布茲生活的人們不一樣,阿摩司·奧茲出生在英國託管時期的耶路撒冷。父親是掌握多種語言的從蘇聯敖德薩移民來耶路撒冷的大學老師,母親來自波蘭的羅夫諾,舉止優雅,氣質高雅。不用說,奧茲的父母放棄在家鄉相當不錯的日子來到耶路撒冷,就是為了找到猶太人的家園。從阿摩司·奧茲的文字裡,我們獲知,他的童年歲月裡,爆炸、冷槍、暗殺等等意外時有發生,因此引發的宵禁、停電和停水直接影響著阿摩司一家的正常生活。

1948年,聯合國宣佈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以色列國,父母離開故鄉來到耶路撒冷的目的已經達成,按理,母親應該高興才是。令家人大感意外的是,1951年阿摩司的母親吞服大量安眠藥自殺。那一年,奧茲12歲。

母親自殺留給還是孩子的阿摩司·奧茲心理創傷有多大?半個世紀以後,圍繞著母親自殺事件而創作的長篇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出版。

阿摩司·奧茲的小說,就算是早期的愛情小說《我的米海爾》,讀起來也不會太順暢,更何況充滿了對猶太復國主義反思的《愛與黑暗的故事》。這本小說能成為大眾最熟知的阿摩司·奧茲的作品,我們無奈卻又不得不承認,好萊塢明星娜塔莉·波特曼將其改編後搬上銀幕,功不可沒。看過電影、讀過原著,關於小說和電影裡的女主角在理想成為現實以後何以選擇自殺,我對自己的答案沒有把握,就去問娶了中國雲南姑娘、說著一口失去了陰陽上去四聲漢語的以色列導遊。他說,他也沒有答案。

阿摩司·奧茲的母親為什麼自殺,我沒法確定自己的答案對不對。可是。我能肯定的是,母親自殺加劇了阿摩司·奧茲與父親、與家庭的矛盾衝突,母親去世2年以後,1953年阿摩司·奧茲離家住進了胡爾達基布茲。這一住,就是三十多年,直到1986年,他帶領家人搬到了以色列南部小鎮阿拉德。從14歲到47歲,阿摩司·奧茲人生的最好年華都付與了基布茲,他會如何評價基布茲呢?

阿摩司·奧茲作品的一位中文譯者與奧茲最愛的女兒範尼亞相識,她說範尼亞看上去要比年長她幾歲的丈夫老相,對此,範尼亞給出的理由是,因為跟著父親在基布茲生活過。由此,我們是否可以猜測到阿摩司·奧茲對基布茲的態度?

在奧茲那些以基布茲為背景的虛構作品裡,他的確沒給出基布茲的正面評價。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六——基布茲到底是什麼?

一位美國學者關於基布茲的論著,假如有中譯本,可能會打開一扇瞭解基布茲的窗

阿摩司·奧茲的長篇處女作《或許在別處》中的重要角色魯文·哈里希,妻子與人私奔去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慕尼黑時,他們的女兒諾佳12歲,兒子蓋大約3歲。假如不是生活在基布茲,單身父親魯文·哈里希要照顧年幼的一兒一女的生活起居,並不容易。是基布茲的集體宿舍、公共食堂以及近在咫尺的托兒設施,幫助魯文·哈里希輕輕鬆鬆就帶著孩子們慢慢長大了。看上去很美的基布茲的生活,因為奧茲就生活在其中,便能在貌似不動聲色中就捅出基布茲的癰疽:魯文·哈里希用與布朗卡·伯傑私通來解決自己情感和生理需求。魯文·哈里希總是在上半夜爬上布朗卡·伯傑的床,這個時候,為基布茲開卡車的布朗卡·伯傑的丈夫埃茲拉·伯傑正開著卡車行駛在回家的路上。埃茲拉·伯傑知道妻子出軌魯文·哈里希嗎?阿摩司·奧茲覺得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對違背了基布茲精神的男女他們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阿摩司·奧茲讓魯文·哈里希的女兒諾佳用想方設法接近埃茲拉·伯傑的辦法報復父親的不軌之舉,從託老司機替自己到特拉維夫購買孔雀藍的繡花線,到以身相許再到意外懷上了埃茲拉·伯傑的孩子,兩個基布茲家庭哈里希和伯傑之間的矛盾,已經掩藏不住。

被阿摩司·奧茲寫進《或許在別處》裡的爆發在基布茲內部的矛盾,又何止哈里希與伯傑兩家!多個家庭的矛盾扭結在一起構成的長篇小說《或許在別處》,讓以為基布茲是完美的平等主義實踐者的局外人多少看到了基布茲的真相。

《或許在別處》是阿摩司·奧茲的長篇處女作,那以後,他陸續完成了《我的米海爾》、《觸摸水,觸摸風》等兩本與基布茲無關的長篇小說後,到《沙海無瀾》,作家又回到了基布茲題材,那一年,是1982年;那一年,阿摩司·奧茲和家人還生活在基布茲。用蘇東坡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來評判生活在基布茲的阿摩司·奧茲寫作以基布茲為背景的小說這件事,我們會懷疑,阿摩司·奧茲寫作時會不會意氣用事?那就讓我們來讀一讀離開基布茲數年以後他完成的以基布茲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集《朋友之間》。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六——基布茲到底是什麼?

很多年以後,阿摩司·奧茲又出版了一本以基布茲生活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集


小說集中的第一篇《挪威國王》的第一句話"在我們耶克哈特基布茲,有一個身材矮小的單身漢"時,我以為《朋友之間》的8個故事都發生在一個名叫耶克哈特基布茲的地方。從《瑞典國王》開始到《兩個女人》、《朋友之間》、《父親》、《小男孩》……是的,是《小男孩》讓我感覺到了這8個故事發生地,有些異樣。

利亞和羅尼5歲的兒子尤娃爾,瘦弱、膽小、不愛吃東西、嗜好特別,因而在兒童之家總是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尤娃爾不想去兒童之家過夜,雖然沒有跟爸爸提出要待在家裡,但七點半一到,尤娃爾就會躲進洗手間坐在馬桶蓋上吃他的大拇指……讀到這裡,我警覺起來:尤娃爾的狀態很不適合去兒童之家過夜,利亞和羅尼為什麼不讓兒子在家裡睡覺?再讀一遍剛剛讀過的情節:"羅尼每天下午四點去兒童之家接尤娃爾和他咯吱作響的鴨子……"下午四點鐘,尤娃爾回家;晚上七點半,尤娃爾去兒童之家睡覺——怎麼回事?我放下《小男孩》去跳讀譯者的譯後記:"基布茲字面為聚集、聚居之意,指的是以色列一種以農耕為主的共同體……基布茲就像一個烏托邦社會。按照創建者的理念,在基布茲,人人平等,財產公有,大家從事不同形式的農業勞動,一起在集體食堂吃飯,兒童住在集體宿舍,由基布茲統一撫養,只有週末才回家與家人團聚。在基布茲,猶太人不僅在形式上有了歸屬感,而且有了找到家,找到愛,找到關懷之感",基布茲既然是讓人們找到家、找到愛、找到關懷的所在,尤娃爾明明不適合過組織生活,尤娃爾年輕的父母為什麼還要送他去兒童之家過夜?阿摩司·奧茲虛構的發生在一個名叫耶克哈特基布茲的故事,真實地再現出,在基布茲並非只有愛和關懷,而是五味雜陳。

《挪威國王》的主角、身材矮小的單身漢茲維,喜歡散佈壞消息,什麼地震、飛機失事、樓房坍塌砸了住戶、火災、發大水。園丁茲維不敢接受寡居老師露娜的示愛卻寧願去關心患了肝癌的挪威國王的病程。

《兩個女人》是洗衣房女工奧絲娜特和文化委員會的負責人阿麗埃拉。布阿茲是奧絲娜特的丈夫,一天,他對奧絲娜特說要離開奧絲娜特去與相好了八個月的阿麗埃拉一起生活。

《朋友之間》的主角叫納胡姆,是基布茲的首領大衛·達甘的朋友。納胡姆的妻子死了,兒子也死於一場以牙還牙的襲擊中。納胡姆與17歲的女兒相依為命,但有一天女兒突然去跟大衛·達甘同居,而大衛·達甘,有過好幾個情人。

《父親》說的是,移居到基布茲的男孩莫沙伊經常要去醫院探視受到過創傷的父親,以大衛·達甘為首的基布茲領導層生怕男孩離開基布茲,想讓他斷絕父子關係。

《小男孩》之後,還有《在夜晚》、《戴爾阿吉隆》和《世界語》,家庭危機、教育體制問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問題等等,存在於基布茲外社會里的諸多問題,基布茲一樣也不缺。奧茲通過《朋友之間》貌似八個短篇小說、實質是互相關聯的小長篇,告訴讀者基布茲裡的真相。

曾經對基布茲充滿信心的奧茲,離開基布茲後曾這樣評價基布茲:"創建基布茲是個出色的理念"。那麼,在出色的理念驅動下成立起來的基布茲真實情況又怎樣呢?阿摩司·奧茲給了基布茲極大的善意,沒做評價;只是,回到家裡獨坐書桌前,他到底將關於基布茲生活的反思通過小說反應了出來:"人性中與生俱來的自私與慾望拉開了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我看到的以色列之六——基布茲到底是什麼?

基布茲的大食堂


告別了基布茲告別了從美國移民來到基布茲的胖先生,我以為自己與基布茲的緣分也就這樣了,沒想到後來又去另一個基布茲的食堂吃了一頓午飯。這個安排,來自資本主義社會的遊客或許會感到很新鮮,端著個分成幾個隔斷的鋁盤排著隊讓食堂職員往裡放主食和菜餚,我們對這樣的吃飯方式太熟悉了,只是,我們的公共食堂需要刷卡或就餐券,食堂外也沒有可以隨便取用的咖啡和小甜餅。

甜餅很好吃,但咖啡,粗糲得有摩擦嗓子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