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


確實,這似乎是個生命科學研究大爆發的時代。隨意翻開一些頂級學術期刊,總能看到來自生命科學各種領域的突破。


如果把生命科學的定義擴展為一切與生命有關的科學,從微生物到生態環境,從古生物到人類,我們更能看到科學向人類展示的一幅與生命有關的更大圖景。


在此,我們挑選了部分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分為創造希望歲月滅亡四個篇章,從“創造”生命到治癒疾病,從古生物發現到物種滅絕,希望能與你一同窺見2019生命科學發現的冰山一角。


1、創造


造物之手:完全人工合成的基因組創造大腸桿菌

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 圖片來源:NIAID via Flickr under CC BY SA-2.0


人類也成了那個“造物者”。

今年,英國的研究人員通過完全人工合成的基因組,創造出了大腸桿菌。該研究所合成的基因組是迄今為止同類基因組中最大的,重新設計的DNA包含400萬個片段,是之前記錄的4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種人工合成的細菌只含有61個密碼子,而自然中幾乎所有生物都含有64個密碼子。儘管存在這種差異,但其功能似乎與正常的大腸桿菌很像,只是它的生長速率更慢,且長度更長。[1]


重新設計的基因組不僅是一項技術成就,而且它告訴我們一些最基本的生物規律,也讓我們看到遺傳密碼的可塑性到底有多強。


起源之謎:在實驗室中培育分離出洛基古菌


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 圖片來源:Imachi, H. et al. [2]


我們是古菌進化而來的嗎?或者更確切地說,真核生物(也就是所有動物、植物、真菌等等複雜生物)是古菌進化而來的嗎?


這個問題可能需要“阿斯加德”的幫助。阿斯加德超門是古菌界一類古菌的統稱,其中包含洛基索爾奧丁海姆達爾。它們被認為是最接近真核生物的一類古菌,有望幫我們解答有關生命起源的問題。


2015年,洛基古菌的基因組首先在格陵蘭附近海底洛基城堡(Loki's Castle)的海底熱泉口附近找到,遺憾的是,那次採樣並沒有見到洛基古菌的真容。而今年,日本科學家終於在實驗室中培育並分離出了這種神奇生物。


我們離“從何而來”的答案越來越近了嗎?希望如此。


生死之門:在死後數小時恢復大腦部分功能

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 圖片來源:pixabay.com

2019年4月17日,《自然》期刊刊登了一項新的研究,並且還在期刊新聞首頁報道了此項研究。5天之後,期刊新聞又再次對其進行了報道,進一步有針對性地解答了讀者的許多相關問題。這項研究之所以吸引瞭如此大的關注,是因為它聽起來著實非常令人驚訝,似乎也繞不開倫理和技術的探討。[3]


在豬被屠宰四小時後,科研人員恢復了它的大腦的微循環及分子和細胞功能。儘管涉及恢復大腦活動的研究都會經過倫理審查,但研究仍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在這項研究中,科研人員通過技術手段有意防止大腦恢復意識,在過程中也沒有發現任何表明大腦存在意識的證據。但科學家也表示,在未來的研究中,恢復意識並非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或許我們已經站在了生死之門的旁邊,需要開始重新思考的邊界。


2、希望


可治之症:第二例HIV治癒病例,及抗HIV長效藥


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 圖片來源:NIAID via Flikr under CC BY


11年前,“柏林病人”Timothy Ray Brown成為世界首例被治癒的艾滋病人。今年,“倫敦病人”出現了,他是創造歷史的第二位。“倫敦病人”和“柏林病人”都接受了

骨髓移植。這或許能為治癒艾滋病帶來了一絲希望。[4]


今年關於艾滋病令人欣喜的消息不止這些。以往,感染HIV的病人必須每天服用藥物來控制感染,但一種注射性藥物組合的臨床試驗表明,這種藥物能在注射之後的至少1個月後仍然有效。另外初步試驗表明,一種植入性的抗HIV藥物作為一種預防措施,有效性可能超過1年。這些進展或許能成為終結艾滋病流行的有力工具。[5]


隨著醫學的進步,艾滋病已經變為“可控之症”。除了在醫學上探尋更有效的療法,將它變為“可治之症”以外,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如何普及艾滋病相關知識,如何消除對HIV攜帶者和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視,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


遺傳之痛:囊性纖維化的有效藥物

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 圖片來源:pixabay.com


3個月——這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審批新紀錄。Trikafta作為一種治療囊性纖維化的新藥組合,以創紀錄的速度獲得了審批。[6]


囊性纖維化是一種遺傳性外分泌腺疾病,主要影響胃腸道和呼吸系統。患者主要表現為呼吸道出現厚厚的粘液,導致呼吸困難和反覆感染。福泰製藥作為囊性纖維化治療領域的巨頭,它最新獲批的Trikafta旨在將囊性纖維化從一種漸進性肺病轉變為可控的慢性疾病


這個藥物組合能夠抵消90%囊性纖維化患者攜帶的基因突變導致的影響。在編碼關鍵蛋白的基因被確認30年後,藥物終於成功獲批上市。從生物學相關研究發現到醫療領域的應用,再到正式進入臨床,“回報”的週期或許大多漫長,但大多亦十分值得。


兒童之殤:針對腸道菌群緩解兒童營養不良

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 圖片來源:EU Civil Protection and Humanitarian Aid via Flickr under CC BY-SA


兒童營養不良是許多貧困地區共同面臨的問題。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一些嚴重營養不良的兒童即使完全康復,身體恢復也會十分緩慢,因為他們的腸道微生物仍處於不成熟狀態。


今年,研究人員開發出了新型的治療食品,專門用於修復營養不良兒童的腸道微生物群,幫助他們恢復腸道菌群。他們的方法側重於使用可負擔的且在文化上可接受的食物中的成分,選擇性地促進一些關鍵腸道微生物的生長。[7] [8]


貧窮、饑荒、兒童問題……這些總是令人心碎。但慶幸的是,也總能看到有人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而在不斷努力。


血疫之戰:埃博拉出血熱的新的有效療法

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 圖片來源:Corey Parrish/U.S. Army Force


REGN-EB3mAb114,這是在“血疫”又一次爆發之時,帶給我們希望的兩個名字。它們是兩種試驗性療法,目前已經被證明能夠顯著降低

埃博拉出血熱的死亡率。[9]


距離埃博拉出血熱的首次爆發已超過40年,自那之後,這種可怕的傳染病數次在非洲肆虐。其中最嚴重的是2013年到2016年的西非疫症,超過萬人喪命。


埃博拉病毒會導致人體凝血功能障礙,體內血小板數量降低,最終導致腎臟等多個器官衰竭。但人們始終沒能找到對付這種可怕傳染病的最有效治療手段。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把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疫情列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在一系列未能達到理想效果的治療試驗後,這兩種新型療法或許能帶來新的希望。


3、歲月

祖先之問:南方古猿湖畔種完整頭骨化石


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 圖片來源:Dale Omori/Courtesy of the Clevelan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從零星的頜骨、顱骨、肱骨化石碎片,到一個基本完整的頭骨化石。我們用半個多世紀,才窺探到了這種南方古猿的“真容”。


這個頭骨化石屬於一隻雄性

南方古猿湖畔種(Australopithecus anamensis),他生活在380萬年前的埃塞俄比亞地區。它讓科學家第一次有機會直接觀察這種生物的頭顱構造。[10]


南方古猿是比人屬物種更為原始和古老的一類人科生物,但他們已經能夠直立行走,兼具人和猿兩者的特徵。而湖畔種被認為是地猿始祖種(Ardipithecus ramidus)和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的過渡物種。我們至今仍在摸索人科中完整的進化鏈條,以尋找我們智人(Homo sapiens)的直系祖先。


反鳥之孕:中國科學團隊發現世界首例體內保存蛋殼的鳥類化石


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 圖片來源:Barbara Marrs [11]


嚴格說來,恐龍並沒有滅絕,因為存活至今的現生鳥類就是(一類)恐龍的後代。但是現生鳥類僅僅是鳥類中的一類,還有一類已經滅絕的原始鳥類被稱為反鳥

今年,來自中國的科學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的反鳥,它被命名為施氏慈母鳥(Avimaia schweitzerae)。這隻鳥被保存在扁平的頁岩內,雖然頭部缺失,但罕見的是,它的體內還有未產出的蛋,第一次為科學家提供了有關反鳥生殖和繁育的信息,也為探知早期鳥類的演化歷程提供了新的證據。


所有反鳥都成了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的犧牲者,但同一時期與反鳥差別不明顯的現生鳥的祖先卻活了下來。是“運氣”,還是另有原因?


4、滅亡


生命之逝:蘇門答臘犀在馬來西亞滅絕

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 圖片來源:26Isabella via Wikicommons under CC BY-SA


馬來西亞最後一隻已知的

蘇門答臘犀(Dicerorhinus sumatrensis)於當地時間11月23日因癌症去世,這標誌著蘇門答臘犀在馬來西亞的滅絕。

在五個現存的犀牛物種當中,蘇門答臘犀是體型最小的一種,它被形容為一種“活化石”。蘇門答臘犀曾廣泛分佈於亞洲,但目前野外已不足百頭(甚至有一些估計認為不到30頭)。它們大多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的保護區內,之前還有一部分在馬來西亞。但隨著最後一頭雄犀和雌犀在今年先後去世,這種犀牛已經在馬來西亞滅絕。


地球上曾經有很多生物都和我們共同生活在地球家園上,但其中有許多已經因為人類活動而走向了滅亡。


生態之災:百萬物種正面臨滅絕的威脅

2019年,生命科學的四個篇章

○ 圖片來源:Wikicommons


超過40%的兩棲動物物種、33%的海洋哺乳動物、33%的鯊魚和造礁珊瑚,以及10%的昆蟲——共有超過100萬個物種正受到滅絕的威脅。這是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在今年的一份報告中給出的結論,這也是我們正在面臨的百萬危機。[12]


這份報告是IPBES自2005年以來,第一次對生物多樣性進行的重大國際性評估。他們警告,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正在“加速”,生物世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


有些人將我們正在面臨的這場物種多樣性危機稱為第六次大滅絕,不過有別於歷史上的其他五次物種大滅絕的是,第六次大滅絕的罪魁禍首不是地質災難等自然因素,而是人類。


參考鏈接: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192-5

[2]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726976v2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099-1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141-5

[5]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027-4

[6] https://www.fda.gov/news-events/press-announcements/fda-approves-new-breakthrough-therapy-cystic-fibrosis

[7]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9/eaau4735

[8]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9/eaau4732

[9] https://www.niaid.nih.gov/news-events/independent-monitoring-board-recommends-early-termination-ebola-therapeutics-trial-drc

[1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513-8

[1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09259-x

[12] https://ipbes.net/news/Media-Release-Global-Assessme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