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荀彧是漢末三國最有政治理想的謀士,最後為何都含恨而終

陳壽在編寫《三國志》的時候,除了帝王級人物,只將兩個臣子單獨列傳,分別是蜀漢丞相諸葛亮,東吳出將入相的陸遜,其實還有一個人也具備單獨列傳的資格,後來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的時候,還特意提到了這一點,這個人就是曹操的主要謀士荀彧。

荀彧作為曹操的謀主,是具備王佐之才的人員,他也被司馬懿稱為當時最聰明的人。荀彧對曹操的貢獻不亞於諸葛亮對劉備的貢獻,並且荀彧與諸葛亮二人都是有政治理想的臣子,不過他們最後在為自己理想抗戰的過程中,都落得國含恨而終的結局。

諸葛亮、荀彧是漢末三國最有政治理想的謀士,最後為何都含恨而終


荀彧年輕的時候便展現出了極強的遠見,很早就被冠以“王佐之才”的頭銜,做為潁川的大家族,荀彧很發現天下亂世將至,潁川做為四戰之地,必然會遭到各方勢力的爭奪,成為四戰之地。所以他向鄉親和家族建議搬離潁川,但是沒有被接受,荀彧就帶著自己家族到了河北,留在潁川的人很快就遭到了戰亂的影響。

荀彧二十八歲開始跟隨曹操,是曹操的謀主,在幫助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屢屢獻計,其中戰略上面的計策有六條,戰術方面的策略有四條,總計10,分別如下:

  1. 謀劃得當,保住曹操大本營。
  2. 為曹操制定先呂布、後徐州的戰略;
  3. 提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綱領;
  4. 分析呂布局勢,打敗呂布。
  5. 穩定西涼曹操無後顧之憂;
  6. 提出先弱後強的戰略;
  7. 提出先北後南的戰略;
  8. 準確判斷袁紹內部情況,料準事情發展規律。
  9. 讓曹操堅持,最後取得官渡之戰是勝利。
  10. 反對復古九州,穩定北方人心研究;


諸葛亮、荀彧是漢末三國最有政治理想的謀士,最後為何都含恨而終

曹操地處四戰之地,戰略決定遠比戰術決定重要,所以先打誰後打誰是曹操戰略最關鍵的內容,而這一點恰恰是荀彧進行設計和謀劃。在荀彧對戰局的整體把握和規劃下,曹操得以從弱下發展壯大,最後統一北方。

荀彧是潁川高士,而潁川又是人才輩出,荀彧在輔佐曹操之後,先後像曹操推薦了大量的人才,這些人才在各個崗位都發揮極其出色。如:荀彧的侄子荀攸是曹操軍前的主要謀士,郭嘉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發揮極其亮眼,還有鍾繇、陳群、杜畿、司馬懿等人。

諸葛亮、荀彧是漢末三國最有政治理想的謀士,最後為何都含恨而終


荀彧對曹操集團的貢獻非常突出,而荀彧的政治理想同樣突出。荀彧對東漢末年的亂世非常痛心疾首,所以他主張建立各項制度,提倡用制度來管束人民,提倡頌揚道德,在兵戈縱橫的時代提倡教化。

《三國志》記載,荀彧在後方的時候“制度多所復興”,並且荀彧還多次像曹操進言說:“教化征伐,並時而用”。這些都是說明荀彧是一個對國家治理有想法的政治家,在亂世兵戈強勢的時代,他依舊提倡對人民實行有序的治理,這也保證了曹操後方的穩定。

諸葛亮、荀彧是漢末三國最有政治理想的謀士,最後為何都含恨而終


荀彧還是一位忠於漢室的臣子,作為世家大族出生的荀彧,對漢朝政治產物中的世家大族政治非常青睞,他所推舉的人員也多為世家大族的人員,這個原因也使得他對延續漢室江山比較渴望。

荀彧在向曹操建議迎天子到許昌的時候,說的是:“今車架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荀彧說的是“義士”、“百姓”,這些何嘗不是荀彧他自己內心的想法呢?

諸葛亮、荀彧是漢末三國最有政治理想的謀士,最後為何都含恨而終


也正是因為荀彧他對漢朝的忠心,所以他反對曹操進爵為魏公,也正是因為此,他與曹操走向了決裂,荀彧為了維護自己心中最後理想,對曹操發起了抗爭,但是此時的曹操已經是大權集於一身,荀彧根本阻止不了。

最終荀彧在無限遺憾中去世。關於荀彧的死,有說是被曹操逼死,但是無論什麼原因,荀彧在去世的時候,心中一定有很多遺憾,至於是否悔恨輔助曹操二十多年,那就只能後人猜想了。

諸葛亮、荀彧是漢末三國最有政治理想的謀士,最後為何都含恨而終


諸葛亮也是一位有政治理想的政治家,諸葛亮的一生是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三國演義》將他描寫的近“妖”,而實際上諸葛亮也是一位很厲害的人物。

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的時候只有二十七歲,他提出了《隆中對》,幫助劉備指明以後的發展方向,為劉備制定了發展藍圖,也因為這個發展藍圖劉備的人生才開始起步,最終結束流浪生涯,開創建立蜀漢。

諸葛亮、荀彧是漢末三國最有政治理想的謀士,最後為何都含恨而終


諸葛亮對劉備最具價值的建議,除了《隆中對》還有一個根本之策,根據《魏略》記載諸葛亮對劉備說:“令國中凡有遊戶,皆使自食,因錄以益眾可也。”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從此開始有兵源。也就是說劉備接受諸葛亮的建議,將流民進行收納、管制,最後成為兵源,劉備這才有了爭奪天下的根本。

諸葛亮給劉備提的建議還有很多,而從上面的兩條建議中,我們就能發現諸葛亮具有極高的戰略眼光,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智慧同樣如此。諸葛亮在政治上是一個支持法制的人員,《蜀書》記載有一次法正和諸葛亮的辯論,諸法正認為用法太過,但是諸葛亮卻認為亂世太久,必須用法律來管理人民。從諸葛亮與法正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治理思路非常清晰,而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也是“於治戎為長。”

諸葛亮、荀彧是漢末三國最有政治理想的謀士,最後為何都含恨而終


諸葛亮和荀彧對治理民生,都主張用制度和法律來約束,這也是大亂之後,希望逢治世的道理。對於朝廷政治的權利構架,諸葛亮則不同,諸葛亮希望的是恢復西漢出年的政治模式,而荀彧是世家大族的政治模式。

所謂西漢初年的政治模式,就是劉邦、蕭何時期的政治模式,劉邦以蕭何為大總管,管理日常的俗物,而作為帝王的劉邦就是董事長,這樣一來丞相的權力就會比較大,而帝王只對重要事情負責。

諸葛亮當政之後,所實行的政治模式,是在漢初政治模式上的加強版,丞相開府辦公,這一方面也是因為劉禪年幼,另外一方面諸葛亮的權利慾望也比較大。但是諸葛亮能及時的控制自己的慾望,並沒有做出悖逆之事,這也是諸葛亮值得尊敬的地方。

諸葛亮、荀彧是漢末三國最有政治理想的謀士,最後為何都含恨而終


諸葛亮是歷代臣子的楷模,在中國封建歷史上是空前,也是絕後,諸葛亮擁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也是忠心耿耿的典範,在諸葛亮手握大權的時候沒有起謀逆之心,並且為了一句承諾堅守到死。

諸葛亮的人生也是充滿遺憾,他一心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為此前後進行了五次北伐,在蜀漢實力弱小的情況下,諸葛亮謀求通過自己的智慧,以命搏天,奈何天不假年,最終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的時候,因病命喪五丈原。諸葛亮帶著無限的遺憾去世了,但是他的品德和精神永恆。

諸葛亮、荀彧是漢末三國最有政治理想的謀士,最後為何都含恨而終


諸葛亮和荀彧是三國時期兩位有政治理想的謀士,他們為自己的理想奮鬥過,而他們最終避免不了帶著遺憾去世,這是因為大漢已經失去人心,在歷史的車輪中,漢朝已經成為了歷史。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