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養成的關鍵是深度覺察,覺察大腦規律,才能重塑習慣

大家好,今天推送「空談」,我們來聊聊習慣。這是很多人都在較勁的一個地方。

我們都知道習慣的力量,想要養成好的習慣,擺脫不好的習慣,但是這個轉軌的過程,並不容易。有人說,習慣改變命運,仔細想想,並不誇張。

今天,我們就專門闢出一片時空,來重新審視一下習慣。當你感悟到習慣的本質,你可以想養成什麼習慣,就養成什麼習慣。本文要點包括——

  • 什麼是習慣?
  • 為什麼說我們誤解了「習慣」?
  • 重新審視習慣,一個神經迴路視角
  • 有「好習慣」的人,在想什麼?
  • 怎麼看待「微習慣」的養成策略?

首推音頻,對話更生動,語音、語調亦能傳遞很多信息——

另附文稿——

習慣養成的關鍵是深度覺察,覺察大腦規律,才能重塑習慣


1. 什麼是習慣?

一提到習慣,很多人會想到,習慣是一種不斷重複的行為模式;有些事情,你經常做,或是每天都做。

在這個概念裡,缺失了一塊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覺察」或「意識到」。

當你在重複某種模式的時候,而你並沒有意識到,這就是習慣。

換句話說,

當你毫無覺察,但你依然這麼運行著、做著、行動著,這叫習慣。

而當你有覺察的時候,這個習慣模式就被打斷了,被你的覺察迴路所打斷。

大家可以仔細體會一下。

當你突然意識到你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習慣戛然而止。

在那個時間點,你可以有意識地繼續做,也可以有意識地不做。

這是對習慣一個初步的闡釋。

習慣養成的關鍵是深度覺察,覺察大腦規律,才能重塑習慣

2. 對習慣的誤解


我們通常所說的習慣,比如說抽菸、酗酒、沉迷遊戲,或是運動、健康飲食、學習等,這都是一些外在的、可交流的行為,是一種非常狹義的習慣,甚至是對習慣的誤解。這些外在行為,只是冰山一角。

我們要看看這個人為什麼要抽菸?這個人為什麼要喝酒?這個人為什麼要玩電子遊戲?

酗酒,可能有很多情緒要發洩;

抽菸,可能是為了提神;

沉迷遊戲,可能是想忘掉某些事情。

這些行為,可能是其他各種思維習慣綜合之後的結果。這種不斷重複的行為模式,只是整個內心混亂狀態的一種表象。

如果想要改變的話,不僅要覺察抽菸、酗酒、沉迷遊戲的習慣,因為這些太明顯了,你不用覺察,大家都能看到。但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後的一整套內心活動的習慣,卻沒有被覺察到。

我們的行為是大腦各種神經元、各種思維迴路綜合的結果,我們常常把這些行為定義為習慣,而忽略了背後那一套複雜的神經迴路。

這就好比只看到冰山一角,但在水面之下有著巨大的冰山主體,我們都沒有看到。

習慣養成的關鍵是深度覺察,覺察大腦規律,才能重塑習慣

如果我們想要構建習慣,我們就要去了解整座冰山,才可能重新構建一個新的冰山一角。

當你理解了內心的整體情況,你想形成什麼習慣,就形成什麼習慣。換句話說,你可以成為自己的主人。

習慣養成的關鍵是深度覺察,覺察大腦規律,才能重塑習慣

3.重新審視習慣,一個神經迴路視角

我們通常所說的習慣,是指我們的行為,外在、可交流的部分;

但我們的任何行為都是複雜內心世界的一種外在表現。

我們的內心世界有各種精神迴路,各種思維迴路,它們互相交織、互相碰撞,最後才產生這種行為。

同時這種行為反過來還會刺激內心世界,比如喝酒能夠麻痺神經元,抽菸會提高大腦的亢奮度,玩電子遊戲會讓你暫時忘掉一些事情。

我們暫且不說這些行為是好是壞,要理解習慣,我們就要理解這種行為背後整個的精神迴路鏈。

我們所謂的「習慣」,實際上就是特定的思維方式、思維迴路。

這意味著我們的每一個神經迴路、每一個想法,都是一個習慣。

比如,

你總這麼想,我總那麼想,這就是習慣;

你愛笑,我愛哭,你愛生氣,我愛著急,這也是習慣;

同樣,愛做判斷,愛抱怨,也是一種習慣;

當這些神經迴路運轉起來,而你沒有覺察,那就是習慣。

而當你覺察不斷的時候,習慣就戛然而止了。因為當你覺察到的時候,你便有了選擇。

這裡說到「神經迴路」,來展開一下。

神經迴路,不能完全憑你想象;如果只憑視覺想象,你很難理解迴路是什麼。

我們先從神經元談起。


我們的大腦有數以千億計的神經元。


一個神經元通過突觸跟另外一個神經元連接,然後再跟另外一個連接,這種連接,它就形成一條迴路。


而我們所有的意識、想法都是神經元的活動,也都是神經迴路的活動。

有人可能會問,神經迴路是閉合的圓環,還是一個開口的片段呢?

大家感受一下。

它可以是個閉合的迴路。我們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體現了它就是個閉合的迴路。


閉合和不閉合的差別,就是心態開放和不開放的差別。


當迴路閉合的時候,大腦某些特定區域總是在活動;因為它閉合了,它只能在這個區域活動。
當迴路沒有閉合的時候,你整個大腦都可以隨意連接,開放式的連接。


所以,迴路可以閉合,可以不閉合。


這裡,大家不要去究神經元如何連接的細節,即便你知道了神經元如何連接,但如果沒有對生活的感受,這種「知道」沒有意義。


兩者結合,才能觸類旁通。

我們社會的分工方式,傾向於是閉合的迴路。於是,我們形成各種小團體,小專業,小社區,各種職業,各種劃分。這都說明我們的神經迴路存在很多閉合的部分。

所以,理解神經迴路,不能完全靠對神經元的想象,要結合你的生活經歷。我們經歷的很多事情,都印證了閉合的神經迴路,可能是存在的。

從這個角度講,所有的想法是我們某些迴路在運行著,所有的行為是各種迴路綜合的結果。

如果這些迴路在一直運行著,但你沒有覺察到它,它是不是習慣?

如果我們常常陷在想法裡面,而不自知,它是不是習慣?

如果很多偏見、假設在意識中總在運行著,但我們卻沒有覺察的時候,它是不是思維習慣?

而當你覺察到某個偏見的時候,這種偏見的運行就戛然而止了。

習慣也是如此。在我們有覺察的情況下,習慣就戛然而止了。某個行為又要重複的時候,我們覺察到了,就有了選擇。

一切都是在有覺察的前提下。

習慣養成的關鍵是深度覺察,覺察大腦規律,才能重塑習慣

4. 有「好習慣」的人,想得不一樣

接下來,我們要請一個人來現身說法,為什麼他能保持一些所謂的「好習慣」?這個人就是Cico,向新朋友介紹一下,他是我們「空談」的主講。

他每天的生活會有一個慣例:

早晨起床,

冥想,

吃早飯,

學英語,

開始一天的工作,

……

晚上跑步或健身,

看書,

如果最近要做一件新的事情,比如學一門外語,他就把事情插入到每天晚上的板塊,也很容易堅持。

為什麼他總能堅持呢?原因當然很多,他提到這樣一點:

做每件事情,我沒有糾結,也沒有執著。如果有一天,沒有做,我也沒問題。但是,做的時候,我特別享受每一刻。


比如早上起來所謂的學英語環節。其實我就是喜歡學一些新的詞語,然後特別喜歡把它讀出來。


我特別享受讀的每一瞬間,那種鏗鏘有力、抑揚頓挫的感覺,能夠把每個詞發得特別飽滿,音發得特別圓潤的感覺,所以我很享受那個時刻的平靜。


在別人看來,我好像是每天在學英語,為了將來能夠怎樣,那是別人的投射而已,對我來說,其實沒有這個目的。


其實,我並沒有特別看重英語學習這個事情,也並不覺得英語學習能帶來一種驕傲。


反而,英語學習是很危險的事情,這個危險在於英語語言對我們的影響。如果我們覺察不到英語對我們的影響,它勢必會給我們帶來精神衝突。


當然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我們會在未來某期「空談」裡提到。


很多事情在別人看來,是一種習慣;在我看來,我就是非常的喜歡做這個事情所帶來的平靜和快樂,包括早上的冥想。


在那個時間,能夠把自己放在一個空間裡面,不受各種影響,去體會內心的變化,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養成習慣的路徑,每個人也有自己的路。如果大家都能夠深刻領悟到內心的規律,一定能找到一個方式,來構建一種生活方式。


習慣養成的關鍵是深度覺察,覺察大腦規律,才能重塑習慣

5. 習慣的養成,是反直覺的

怎麼才能養成好習慣?很多人都注重正向反饋。有一本書叫《微習慣》,作者斯蒂芬·蓋斯建議,如果想培養一個習慣,那就試著從一個極其微小的行為開始。


比如,每天背一個單詞,每天做一個俯臥撐……目標要非常小,小到一定能完成。
完成之後,你會收到正向反饋。這能減少我們的牴觸情緒,用作者的話說:習慣形成的第一個信號是牴觸情緒減弱,也就是「建立起神經通路」。
利用微習慣做事,你會收穫巨大的驚喜。在完成你的微目標之後,你很可能會繼續完成“額外環節”。

聽起來,這是一個很可行的思路,我們可以借鑑這種方法;但使用之前,有必要覺察到這種方法的本質。

從正念視角,怎麼看待這種方法呢?

這是一個挺好的想法,但我們要意識到,它只是一個想法而已;意識到在這樣一個想法中,自我的存在。

我們總期望靠正向反饋來獲得一種動力,然後再做得更多。這個跟慾望的不斷擴大是不是很相似?

如果大家想做某事,就去做,不要有期待。如果我們期待正向反饋,當它沒有出現時,我們便容易受挫。去做,不期待,享受過程。

或許作者分享的是他的智慧,但智慧是很難分享的,意味著我認為的智慧,放你身上,可能就不管用。

打個比方,大家不要老想著吃方便麵,要學會如何自己做飯。


認識內心規律,才是根本。


你靠別人的方法,始終無法懂得你自己;


你懂了自己,自然就知道怎麼建立習慣了。


習慣養成的關鍵是深度覺察,覺察大腦規律,才能重塑習慣

本文小結

我們總是通過外界行為來定義所謂的習慣,但是外在的行為是由一套複雜的精神習慣所導致的。如果我們要建立所謂的好習慣,就要去了解內心世界的規律。

比如說,通過冥想,先平息內心的想法,靜下來,通過日常生活去覺察我們每一個精神習慣。別忘了大部分人的生活是沒有覺察的。

我們的生活、我們的人生,我們所謂的靈魂,只不過是各種習慣和影響的結果。當我們去深度覺察這些習慣和影響的時候,我們自然就知道了如何養成習慣。

好,以上就是今天的「空談」,感謝大家的收聽和閱讀。

下期的「空談」的主題是「如何做真實的自己」?敬請期待~



分享者Cico,在讀博士,座標荷蘭,研究興趣涉及神經科學,哲學,人工智能,數學,生物信息的交叉領域。和西方現實的深度碰撞,成為他徹底探索內心世界的動力。

每週在阿姆斯特丹舉辦線下冥想活動,用英語向阿姆的國際社區,分享禪、道和正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