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鮮衣怒馬”——彩色的非洲與伊斯蘭

當要求用一個顏色來描述非洲,我們常常會選擇黑色;當用一個詞來描述伊斯蘭,我們往往會選擇綠色。顏色的好惡,與客體文化和觀者的態度有密切的聯繫,為什麼會選擇這兩種顏色,並不重要,問題是所有顏色都無法代表任何一種文化,我們以為的那種單一,或是高度同質的文化,只要細心觀察,本質都是多元的。


作為一名阿拉伯語學習者,當談到“伊斯蘭文明”這類詞時,我曾不自覺會加上“阿拉伯”的前綴。儘管我深刻地知道,“阿拉伯”不等於“伊斯蘭”,兩者既緊密相關,又存在者巨大的鴻溝。阿拉伯世界(Arabic-speaking world)的現存文化,能代表伊斯蘭麼?這是一個深刻而複雜的問題,一時很難回答。至少我們知道,在現實中,非阿拉伯地區二十多億穆斯林,他們的文化形態是相當豐富的。同理,非洲大陸也是如此。無論是綠色的伊斯蘭,還是黑色的非洲,都無法概括其本來面目,彩色才是他們的本質。


不信,不妨來尼日利亞的卡諾參加一次杜巴節吧!


尼日利亞與伊斯蘭


早在百年之前,非洲民族主義之父布萊頓(Edward Wilmot Blyden)在其重要的著作《基督教、伊斯蘭教和黑人》中闡述了自己對伊斯蘭與非洲的理解:“相較於有悖於非洲傳統的基督教,伊斯蘭教有益於非洲社會和非洲人個性的發展,最重要的原因是伊斯蘭教對當地文化的尊重和保護,最大限度地維繫了非洲習俗和制度的完整性。伊斯蘭在非洲因地制宜的調整,一方面顯示其靈活性,另一方面也是其得以在非洲大地上存在的重要原因。”


“也曾鮮衣怒馬”——彩色的非洲與伊斯蘭

非洲民族主義之父布萊頓(1832-1912)

“也曾鮮衣怒馬”——彩色的非洲與伊斯蘭

非洲宗教分佈圖


實際上,西非黑人與伊斯蘭的聯繫並不是近現代發生的,至晚在13世紀,伊斯蘭教順著非洲大陸的貿易通道(薩赫勒地區)從北非馬格里布進入尼日利亞。伊斯蘭進入非洲後,經過與非洲傳統文化的長期碰撞與融合,逐漸實現外來宗教在地化,帶有鮮明的非洲特色。


從地域分佈看,北方民族普遍信奉伊斯蘭教,南方居民多信仰基督教。兩大宗教信仰的相對集中造成尼日利亞涇渭分明的南北宗教地圖,這在文化上也形成相應的折射,北部尼日利亞文化傾向於阿拉伯國家;南部則與歐洲和北美的文化更為親近。


如果我們更進一步探究尼日利亞宗教分佈和發展史的話,會發現這種宗教格局形成於近代以後跨文化交流過程中,尼日利亞居民出於政治、經濟、社會的壓力,被迫改宗外來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當地原著宗教應屬非洲傳統宗教。今天,非洲傳統宗教仍然存在,但這種本土宗教早已不是主流,甚至以外來宗教本土化的方式,寓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中。

卡諾與杜巴節


“杜巴”(durbar)一詞源自波斯語,意為“宮殿”。杜巴節舉行的日期,按照伊斯蘭教歷而定,在每年齋月的後五天,因此,節日的舉行也標誌著齋月的結束。如同所有穆斯林的節日,杜巴節以宗教祈禱儀式開始,隨後是馬匹的遊行,埃米爾及其隨行人員的加入往往成為節日的高潮。

杜巴節是尼日利亞特有的帶有伊斯蘭宗教性質的節日,因此,除了宗教色彩之外,非洲要素更是節日慶典的亮點。節奏鮮明的非洲音樂自然不會缺席。除卡諾外,杜巴節也同時在卡奇納、索科託和比達等城市舉辦,近年來逐漸成為旅遊景點。


“也曾鮮衣怒馬”——彩色的非洲與伊斯蘭

尼日利亞全國地圖


下面來欣賞一下人們是如何盛裝慶祝杜巴節的吧。


“也曾鮮衣怒馬”——彩色的非洲與伊斯蘭


“也曾鮮衣怒馬”——彩色的非洲與伊斯蘭


“也曾鮮衣怒馬”——彩色的非洲與伊斯蘭

“也曾鮮衣怒馬”——彩色的非洲與伊斯蘭


杜巴節盛景


近年來,恐怖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不斷在尼日利亞東北部發動恐怖襲擊,對地區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2016年,其向“伊斯蘭國”宣誓效忠之後,更是發動了270場針對平民的恐怖襲擊,造成6006人無辜死去。


“也曾鮮衣怒馬”——彩色的非洲與伊斯蘭

“博科聖地”自2011年以來發動針對平民襲擊的頻率圖


惟願恐怖組織的陰影能早日散去,親身去卡諾參加一場杜巴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