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兵之情主速。——《孫子·九地》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依靠機動性上的優勢,往往會決定一場戰爭的成敗,而戰爭的成敗,往往將影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命運。但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騎兵武器,卻有很大不同,下面船伕就為大家梳理下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

一、戟

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三國志》

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正是戰場主力由戰車向騎兵轉化的關鍵階段,所以戟本身也體現了這一轉變階段的特點。戟的結構可以看作是戈和矛的合體,戈是戰車時期的主要兵器,適合橫向啄擊,以及逆向勾掃,這種攻擊方式非常適合在戰車前衝時位於後端的士兵。而矛則主要用於縱向的刺擊,在戈的頭部加上可以前向刺擊的矛,便獲得了更大的攻擊範圍,這便是最早的戟。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到了秦漢時期,戟逐漸成為當時軍隊(步兵+騎兵)的主流武器,楚漢爭霸時的韓信在項羽陣營的職位便是執戟郎中,《三國演義》中的典韋(步兵)和呂布(騎兵),成名武器也都是戟。

二、刀

刀者,百兵之膽也,其精為麒麟也。——《孫子兵法》

漢朝建立以後,北方的遊牧民族也開始逐漸崛起,在中原王朝與遊牧民族的數次戰鬥中,很少人開始發現遊牧民族騎兵的彎刀,在騎兵戰鬥中有擁有很大優勢。首先彎刀重心靠後,揮舞時需要消耗的體力遠遠少於長兵器,這使得遊牧騎兵可以更持久的作戰。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其次彎刀劈砍時,與敵人接觸的不像是直刀只是一點,而將是彎刀的大部分刃口,對敵人造成破壞力更大,其次彎刀採用的是摺疊鍛打的工藝,難度要遠遠小於後來的唐刀包鋼和夾鋼的高難技術。

除此之外,因為戟的側面有橫向的小支,所以在武器接觸時很容易被彎刀格擋推開,所以在漢朝末年,戟逐漸退出來主流兵器,淪為禮儀性裝飾。後世傳說的呂布方天畫戟,實際上便是一種由木頭雕刻,圖以顏料,裝飾在官府門口的武器。

三、馬槊

(曹操)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蘇軾《前赤壁賦》

漢唐以後,伴隨冶煉技術的發展,鐵質鎧甲逐漸普及,尤其是隋唐時期明光鎧,已經能夠有效防禦箭矢和刀槍的攻擊,之前已經被淘汰的戟,通過簡化和改良成為了適合重裝騎兵突擊時使用的馬槊。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馬槊相較於戟的簡化主要是去掉了對於騎兵不是很實用的橫向小支,單純的樣式有些和槍矛相似,但又有很大不同,首先是馬槊的攻擊部位(槊頭)一般在50~60釐米,是槍矛無法相比的,加強的攻擊頭部可以更好地利用騎兵衝鋒的力量,轉化為破甲能力。

除此之外,槊杆可以說是中國武器中最為考究的,其製作方法是先選取上等的韌性樹木的主幹,剝成均勻的細條,用油反覆浸泡一年左右,達到不變形為止。而後再將細條風乾,用上等的膠漆黏合起來,在四周纏繞麻生固定,最後還要塗以生漆,裹以葛布,製作完成的槊杆至少要兩米多,配上槊頭總長在3米以上。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正是因為槊的繁複製作流程,使得其造假極為昂貴,通常都是武將家族世代相傳的武器。馬槊的槊杆柔韌性極佳,這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重騎兵衝刺時,在於敵人接觸的一剎那,槊杆可以通過形變緩衝反作用力,進而起到保護騎兵手腕以及上半身的作用。

歷史上三國時期的曹操就曾在赤壁大戰前橫槊賦詩,後來隋唐名將秦瓊、尉遲恭、程知節(《隋唐演義》中的程咬金原型)都是馬槊的知名使用者。

四、五:鞭與鐧

鐧打山東六府,馬踏黃河兩岸——秦瓊外號

剛剛提到隋唐時期,騎兵開始大規模裝備鎧甲,形成重騎兵,而重騎兵除了使用馬槊這樣的長兵器,往往還會配備一件副武器,比如接下來要提到的鞭(這裡主要指的是硬鞭)和鐧。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之所以將二者放到一塊講,是因為很多人容易將它們混淆,不過當我們弄清二者的區別,還是很容易區分的。簡單來講,鞭和鐧雖然都是重型鈍器,沒有尋常武器鋒利的刃,但鐧的上下會有明顯的楞,多位八面或四面。而鞭則有明顯凸起的結,從上到下依次排開。

不論是鐧的楞還是鞭的結,其主要作用都是為了增加針對鎧甲破甲能力,但與追求貫穿鎧甲的槊不同,鞭與鐧追求的是令鎧甲產生形變,同時通過震盪傳導,令敵人產生更為致命的內傷。仔細觀察還會發現,雖然鞭與鐧都是鈍器,卻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笨重,其結構往往是尖端較細,尾端較粗,重心後移更方便揮砍,這與遊牧彎刀的原理有些相似。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隋唐好漢秦叔寶的成名武器便是雙鐧,同時期的尉遲恭則以單鞭聞名,上圖中的尉遲恭塑像,可以清晰的辨識初手中的鞭上的結,但也有少部分尉遲恭的塑像,將鞭混淆成了有楞無結的鐧。

六、槍與矛

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張翼德在此,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三國演義》

將槍和矛也放在一起講,原因和上面的相似,也有很多人將二者混淆,不過與上面提到的鞭與鐧不同,船伕查閱多諸多資料,始終沒有找出槍與矛的明顯區別和劃分界限,有說槍體積比矛要小,又有說槍比矛多出利於破甲的楞。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但究竟多短為槍?多長為矛?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更為讓人困惑的是一些介於兩者之間的武器,你既可以稱呼為槍,也可以稱呼為矛,聽起來都沒有多大的毛病。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古代並沒有嚴格的武器劃分,而且歷朝歷代以及各民族間對武器的區分標準千差萬別,加上矛與槍在歷史中跨越了幾千年依舊存在並使用,導致二者出現了嚴重的重疊和混淆。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矛出現的時間也比槍早很多,而槍則成為唐朝以後,尤其是宋朝的主要長武器,在當時不論是矛還是槊都很少見了。這一方面因為宋朝以後,中原王朝由於沒有足夠的戰馬資源,無法建立起隋唐那樣大規模的重裝騎兵,來抵禦遊牧民族,所以戰鬥方式不得不從以騎制騎變為以步制騎,少部分保留的騎兵也變為輕騎兵,這時後長達三米以上的馬槊就不適用於輕騎兵的靈活作戰了,取而代之的是頭部更小巧,槍桿更為廉價的槍。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而矛之所以被槍取代,還有另一個更為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更省鐵。要知道在古代鐵器可以國家戰略資源,尤其是在戰亂年代,同等重量的鐵料,打造幾柄矛和打造十幾杆槍,所形成的戰鬥力不可同日而語。

這裡還要提下歐洲重騎兵的主流武器——騎槍,雖然也被稱為槍,但與中國的槍差別很大。騎槍與中國重騎兵選擇在馬槊杆上下功夫不同,歐洲人為了緩衝重騎兵所受的反作用力,選擇將騎槍改為十分容易折斷的材料,進而通過形變達到緩衝作用,但這樣騎槍就成了一次性消耗品,但好在造價也便宜了許多。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八、劍

劍在秦漢以後,便已經退出了軍隊主流武器,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象徵和配飾,但在歐洲,劍則一度是歐洲騎士的主要武器,甚至在後來成為了騎士的象徵。但在古代的大多數時候,歐洲不論是在戰爭規模還是戰爭方式上都無法和中國相比。

當時歐洲的騎士老爺們,將鎧甲的防禦提高到了極致,一個個都跟鐵罐頭似的,這時候按照中國人的思路,當然是採用鞭、鐧或流星錘這樣的破甲鈍器,一敲就能搞定一個。但我們卻忽視了歐洲騎士作戰的傳統,因為大多為領主或國王間的內耗戰,騎士們(多為貴族)很容易對八竿子打得到的親戚,即使不是親戚,與其一榔頭搞死,結下死仇,倒不如生擒對方,來換取鉅額贖金。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騎士老爺們真正的砍殺對象絕大部分都是幾乎沒有鎧甲的普通士兵,理解了這樣有些奇葩的戰鬥方式,我們就很容易明白,為何劍長時間佔據歐洲主流武器位置,直到中世紀以後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成為一種禮儀配飾或權力象徵。

九、弩

關於騎兵使用弩,其實存在不小的爭議。因為在秦朝時,一部分弩兵是通過戰馬來提高機動性,進攻時需要回到地面,並配合雙腿給勁弩上弦,這並不能算作是真正意義上的騎兵。

但在漢朝,騎兵作戰的方式主要是主力兵團正面交戰,騎兵發起衝鋒後,弩雖然只能射擊一次(提前上好弦),但其實已經夠用了,配合戰馬的衝刺射出的弩箭破陣效果會進一步加強,完成射擊後,騎兵也有足夠的時間換成馬槊等武器完成衝鋒。騎兵使用弩的另一個好處是無需像拉弓那樣,時刻保持肌肉的緊張,騎兵可以更好的瞄準,瞬間完成發射,同時還節省了體力。

十、弓箭

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議寡人矣。——《戰國策·趙策二》

在古代戰爭中,戰馬可以提供高機動性,而弓箭則可以提供較遠距離的打擊能力,最重要的是相較於弩,弓操作起來更為簡單,熟練的騎手可以在奔馳的馬上完成彎弓、引箭、瞄準發射等一些列動作,這就保證了使用弓箭的騎兵的持續輸出能力。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所以弓箭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是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最愛,也是成吉思汗得以稱霸歐亞的重要武器。不過,時代在不斷髮展,當冷兵器逐漸成為過去時,曾經多麼完美的武器也終將沒落,亦如在中國晚晴依舊使用弓箭的八旗子弟,一味的固步自封,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附錄清朝末年持弓搭箭的老照片: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古代騎兵常用的10種武器,有長有短,究竟哪個最有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