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能否持續成長,取決於他擺脫“能力陷阱”的能力


一個人能否持續成長,取決於他擺脫“能力陷阱”的能力


曾經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個農民誤入一個博士研究探討群。

群裡有人提問:一滴水從很高很高的地方自由落體下來,砸到人會不會砸傷?或砸死?

群裡一下就熱鬧起來,各種公式、假設,各種阻力、重力、加速度的計算,足足討論了近一個小時。

最後農民忍無可忍,默默問了一句:你們沒有淋過雨嗎?群裡突然死一般的寂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原本一個常識問題,當我們站在某個領域、某個角度來思考的時候,它就成了問題。


一個人能否持續成長,取決於他擺脫“能力陷阱”的能力


很多人也往往習慣利用所擁有的能力和技能來選擇工作、定義自己的工作。

我們一旦定義了自己的工作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忽略和自己工作無關的一些能力提升,甚至會排斥能讓其他能力提升的事情。

尤其是在工作中,如果我們遇到了問題,會習慣去問身邊的同事,但是很多時候同事給的解決思路你已經想到了,這個時候我們要去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使用異業思維去解決問題。

比如,“用技術思維做營銷”,就是大家熟知的“增長黑客”的做法,即用技術手段實現產品的增長,實現營銷目標。

大家知道張小龍是怎麼做出來微信的嗎?坊間傳言說他去了北京的某個寺廟,一個大師給他說的。

當然,這只是個故事,目的是告訴大家不要只徘徊在自己的能力圈內,,要跳出自己的能力範圍去看待問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說不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能力是優勢,也是陷阱。


一個人能否持續成長,取決於他擺脫“能力陷阱”的能力


在工作中我們總是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事情,假如領導交代給你兩件事,讓你選擇其中的一件事去做。

第一件事是在你能力範圍內,你有把握做好;

第二件事是你不熟悉的一個業務,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

你會選擇去做做哪一件呢?

可能大多數人會選擇去做第一件。

因為我們都喜歡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事,不願意做新的嘗試和改變。


一個人能否持續成長,取決於他擺脫“能力陷阱”的能力


也就是說我們喜歡做有把握的事,但你越擅長做某件事,花時間做其他事情的機會就越小,就越容易掉進能力陷阱裡。

去年熱播的一部電視劇《都挺好》,裡面的蘇明哲,畢業於頂級名校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典型的一位精英人士,按照他的實力應該能做到公司管理層。

可是這麼多年一直都是小職員,沒有晉升的機會,後來公司裁員,蘇明哲直接被開除了。找工作也總是碰壁。

他的妻子吳非當時直接說了一句話:“作為一個程序員,你的年齡已經很大了,你學東西有年輕人快嗎?”

蘇明哲工作的這幾年一直做老本行,如果想要轉行,不僅專業不對口,而且學習能力、精力、創造力都不如年輕人。

這就是一直做自己擅長的事,所帶來的能力陷阱。

一個人能否持續成長,取決於他擺脫“能力陷阱”的能力

我們越是熟悉,越是能力強的技能技能,越能把我們牽絆在當下。

你越擅長做某件事,花時間做其他事情的機會就越小。

不能把時間全部用在具體工作上,要留出時間做更重要的事。

就像之前的那個唐山收費站大姐,在通知被下崗後說了一句話:“我36歲了,除了收費我什麼都不會!”

假如大姐20歲出來工作,到36歲時,大姐不是有了16年的工作經驗,而是把工作重複了16年而已,所以才會說出,除了收費我什麼都不會做的話。

這個時候需要我們主動擴展工作內容,因為日復一日沒有變化的工作會消磨你的動力,消耗我們的職場資本。

在工作上可以“微出軌”,多多參與外部活動,使自己不侷限於原本的工作本身,不僅僅依靠自己過去的工作經驗,而是多去工作之外的領域拓寬視野,從而更好地指導自己的工作。


一個人能否持續成長,取決於他擺脫“能力陷阱”的能力


有一本關於職場的書籍《杜拉拉昇職記》,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過,瞭解杜拉拉的故事,可能要比了解這個世界上最有錢的男人比爾蓋茨還要有價值,為什麼呢?

因為成為比爾蓋茨太難了,但成為杜拉拉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有可能的。

一個人能否持續成長,取決於他擺脫“能力陷阱”的能力

杜拉拉是一名很普通的員工,沒有背景,沒有絕頂聰明的頭腦,也沒有漂亮的臉蛋,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職場菜鳥,8年後成為一個年薪28萬的高層經理。

剛進公司的時候,杜拉拉在行政部門,但是她並沒有把自己限定在行政工作上,業餘時間學習人力資源課程,不斷髮展專業知識以外的能力。所以她才能在職場道路上一路飆升。

很多人身在職場總是想,我做好老闆交代的事就可以,給多少錢,就幹多少工作,這其實是在扼殺自己的未來。

《奇葩說》裡有一期辯題:感興趣的工作總是996,我該不該886?

薛兆豐導師說了這樣一段話:“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時候,都是在為自己的簡歷打工。不管公司能夠維持多久,陪著我們的這份簡歷會一直陪著我們。”

我們每個人都在經營著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把工作作為增強自己影響力品牌的途徑。

所以我們要轉變自己的身份,學習像杜拉拉一樣,並不以自己的崗位限制自己的工作,一直在不斷思考,不斷學習其他技能。

一個人能否持續成長,取決於他擺脫“能力陷阱”的能力

在工作上遇到難題,我們可以進行深入思考:

1、問題是什麼?

2、造成問題的原因是什麼?

3、應該採取哪些方法和策略解決現在的問題?

4、解決之後應該採取哪些行動,結果是否與我們的預期目標一致?

在這裡給大家舉個例子哈:

問題:廠家要求新代理商這個月完成100W的銷售目標,但是代理商只完成了80W。

原因: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是代理商能力稍微有些欠缺,或者是產品沒有達到客戶的滿意度。

方法:作為代理商去要分析原因,提高自己的銷售能力,廠家升級產品,提升競爭力。

行動:根據上面的方法採取行動,看是否能夠完成預期目標。

《爆裂》中有這樣一個比喻:在狂風暴雨的摧殘下,堅硬的橡樹被連根拔起,而隨風曲折的蘆葦在風雨之後仍然可以屹立不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外界的環境是不斷變化的,最強大的不一定能贏到最後。

李小龍曾有一個觀點:做人要像水一樣,應該利用一切你能利用的資源,不要侷限在一個固定的形象中,要能像水一樣去適應環境和塑造自我。

水倒進杯子裡,就是杯子的形狀,倒進茶壺裡就是茶壺的形狀。

能力是優勢也是陷阱,別讓能力侷限了你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