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老鄉本是社會最底層人,有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為啥起義後都是軍事大才?

史學達人


第一,倖存者偏差,不擅長打仗的人,要麼死了,要麼在歷史上默默無聞,不為人知。

劉邦斬白蛇,在沛縣起義時,跟著他的將士有一千多人,其中樊噲、周勃、蕭何、曹參這些人都在其中。看著這份起義名單,你可能會覺得劉邦的運氣真好,居然開局就聚攏了這麼多的軍政人才為他效力。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

除去這些“後來很厲害”的人之外,一千人中的絕大多數人,後來怎麼樣了?



也許有比韓信更具天賦的年輕人運氣差,在第一場戰鬥的第一陣箭雨中就死掉了。而死掉的人是不會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

也許有的人不擅長打仗,劉邦在征戰期間把這類才華一般的老革命撤換了,不再委以他們重任。比如說劉邦建立西漢後,他敕封的145個列侯(開國功臣)中,能稱得上軍事大才的人,並不多。

舉幾個例子。廣平侯薛歐,蒯成侯周緤,斥丘侯唐厲,這都是老革命,在沛縣時就跟著劉邦混了。但他們的事蹟,有多少人清楚?

他們這些人就屬於才華一般,但運氣好,跟對了主公的一類人。

戰爭本身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在經過了將近十年的混戰後,劉邦團隊如同大浪淘沙一般,最終篩選出了曹參、周勃、樊噲等軍事人才。



第二,劉邦知人善任,是個好領導。

秦末農民起義之初,劉邦只是小角色,陳勝才是早期的大牛。陳勝起義後,他身邊的人才數不勝數,比如周市、鄧宗、武臣、葛嬰等,都是人才。

可是陳勝就是見不得別人過得比他好,葛嬰扶持楚國後裔為王,就被陳勝殺了,武臣在趙國稱王,也讓陳勝不滿。最後陳勝眾叛親離,被章邯擊敗。他團隊中的人才也是死的死,殘的殘,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

相比之下,劉邦就不一樣了。彭越、韓信想封王,劉邦心裡也很不爽,但即便不爽,他依然強忍著不滿給他們都封了王。

當時跟著劉邦混,最起碼的,人才們可以有施展抱負的空間。而跟著陳勝混,就是千年一遇的軍事天才也白搭。

跟陳勝一樣的,還有項羽。韓信、陳平早年都在項羽帳下效力,但項羽不識才,最後兩人都跑到劉邦那邊去了。(張良投奔劉邦的原因也差不多,韓王成被項羽害死,張良為替主君報仇,怒投劉邦)



其實一個小人物能不能完成人生逆襲,個人能力都是次要的,關鍵要看有沒有運氣,要看有沒有“運”。

既無命,也無運——這類人就是當時的普通老百姓,如同螻蟻一般,任人宰割。

有運氣,但無命——這類人以武臣、周市、范增為代表。他們熬過了螻蟻階段,但沒有碰上一個好的主公,才華最終也荒廢了。

有命,但沒有運——這類人就是早年跟著劉邦起義,但在歷史上默默無聞的人。或許他們有才華,但是沒運氣,在第一場戰鬥中,就被對手劈死了。

既有命,也有運——這便是蕭何、周勃、樊噲等人的一生了。

所以說,其實不是沛縣那群后來很厲害的人是劉邦的老鄉,才成就了劉邦帝業,而是沛縣那一群老鄉和有野心、有能力的劉邦是老鄉,才成為了“後來很厲害” 的人。

如果他們的主公不是劉邦,而是項羽、陳勝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豎子,他們大概率不會成為當世之豪傑。


第三,曹參、周勃、樊噲等人本身也具有成為軍事大才的能力。

這一點不多解釋,他們能活下來,還能成為軍事大才,說明他們本身就很牛。畢竟沒能力的人,比如像趙括那種槓精,即便你給他施展才華的機會,他也把握不住機會。

第四,不要過度神話了軍事人才,認為軍事人才就應該要異於常人。相信我,你身邊的狐朋狗友中肯定也有軍事人才。只是沒有機遇讓他們施展才華罷了。


Mer86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其實原因很簡單,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蕭何是一個普通小吏,樊噲是個屠夫,劉邦是個混混,跟著劉邦在沛縣起兵的基本都是混的不得志的人。這些都是事實,許多人都在糾結為何偏偏他們成功了呢?

其實大家沒有看到的是在秦末亂世之中有太多比蕭何還有才的小吏、比樊噲還勇敢的屠夫、比張良陳平還牛的智謀之人,還沒有來得及發揮自己的才華就被大潮給吞噬了。

蕭何、樊噲等人可以說是秦末萬千起義軍當中活到最後的代表。

如今我們只看到蕭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是剛剛起兵劉邦沒兵沒將、勝負未知的時候蕭何哪有運籌帷幄的機會?

指揮千軍萬馬的軍神韓信,也得從小兵做起,積累小勝到大勝。要是沒有蕭何,韓信早就淪落風塵,不知所往了。

其實秦末亂世中但凡留下記載之人都是驚才絕豔之人,許多人都不遜色於漢初三傑,只不過他們要麼時機不好,要麼運氣太背,可以說蕭何等人笑到最後是時也命也。

舉個例子:

秦王子嬰,老秦家的天才。

在趙高殺掉胡亥準備篡位奪權之時,臨時被推上王位當做傀儡。朝廷內外全是趙高親信,自己生命危在旦夕。

但就是這樣的情況,短短几天時間子嬰和自己兒子,一個太監就設計殺掉趙高,恢復大秦統治。

這一幕可以說是歷代傀儡皇帝翻盤的教科書式操作,但可惜秦朝軍隊全沒,子嬰決定投降劉邦然後再圖他策。沒想到劉邦此時也是泥菩薩過江,鴻門宴後,劉邦灰溜溜去當漢中王,項羽直接殺掉了這位秦朝最後的復興希望。

子嬰短短几天的出場記載,其大智大勇,臨機決斷可以說是當時人物裡罕見的。但是時運皆不在,聰慧超過蕭何張良又有何用呢?

所以說,不是屠夫、趕車的人突然成了叱吒風雲的大將,而是在亂世之中想要活下來就必須成為這樣的人。

蕭何張良樊噲等人就是成功活下來的,他們功成名就。而哪些沒有活下來的,也沒有記載在史書中的又有多少呢?

我是以史為鑑,歡迎大家關注。


以史為鑑


劉邦沛縣起兵的人員中主要有: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周昌、雍齒、王陵等人。其中王陵一開始瞧不起劉邦,自己拉隊伍,後來在投靠劉邦,雍恥又背叛劉邦,最後才投靠劉邦,那麼其他人在劉邦沛縣起兵前都是什麼身份呢?

蕭何:年輕時任沛縣主吏掾,就是一個辦公室科員,是曹參的上司。

曹參:秦朝沛縣獄掾,即管理監獄的小吏,就相當於典獄長。

樊噲:早年曾以屠狗為業。

夏侯嬰:沛府的馬房裡掌管養馬駕車,就是一個司機。

周勃:以編織養蠶的器具為生,經常為有喪事的人家做吹鼓手。

周昌:在秦時擔任泗水卒史,就是一個政府小兵。

劉邦的起家部隊就是這麼一幫人,他們的出生並不高,最高的也就是蕭何是一個科員,其它都是窮苦出生,是當時社會的最底層,但是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他們都是能征善戰的將軍和治國安民的大才,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呢?

首先是劉邦作為一個領導者,他栽培了這些人。

一個合格的領導者需要自己學習和加強對人才從培養。楚漢相爭時期項羽的軍隊將軍的素質要高於劉邦,但是劉邦也在培養他的將領,使他們逐步成長。這就如同我軍一樣,當年很多都是沒有上過軍校,沒有接受教育的放牛娃,但是在毛主席的栽培下和教育下,最後成為了我軍的傑出將領。

其次劉邦給他們提供了舞臺,發揮了他們的能力。

很多人的發展離不開舞臺,蕭何就是在這樣的人,他在縣城的時候,每次考核都是第一,但是縣城的舞臺就那麼大,淹沒了他的才幹。等到他跟隨劉邦打天下、治理天下的時候,他的舞臺更大了,有更多的發展空間,發揮他們的才能。

最後是他們在戰爭中成長,成為了有才之人。

戰爭是最好的軍事學院,他們都是在戰場上學習。、學習好的比如曹參,從一個牢頭,最後做到了功勞戰功第一,學習的不是很好的人如夏侯嬰,一直就是擔任劉邦的司機兼保鏢,最後也是幹這個,由於他缺少在戰場上學習的機會,所以成長有限。

最終這幫人也在劉邦的帶領下成為了大漢的開國功臣:

蕭何:長期擔任相國,制定了西漢養民政策。

曹參:漢朝第二位相國,沿襲了養民政策。

樊噲:官至大將軍。

夏侯嬰:官職到太僕之職。

周勃:官至太尉、丞相,是安漢之人。

周昌:官至御史大夫,封汾陰侯。

所以說選擇對的領導很重要。


帝國烽火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這其實是一個沉重的英雄話題。

革命根據地往往集中出將相

史記說:豐、沛同裡。

顯然,一是可靠,二是犧牲多。

從劉邦起義,到朱元璋起義,到我們革命戰爭年代,革命根據地的子弟兵,總是能出很多將帥。

但是,大家記得嗎?項羽帶了8000江東子弟爭霸天下,最後一條小船回去幾個人。

劉邦起兵,在家鄉豐、沛、碭,得9000人。西漢建國後,封侯11人。

江西興國,將軍縣,建國初期出了56位將軍,但是長征路上,據說興國籍的烈士就有12000多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有一定的地域性格因素


大國藏美


陳涉振臂,閭左九百人從之。當是時,唯知陳勝、吳廣者耳!所殺之兩尉,從者九百人,孰能知之?

及入據陳,三老、豪傑與計事,乃知張楚陳勝王。孰知三老、豪傑何人者也?

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唯知武臣、張耳、陳餘、鄧宗數人!楚兵數千人者,孰能知之?

故知:史者,非勝者作,留名者乃爾!

九百人知其一二,數千人知其三四,故史有其名;弗能知者,皆百千之數耳!

陳勝王“張楚”,諸郡縣皆多殺其長吏以應陳涉。蕭、曹乃令樊噲召劉季,劉季眾數十百人歸。父老乃率子弟殺沛令以迎劉季,於是遂收沛子弟二三千人!

十而百者,唯一劉邦耳;百而千者,唯蕭何、曹參、樊噲、夏侯嬰、周勃者也!及至千而萬者,亦不過百十功臣也!

故知:從眾而幸者存,幸而存者功!

舞陽侯樊噲者,以屠狗為事也;汝陰侯夏侯嬰,為沛廄司御;絳侯周勃者,以織薄曲為生,常為人吹簫給喪事。

此皆沛人也!

屠狗者,唯得一樊噲;司御者,唯得一夏侯嬰;給喪者,唯得一週勃。

樊噲、夏侯嬰、周勃者,皆倖存者也!

非屠狗、司御、給喪而才,倖存乃屠狗、司御、給喪者也!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是屁股決定腦袋,還是腦袋決定屁股,這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實際上,很多時候如果把一個人放在一個位置上,只要他不傻不作,旁邊在有人指導一二,一般都可以做個差不離。就好像今天的大學生走向社會,絕大部分工作都是從頭學從頭幹,大部分人都可以勝任,其中少數有能力的可以在短時間內成為佼佼者,做到很高的位子。當官更是一樣,把一個人放到一個什麼長什麼局的位子上,用不了一年半載,就能幹得有模有樣。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有人提拔賞識。

劉邦是第一個從草根做起來的統一大王朝的開國皇帝,建國以後,他給一百多位功臣封王封侯,其中他沛縣老鄉就有大概三十位,比如比較有名的有蕭何、樊噲、曹參、盧綰等,不怎麼出名的有王陵、任敖等等,這些人像蕭何、曹參等還稍微好點,有點文化,但充其量頂多是個底層的小知識分子,像樊噲、周勃這種殺狗吹號的,後來都混得風生水起,實在是讓人有些難以理解。



實際上,這些人之所以能夠封王拜相併不是因為他們本身有多麼厲害的才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跟對了人。倘若他們不是劉邦的同鄉並且長期追隨劉邦,那麼他們中的大多數可能啥也不是。就好像盧綰,他有什麼出色才能呢,根本就找不出來,但他跟劉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發小,交情之深無人出其右,所以建國以後他被封為燕王。從這也看得出來,劉邦實際上還是一個蠻重感情的人。後來他的確殺了不少功臣,但基本上都是對他皇位有威脅或者造反之人,大部分有功之臣,他還是饒過了。

在這些人裡面,要說才能比較大的,應該數蕭何、曹參、樊噲等幾個。蕭何確實是有本事的人,他不僅幫劉邦管理後勤,還幫劉邦拿下了核心人物韓信,絕對是大能之人,不愧初漢三傑的美譽,連劉邦都評價說“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曹參也是個厲害人物,能打仗能治國,而且很有自知之明。他本是蕭何的下屬,追隨劉邦以後屢立戰功,蕭何死後他擔任丞相,承接蕭何活著時候的治國方針,休養生息,持續恢復漢朝的生產,堪稱明智之舉。樊噲是劉邦麾下有名的大將軍,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不過論及軍事才幹,比之韓信還是差了不少,韓信甚至都恥於與之為伍。


除了他們,劉邦還有很多同鄉沒有特別出色的表現,,但是最後也都封侯了,混得相當不錯,當官也沒什麼差錯。實際上,由於跟劉邦的關係好,他們就很容易得到提拔,比如一開始可能就是個校尉之類的小官,只要安排上這個職位,想要勝任一點也不難,不就是管點人嘛。然後跟隨大流一起對敵作戰,取得勝利,這就有了戰功,然後再一步步升遷。隨著升遷,管得人越來越多,會做得也越來越多,實際上只要在一定位置上,用不了多長時間,該會的基本上就都會了。因為人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大多數人都會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逼自己趕緊適應。所以劉邦的同鄉有很多都是普通人,就是因為跟對了領導劉邦,最後都混得人五人六的。


想想看,這些人雖然能力有大有小,但如果他們沒有跟隨劉邦,而是跟隨項羽,還會有機會佔得高位,發揮才能嗎,這個可能性恐怕很小。說幾個不是劉邦老鄉的人,比如韓信、陳平等有大能之人,他倆都曾經是項羽手下,但是他們在項羽手下根本沒施展出自己的才能,陳平還好點,韓信在項羽那比普通士兵強不了多少。如果他們一直留在項羽那,估計最後也只是項羽麾下很普通的一員,要麼戰死,要麼成為俘虜,史書上都不會有他們的名字。

劉邦這人本身才能如何,其實也不高,不然他也不會混到快五十歲了還是個小小亭長。如果秦朝一直都很太平,他可能一輩子也就是個亭長了。不過秦朝偏偏就不太平,由於秦王朝太過殘暴嚴苛,反對它的聲音是此起彼伏,劉邦就是趁著這股勁頭起來的。


劉邦雖然個人才能不突出,但他卻是個天選之人,有容人雅量,是個天生的領導者,正因為如此,才能聚集了大量有才能的人。不僅是同鄉追隨他,天南地北有才華的人都漸漸聚集到他的身邊。那些人為什麼願意跟隨劉邦呢,就因為劉邦這個人聽人勸,願意聽屬下的意見,哪怕有時候屬下提出很過分的要求或者做了出格的事情,為了大局,劉邦都可以容忍。就比如說韓信要稱假齊王,他直接就給韓信一個真齊王當,比如雍齒多次害他,他還封雍齒為侯。正因為劉邦做到了這些,像張良、韓信、陳平這些外來戶也都願意幫劉邦賣命。想想看,項羽手下的龍且、鍾離昧、范增等人,才能一點不比劉邦手下那些能人差,最後卻都落得個死於非命的下場,由此可見,跟對人有多重要啊。


一覽眾河小


劉邦,西漢開國皇帝,本身為鄉中一無賴,結交的狐朋狗友,不是殺狗的,趕車的,就是吹喪的。他結交的都是社會的底層三教九流的人,就是這些看似地痞無賴,揭竿起義反抗暴秦,個個都是英雄豪傑,獨擋一面的將帥之才。時勢造英雄,江河泛流,大浪淘沙,浪花拍打,沙子金子分現。殺狗的趕車的吹喪的,本有英雄好漢氣魄,淪落街頭依技謀生。若無有秦未動亂,農民起義風起,他們也許註定在社會的底層掙扎一生。


夏天有雨894


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草根逆襲成皇帝的人。當然了他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和他的眾多老鄉的支持是離不開的。

那麼,作為劉邦的老鄉,本來他們都屬於是社會最為底層的人物,為何他們跟隨劉邦起義之後,就都成了各方面的人才的。

不可否認,劉邦的老鄉大部分都是來自社會底層,但是,也有一些人是人上人,比如說蕭何。

蕭何

人家蕭何是出自世家,在沛縣都是世世代代的名門望族,到了蕭何這裡,他們蕭家是更進一步。

要知道蕭何是縣長秘書,縣裡的所有大小事情,都是人家蕭何在主持,縣長也僅僅是頂著一個頭銜而已,真正的權利沒有蕭何大。

關鍵是蕭何的政績,在當時可以說是天下聞名的。《史記》上記載,每年年末秦朝對公務員考核的時候,蕭何都能夠排到泗水郡的第一名。

這個名次,是能夠入選到秦朝中央當官的,而且蕭何也接受到了中央的聘用書。但是,被他給拒絕了。

他覺得秦二世管理的秦朝,是一個烏煙瘴氣的地方,若是自己去了這樣的地方,恐怕是凶多吉少,還是保命要緊。

很快到了秦末的時候天下大亂,劉邦起義了,蕭何就跟了劉邦。劉邦有了蕭何這樣的政治能手,他治理一個國家,就如同烹蝦一般容易了。

這就是劉邦的老鄉蕭何。

樊噲

那麼,說完家世比較好,成分比較高的蕭何,我們再說說其它的,也就是社會底層的人。

先說樊噲,大家都知道樊噲是劉邦的老鄉,他還有另一個身份,是劉邦的連襟,因為劉邦和樊噲共同娶了呂公的兩個女兒。

樊噲也是劉邦起義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熟知史記鴻門宴的人,都知道樊噲是一個猛士。

在項羽想要殺劉邦的時候,樊噲不顧自己的安危,開始去頂撞項羽去了。經過樊噲的辯論一番,說的項羽都不好意思了。

項羽直接說樊噲是一個英雄,還賞給他酒水和肉吃。

你看劉邦的老鄉,這些社會底層的人,他們很有凝聚力,關鍵的時刻不怕頂雷,縱使死無葬身之地,他們也在所不辭。

劉邦擁有了這樣的手下,真的是想不勝利也很難呀。

夏侯嬰

再說夏侯嬰,夏侯嬰是劉邦的車伕,在劉邦起義的過程中,他一直都是幫助劉邦趕車的。要知道能夠當領導的司機的人,都是不簡單的人。

最起碼領導對你信任,才會把自己的性命交給你。

那麼,為什麼劉邦如此信任夏侯嬰呢?

在劉邦當泗水亭長的時候,夏侯嬰有一次和劉邦在一起玩耍,但是,劉邦不小心把夏侯嬰給弄傷了。

這件事不知道秦朝怎麼知道了,政府就把劉邦和夏侯嬰給抓起來了,因為秦朝的時候,是不允許別人私藏武器的,夏侯嬰是被劉邦用刀劍弄傷的。

秦朝就是想知道有沒有這件事,面對拷打的時候,夏侯嬰始終都是說,這個傷口是自己弄破的,和劉邦沒有關係。

最後,因為秦朝沒有證據,只好把劉邦給放了,而夏侯嬰不肯說出實情來,他被關了幾年。

你看劉邦的老鄉,都是這種講義氣的人。也只有這種人,才能幫助劉邦奪取天下了。到了劉邦當了皇帝,這些人肯定也是最會被重用的人了。

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邦的老鄉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的,當他們聚集在一起的時候,這些優點就會無限的放大。然後,他們就能夠團結起來,做成任何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可以說只要給他們機會,就沒有他們做不成的事情。

這就是為何劉邦的老鄉,各個都能成為人才的原因,他們都是一群勇於負責人的人。


不才講史


仗義每多屠狗輩,勾心鬥角讀書人。劉幫的老鄉們多是販夫走卒,屠夫漁樵,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和那些“高貴"者相比,他們沒有野心,忠誠,為了自己的既定目標願意跟隨頭領奮鬥到底,可以捨身忘死。其實他們才是社會的中堅立量,比起那些居廟堂者更能看穿社會實質,也更放得下自己。不管哪個社會和政權忽視這個群體,就是犯了極大的錯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社會發展的動力。"


嚴汝祥


秦末漢初,在中國古代史裡,都是很長遠的事了,楚漢相爭,還有一個意識形態爭端,就是以項羽為首的貴族奴隸主最後的反撲,而劉邦代表的,是新興的封建地主勢力,我們今天學歷史,封建勢力,地主階級當然是反動頑固保守的,已經是急需打倒的拖歷史發展後腿的落後代表,但是在那個時代,封建制度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漢朝的建立,就是標誌著我國率先進入先進的封建主義社會。


秦,是一個重要的承上啟下的朝代,封建主義的根基,其實就是祖龍跟他的團隊打下的,但秦本身還是奴隸主貴族的國度,還有很多奴隸制色彩的尾巴,祖龍的突然死亡,形成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格局,最後形成的就是楚漢相爭,大家也知道,其中表現一直最精彩的,都是項羽,這個人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在天下反秦的大業中,一統山東六國反秦貴族勢力和資源的人,所以他代表的,是反歷史潮流的奴隸制勢力的反撲,之所以後來對這一點不敏感,是因為戰國時代末期,奴隸主貴族勢力本身也已經朝封建主義轉化,再經秦的統一改造,奴隸制特證已經與我們腦海中早期奴隸制特證不一樣,奴隸主與封建地主之間的特徵已經很模糊了。

但是,灰塵不掃,不會自己走掉,新興的封建勢力,已經急不可耐的要登上歷史舞臺!劉邦跟他的團隊,要注意他們不是真正的底層,用現在的話說,這是一個以基層幹部為核心,團結了一夥基層社會活躍分子的團隊,是對社會需求最敏感的,自己也是需求最強烈的一個團隊,在歷史上,唐代之前的中國歷史裡,其實還有一個影響歷史的重要角色,那就是世家,劉邦身邊張良和蕭何是明確無誤的世家培養出來的人才,陳平的情況很模糊,但就算沒經過世家系統培養,受過影響也是可以肯定的,這三個人對劉邦團隊的作用,就不用說了吧?劉邦就是帶著這麼個團隊走上歷史舞臺的,題目裡說的軍事大才們一開始毫無建樹,在反秦大業裡屁的作用都沒有起到,反倒屢屢因造反,被追緝抓捕,東躲西藏,最後託庇到項羽手下,才開始真正拉起自己的隊伍,跟在項羽軍隊後面打打順風戰,項羽打秦軍,從未有一敗,跟在後面的小弟,才得以不用以性命為代價,從戰爭中學會戰爭,大才們才成長起來,也就是跟在項羽身後的這一時期,劉邦團隊更加符合時代需求的理想,才有機會拉攏了更多的人心,隊伍得以壯大起來,甚至項羽本身,自身身上的奴隸主,封建地主的雙重性,也很受沛公他們理想的影響,他所代表的奴隸主勢力,只是一種歷史必然,並沒有什麼明確的劃分和站隊,這也是楚漢相爭裡,項羽這個人在面臨抉擇時,總顯得婆婆媽媽猶豫不決的一部分原因。

即便如此,劉邦團隊抽冷子先入漢中為王,開始跟項羽決裂,其後仍舊為項羽所壓制,在軍事上,項羽到最後,中了十面埋伏,都突圍出去,但是政治上,劉邦每輸一次,很快都能帶更強大的軍隊殺回來,項羽每贏一次,整個軍隊都會更加的不耐煩和厭戰,他自己烏江自刎,也未必全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原因。而劉邦團隊,就是在這中贏也強輸也強的發展中逐步成長起來,一個個都成為國家棟梁,國之柱石。一個人,給了他成長的空間和舞臺,就是這樣的誇張,當然,個體的成長性本身我們也不能忽視,不過歷史已經不止一次的證明,人就是人,沒有底層草根,明洪武朱元璋同樣有這麼個團隊,洪秀全領著幫廣西燒炭人也封王封侯,我朝歷史上,紅安一縣,也走出上百泥腿子將軍,這就是人的成長性,也就是在劉邦項羽起事之初,早有人喊出時代最強音:帝王將相,寧有種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