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三國,有哪些被低估的人?有哪些被高估的人?

喵喵叫的貓


三國是一個勇士如林、英雄輩出的時代,加上民間的傳說和戲劇小說的渲染,許多人物甚至被“神話”,比如被後世尊為“武聖”的關羽、“多智近妖”的諸葛亮等等。而最廣為人知的《三國演義》秉承“尊劉抑曹”的宗旨,對人物的描寫常常有失公允,甚至刻意抹黑。那麼,在真實的三國中,有哪些被低估的人?又有哪些被高估的人呢?

我們先看看被低估的人,他們往往是立下不少功勞,但在後世沒有得到太多關注。這就導致在人們的心中,他們的存在感低下,自然就“才美不外現”,於是被逐漸埋沒和低估。這樣被埋沒的人才,筆者認為很具代表性的就是劉備陣營的陳到。

近年來,隨著網絡上關於三國討論的增多,陳到的知名度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這位將領在《三國志》中沒有單獨的傳記,只是寥寥數語,到了《三國演義》中,更是根本沒有登場。不過,他在《三國志》中的短短一段記載就足以表明他實力的不俗。

他的事蹟被陳壽記錄在《蜀書》的最後一卷,上面寫道:“自豫州隨先主,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也就是說,陳到在劉備帳下常常是和趙雲相提並論的。趙雲大名鼎鼎,而陳到則默默無聞,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到了蜀漢後期,他“官至永安都督、徵西將軍,封亭侯。”也算是加官進爵,功勞得到了認可。

可能有讀者疑惑,既然史書關於陳到語焉如此不詳,且沒有記載他有什麼戰功,怎麼能說他被低估了呢?其實,他沒有赫赫戰功是情有可原的。原因在於,他不是一位常規的將軍,沒有被調派四處征戰,他的職責,是統領一支名叫“白毦兵”的特種部隊。

白毦兵,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不為外人所熟知,只在建興四年(226)時,諸葛亮寫給李嚴的書信中曾有提及,信中說:“到所督,則先帝帳下白毦,西方上兵也。”短短數語,點名了白毦兵的統帥是陳到,曾是先帝劉備帳下親兵,且戰鬥力強悍,是“上兵”。

作為親兵統帥,陳到自然不可能四處征討來立戰功,而劉備這樣的一國之君,其親兵統領自然也絕非常人。筆者猜測,正是因為陳到的工作性質非常機密,故而史冊上對他的記載甚少,以致多年以來被人們忽視。在筆者看來,陳到既勇武過人,又深得劉備信任,可見其忠誠

可靠,如此看來,他絕對是被低估的名將。

此外,筆者認為還有魏延。在小說中,他“腦後有反骨”,被諸葛亮嫌棄;在諸葛亮點七星燈續命時,又是他打翻燈盞,讓武侯無力迴天,最後他謀反,被馬岱輕易擊殺,十分窩囊。

而歷史上的魏延,不但在漢中兢兢業業阻擋魏軍,多次擊退來犯之敵,屢立戰功,且最後他的造反也存在爭議,拋開各種爭議和關於子午谷奇謀的可行性的爭論。可以說,魏延是蜀漢後期,諸葛亮北伐時少數可堪大用的武將之一。

至於高估,筆者認為在羅貫中筆下殺得曹操“割須棄袍”的馬超便是一位。據《三國志》的記載,他憑藉自己的一身武勇,想要單槍匹馬直取曹操,可是“曹公左右將許褚瞋目盻之,超乃不敢動。”僅僅被許褚用兇惡的眼神一盯,他就不敢動了,可見歷史上的馬超並非演義中那麼神勇。到了劉備陣營,他也沒有什麼稱得上的戰功,可以說是被高估的武將了。

還有便是在後世和馬超同屬“五虎將”之列的趙雲。在《三國演義》中,他不但白馬銀槍、英姿颯爽,還戰無不勝,曾為了救出幼主而以身犯險,在曹營七進七出,十分勇猛,號稱“一身都是膽”。但當我們打開史書會發現,首先,書中並沒有對趙雲外貌的描寫。

其次,所謂的七進七出當然的並不存在,只是在書中有“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至於救出他們母子的方法,史書中沒有記載,只不過“皆得免難”終究還是沒有“單騎救主”讓人更加歎服。

至於戰功,趙雲的戰績寥寥無幾,在史書中甚至沒有多少獨立領軍的記載。諸葛亮北伐,趙雲與鄧芝在箕谷阻擋曹真可能是他作為主將的第一次正式作戰,這一戰還因為兵弱敵強而失利了。從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分別被封前、右、左、後將軍時,趙雲只被封了小其他四人一級的徵南將軍,或許可以看出,他的戰功還是不足以服眾的。

現在人們關於三國的印象,大部分都還是來自《三國演義》,不得不說,它雖然推廣了三國的歷史,但也讓經過羅貫中處理的三國“演義”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正史和固有的印象,真實的三國和小說是有很多差別的,而且,儘管是史書也不能全信。如果說,非要尋找一個“真實的三國”,幾乎是做不到的。


文蹤旅跡


我來皮一下,相對於真實的三國,曹操被《三國演義》高估了。

且看演義中是怎麼描述曹操的。在曹老闆出場時:

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

在演義的世界裡,度量單位用的是漢尺,一尺大約相當於今天的23.1釐米。七尺就是162釐米。由於古代生產力不足,營養不如現代,古代人平均身高也不如現代。一米六二算是正常水平了。

在三國演義中,有比曹操高的,比如劉備高七尺五寸,張飛身高八尺,關羽身高九尺。也有和曹操一樣高的,比如陳武身高七尺,諸葛恪也是身高七尺。

可見,在演義的世界觀中,曹操的身高屬於正常水準。雖然不高,但也不算矮。

但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是怎樣的呢?《魏氏春秋》說:

魏武王姿貌短小,神明英徹。

也就是說,曹操是個矮個子。因此他的身高應該比常人要矮。

所以我說,曹操被《三國演義》“高估”了,準確地說,是“估高”了。

(此處應該有狗頭)


北門猿


在三國中最被高估的人是諸葛亮。在真正的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過草船借箭,他也沒有過借東風。赤壁之戰是周瑜單獨指揮的,草船借箭發生在孫權身上。空城計曹操用過,趙雲用過,文聘用過,但諸葛亮沒用過,上方谷之戰也純屬杜撰。在真正的歷史上諸葛亮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發明家,但是在智謀和軍事方面並非頂級。

其次是趙雲,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陳到的功績加給了趙雲。也誇大了趙雲的戰績。在長坂坡中,趙雲的確是智勇雙全,表現出色。但是並沒有斬殺五十名名將,在三國中,稱得上名將的就一百餘人,不可能單單就趙雲斬殺了五十名將,況且淳于導等人都是編造出來。趙雲是極其出色的保鏢,但在帶兵打仗方面並非沒有敗績。趙雲晚年曾被程武打敗,那時趙雲年事已高,也能讓人理解。

再次是郭嘉,民間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諸葛亮被神化了,郭嘉在智謀方面不遜於歷史上的諸葛亮,而不是神化的諸葛亮。在曹操陣營,郭嘉不是唯一,在兵法方面,他不如荀攸。在內政方面,他不如陳群。綜合來看,他和荀彧相比較很難說。

在三國中最被低估的是曹真,他和諸葛亮對峙了四年,使諸葛亮多次無功而返,他在街亭大破馬謖。他成功平定河西的叛軍。

其次是周瑜,他獨自指揮赤壁之戰,他為孫權出二分天下之計,他在曹操大軍壓境之時堅持主戰,他也沒有被諸葛亮氣死。





科說歷遊之柱


有一個才能被低估的人,黃祖。

黃祖能獨擋荊州一面,抗衡孫策和孫權十年之久,說明軍政水平有相當水準。不過這個並不是重點。

這裡談的是,黃祖治水軍的本事可能是世界級別的。

公元三世紀世界最大的戰艦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天,東吳水軍最後一次猛攻江夏,江夏太守黃祖派部將陳就率戰船迎戰,雙方在沔口展開大戰。

沔口之戰中,荊州軍以兩艘蒙衝鉅艦作為核心,在沔口阻擋住了東吳戰船。《三國志-董襲傳》曰:“祖橫兩蒙衝挾守沔口,以栟閭大紲系石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飛矢雨下,軍不得前……”

黃祖僅以兩艘戰船,就封鎖住了江面。從現代的地圖來看,漢口一代的長江大約有一公里寬。這麼看來,黃祖的巨型蒙衝至少有200米長,才有能力攔住江面。

此外,黃祖的每一艘蒙衝至少搭乘了500人。參考歐洲的划槳戰艦,至少在16世紀的“加萊塞”槳帆戰船才達到這個規模。“加萊塞”戰船通常為600噸以上,甚至超過1000噸,船身長度可達100米,划槳手和士兵多達500-800人。

而古羅馬時代的三層和五層划槳戰船,一般長度在35-50米之間,乘員為170-200人。至少在公元3世紀,黃祖的蒙衝戰船很可能是世界最強的。

逼迫東吳出動敢死隊

東吳統帥周瑜,為應付這兩艘戰船,是出動了敢死隊的,以淩統和董襲為首。《三國志-董襲傳》曰:“襲與淩統俱為前部,各將敢死百人,人被兩鎧,乘大舸船,突入蒙衝裡。”

最終,董襲等人切斷了連接蒙衝的纜繩,令荊州軍兩艘蒙衝失去固定能力,被江水衝下,黃祖的戰船防線才宣告瓦解——“蒙衝乃橫流,大兵遂進”。

在攻佔江夏的慶功宴上,孫權舉觴為董襲敬酒,曰:“今日之會,斷紲之功也。”

沔口這場戰鬥與赤壁之戰是同一年,一直被後者的光芒所掩蓋。黃祖本人的軍事指揮能力一般,但建設能力不可小視。(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賈詡

其實在三國曆史上,賈詡的出場次數並不多。但僅有的幾次,卻展現出了驚人的才智。每一次都可以稱之為力挽狂瀾,在關鍵時刻面對殘局而逆襲大翻盤。

獻計李傕、郭汜

李傕、郭汜是董卓時期的將領,聽聞董卓被呂布所殺,準備逃命。這個時候是賈詡攔住了他們,並對他們說:聽聞長安城中正在商議著打算把涼州人斬盡殺絕,而諸位閣下拋棄屬眾獨行,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抓住。不如帶領部隊向西,沿途收斂士兵,再進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能夠幸運地成功,尊奉國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遲。

恰恰是這個決定,讓李傕、郭汜多出場了幾集,大破當時王允率領的京師,甚至有取代董卓重新把持朝政的可能。只可惜李傕太笨,天生只能當個將軍。不過這是後話。

獻計張繡

跟隨張繡以後,在賈詡的說服下,張繡決定荊州牧劉表聯合。從此,二人便成為曹操的心腹之患。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繡,包圍張繡據守的穰城。過了一段時間,曹操聽聞袁紹準備襲擊許都,於是立即從穰城撤退。張繡率兵尾隨追擊,劉表也派荊州軍佔據安眾,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不過曹操最後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後,迅速撤退。

張繡本來準備親自率兵追擊,賈詡勸阻說:“不可追,追必敗。”張繡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後擊敗。賈詡這時又對張繡說:“趕快再追,一定會獲勝。”張繡說:“不聽你的建議才落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敗了,為何要再追?”賈詡說:“形勢已經起了變化,趕快去追準能獲利。”張繡聽從賈詡建議,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將曹操後衛部隊擊潰。

得勝後,張繡問賈詡請教是怎麼回事,賈詡解釋說:“這個道理很容易明白罷了。將軍雖然擅長用兵,但絕非曹公敵手。曹軍雖然剛撤,但曹公必然親自殿後,我們的追兵雖精,但將領比不過他們,他們的士兵還很有士氣,所以我知道將軍你必敗。曹操之所以還未盡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後方出了事,所以擊破將軍的追兵後,一定會全力撤退,留別人斷後,他留的將領雖厲害,卻比不上將軍,所以我知道將軍用敗兵也能取勝。”張繡大為佩服。

輔佐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佔領荊州,想乘機順江東下。不過賈詡卻勸阻,說應該安撫百姓,等待時機,可惜曹操不從,結果在赤壁之戰中大敗而歸。這一次如果曹操聽從賈詡,那麼可能就不會再有三國的事情了。這也是另一個賈詡有遠見和高明的地方。

善終

賈詡一直輔佐曹魏到死,位列三公。對於當時曹操手下的謀臣來說,已經很少有可以善終的人了。而賈詡就是其中之一。

我一直認為賈詡可以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但他看透了亂世的兇險,人心的險惡。他並沒有雄心大志,相比之下他想要一個更加穩定和安全的生活。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賈詡是一個佛系的人,但是他同樣需要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最終歸降曹操,也確認曹操可以給他這樣一個位置。

所以在他自己的智慧下,安靜得度過一生。


碎碎念歷史


讀了易中天的《品三國》,再回顧《三國演義》,我認為三國被明顯低估的人物,有東吳的魯肅,而西蜀則高估了關公和張飛,魏國則主要低估了曹操。為何如此之說,我有如下的理由:

魯肅本是個智勇雙全的高人,才能與諸葛亮差不多,促成三國鼎立之勢,吳國能穩坐江東,魯肅早有預見,並為孫權決策孫劉聯合抗曹,做出了理論到實踐上很具體的努力。而在《三國演義》中,把魯肅排在周瑜之後,(其實周瑜只是個主戰的戰將而己。)是個平平配角、給人印象是個好人,但不是高人。

再說,關羽、張飛,論個人武功確實不錯,排為五虎上將前二名,但必竟還是有勇少謀的戰將而己,算不上個好統帥,更不夠個軍事家!尤其是關羽的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以及張飛為部下小卒輕易所殺,犯了確實不該犯的錯誤,均說明這二位的軍事素質很不過硬,有辱五虎上將名聲!所以,我說《三國演義》高估了這二位。

再說《三國演義》低估了曹操,曹操實際是很過硬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善於用兵,更善於用人,揮下著名軍師數十,戰將群集,身經百戰,尤其官渡之戰,以少勝多,逐鹿中原,霸居了大半個中國。不論羅貫中怎寫曹之奸,我還是認為曹是亂世之中真正的英雄。


琵琶嘴


三國這段歷史,歷來就一直為大家所津津樂道。原因當然有很多。首先,這段時期是亂世,而亂世是最容易湧現出很多英雄的,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其次,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寫得太好,將三國這段歷史故事描繪得繪聲繪色,人物塑造得為栩栩如生。

【左張飛,中張飛,右關羽(劇照)】

在羅貫中筆下,劉備集團的人,代表著正義,如諸葛亮是“神的化身”,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讓人佩服不已,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人淚下沾襟;關羽是“正義的化身”,他義薄雲天,重情重義,備受人們的推崇,他身懷絕技,武功高強,讓人崇拜不已。而曹操代表著邪惡,是“奸雄”,是“漢賊”。

顯然,一般人眼中的三國人物形象,都差不多跟《三國演義》中的一樣。

但是《三國演義》畢竟只一部小說,並不代表著歷史的真相。下面,我就跟大家盤點一下,三國中三個被低估的人,三個被高估的人。

三個被低估的人

1.孫權

(孫權劇照)

一提到孫權,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都說他是“富二代”、“官二代”,靠著父兄的基業,才建立起了東吳政權。其實不然,正史上的孫權,是很優秀的,他會用人,眼光又高,重用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如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等。

2.周瑜

周瑜也被大家低估了,演義中的他,心胸狹隘,最終被諸葛亮給氣死。其實正史上的周瑜是很厲害的,赤壁之戰就是他領導的,不然蘇軾也不會說:

“想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大家可以想想,此時的周瑜,是何等意氣風發的。

此外,周瑜還長得帥(長壯有資貌),精通音樂(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所以,當時的人,流傳了這樣一句話,“曲有誤,周郎顧”。

3.袁紹

很多人一提起袁紹,都認為他平庸無能,心胸狹隘。其實這樣的評價太片面了。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袁紹是“資貌威容,能折節下士”。所以,袁紹身邊才會聚集到那麼多謀臣武將,如田豐、郭圖、顏良、文丑,等等。

三個被高估的人

1.諸葛亮

(諸葛亮劇照)

正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演義中說的那樣,他並不能“神機妙算”。按照陳壽的話說,他只是個政治家,會治國,軍事才能一般:

“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

2.趙雲

很多看過相關三國影視劇的人,都認為趙雲才是三國第一猛將,比呂布還要厲害。其實,趙雲終其一生,也沒有當上名號將軍。在劉備時期,他只是個翊軍將軍,在劉禪時期,他被封為徵南將軍、鎮東將軍,後來因“失利於箕谷”而被貶為鎮軍將軍。

3.關羽

關羽沒有“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也沒有“殺顏良,誅文丑”(只殺了顏良),更沒有“義釋曹操”。

最後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關注三國史的“元說歷史”,喜歡三國史的朋友,可以一起交流,歡迎關注我!


元哥說三國


既然問到真實,那就得依照比較權威的正史《三國志》來看。原版三國演義現在在讀。

被神化的諸葛亮。

歷史上好多事都不是諸葛亮乾的。如下

草船借箭

火燒赤壁

三氣周瑜

火燒新野等等。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諸葛亮神到什麼程度,他通過看天上的星星,就可以判斷人的生死。一個將星隕落。啊誰誰誰又死了。張飛,關羽,鳳雛都是這麼看出來的。這段看的我是苦笑不得。生動刻畫了一個上通天文下懂地理的形象。


被削的周瑜。

周瑜是個厲害到爆的人,人還長得帥。據說十七歲官拜水軍大都督。三國演義上說人家心眼小,純屬虛構。何以見得。有詩為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這些詩都是在三國演義出現之前,明朝之前的。所以真相是什麼,自然不言而喻。

還有就是孫權,三國中著力描寫孫權厲害的文筆不多。雖說他爸和他哥都很厲害,但是就屬他被寫詩寫的最多,但是誇孫權的詩卻很多,譬如生子當如孫仲謀。親射虎,看孫郎。等等。


魏帝有料


這種低估和高估一般來說是《三國演義》和歷史實際記載間的差別,所給人造成的感覺。雖然《三國演義》是非常優秀的歷史小說,所以即使是“七分真實,三分虛構”也是一部小說,很多人物會根據劇情的需要進行調整,有些人可能被增強,有些人可能被削弱,更有些人即被增強又被削弱,所以下面榜單中會有即被低估也被高估的人,並不奇怪。

首先是被低估的。

魯肅

在三國曆史上魯肅可謂是孫權的謀主,早在建安5年,公元200年就為孫權制定了鼎足江東的計劃。

後在劉表病故時,提出如果劉表二子與劉備齊心就安撫荊州結成同盟共抗曹操,如果劉表二子相爭,就拉攏劉備的計劃。並以弔唁劉表的名義出使荊州。

在半路聽到劉琮已經投降曹操後,主動前往江夏會見劉備,促成了孫劉之間的聯軍。回到東吳後,又與周瑜力排眾議,力勸孫權聯劉抗曹,最後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在周瑜病危時,曾經寫信給孫權,推薦魯肅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其後魯肅代替周瑜駐守荊州,始終以大局為重,維繫孫權和劉備之間的同盟。可惜於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病逝,年僅46歲。

在後世為了突出周瑜、諸葛亮、關羽等其他人物,逐漸就被弱化為老好人的角色。

張昭

張昭是孫策創業期間的重臣,因為孫策對其的信任,東吳所有的事務均經過他手。在孫策病危之時,曾經託孤道:“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可以說是白帝城託孤的另一版。

不過張昭性格剛強正直,孫權性格又與孫策不同,喜歡掌握權利,導致兩人經常政見向左,逐漸被孫權疏遠。

到了演義作品中,張昭的形象就逐漸變成了軟弱投降派了。

曹仁

曹操手下曹姓第一名將,隨曹操徵袁術、陶謙、袁紹屢立戰功,赤壁之戰後守江陵,與周瑜相持一年有餘,之後棄城而走。之後在渭南大破馬超和韓遂聯軍。後又駐守樊城,在襄樊之戰中抵禦了關羽的進攻。

曹丕繼位後,曹仁統率荊州、揚州、益州軍事,封陳侯,曹丕代漢建魏後任大將軍。可惜在濡須口慘敗給朱桓,不久死於軍中。

而在演義中,曹仁就變成了一個平庸之間,記載較少。

曹真

曹操養子,統帥其精銳部隊虎豹騎,以勇猛善戰著稱,司馬懿前抵抗諸葛亮北伐的主將,被贊為“佳人”。

可惜在演義中變成了庸才,最後還被諸葛亮一封信給氣死了。

王朗

曹魏時期重臣,並在校注儒家經典中非常有名氣,後世將其稱為王學。其孫女王元姬嫁給司馬昭,生晉武帝司馬炎、齊獻王司馬攸,締造了兩晉南北朝時期東海王氏和琅琊王氏的興盛。本人歷史上也是壽終正寢,諡號“成”。

王朗一生可能都沒有見過諸葛亮,結果被羅貫中莫名其妙拉到兩軍陣前,讓諸葛亮罵一頓,最後活活氣死,也是很冤枉的。

劉備

劉備從中山靖王一百多個兒子的子孫,可能都有已經有數萬人了,絲毫沒有含金量的落魄宗室,逐漸獲得三分之一的天下。歷史上曹操親口說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陳登評價:“雄姿傑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劉玄德。”郭嘉、賈詡、程昱等人口中的雄才,當時的梟雄。

結果現在要不就被認為是隻會哭哭啼啼的偽君子,要不就被人認為是腹黑麵癱男。

趙雲

你沒有看錯!趙雲在歷史上是較早跟隨劉備的親信之一,劉備在公孫瓚時起趙雲就是主騎。後因兄長去世離開一段時間,在劉備投靠袁紹期間重新加入。

從趙雲之後所負責的內容可以看出,一直是除了關張之外,劉備最信任的將領。如平定荊南四郡後,劉備讓趙雲擔任了僅有的四個郡中桂陽郡的太守。入蜀時,又命趙雲擔任留營司馬,負責管理軍事事物,相當於是把入蜀部隊的後方基地交給趙雲負責。後來被劉備任命為中護軍,這個職位雖然不高,但是權利非常大,不僅掌管禁軍,而且還主持武官的選拔和監督。

另外認為趙雲官職一直比較低,且一直沒有封侯,連後來的黃忠都比不上。但是趙雲的實權卻是高於黃忠,如《三國志》記載在漢水之戰中:“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可見黃忠調兵需要經過趙雲。

另外趙雲一直被人詬病唯一一次獨立帶兵就是大敗,但是在歷史上,趙雲在入蜀時就曾經獨立帶過兵:“分遣趙雲從外水定江陽、犍為,飛定巴西、德陽。”且在漢水之戰中,趙雲以數十騎與曹操所率領的大軍且戰且退,最後利用“空城計”在曹軍撤退時,以“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所以,現在一直把趙雲地位在保鏢的身份上,對趙雲是一種低估。

諸葛亮

當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大家一定說,諸葛亮還被低估啊,一定是搞錯了。

並沒有搞錯,如果瞭解歷史上的諸葛亮,你會發現,從人類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的確是被低估了。演義傳說中過於突出諸葛亮神話的地方,但是其作為一個真實人物的才智能力卻被低估。

其作為政治家治理蜀中,即使千年後依然被當地人紀念。在經濟方面,他發展鍊鐵業、火井製鹽、蜀錦,使得蜀漢能夠以一州之地抗拒佔領了大半個中國的魏國。在軍事上總結出八陣圖,後世的名將馬隆、李靖、戚繼光等曾受到其軍事思想的啟發。此外還在水利、建築、文學、書法、繪畫、發明、音樂、醫藥上都有建樹。

所以相對於歷史上的神棍諸葛亮,諸葛亮作為一個人類的貢獻被嚴重低估。


說完被低估的,在說說被高估的。

諸葛亮

沒錯,還是諸葛亮。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在演義中,諸葛亮完全成了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仙人物,什麼事情掐指一算就知道了。別人都是與人鬥,諸葛亮完全是與天鬥了。

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等不是把別人的功績強加到他身上,就是子虛烏有的神話故事。

反而給人不真實的感覺,所以這方面諸葛亮被神話了。

趙雲

又是一個上面提到被低估,這裡被列入高估的。

趙雲被高估的地方,正是其武力。在正史中,趙雲曾是劉備的主騎,武力自然不會太低,但也沒有演義中七進七出那麼誇張。按照《三國志》中的評價:“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黃忠趙雲應給類似於灌嬰、夏侯嬰之類的武將。

但在現在被提高到一呂二趙的地步,甚至還有把趙雲稱為武神的電視劇。

呂布

歷史上呂布武力的確是比較高,“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演義中著名的轅門射戟也是真的,但這些只是說明呂布的箭術的確很好,弓馬精湛。

被評為武力第一就嚴重高估了,正史中唯一一次單挑記錄就是刺傷郭汜。“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

此後,呂布的戰績就平平了,《三國志·武帝紀》中甚至還有“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的記錄。

劉禪

真的是扶不起,沒有什麼大智若愚,都是想多了。

總結:以上僅代表個人意見,感覺目前被高估或者低估嚴重的三國人物。其他還有很多人物或多或少的被低估或高估。但我感覺還是在正常範圍之內的,比如“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完全就是瞎吹了,但是除此之外他的確是曹操的“奇佐”。

還有魏延,我本來寫了,又刪掉了。“子午谷奇謀”這個歷史上坑過無數人的餿主意現在被人吹上了天,但是從真實能力上來說,魏延的確也是劉備集團第一梯隊的名將。


潘不安講究史


其實有很多很多!正如前幾天有人問正史中關羽厲害嗎?有人回答厲害呀,答案是:過5關嶄6將,殺顏良文丑,溫酒斬華雄!

看來很多人已經傻傻分不清楚了,不過無所謂,高興就好!

言歸正傳,問題問的我想是拿三國演義當參照物對比真實的了歷史!

答案很多,隨便說一個,

在三國志武帝紀,記載著“布到承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短短的一句話就說明了,李進曾經有打敗過呂布。

這裡不講前因後果,只是簡單的闡述了一點,這個事情上呂布被高估了,李進?壓根就沒在三國演義中出現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