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巔峰時期軍事有多強?

zcycoolboy


說蘇聯軍事實力前的答案已經有很多了,在此不多贅述,只舉兩個案例,上世紀60年代末,華約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有倒向西方的苗頭,蘇聯遂進行武裝干涉,當時蘇聯客機滿載士兵,以飛行故障為藉口要求降落在布拉格機場,降落後大使館車輛直接在前面開路,特種部隊迅速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設施,捷克斯洛伐克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

接著,蘇軍展示了讓人毛骨悚然的快速動員能力,從8月20日軍事行動開始,到8月21日,一天之內有20萬華約軍隊進入捷克斯洛伐克,直接接管了這個國家,當時蘇聯的運輸機每隔5分鐘就起飛一架,源源不斷的將龐大兵力運送到捷克斯洛伐克。而捷克斯洛伐克只有一些零星的反擊,直接被接管了。

上面說的這次軍事行動,還是上世紀60年代的蘇軍,勃列日涅夫上臺後,蘇聯的軍事實力達到頂峰,於是他們就想給西方展示一下其龐大的軍事實力,搞了一個“西方-81”大型軍演,破例邀請西方觀察員,軍官和記者參觀。

然後西方人就見到了讓他們終身難忘的一幕:超過1500輛坦克,2000輛裝甲車緩緩展開,一眼望不到邊。摩托化步兵,裝甲兵,導彈部隊,空降兵,舟橋部隊、防空軍、前線航空兵、海軍、海軍陸戰隊傾巢而出,短短8天時間內,僅模擬的戰術核打擊就多達141次,而這次軍演就是以西方為假想敵的,可見當時歐洲人有多絕望,當時的軍事專家曾預估,蘇軍一個星期就能打到大西洋沿岸。

說完了軍事實力,再說說民生和科技,現在人一直對前蘇聯有偏見,認為當時的人們生活的很苦,毫無樂趣,而蘇聯的產品也都是傻大黑粗。可事實絕非如此,首先,蘇聯的經濟實力在當時是很強的,盧布甚至比美元還要貴,當時蘇聯人享有基本免費的住房,水電費全免,醫療全免,教育全免,還擁有帶薪休假。

而當時的蘇聯是歐洲最早提倡男女平權的國家,有人說蘇聯很保守,事實上,當時的蘇聯也有選美大賽,選手們穿著也很前衛大膽,也會穿比基尼展示身材。而且蘇聯在文學和藝術方面的造詣真的很高,人們只知道蘇聯人是戰鬥民族,可事實上,蘇聯的音樂總是透出一種淡淡的憂鬱氣質,擁有很高的藝術水準,蘇聯的建築設計造詣也很深。

再說說蘇聯的科技,首先蘇聯在航天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世界上第一次將動物送上太空,世界上第一次載人航天,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次探索彗星,世界上第一個女性航天員,世界上第一個空間站,這都是蘇聯人取得的成就,事實上,剛開始太空競賽時,蘇聯處處壓美國一頭。蘇聯的航天飛機暴風雪號,首飛的時候是全自動化駕駛!蘇聯的雅克-41垂直起降戰機,是現代F-35戰機的雛形,所以蘇聯的強大不僅僅是在軍事上,而是經濟,科技,人文等全方位的強大。

尊重客觀事實,探究事件真相,我是兵器世界,歡迎關注。


兵器世界


蘇聯軍事實力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達到了巔峰,此時的蘇聯僅用百分之一的能力就能毀滅地球。但是1945年也被成為蘇軍力的巔峰時期。當時蘇聯擁有1200萬大軍,其中陸軍1000萬,坦克1萬多輛,戰鬥機2萬多架,火炮10多萬門。其巔峰戰績是出動150萬大軍進攻日本關東軍,短短數日之內就全部殲滅了70萬關東軍,迫使日本投降。


因為二戰時期各個國家,特別是二戰主要幾個國家都在進行擴軍備戰,各個國家的軍力都比較雄厚,動不動就是幾百上千萬的兵力。但是二戰結束後,各個國家的兵力都開始大幅削減,冷戰的開始和競爭的加劇又引燃了各國之間的軍備競賽。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蘇聯在各方面開始恢復發展,但是和美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十幾年後,蘇聯的軍事能力能得到了瘋狂式的增長,無論是常規武器還是核武器上都和美國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高精尖武器方面遠超美國。


二戰結束後,蘇聯遭受了戰爭的破壞,反觀美國,其本土沒有遭受戰爭的打擊,同時在戰爭前期美國大發戰爭財,對外出售武器獲得了不小的財政收入。蘇聯在二戰剛結束要比美國弱小的多,當時美國已經獲得了核武器,蘇聯還未在核武器上取得突破。戰爭使得蘇聯喪失了3000萬的人口,而且戰爭結束後,蘇聯的工業產值只達到了1939年的一半。

二戰結束時,在陸軍方面,蘇軍各種裝甲車共計約2.3萬輛,僅20年後,這一數字就翻了一倍還多。到了20世紀70-80年代,蘇軍主戰坦克總數已經達到5.52萬輛,如果再加上華約集團其他成員國,這一數字接近8萬。在核武器方面,美國起步比蘇聯要早很多,雖然美蘇同時在德國獲得了不少的核武專家和材料,但是美國還是捷足先登,並且成功熟練的運用核武器。



1949年8月29日在哈薩克斯坦的“謝米巴拉金斯克-21”以西的荒漠上,蘇聯第一顆原子彈RDS-1試爆成功。1949年9月25日,蘇聯塔斯社授權發表公告,宣佈蘇聯已掌握了核技術,擁有了核武器。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已經擁有2.7萬枚核彈頭,蘇聯此時總量不過才為這一數字的1/10左右,經過十來年的發展,蘇聯的核彈頭數量幾乎達到美國的兩倍。

蘇聯在1979年的軍費開支為1057億美元,而當時蘇聯的在1979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為4225億盧布,換算成美元則是6430.8億,蘇聯軍事開支佔了約16.4%的比例。以1979年為例,蘇聯陸軍總兵力有1825000人,編成46個坦克師以及119個摩托化步兵師還有8個空降師。在坦克方面更是有輕重型共5000輛,各種火炮20000門,自行火炮8000門,防空導彈有各種型號,有1300個地對地導彈發射架。


以1988年為例,蘇軍共計193個重裝機械化師,7個輕裝機械化師,10個空降師,總人數超過300萬人。裝備重型火炮5.17萬門,輕型火炮不計其數,戰術攻擊機就近5000架。

重要的是,蘇軍在中歐和東歐國家駐紮有大量的兵力,在東德、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共計駐紮有30個師。在蘇聯歐洲地區同樣有大量兵力,在波羅的海方向以及白俄羅斯等共67個師,而是涵蓋了幾乎各個兵種。

除此之外,蘇軍在蘇聯中部和南部以及中蘇邊界地區也部署有軍隊,可以保證蘇聯在國土的各個方向應對戰事。

重要的是,此時的蘇聯的軍工實力也躍升到重要水平,完整且雄厚的工業製造能力保證了蘇聯軍事水平和能力的先進性和自足性。蘇聯每年可以生產主戰坦克3000輛、裝甲車6000輛、洲際彈道導彈500枚、地空導彈5萬枚、各類作戰飛機3000架、各種作戰艦艇近百艘。這軍事工業製造能力已經使美國等西方國家震驚。


古今會


蘇聯的巔峰軍力出現在1985年代左右,當時的蘇聯GDP雄踞世界第二,超過美國的60%,而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庫,最多的核潛艇,當時的蘇聯紅海軍在海軍發展歷史上被稱為是一支戰略核海軍,其主要作戰力量由核動力艦艇和核武器構成。

圖為蘇聯海軍的雙航母編隊,兩艘四萬噸級的基輔級載機巡洋艦並排航行,是當時西方難以匹敵的海上打擊力量。


當時的蘇聯海軍裝備了阿庫拉級核潛艇、阿爾法級核潛艇、維克多級核潛艇等三代先進攻擊型核潛艇和塞拉級核潛艇,這些攻擊核潛艇以獵殺敵人的戰略核潛艇為主要任務,長期保持對美國海軍艦艇的跟蹤,而且其中有些核潛艇採用了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其加速和極速性能都超過壓水反應堆,這些流淌著液態金屬血液和鈦合金艇體作為耐壓殼的深海殺手,可以在600米以上的海底獵殺敵人的艦艇。

圖為蘇聯海軍未盡的理想,烏里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母。


蘇聯當時已經發展出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該艦排水量達到了2萬噸級,可以發射花崗岩核反艦導彈,打擊能力強悍,是令人生畏的主力艦,被英國的簡氏艦艇年鑑劃分為戰列巡洋艦,成為現代海軍碩果僅存的戰列艦(但其實人家就是巡洋艦)。另外,蘇聯當時還打算髮展11000,11990等多種核動力巡洋艦和驅逐艦,目的就是發展出一支全核動力和全核武器的強大紅海軍,而且作為核心的核動力航空母艦烏里揚諾夫斯克號也進入了發展階段。

圖為蘇聯海軍發展史上的經典一幕,雙航母同時建造,兩艘6萬噸級的航母同時建造,這一盛景也出現在如今2018年的中國大連。


當時的蘇聯海軍還擁有揚基級和奧斯卡級以及查理級巡航導彈核潛艇,他們也分屬於三種不同類型的核潛艇,雖然都是巡航導彈核潛艇,但是揚基級類似於美國的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改造出來的對地打擊巡航導彈核潛艇,揚基級也是從戰略導彈核潛艇改造為巡航導彈核潛艇,他的巡航導彈也是主要打擊地面目標使用。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可以發射20枚花崗岩核彈頭反艦導彈,打擊能力超群。


而奧斯卡級則是一種專門設計的巡航導彈核潛艇,他可以發射花崗岩反艦導彈,可以攜帶核彈頭作戰,這些核潛艇屬於超視距決戰型主力艦,他們被稱為是水下巡洋艦,這些戰艦可以在600公里外超視距發射花崗岩導彈,編列在導彈打擊群中,不和敵人發生直接的接觸,就能實現打擊,屬於早期的非接觸作戰思想產物。

蘇聯在浮船塢中完成了4艘基輔級航母的建造工作。


查理級則屬於一種在70公里內發射反艦導彈的核潛艇,這種巡航導彈核潛艇自帶反艦導彈火控雷達和對海掃描雷達,在聲吶確定目標精確方位後,可以在近距離單獨發射反艦導彈,而不需要其他體系的支援,因此查理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屬於專職於反艦作戰的核潛艇。

紅海軍的第一款航母,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雖然叫直升機航母,但是他完成過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的起降測試工作,堪稱是真正的航母了。


在蘇聯興盛的80年代,冷戰進入了美國收縮和蘇聯擴張的時期,蘇聯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階段,在這個短暫的階段,蘇聯曾經在軍事實力上被評為超越美國達到世界第一,也帶領整個蘇東集團在世界局勢中發揮主導作用,但是隨著蘇聯一腳踏進阿富汗,一切都成為了泡影。


海事先鋒


1981年9月14日,“西方-81”演習在蘇聯西部(今俄羅斯西部、白俄羅斯全境、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東部和北部以及東德等廣大地域全面展開,動用兵力30萬人,各型坦克1500輛、裝甲車和步兵戰車2000輛,飛機1500架,此外還有空降兵兩個師、戰略火箭軍和陸軍火箭炮兵4個師、海軍1個艦隊和3個陸戰團參加,蘇軍最強的駐德集群和北方集群也都參與了這次世界史上規模最大的會演。



除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外,所有蘇聯、波蘭及東德的黨政軍要員均親臨現場觀摩,足見對該演習的重視。

為了配合這場規模空前,堪稱機械化戰爭時代巔峰的演習。蘇軍制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大縱深突擊的戰略計劃,試圖以一次海陸空結合的裝甲突擊,來一次性突破北約的防線,飲馬英吉利海峽,提醒美國搞清楚“究竟誰是歐洲的主宰者”。

“西方-81”是如此目標明確,以至於勃列日涅夫覺得沒必要遮遮掩掩,大方地指示蘇聯外交部邀請北約國家派觀察員觀摩。

面對蘇軍鋼鐵洪流展示的橫掃歐洲的可怕前景,北約觀察員們簡直是目瞪口呆。



按照演習設想,蘇軍與華約友軍首先對部署在西德的北約一線陸空軍基地和集結地域實施戰術核打擊,同時在西德淺近縱深的敵預設防禦陣地展開核突擊和航空兵轟炸。

在那個“原子彈當手榴彈扔”的特殊年代,“西方-81”在8天的演習時間裡,共模擬發動141次戰術核打擊,當量為100噸至1萬噸TNT,目標包括美軍設在西德的拉姆斯泰因和斯圖加特等基地。

蘇軍第一進攻梯隊的坦克以30%左右的損失率撕開寬度為10公里、縱深5公里的突破口後,緊隨其後的主力坦克集群一擁而上。

蘇軍近衛空降第7師則在模擬西德法蘭克福機場的明斯克郊外機場實施空降,緊接著在己方米格-27、米-24集群的近距離支援下奪取高速公路樞紐。



在實兵對抗中,蘇軍近衛坦克第2集團軍拿出秘密武器——最新服役的T-80坦克。這種“陸戰之王”以極高的突擊速度向假想的英吉利海峽直插。

蘇軍估計,己方快速集群在通過核武器形成的放射性沾染區時,只需滯留兩個小時左右,在進行充分的防核器材準備後,核輻射以及放射性沾染對部隊的影響微乎其微。

更讓北約感覺防不勝防的是,蘇聯海軍在波羅的海頻繁發動兩棲攻擊策應正面突擊。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在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的陪同下,親自登臨“基輔”號航母,參加海空聯合作戰與兩棲登陸訓練。

蘇聯海軍軍航空兵的轟炸機同水面艦艇協同實施“導彈飽和攻擊。隨後在模擬西德漢堡的波蘭格但斯克開始登陸。演習證明,蘇聯和華約海軍能夠對北約波羅的海沿岸防線實施大規模兩棲登陸。

演習剛進入第8天,蘇軍T-80坦克群就衝到模擬法國敦刻爾克和比利時安特衛普的波蘭東部地區。

蘇聯坦克兵們經過短暫而激烈的戰鬥後完全控制碼頭,岸防部隊和防空兵在接下來的8小時內陸續抵達並展開陣地,徹底消除假想敵通過英吉利海峽增援歐洲大陸的可能。

美蘇對演習的反應截然不同

蘇聯對“西方-81”演習的順利推進是如此得意,以至於演習後期一個坦克連甚至通過莫斯科奧運會剛使用的電視現場直播方式,把戰鬥過程展示在蘇軍總參謀部大屏幕上。

“西方-81”戰略進攻最終以蘇軍的完勝告終。演習後,蘇聯和華約還舉行了規模龐大的沙場閱兵,並拍攝了冷戰史上著名的紀錄片《這樣的軍隊不可戰勝》對外公開發行。

這場演習在戰略上完全實現了蘇聯的目的——西方觀察家們沮喪地發現,歐洲的北約軍隊完全無法抵抗蘇軍及華約如此強大的攻勢,只能寄希望於大西洋對岸的美國,祈禱美國援軍能在蘇軍橫掃歐洲大陸之前搶先登陸。

然而‘’不幸的是,西歐距離美國很遠,遠到隔著大西洋;更為不幸的是,西歐距離蘇聯很近,近到眼皮子底下‘’。

華約不管是在實力上還是在地形上都佔有絕對的優勢,美國觀察員在演習結束後也不得不承認:“可能當美軍增援剛走到半路,西歐的戰事就結束了,俄國人將站在大西洋岸邊等著我們。


歷史講解的人


蘇聯的巔峰時期是1964年至1982年的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國民經濟固定生產基金增長了2.42倍,這一增長速度高於同期美國的發展速度,社會生產總值增長了1.46倍。與此同時蘇聯將85%以上的工業投資用於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在這一指導理念下蘇聯軍費從1965年的326億盧布增加到1981年的1550億盧布,一躍增長了3.75倍。每年的軍費開支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12-14%,約佔財政支出的1/3以上。蘇軍總兵力急劇膨脹到365.8萬人,擁有1398枚洲際彈道導彈、1028枚潛射彈道導彈、50000輛坦克、55000輛裝甲戰鬥車輛、40700門火炮、248艘大型水面艦艇(其中含九艘航母)、8479架作戰飛機。當時的另一個超級大國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數量為1054枚,相比美國而言:蘇聯在戰略核武器數量方面已具有優勢,比起英、法、中等國的軍事力量可以說是有幾十年的代差,其他國家就更不必說了。

蘇聯的軍事實力不僅僅只單純反映在紙面上的武器裝備數量:蘇聯國土面積22402200 平方公里,這為蘇聯帶來了遼闊的戰略縱深以及豐富的資源儲備。蘇聯的戰略縱深優勢在二戰中曾得到充分驗證:儘管納粹德軍在一開始憑藉自己的閃電戰攻勢一再重創蘇軍,然而當德軍越過斯摩稜斯克-戈梅利-基輔一線後德軍的步兵和輔助單位受制於蘇聯國土的廣袤而出現後勤補給不繼的現象;裝甲部隊起初還能自行向東突破,然而隨後不久也必須停下來休整和維修。德軍裝甲部隊為儘可能更多地殲滅蘇軍有生力量決定停下來等待步兵部隊,同時進行休整和維修——這恰恰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原因之一。在蘇聯的廣袤國土之上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在和平時期蘇聯通過出口油氣資源大量創匯以補貼軍費開支,一旦進入戰時狀態蘇聯將具有無可比擬的戰略資源儲備優勢。

在古巴導彈事件中赫魯曉夫曾對肯尼迪做出重大讓步,然而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蘇聯巔峰時期卻搖身一變在世界範圍內主動發起攻勢,一時間美蘇爭霸的國際格局呈現出蘇攻美守的狀態:蘇聯海軍已由近海防禦艦隊擴建為一支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蘇聯在華約組織各國、蒙古、越南、安哥拉等國都建立了自己的軍事基地。1981年9月4日~11日蘇聯舉行了為期八天的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軍事演習”西方-81演習“。這次演習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假想敵,出動了十個以上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和近衛坦克軍,超過五十萬人參加了這次演習。光這次演習動用的坦克就有上萬輛之多,這一數字超過了當年人數最多的中國陸軍的所有坦克總和,而這還不到蘇聯總坦克數的四分之一。

“西方-81”演習重點展示了蘇軍在開戰後的突擊能力。演習計劃也就是囊括了整個德國、丹麥和低地國家,試圖以一次海陸空結合的裝甲突擊來一次性突破北約的防線,飲馬英吉利海峽。蘇聯軍方對演習的要求是“最大限度的接近實戰”,因此連演習的結果想定這一環也省略了,而是命令演習雙方根據戰場形勢臨時判斷進行決策,打到分出勝負為止。機械化步兵、裝甲兵、炮兵、舟橋部隊、防化部隊、地地短程戰術導彈部隊、中遠程戰略導彈部隊、空降兵、海軍陸戰隊、海軍艦艇部隊、空軍前線航空兵部隊……幾乎所有兵種都無不參加到了這次規模空前的演習當中。僅核武器就模擬發射了140次,當量從百噸級到百萬噸級不等。在演習計劃中“戰爭開始後”僅僅7-8天蘇軍就能控制整個德國並向法國進軍。同時在波羅的海艦隊的掩護下組織空降兵、海軍陸戰隊和摩托化步兵構成的登陸集群直接登陸荷蘭的澤蘭省。應邀觀摩演習的北約成員國無不被蘇軍龐大的機械化突擊集群排山倒海的進攻作風深深震撼,因此達成了一個共識“僅憑歐洲各北約各成員國是無法和蘇聯抗衡的,只能寄希望於美國”。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970年,美蘇爭霸進入到白熱化階段,雙方都劍拔弩張,大戰似乎一觸即發。美國國防部當時一度認為,如果戰爭爆發蘇聯領導的華約瞬間可以動員的兵力就達到700多萬!10萬輛坦克和2萬架飛機將迅速橫掃西歐。在這種實力面前,西歐能抵抗的住的可能性幾乎為0!

冷戰時期,蘇聯在東德部署的陸軍是最精銳的的集團軍,也就是說只要北約敢攻擊任何一個地方,蘇聯在東德的部隊都將毫不猶豫越過邊境,一路平推。在裝甲集群和戰術導彈的配合下,把西歐變為一片火海。這樣的軍事實力,使得當時的西歐國家無一不敢到恐懼。

因為當時的東德地區,蘇聯部署的近衛集團軍就擁有T80坦克1800輛,其他各型坦克裝甲車不下五千輛,當時無論是質還是量,在蘇聯裝甲軍面前,歐美就是隻有捱打的份。而且當時如果沒有核武器的威脅,蘇聯估計早就動手了。

當年就單單看蘇軍駐東德部隊就知道,北約當時想和蘇聯硬碰硬,除非動用核武器。否則勝利的可能性幾乎為0。但是就是一支這樣的部隊,結局卻是如此。

蘇聯的軍事實力在解散前,都是非常令西方膽寒的。蘇聯解體後,大量坦克被遺棄,在東德的駐軍更是把武器倒賣給軍火商。令人唏噓!


小司馬遷論史


蘇聯巔峰時期武裝力量包括有16個軍區、6個駐外軍隊集群、4支艦隊和1支區艦隊、10個防空區。

單就蘇軍而言地面部隊包括了153個摩步師,53個坦克師,7個空降師,配屬有大規模的炮兵、防空和火箭兵器,裝備有T-80、T-64等先進裝備且具有數量優勢,全軍實現了完全的機械化,數萬輛坦克和步兵戰車形成了龐大的鋼鐵洪流,遍佈其中的“石勒喀河”、“通古斯卡”、“庫班河”和“山毛櫸”為洪流撐起了一片安全的天空,“康乃馨”、“牡丹花”、“姆斯塔河”、“冰雹”和“龍捲風”可以掃除洪流所經之處一切障礙。單就常規力量而言具備極為強大的突擊能力。

從海上力量的角度來看,僅以紅旗北方艦隊為例,在1988年用於作戰的部隊就包括了5個區/分艦隊14個潛艇總隊另4個支隊、2個水面艦艇區/分艦隊以及其他岸防近海單位,擁有核動力巡洋艦、載機巡洋艦和“潛水核動力巡洋艦”(噸位太大實在不好意思稱之為潛‘艇’)等大量先進技術裝備(單核潛艇數量超過一百艘,包括戰略核潛艇、飛航導彈核潛艇和攻擊核潛艇),在空中有近百架遠程導彈攻擊機(圖-22M3和圖-16)和大批遠程反潛機支援,能夠突破北約在GUIK水道的重兵封鎖,對北約海上力量展開遠程核/常打擊並掩護核潛艇穿越封鎖。


而紅旗太平洋艦隊則取得了在金蘭灣的基地,並且在印度洋能夠維持存在,黑海艦隊在黑海維持了絕對的優勢,第五戰役分艦隊將美軍趕出了東地中海,曾經被西方集團蔑視的紅色海上力量已經取得了令人望而生畏的打擊力。

川陀太空

20170630


深空電報


蘇聯領土面積2240萬平方公里、人口2.9億人。1988年蘇聯軍隊513萬人(不含安全和內衛部隊)。蘇聯是世界上軍事最強大的國家之一。



1.蘇聯分為五個兵種有陸軍、海軍、空軍、國土防空軍、戰略火箭軍。另外還有邊防軍和內務部隊的建制。

2.蘇聯時期的戰略火箭軍擁有核彈頭27000枚左右。其中戰略核導彈11000多枚 。這些導彈都是洲際導彈、潛艇彈道導彈和戰略轟炸機彈道導彈。其餘的16000枚為短射程核導彈。

2.1991年蘇聯空軍總兵力為42萬。編制39個師、90個團,裝備各型飛機13000架。其中作戰飛機5082架、遠程轟炸機177架、殲擊轟炸機1780架、強擊機460架、偵察機475架、電子戰飛機60架、運輸機620架。

3.蘇聯海軍總兵力47萬人。擁有太平洋艦隊、波羅地海艦隊、黑海艦隊、北方艦隊、裡海區艦隊。蘇聯曾擁有四艘航空母艦、360艘潛艇、大中型水面艦艇230艘、小型艦艇千艘。

4.蘇聯的陸軍有199萬人,分為16個軍區有51個坦克師、142個摩托化步兵師、7個空降師、10個空中突擊旅、16個方面軍炮兵師、裝備主戰坦克5.3萬輛、裝甲車6.3萬輛,火炮3萬門。

5.蘇聯有防空軍63.5萬人。編制有五個防空區和十個軍區的防空軍。擁有各型殲擊機1300架,防空導彈發射架9600部、雷達7000步、反彈道導彈發射架100部。

6.另外蘇聯還有邊防軍25萬人、內務部部隊35萬人。蘇聯在東歐國家、阿富汗、蒙古、敘利亞、安哥拉、古巴、越南都有軍事基地。所以蘇聯的軍事力量很強大。


香堂風子


說到冷戰時期蘇聯的軍事實力,前期它因為經歷二戰不久,還處於經濟的恢復發展期。但是僅過了二十多年,蘇聯的軍事實力就實現了爆發式增長,軍事力量一度超過了美國。

對比美國,二戰結束後,美國處於蓄勢待發的狀態。因為戰爭並未涉及到美國本土,美國的基礎工業設施得以保留下來。

蘇聯在一開始並不缺乏優勢,德國戰敗後,蘇聯從德國搶走了大量核心技術,在能調集人們的大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下,蘇聯在幾年內經濟就恢復到了二戰初期的水平。

不過赫魯曉夫時期,蘇聯並未完全集中力量發展軍事,這時期蘇聯的經濟狀況總體來說還是比較平衡的。到了勃列日涅夫的時期,蘇聯的經濟就開始嚴重失衡。


為了和美國比拼軍事上的實力,蘇聯將發展重點放在了武器裝備研製和生產上。尤其是核彈頭的擴充上,蘇聯從原本只有美國擁有的核彈頭數量的1/10,經過十來年的軍備擴充,核彈頭數量達到了美國的近兩倍。

而要說到軍事裝備,蘇聯就甩開了北約一大截。像坦克裝甲車等常規機械化裝備,其數量就以萬計,更不用說各種火炮的數量了。

巔峰時期的蘇聯,其軍事實力令美國感到忌憚。不過,美國不是忌憚蘇聯有很多的裝備,而是它在歐洲的佈防根本抵擋不住蘇聯的攻勢。


蘇聯在中歐和東歐多個國家佈置了大量兵力,兵種涵蓋各個領域。而美國只在歐洲有少數幾個基地,面對蘇軍的進攻,美國顯然難以起到多少作用。

北約成員國無疑會成為蘇聯的靶子,蘇聯除了在陸地作戰上優勢明顯外,其海軍也不弱於美國。美國要支援歐洲,顯然主要是依靠其海軍力量。

而蘇聯巔峰時期的海軍,力量同樣不容小覷。其有航母十幾艘,各種作戰艦艇數目更多。蘇聯要防控的海岸線漫長,因此它發展海軍力量也是必要的,但隨著雙方技術實力較量的深化,蘇聯要承擔的不再是單一的裝備生產製造,而是先進武器的研發。


為了研製尖端武器和美國抗衡,蘇聯投入了眾多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也拖垮了它的經濟。

原本蘇聯從二戰中恢復過來後,國家經濟實力雄厚,人民也能享受優質的生活。然而,因為和美國爭霸導致經濟重心偏移,一昧地追求數量,也使得軍費開支成了很大的負擔。

到了冷戰後期,蘇聯已無力再支持龐大的軍工生產。尤其是經過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後,本來就難以支撐的經濟再次遭受重創。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蘇聯的強大,是一種表面上的強大。它按照固有的模式進行發展,雖說在應對外來威脅上很有效,但是既無法保證長期的穩定,也沒法進行長遠佈局。

阿富汗戰爭的失敗表明,蘇聯根本無力支撐一場戰爭。它在防守上的優勢終究沒法轉變成對外攻勢。


策神歷史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蘇聯時期的軍事力量到底有多強?簡直強到無法想象!現在的俄羅斯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俄羅斯是蘇聯解體後的國家,就這樣了還佔世界第二。可見當時蘇聯典盛時期的軍力,美國都要忌憚三分。


鼎盛時期的蘇聯,擁有世界上最廣袤的領土,強大的人口基數。據當時資料顯示蘇聯光部隊的服役人數就超過了500萬。而蘇聯經過社會主義建造(5年計劃)以後,每年的鋼產量是1.8萬噸而石油產量是7億噸桶。這是在世界上是全無僅有的,唯獨在另一洲的美國能抗衡,而裝備數量更是驚人,蘇聯基礎擁有1.5萬門各類型火炮,至少八萬輛各型號坦克,其他輔助裝甲車輛數不勝數,各型號戰機十萬架。1000多艘潛艇集強大的核武庫震懾世界。


在當時,除了美國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是對手,甚至可以這麼說,除了美國,所有國家加在一起對付蘇聯都不是對手。這還不算戰時儲備
,如果戰爭打響,蘇聯的軍工業發展那將是前所未有。而且距當時資料估計,蘇聯的鋼鐵洪流全面佔領歐洲的話,僅僅只需要半個月,最晚也就一個月而已,就可以將歐洲全面佔領。
為什麼世界籠罩在冷戰的恐怖之中,擔心戰爭一觸即發毀滅世界,就算蘇聯不出兵,蘇聯的強大核武庫就可以將世界炸個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