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從早至晚,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把高毅的《投資中最簡單的事》認真拜讀完。全書充滿作者的獨立思考,有邏輯、成體系、引人深思。

能把複雜的事情說簡單,這就是大家風範。

讀書筆記:《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在複雜的市場中保持一份簡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有二:

一是這需要投資人對市場和投資有極其深刻的理解,方能抽絲剝繭、化繁為簡,

二是這需要投資人時刻保持專注、理性、耐心,而這無疑是人性的弱點。

在投資中,作者先生奉行一些最簡單的原則:便宜才是硬道理、定價權是核心競爭力、勝而後求戰、人棄我取逆向投資等,同時書中提出了很多好的問題,下面是作者的一些觀點和我自己的一些理解:

1.價值與成長之辯?

核心觀點:成長股的長期回報往往不及價值股。

價值與成長之辯恐怕是價值投資第一論題。

條條大路通羅馬,不存在誰好誰壞。

作者的論證邏輯是:股票的回報並不取決於它未來增長快還是慢,而是取決於未來增長比當前股價的增長預期更快還是更慢。成長股很容易低於預期,而價值股很容易超出預期,因為未來不會有樂觀者想象的那麼好,也不會有悲觀者想象的那麼差。

成功的成長投資需要能預測新技術走向的專業知識,能預判新企業成敗的商業眼光,以及能預知未來行業格局的遠見卓識,而多數投資者容易陷入成長陷阱,承擔估值失當的風險。

實際上,隨著時間推移,我們看到A股所謂的成長股10箇中有9個會被證明是偽成長,而從書中提供的統計數據來看,絕大部分國家的價值股也是跑贏成長股的。

作者舉了一個極端的例子,美國鋼鐵(US Steel)是最古老、最夕陽的行業,2002年2倍估值,但在後來五年間股價又翻了20倍。在中國也不乏這種例子,比如銀行、比如地產,長期全市場估值最低,但多年來股價增長和投資回報遠遠高過預期。再看我統計的結果:

以國內銀行——典型價值股為例,過去5年(2014.6-2019.6),WIND銀行指數的PB估值穩定在0.8-1.4之間,中位值0.94。過去5年間,PB從0.9微跌到0.87。

讀書筆記:《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13支主要銀行股的平均總回報113.74%,基本都能達到五年一倍,最少的民生銀行總回報率也有36.64%,平均年化回報15.67%,這絕對是一個超出預期的回報水平。

讀書筆記:《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而以國內醫藥和信息技術——典型的成長股行業為例,作同樣的實證回測,過去5年間,WIND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指數的PE從36.56微增到38.07,106支製藥個股的平均總回報76%,平均年化回報12%

,其中很多醫藥股總回報率為負值;過去5年間WIND信息技術服務指數的79支個股的平均總回報54%,平均年化回報僅9.04%,這樣的結果恐怕讓很多成長股投資者大跌眼鏡吧。

2.估值與品質,誰更重要?

核心觀點:便宜是硬道理。

通常來說,估值是投資中最複雜的事情。作者卻認為,估值是最容易把握的,一個股票便不便宜一目瞭然,看看PE、PB、PS、EV/EBITDA等指標,這部分是最接近科學、最容易學的。

在作者看來,便宜是硬道理。哪怕是一個普通的公司,只要足夠便宜,長期看問題都不大。

品質肯定是更重要的,但作者多次提到山姆沃爾頓的名言“只要你買得便宜,就可以賣得便宜”,反覆強調“便宜是硬道理”,是因為估值方法容易,每個普通投資者都可以學。

估值迴歸的原理就跟賭場數牌的原理是一樣的,大牌數量是一定的,前面出多了,後面就少了,就是盛極而衰,衰極而盛,就是週期,就是規律。

個人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了估值迴歸的強大,這是投資的“大律”,長期而言很少有股票能逃脫這一規律。

A股投資人長期不賺錢,一個重要原因是多數時候太貴。與美國、日本相比,A股市場常年處於30倍、40倍以上估值。

2009年6月29日A 2975點,2019年6月28日A股2979點。十年間指數未漲股,是失去的十年、是價值投資沒有用嗎?

不,恰恰是投資價值開始凸顯。

讀書筆記:《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2009年6月29日A股PE32.2倍,PB3.37倍;2019年6月28日A股PE21.6倍,PB1.66倍。21倍的PE也許有可能會變為18倍,但相對來講,就比32倍的估值要安全地多。買的時候足夠便宜,就不用擔心做傻瓜,或者不用擔心找到更大的那個傻瓜。

3.分析行業與精選個股?

核心觀點:應更重視行業分析,而不是個股分析。

作者認為選一個好行業是成功投資的基本條件。行業選擇的基本原則是看行業格局,這被作者稱為“勝而後求戰”,意即買已經把競爭對手打趴下的公司,而不是在百舸爭流中猜贏家(戰而後求勝)。

分析行業,最重要的是分析行業的內在特質和長期經濟特徵。作者提出,要認識一個行業,不妨做一個填寫題 “得____者得天下”。比如高端消費品是得品牌者得天下,低端消費品是得渠道者得天下,製造業是得規模者得天下,銀行業是得風控者得天下。

用“行業第一”的理念來選股,在投資實踐中可以過濾掉很多公司。處於不斷競爭變化中的行業何其多,技術路徑踏空、新產品風險、無現金流增長等問題,甚至財務造假,都是行業面臨的問題。鋰電池、光伏、快遞、商超、新能源汽車、互聯網金融等行業,不妨熬過群雄混戰時代,等待行業格局清晰、寡頭出現。相信到那時還有很長時間的投資機會。

4.品質分析/公司分析的要點有哪些?

核心觀點:品質好壞關鍵就是看能不能有定價權。

品質分析就是搞明白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這就回歸到上面第3條,最重要的是看懂行業格局是否良性、行業競爭是否激烈,在此基礎上,判斷行業/企業是否有定價權。

定價權來源:壟斷、品牌、技術專利、特定資源或稀缺資產。巴菲特喜歡買消費股,是因為消費品是差異化產品、更能有定價權,而且下游是分散客戶,公司議價權更大。

從財務分析角度看,定價權的一個表現是高毛利,毛利潤是企業淨利潤的基礎,高毛利代表強定價權和高行業門檻,為企業構築寬的護城河;定價權的另一個表現是應收應付、預收預付科目,對下游的應收越少、預收越多,對上游的應付越多、越付越少,反映出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強勢地位,在負債端佔用更多零成本的商業負債進行經營,在資產端能提高資產的有效性和週轉率。

5.為什麼人們不低點買入高點賣出?

核心觀點:這次沒有什麼不一樣。

作者說,過去40年香港股市整體PE基本都在10-20倍之間波動,如此反覆多個週期,進而提出:那為什麼人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市場高峰附近入市、在市場低谷附近離開呢?

我查閱了港股歷史數據,確實如此,從02年至今,恆生指數只有04、07、09年三次達到20倍,只有08、11、16年三次低於10倍,估值中樞甚至可以進一步地縮小至11-15倍區間,有非常顯著的估值迴歸特徵。

讀書筆記:《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原因就是,當市場估值到達高點時,總有些“這次不一樣”的觀點來說明這次高估是合理的(如新經濟、港股通),而估值到低點時又會有另外觀點來說明“這次不一樣”(如金融危機、中美貿易戰)。

87年黑色星期一被稱為“二十西格瑪事件”,97亞洲金融危機叫“金融海嘯”,08年次貸危機叫“百年一遇”,去年來的中美貿易戰也被稱為“最危險時刻”。每一次危機都感覺像史無前例,其實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朵浪花罷了。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次不一樣”是投資中最昂貴的話。

讀書過程中,會不斷驚訝於作者為什麼總能提出很多好問題。要時刻保持提問姿勢,學會提問,提出好問題。書中的其它好問題:

(1)關於“互聯網會取代銀行”——為什麼網絡銀行在美國歐洲等發達地區嘗試了十幾年都沒有人取得成功?

(2)為什麼聲勢浩大的新興行業百般扶持卻總是爛泥扶不上牆?為什麼銀行地產百般打壓卻總賺得盆滿缽滿?

(3)關於電影行業增長的故事——如果行業持續快速增長,電影院線肯定是要賺錢的,那為什麼港股上市電影院線才0.5倍PB、7億市值,美國上市的博納影業才17億人民幣市值?

(4)為什麼巴菲特只買商業模式簡單並且跟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司?

(5)一種醫藥投資邏輯:美國醫藥股佔總市值13%,因此中國未來也會這樣——為什麼意大利醫藥股只佔總市值1%,意大利沒有老齡化嗎?

(6)有人根據過去10年經驗認為買股不如買大宗商品——為何喜歡用後視鏡的人只看過去10年,而不看過去30、50、或100年呢?其實過去140年裡大宗商品長期回報約為零。

1998年喬布斯在接受《商業週刊》採訪時說曾說“簡單比複雜更難。你必須付出巨大艱辛,化繁為簡。但這一切到最後都是值得的,因為一旦你做到了,你便能創造奇蹟。

最後,用作者先生在後記中的話,來重溫一下什麼是投資中最簡單的事:

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發揮自己的優勢,買便宜的好公司,注意安全邊際,注重定價權,人棄我取,在勝負已分的行業裡找贏家,這些貌似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其實也是投資中最本質的事

免責聲明:文中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對任何一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