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誠出了個謎語,謎底是四個字,父親恍然大悟立刻向李清照提親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如果這世上果真有一種愛情,堪稱琴瑟和鳴、靈魂契合,那說的一定是李清照與趙明誠。


李清照是名門閨秀,父親李格非官至提點刑獄、禮部員外郎;趙明誠是士族子弟,父親趙挺之官拜尚書僕射。如果你以為門當戶對的婚姻必然服務於家族利益,便真是褻瀆了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純美愛情。他們的結合與聯姻無關,而是始於純粹的欣賞和心動。

趙明誠出了個謎語,謎底是四個字,父親恍然大悟立刻向李清照提親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少年時光都是隨父親在京城度過的。當16歲的李清照憑藉兩首《如夢令》名滿京城,同樣才華橫溢的趙明誠不禁為之絕倒。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此驚豔的詞作,誰能不為之動容?趙明誠也未能免俗,他醉心於這優美的語句,也向往著那個寫詞之人。據說,她是一位正值妙齡的少女。

趙明誠出了個謎語,謎底是四個字,父親恍然大悟立刻向李清照提親

終於,在一年元宵節相國寺賞花燈時,趙明誠如願與李清照相識。當然,這場看似偶然的邂逅,其實是趙明誠的苦心安排,他邀請了李清照的從兄李迥同遊,時間又選在了未婚少女唯一可以外出的元宵節,這才得償所願。


這一見可好,四目相對,一眼萬年,趙明誠對李清照一見鍾情,發誓非她不娶,鍾愛一生。但是,古代的婚姻向來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作主張的愛情哪有那麼容易結成正果,更要命的是,趙家和李家還是世仇,儼然是東方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趙明誠出了個謎語,謎底是四個字,父親恍然大悟立刻向李清照提親

趙挺之與李格非分處官場兩大對立陣營,即便不能說是敵對仇人,起碼也是政見不合。所以,趙明誠為了娶李清照,可謂是煞費苦心。才子有才子解決問題的方式,一日,趙明誠給父親問安,別有用意地寫下一個字謎:“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寫完, 一言不發離開了。


趙明誠的字謎並不難,“言”與“司”合在一起就是一個“詞”字,“安”字上面的寶蓋去掉就是一個“女”字,“芝芙”拔掉頭上的草字頭就是“之夫”二字,合起來便是“詞女之夫”。很明顯,趙明誠是要給女詞人當丈夫啊!當時蜚聲文壇的女詞人是誰?唯李格非之女李清照是也!

趙明誠出了個謎語,謎底是四個字,父親恍然大悟立刻向李清照提親

趙挺之看後恍然大悟,立即派人去向李清照求親。趙明誠在士族子弟中素有賢名,李格非對這個年輕人早有耳聞,很是滿意,而李清照本人呢,對儒雅英俊的趙明誠也早已芳心暗許,於是,一切水到渠成。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在汴京成婚,當絕代佳人嫁給了翩翩公子,當千古才女嫁給了多情才子,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愛情註定譜寫動人傳奇,成就千古佳話。

趙明誠出了個謎語,謎底是四個字,父親恍然大悟立刻向李清照提親

行文至此,各位讀者或許會產生一個疑問:趙家和李家不是有仇嗎?為什麼趙明誠只是說了一個謎語,趙挺之便立刻放下成見跑去仇人家提親?而李格非為什麼也願意冰釋前嫌,很痛快就答應了這門婚事呢?


首先,趙挺之和李格非都並非刻板之人,他們愛孩子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趙明誠與李清照兩情相悅在先,為了子女的終身幸福,這兩位偉大的父親都願意做出妥協。

趙明誠出了個謎語,謎底是四個字,父親恍然大悟立刻向李清照提親

再者,李清照名滿京城,趙挺之欣賞她的才華,趙明誠品學兼優,李格非也看好他的前途,趙挺之與李格非從客觀角度看,都認為李清照與趙明誠的結合是天作之合。


但是,以上兩點只是次要原因,李清照與趙明誠得以順利成婚主要還是歸功於宋朝士大夫一貫的優良傳統。

趙明誠出了個謎語,謎底是四個字,父親恍然大悟立刻向李清照提親

宋朝是士大夫最美好的時代,是美好的宋朝孕育了最令人尊敬的士大夫階層,同時,也是最令人尊敬的士大夫階層成就了美好的宋朝。宋朝的文人有個好傳統,那就是即便政見不合,也不影響惺惺相惜,蘇軾與王安石如此,趙挺之與李格非亦然。


趙挺之與李格非政見不合、家族對立不假,但是,這並不代表二者相互仇恨,相反的,他們在各持己見的同時,也能欣賞對方的才華,褒揚彼此的人品。所以,當趙明誠表達出對李清照的愛慕,趙挺之便毫不猶豫地去求親,當李格非得知來意,便毫無芥蒂地答應了婚事。


感謝美好的宋朝,感謝開明的趙父李父,感謝那一年的相遇,感謝那一世的相愛,感謝李清照與趙明誠譜寫了千古佳話,從此以後,我們相信了這世上果真有琴瑟和鳴、靈魂契合的愛情。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