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張傑: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導

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副主任

清控人居遺產研究院院長


今天非常高興和大家交流我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課題的一些認識。之所以取“再談”,是因為北京的老城保護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提出,到90年代初,房地產開發正式起步,很多大型的項目開始對老城有影響以後,大家談論的也越來越多。到今天老城保護已經進入一個完全不一樣的階段。


講到北京老城,它的保護實際上跟周圍的山水是離不開的。在古代,整個北京城的規劃和建設與山水的關係一直持續了幾千年,這是中國傳統的山川定位的思想與文化所致。北京跟我國很多歷史城市是一樣的,非常注重禮制,而北京作為留在地面上相對比較完整的城市,更好地反映出了禮制文化對中國城市的塑造和精神的表現,這一點非常重要。


舉例來說,現在大家對天壇、地壇、月壇日壇的關注越來越多,他們實際上過去是郊區祭祀禮制傳統的一部分(天壇是因為後來被圈到了城牆內)。再比如,大家知道國家有正式建制的城市都要設立孔廟,這是皇權正統性的重要標誌,在北京的老城裡,毫不例外地也有孔廟。還可以列舉很多在老城裡作為中國城市非常有代表性的禮儀性的東西,包括太廟社稷壇等等。當然對老城來講,北京的衚衕、民居四合院和民俗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照片反映的都是90年代可以看到的景象。北京作為首都,它同時也是重要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的場所。比如天橋對於北京多元開放的文化意象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場所或者說一個符號。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1 北京老城建設發展歷程

今天談老城的保護,我想可能還要把北京老城面臨的一些問題進行簡單地梳理。上世紀40年代,據說美國人拍攝了當時的軍用航拍圖,後來解密了,從中可以比較清楚地閱讀整個北京市當時的情況。比如,地壇所在的北城外面都是空地。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閱讀更細節的東西。這樣一個歷史城市,直到上世紀的50年代初,基本上保持了帝國都城的狀態,城牆外面就是農田,或古人稱之為郊與野。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50年代初,北京老城與外圍的郊區存在明顯分界( 圖片來源:趙炳時 清華大學 )

老城內街區的格局也是基本保存完好。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乾隆京城全圖配列圖》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1950年航拍圖( 來源網絡 )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老北京的天際線基本維持歷史狀態(圖片來源:《洋鏡頭裡的北京》插圖 )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老北京的天際線基本維持歷史狀態(圖片來源:《洋鏡頭裡的北京》插圖 )

面對城市功能擴張的需求,當時梁思成先生和陳佔祥先生提出在西邊建設新的行政區的構想,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一建議沒有被採納。老城為了適應新中國作為首都的城市職能,對於公共建築進行了大量的投入,比如今天大家熟知的十大建築。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除此以外,由於當時的國策是發展重工業,所以對於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城市配套相關的投入非常有限。在那個提倡“先生產,後生活”的特殊年代,住宅短缺問題逐漸在老城內部積累下來。受資金和基礎設施所限,70年代初到80年代的少量住宅都是在城市外圍建設的。80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住宅建設發展較快,但它們仍主要集中在城市周邊,這一過程導致了城市蔓延,形成所謂的攤大餅現象。北京城也從原來的62平方公里向一個更大的區域蔓延。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城市外圍功能組團開始形成( 圖片來源:專家自攝 )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城市外圍功能組團開始形成( 圖片來源:專家自攝 )

1994年我帶學生在國子監做實地調查,繪製了一張現狀圖,圖中所有黑塊的部分都是當時我們認定是老百姓自己加建的或者說是沒有房產證的房子。原來四合院毛密度基本上不超過49%,不到一半的地方是房子覆蓋的,而一半多是衚衕和院子的空地。加建了以後,這個地區,方家衚衕北到二環,40公頃左右的地,毛密度達到70%,有的地方乾脆一個院子都建滿了。這就是北京四合院在過去50年代到80年代初,發展的典型例子。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1994年國子監實地調查現狀圖( 圖片來源:專家自繪 )

房子擁擠是其一,老舊小區、衚衕、幼兒園裡,小孩的活動空間、學生課間跑步的空間都沒有;公廁建設也是老城裡常見的問題,當時調研發現,整個國子監地區40公頃的範圍內,有70多個公廁。本該在院子的廁所被擠佔,只能在外面衚衕佔地方建公廁;垃圾的收集也沒有專門的地方。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在過去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特殊時期裡,我們是在基礎設施短缺的情況下來發展經濟和城市化的,它存在很多問題。但事情總有兩面性,在那樣一個缺資金的時代,我們緊湊地發展城市,使北京老城裡生活設施密度極高,呈現出雖然人口擁擠,但也非常方便的生活狀態。北京胡同有著獨特的生活方式。舉一個例子,我曾經在白塔寺調研時訪問過一位老人,他養了很多的鳥,這樣的生活如果不在院子裡顯然沒有辦法開展。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今天我們如果去後海,仍然可以看到鄉村一般的景象,樹木成蔭也成為北京胡同的重要特色。對很多外國人來說,很難想象北京作為一個兩千多萬人的大都市,在中心還留存像什剎海這樣的景象,這顯然是過去幾十年留下來的非常有價值的東西。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同樣,對於衚衕的生活,在九十年代初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沒有車,孩子們可以不需要父母送就可以安全地去上學,老人坐在門口可以跟小孩一起活動。今天由於我們在住宅上的很多政策,許多中年人已經搬離了衚衕,所以老城人口的老齡化和人口的替換是老城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90年代中後期,由於房地產的興起,老城內出現了眾多超大體量的建築。尺度的失控成了今天需要調整的重要問題。另外,在舊城改造的過程中,高層和小高層的住宅再次出現,也引起很多爭議。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直到1998年前後,《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工作的開展,對保護老城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保護區裡,可以看到除了藍色表示的現代建築—就是今天我們認為可能需要被整治和調整的房子以外,大量的是紫色表示的傳統房子,它們形成了歷史街區的本底和風貌。實際上,今天北京面臨的保護難題,除了紅色和黃色表示的文物建築,更重要的是紫色的房子,它們代表過去傳統的院子。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圖片來源:《北京舊城二十五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規劃》北京市規劃委員會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2002-10 / 第

很多老百姓和單位實實在在地在這些建築、院落裡面工作和生活,面臨的問題相當複雜。當然在90年代開展的保護工作也探討了很多模式,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走過一些彎路。比如由於種種原因,把原來的一些四合院大面積地拆除了,做了開發與建設項目,其中包括前門和鐘鼓樓地區在內都有成片的拆除。另外還有部分街區過度的商業化、傳統建築的風貌在房屋改建中流逝、院內基礎設施匱乏等問題。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2002年( 圖片來源:Google地圖 )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2012年( 圖片來源:Google地圖 )

2 老城的幾個基本事實

經過這樣的歷史演變之後,我們簡單地看幾個總結性的圖像和數字。1949年的老城,公共建築所佔的比例非常少。到了90年代初,老城原有居住空間被商業等公共建築擠佔。六普(2010年)的時候,北京內城人口136.5萬,與當時50年代初70多萬的人口相比,增長了將近一倍,這還不算大量的流動人口等。很多做城市保護的人都比較懷念50年代初的數字,因為70多萬是支撐北京老四合院和衚衕傳統生活方式的比較合適的密度。


大家知道北京中心區的面積更大,老城只有62平方公里。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老城裡的產業活動單位數是中心城區平均數的1.8倍,從業人員密度是後者的2.7倍,老城建設強度是後者的2-3倍。


還有更基本的問題,比如居住水平低。在50年代初的時候,四合院非常寬敞,衚衕也沒這麼擁擠。經歷了特殊的歷史過程之後,今天平房區的人均居住面積只有6-7平米/人,這個數據跟80年代初改革開放北京和上海三點幾平方米的人居面積相比增加得很少很少。這說明過去三四十年的改革過程中,很多局部地區的問題根本沒有得到解決,這也是我們老城保護和發展的基本議題之一。


3 老城的保護與發展

新一輪總體規劃中對於老城來講,重要的就是解決保護和民生的問題,以真實性和完整性作為老城保護的前提,全面提升老城品質。


對於保護。總書記有明確的要求,首先是老城不能再拆了,做到應保盡保。以前對老城保護有很多不恰當的做法,現在的理念對過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更正。同時在大的指導原則下,重點保障整體院落和街巷格局的清晰可辨,這是保護需要做的工作。


其次是老城的保護過程需要尊重老城的演變過程中時間痕跡的連續性和完整性。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疊加的城市歷史遺存更多地承載著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記憶,是場所精神的根本所在。比如,我們在北京可以非常容易地找到明清時代的院落,也比較容易看到民國時期的建築遺留的痕跡,當然還可以看到類似梁思成先生設計的、在北京大學紅樓附近的女生宿舍,這是當時非常簡潔摩登的建築。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明清時期的傳統院落( 圖片來源:清華同衡規劃團隊攝 )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民國近代的風貌建築( 圖片來源:清華同衡規劃團隊攝 )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位於景山街道的早期現代建築(梁思成1935年設計的北京大學女生宿舍)( 圖片來源:清華同衡規劃團隊攝 )

關於民生。強調織補微更新,織補是對形態的織補,小規模漸進式發展,補足歷史欠帳。在很多歷史城市裡,解決普通人居住的問題一直是一個核心問題。像巴黎有一個政策,一塊地出來以後,如果政府部門計劃將這塊地用作社會住宅的話,那它就最有可能拿到這塊地。


北京最近幾年,在民生方面有一些實際的措施。

一是改善居住條件。比如房屋院落修繕整治和基礎設施的改善。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二是通過項目來摸查民意。通過深入的調研瞭解老百姓需要什麼,應該解決什麼問題。現在通過大數據也可以系統地分析出缺口,比如說便民設施哪裡的分佈集中一些、老百姓每天買菜的日常生活是什麼狀況等等,瞭解老百姓的需求,這是城市保護與改善城市生活品質非常重要的途徑。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天橋北片區城市設計》( 圖片來源: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 )

三是改善交通出行。交通是所有北京人關注的事情,現在公交實施了很多綠色和低碳的方案和行動,以作為老城主導交通模式。除了綠色交通以外,還有很多改善大家行走體驗的細節。最近通州新的城市設計非常注重把馬路拐角做得小一點,縮短距離,使人行過斑馬線更容易。這種例子現在韓國可以看到很多,十字路口不是汽車優先,而是以行人為主。


四是提升公共環境。我們知道衚衕、四合院缺空地,我們又不可能過多地拆房子做成綠地,而且這也會和整體的風貌保護有衝突。但可以根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其他很多訴求,做一些事情。比如清理衚衕裡的亂線,對垃圾箱進行優化處理,對基礎設施的設計增加相關的人文色彩,這些也是重要的嘗試。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民生是一個非常基礎的工作,而保護又是一個需要公眾長期參與的工作。我們不可能在三年之內或者說五年之內把北京城這麼複雜、細碎的問題都完全解決了。習總書記在廣州視察時,就提出了要有繡花的功夫。就是說我們的工作要細緻長線地做,老城保護才有可能使保護歷史和改善人民生活充分結合起來,否則就會顧此失彼。


社會力量的參與,不僅僅包括資金,也包括老百姓主動、積極地參與。必然是一個長期陪伴和社會共同合作互動的過程,需要有一個長效機制。北京規自委最近也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來推進長效機制的建設,比如責任規劃師吸納了社會廣泛的力量投入到老城和老城之外的很多社區日常規劃設計與管理工作。

張傑:再談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老城更新

城市保護是一項極為複雜的、需要廣泛參與的社會工作。同時又是一項非常專業的技術工作,需要工匠精神,需要正確的理念。城市保護是城市邁向未來、溝通今天與昨天的橋樑,而不是回到過去,我想這是我們對城市設計應該有的基本認識。另外由於城市保護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所以法規政策與可操作性同等重要、不可偏廢,如果只強調可操作,而沒有法規面上的控制,工作會出現偏差,也不會持久。最後,城市保護就是可持續地管理變化、應對變化,正是在應對變化的過程中,可以使城市生活得以改善,可以使城市文化得以延續和弘揚,也可以使城市精神得到維護和新的創造。


謝謝大家!


文章根據張傑於“名城保護·大家談”活動演講整理

文章中所有圖片均來自張傑演講PPT,圖片來源見圖注,僅作交流使用,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僅代表專家本人觀點,不代表“北京印跡”平臺立場

本文版權歸“北京印跡”平臺和演講者所有,如需轉載或引用請聯繫“北京印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