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伊始,魏國為什麼不選擇滅掉秦國,完全佔據關中,而是四面開花,在中原取得了大量不相連的土地?

迷戀不若寒暄


戰國初年,魏國繼承晉國核心的河東地區,將河西全部併入魏國。此時的秦國,被壓制在關中,隔著洛水與魏國對峙。注意是隔著洛水,不是黃河。

圖-魏國奪取河西后疆域

當時魏國的河西太守是吳起,魏國為什麼不進一步滅秦,先佔據關中,再進一步統一天下呢?

由於吳起鎮守河西的時候,統領河西守軍頻頻越過洛水,對秦軍打了很多勝仗,這就給了許多文人無限遐想:如果魏國將中央軍交給吳起,吳起一定能滅秦!

這個簡單的推理看似有道理,因為吳起所統領的河西守軍數量只在十多萬,不但守住了河西,而且以攻為守,讓整個秦國的兵力疲於奔命。如果吳起能夠統領數十萬大軍攻打秦國,秦國確實麻煩很大。

可是現實當中,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都沒有選擇將滅秦作為第一戰略目標,是他們眼光不夠長遠嗎?當然不是,而是滅秦的困難或者說代價,足以讓任何魏國國君望而卻步。

我們按照最有利於魏國的戰爭進展情況,來模擬魏國滅秦的過程。

魏軍隆隆開動,與秦軍較量多年的吳起,終於統領數十萬魏軍,踏上關中的土地。

魏國作為晉國分裂出來的一個諸侯,雖然通過南征北戰實力提升不少,但是獨自攻打老牌勁敵秦國,還是略顯單薄,魏國只有把趙韓兩個兄弟拉入夥,才能取得對秦軍的兵力優勢。

圖-失去河西后的秦國

但是趙韓願意參戰嗎?

當然不願意,趙韓與秦國領土不接壤,沒有直接利害衝突。而且即使打了勝仗,佔領關中的土地,魏國也不會分給趙韓。就算分到一點土地,也是一塊飛地,價值不大。

趙國的戰略發展重點,在東部的衛國,趙國在公元前390年到380年,多次攻打衛國,從衛國獲得不少土地。

韓國的方向也很明確,就是鄭國。公元前375年,韓國也終於滅了春秋時期的大國鄭國。

可見趙韓兩國是不願意與魏國組成聯軍的,但是魏國如果強行要求,趙韓兩軍也有可能委曲求全,組成三晉聯軍。

既然我們從最有利魏國的角度來分析魏國滅秦,那就假設趙韓兩國出兵支持魏國。

戰爭一開始,我們先來看看關中的地形,以及魏軍進兵的路線。

三晉聯軍的進兵和補給路線,無外乎水路和陸路兩條。

水路就是沿著渭水西進,但是渭水的流向是從西往東,魏軍滿載糧草逆流而上,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反過來秦國反擊魏國,可以滿載糧草順流而下,輕鬆寫意。這就是地緣的作用,秦國對東方諸侯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緣條件。

陸路成了魏軍唯一選擇,但是晉軍也要跨越黃河、洛水,涇水三條河流,需要大量船隻支援,難度不小。

吳起曾經統領魏武卒,到達涇水流域,但是吳起統領的是人數不多的魏武卒,輕疾突進,以騷擾為主,只要帶足乾糧就行。這次的滅國大戰,魏軍人數眾多,後備物資的準備必須充分及時。

當然吳起是大師,相信他能處理好魏軍的後援物資問題。越過三條大河,接著魏軍還要西行幾百裡,才能抵達秦國的雍都。

圖-失去河西后的秦國

關中的地勢,是個橢圓形,東西寬南北窄,魏軍穿越整個八百里秦川,才到達目的地雍都。

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當中,六國都有國都被攻打的情況,楚、齊、趙、燕甚至發生過國都被攻克的悲劇。唯獨秦國,沒有任何六國諸侯能夠打到雍都,更不用說攻克雍都。

即使是在春秋時期,對秦國有著壓倒性優勢的晉國,最強盛的時候也只是打到涇水流域,根本沒有威脅到雍都。八百里秦川的縱深,是巨大的地緣優勢。

如果三晉聯軍出現在雍都城下,不論結局如何,也已經創造了記錄。

但是這個時候中原的局勢,勢必也將發生鉅變。

眾所周知,此後魏國攻打趙國的都城邯鄲,齊國立即圍魏救趙,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兩次擊敗魏軍。如果魏國深入秦國,齊國當然不會放過這種好機會,魏國在黃河以北的土地東郡,將盡入齊國版圖。

齊國真的會乘火打劫嗎?當然!肯定以及確定!

圍魏救趙之時,齊國幾乎肯定會與魏國中央軍進行決戰,齊國並沒有退縮。而這次魏國的中央軍在西線,齊國只是面對空虛的魏國東線防禦,齊威王絕對沒有理由錯失良機。而且魏國在黃河以北的東線一馬平川,無險可守,齊國也並不需要花費多少代價,就能取得這些肥沃的土地。

而魏國在中原黃河以南的南線,魏國的土地幾乎都是從楚國奪取來的,楚國沒有一天不想收復故土。當魏軍的中央軍不在南線,楚國還有理由不收復故土嗎?

因此當三晉聯軍出現在雍都城下,魏國黃河以北的東線和黃河以南的南線,就將快速而徹底地淪喪給齊國和楚國。

秦國還沒有滅,齊國二次崛起,楚國再度強大。

以上還只是最好的推測,稍微壞一點的走勢,那就是齊、楚兩國,將會繼續對空虛的趙、韓兩國用兵,迫使這兩國退兵。

既然我們是往最好的方向去推測,那麼假設齊、楚就此停兵,三晉聯手攻克雍都。

故事到這裡,劇情與圍魏救趙何其相似,在圍魏救趙中,魏國雖然攻克了趙都邯鄲,但是在東南西三個方向被齊、楚、秦給打敗。

這次魏國如果足夠幸運,攻克秦國雍都,東部和南部領土,是無論如何保不住的。也就是說,魏國最好的結局就是,用東部和南部,換取面積更大的關中。

如果我們是在玩一個三國或者戰國的網絡遊戲,這是一個不錯的領土交換,有了一隻金角的魏國,也擁有了一統天下的地緣要素。可惜遊戲是不考慮政治、地緣因素的。

攻下關中,魏國人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分贓。

從此前三晉聯軍的戰爭來看,三晉取得大勝的戰爭,戰利品幾乎都被魏國獨享,包括三晉與楚國交戰,最後攻佔的領土,全部納入魏國版圖。

現在問題是,魏國不分領土給趙韓,三晉聯軍就將瓦解,或魏國分少量飛地給趙韓,三晉聯軍也會散夥。而且站在趙韓的角度來看,齊國和楚國的壓力相當大,他們必須考慮如何對付近在眼前的齊軍和楚軍。

在真實的歷史中,趙國屢次攻戰衛國領土,韓國則攻滅了鄭國。三晉如果能夠攻下雍都,趙韓也會回到原來的軌跡,去完成他們自己的戰略構思。三晉散夥,勢在必然。

如果這是一個戰國遊戲,魏國接下來可以一步步完成統一天下的霸業,可惜這不是遊戲。

魏國攻克雍都之後,再一次面臨地緣問題。

幾年之後魏國攻滅中山國,到後來中山國復國,大概三十年時間。三十年之後,中山國人是從地底下冒出來的嗎?

不是,中山人當時逃到太行山上,三十年之後下山復國!

中山國之所以復國,因為魏國不願意上山繼續追尋中山人的足跡,因為在山上作戰,魏軍沒有優勢,將付出巨大的代價。

中山人當時在太行山上的領土不大,而秦國則不同,他們在隴西高原之上,擁有廣闊的領土。秦國不但起源於隴西高原,而且秦穆公霸西戎的時候還擴張了相當可觀的高原領土。

秦國在高原上的領土,是十倍於中山人在太行山上的領土。秦國即使丟了雍都,只要退守高原,仍然可對魏國形成巨大威脅。

而關中以北,還有義渠等其他戎人,魏人在關中,恐怕日子不會舒服。

魏國若是追上高原繼續將秦人斬草除根,想法很好,但是不可能實現。當初周朝對犬戎有著巨大的優勢,也沒能踏上高原滅掉犬戎。這說明在高原之上,遊牧民族有著先天優勢,魏國只能對秦國採取防範的戰略。

這樣一來,魏國還能去爭奪中原嗎?恐怕魏軍主力一離開關中,秦軍就會衝下高原來收復故土。

可見魏國佔據關中,與秦國佔據關中情況不一樣,秦國是掃平了隴西高原的隱患之後才佔據關中的,魏國則在重複當年西周人走過的老路,當年西周是如何被犬戎滅亡的,魏國可能就會怎麼被秦國滅亡。

魏國滅秦國的模擬到這裡,已經按照最有利於魏國的方向推演,魏國最終還是不能破解困局。足見當初魏文侯、魏武侯和魏惠王不選擇滅秦,的確是有充足理由的。


地圖帝


本來是這麼幹的。魏家霸業兩代半

第一代:魏文侯。聯合三晉,有錢一起賺。幫趙氏對付中山,聯合韓趙,攻伐四方。但核心軍團只有一個吳起的魏武卒,死命的打秦國。打的秦國快亡國了。

第二代:魏武侯。武侯10年以前,相國不是公孫痤(只要不是他,魏國就沒事)。魏國雖然四方出擊,但主力還是對付秦國。所以武侯10年是魏國最強大時期。

這時秦國真的快亡國了。

可就是這一年。武侯插足趙國繼承人事件,魏趙交惡。(小提示除了趙國本家人,任何與趙國為敵的幾乎都沒有好下場。)這是魏國最大的政治失誤。6年交惡,後雖然三晉再度聯合,但三晉再也不同心了。

武侯23年,魏趙再度交惡。但魏國打敗趙國。武侯25年,武侯卒。

武侯在位期間守住了霸業,但得罪了趙國,是政治上最大失誤。三晉再也不是一條心。

魏惠王:

相國公孫痤。前後把商鞅,孫臏都送給敵國,交惡趙,齊,加上本來死敵秦國,崛起的楚國。魏文侯一直想避免的事情終於發生了。魏國成為四戰之地。雖然前期打贏幾戰。但後來先後敗與秦國,齊國,楚國。沒有趙國後盾的魏國終於支持不住了。霸業從此衰敗。


鬥天鬥地鬥自己


原本魏國確實想要先滅掉秦國佔據關中,然後再圖天下霸權。但是秦國的頑強反擊,使得魏國長期陷入關中地區的戰事不得脫身。所以魏武侯等不及,霸業推遲進而在中原開戰。魏國戰略方向最高明的時期是魏文侯時期,率先變法成為三晉首強之後團結韓趙共同對付原晉國內部建立的中山國,進行多次會盟爭霸中原。當然的,此時總體而言,魏國爭霸中原是取決於韓趙兩國的態度。魏文侯為了團結三晉聯盟而不得不在中原地區適當出兵給韓趙兩國好處。進而利用自己的主要武裝力量,命吳起訓練魏武卒不斷進攻秦國。



將秦國最富庶的河西之地納入囊中。在這裡秦國完全被壓制住,而且被封鎖在西部邊陲。魏武侯時期,國家戰略開始出現變化,因為經歷長時間的拉鋸魏國沒能戰勝得了窮追猛打頑強抵抗的秦國老軍。畢竟秦國現在衰弱也依然有著大國的低子。但就在這時魏武侯抵不住中原霸主這種名號的引誘 希望率先在三晉內部取得霸權為此插足了趙國的繼承人內亂。這是三晉內部首次的分裂,後來雖然三晉同盟基本維持了魏文侯時期的一家的戰略,但是三晉內部顯然已經出現裂痕。此後趙國一直在不同的時期挑戰魏國的霸權。當然,由於現在魏國霸權鼎盛,所以這些挑戰最終都已趙國的屈服了結。



魏國進攻秦國對於三晉而言,其實只有魏國可以得到好處,因為當時的趙國和韓國與被壓縮在西部邊陲的秦國已經沒有領土接壤。韓國主要是像東南方向發展滅掉鄭國繼續吞併淮水流域的小國,而趙國則更多的向東發展,除了滅掉中山國還要吞併衛國 而衛國同時依附魏國,這就使得趙魏兩家不斷出現矛盾。圍魏救趙的典故要是最先開始說的話,其實是趙國先進攻衛國,衛國求救與魏,魏出兵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 圍魏救趙的戰爭才由此爆發。而作為身處四戰之地的三晉如果聯合所天下莫不從。



但如果三晉分裂,至少魏國和韓國就會真正成為四戰之地。在國家的不同方向都會遭到較強大的競爭對手的阻撓。這也是為何魏國霸權衰落它將永無翻身之日。當然,在魏文侯和魏武侯時期魏國最為強大,所以在中原的大戰中勝多負少反而取得了很多土地。而且這些土地極為富庶人口眾多城市繁榮。但也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無法失去連成一片納入自己管轄,一旦霸權衰弱就會被周邊國家分而食之。同時從地形上來看秦國佔有關中,國家領土沿渭水東西向排布易守難攻。



魏全國之兵可以一舉滅秦,但是憑藉著秦軍的堅韌,魏國必然也要出血。對於要謀求中原霸主的魏國而言,這顯得得不償失。而且之後秦國結束四代亂政,秦獻公即位。不要小看這個秦獻公。他在秦國所進行的新政在當時足以自保。更重要的是在初步改革以後就開始對魏國死纏爛打。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魏國正面發生衝突,並持續20餘年,只有秦國敢這麼做,並且也獲得了多次勝利。當時的秦國雖然國力弱,但是全民皆兵,兵力並不弱。吳起之所以能以5萬魏武卒大破秦軍50萬。那是因為秦國當時內政混亂,貴族相殺。國家沒有任何凝聚力和戰心。秦獻公之後,魏國再想滅掉秦國已經是天方夜譚。


世界史圖鑑


以如今的上帝視角看,當然會疑問為啥不將秦國扼殺在搖籃之中。

事實上,在三家分晉的時候,秦國還是一個弱國,還沒吞併巴蜀,沒經歷商鞅變法,北部還有義渠,這樣一個秦國,對於魏國來說打下來一點價值都沒有,遠不如河西的價值。

秦國的強大,不僅在於變法,還在於自孝公以來王位更替的穩定性,至於人才方面,商鞅衛國人,張儀魏國人,公孫衍魏國人,範睢魏國人,白起楚國後裔,魏冉魏國人,羋戎楚國人。還有王族內的公子虔,公子疾都是戰功累累又手足情深,相比之下所謂戰國四公子都是隻會養門客徒有虛名。


夜如何其k


魏要的是霸權,不是想統一六國!沒有戰略部署!何況秦也窮,認為消耗在秦國,不如東進取富庶之地,能快速增加實力!佔領秦國,還得分財力,投資!等收益不如直接獲取生意!只是由於樹敵太多,最終消耗在東征西殺!更重要的是因為狂,不斷的把人才往外推[捂臉]


幸福最重要753


山地是農業的起源也是弱小者的避難所,晉國從山地走向盆地在春秋晚期基本開發了運城盆地和臨汾盆地,勢力如日中天,但三家分晉使得完整的地形變得支離破碎,行不成完全的力量,只能向外部擴張勢力。

當三晉對外擴張時,韓國盯住的是鄭國,以宜陽和成皋確定了勢力範圍,力求取得豫西山地衝積扇肥沃和繁榮的市鎮;趙國盯住的是衛國,通過遷都中牟和邯鄲,力求取得河濟平原上衛國幾百年的積蓄;魏國基本上是兩塊,一塊是以安邑為中心的山地和盆地地區,一塊是以鄴城為中心的太行山沖積扇地區。

魏國曾經嘗試過西去滅秦,然而秦國勢力已久強大,無三晉合力幾乎不可能滅秦,但滅秦後勢力如何劃分又是一個大難題,畢竟秦國是東西向沿渭河拉伸的國家。

秦國自BC403秦簡公初租禾趕上第三波絕對君主制改革後,魏國的改革紅利已經不多了,秦獻公斬首戰勝魏國的戰役,基本被商鞅變法遮蓋住了。

魏國向東方的擴張主要是兩個方向,一個是鄭宋邊境,一個是宋衛邊境 ,幸好豫東平原的農業開發被魏國趕上了,魏國才能在東方平原上立足。


賽艇的民粹時刻


因為春秋戰國之際,春秋時代的戰爭概念還沒有轉變。春秋時代的戰爭,追求的是爭霸, 也就是說打服對手,成為國際體系的老大,從而獲得各種外交利益、經濟利益、軍事利益。而進入戰國時代後,戰爭觀念逐漸改變,到戰國中期以後,則變為追求兼併,打仗就是為了吞併別國的領土,甚至滅國,於是戰爭的殘酷性大增,殲滅戰比比皆是,跟春秋時代貴族精神的有規則戰爭完全是兩回事了。

而戰國初年的魏國就處於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的時期。當時的魏國外交得當,魏文侯把自己運作成三晉領袖的位置,帶領韓、趙兩國同時暴打齊、秦、楚三大國還行有餘力,這種有利情況下,如果魏國集中力量滅秦,是可以辦到的,然後採用秦的戰略,以關中為後方,函谷關為鎖鑰,東出以爭天下。

但當時還不流行滅國,所以魏文侯奪了西河就收手了。魏武侯以後齊秦楚三大國通過變法強兵趕上來了,魏國又外交失敗跟韓、魏崩了關係,那時就算觀念轉變了也滅不了秦了。


文史宴


三家分晉之後,雖然秦國各方面不是很強大,魏國之一家也不能滅掉秦國,還是有後顧之憂的!好比齊國當時差一點滅掉燕國,卻迎來其它五國的圍攻!


秦之銳95


晉國都滅不了秦國要秦晉之好,何況是分出來的魏國


北漂叔叔


是啊!魏國如果滅了秦國,進可攻,退可守!誰知道呢!可能是認知所限吧,以我們現在的眼光評判顯然不太適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