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緒粒度”影響情緒認知,要教會孩子感知情緒,抓住情緒

焦慮、難過、欣喜、快樂、憤怒……我們每個人幾乎時常感知到自己這種內心的感受,

統稱它為情緒!如何控制情緒的能力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出現情緒失控的情境卻時常發生,而有時我們甚至無法感知到自己微弱的情緒體驗,無法表述,從而導致內心的抑鬱、家人的溝通失調、孤寂與失意,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厭世的消極情緒。

身為成年人的我們都對自己情緒難以控制,甚至在表述和表達時難以形容,存在很大的困難,那孩子們呢?他們的情緒體驗與表達又是如何表達的呢?

孩子的“情緒粒度”影響情緒認知,要教會孩子感知情緒,抓住情緒

孩子莫名其妙發脾氣、哭泣,這些行為背後隱藏著什麼?

舉些常見情形,比如當孩子在和小朋友玩耍時,我們並沒有發現孩子之間有衝突的事情,可孩子卻突然哭了起來。而當我們去詢問孩子為何哭泣時,孩子卻什麼都說不出來。

這時家長既生氣又懊惱,甚至還很著急,開始胡亂猜測,是不是被欺負了,孩子怎麼這麼“膽小”,問啥都不說呢?這種莫名哭泣的行為是一種性格弊端嗎?一系列的猜想接踵而至,越想越可怕,家長卻無濟於事。

其實早有相關專家對此做出過解釋,孩子們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哭泣若是找不出任何原因,那很有可能是情緒作怪不是孩子不想表達,而是他們無法表達,不會表達,不懂表達,這是一種情感障礙,也有一個拗口的專業名詞——情緒粒度

孩子的“情緒粒度”影響情緒認知,要教會孩子感知情緒,抓住情緒


什麼是情緒粒度呢?


美國心理科學協會主席巴瑞特教授在其著作裡做了闡述:在心理學角度上來說就是識別並且區分具體的細微的心理感受和構建細緻的情緒體驗的能力,這種情況被稱之為“情緒粒度”(emotion granularity)。

舉個簡單的例子:

在很多時候,我們內心有很複雜很波瀾的內心情緒,我們明明很想要對對方闡述,很想要得到安慰和理解,但是縱使我們很努力地想要表達,卻只能籠統簡單地說出“我很難過”、“我好開心”之類的句子。

也許很多人還能夠

點自知力表述為自己“我的表達能力不太好”,或許是表達能力的問題,但很多情況下,這種不會表達,不懂表達的原因,其實就是“情緒粒度”高的一種表現。

成年人尚且無法讓別人感知自己真正的情緒,無法讓別人瞭解自己,孩子們就更是如此了,所以他們經常出現莫名其妙的哭泣,莫名其妙的撒潑,媽媽或許認為孩子在故意淘氣,實際上,此時的他們情緒低落,且無法表達,需要媽媽的耐心呵護,溝通,讓孩子把胸口的悶氣說出來,講出來。

孩子的“情緒粒度”影響情緒認知,要教會孩子感知情緒,抓住情緒


  • 以上這種情況是情緒段粒度低的表現,那麼情緒段粒度高的孩子又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再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陪孩子外出逛街回來在小區街道的拐角處看見一隻剛出生的小狗倒在冰涼的雪地上。

雖有微弱的呼吸但很明顯,我們已經無能為力救活它,孩子瞥見那隻粉嫩的小狗,剛開始一臉好奇地甩開我的手,踉踉蹌蹌地跑到小狗跟前蹲下他的身子,仔細端詳起來,不一會轉過頭來,眼角低落,小嘴也劃成了一道弧形。

諾諾地對我說:“媽媽,小狗好可憐,可以把它帶回去嗎?”面對孩子善良的企盼,我雖也心生憐憫且不忍心拒絕他,但是小狗帶回去,

只會讓他產生無謂的幻想,為了避免他經歷失去它的痛苦。

看著他充滿期待的眼神,我亦冷酷說道:“我們不能帶她回去”。孩子聽後,立馬生氣地皺起自己的眉頭,氣憤地回擊:“媽媽你怎麼這麼沒有愛心”。

接著便追問我不能帶小狗回家的原因,我冷靜耐心的向他闡述小狗註定死亡的原因後,他邊哭邊對我說:“媽媽,我們真的救不了它嗎?”

最後孩子還是不情願地跟我回了家,回家後他有很久都沒有說話,只是低著頭玩自己的手指,我走過去問他如此失落的原因。他跟我說:“媽媽,我很難過,我們救不了它”

孩子的“情緒粒度”影響情緒認知,要教會孩子感知情緒,抓住情緒


他能有這樣的反應與回答,說明他是一個非常善良、有愛心的孩子,因為他在為弱小生命的流逝感到難過。

在我看來,自家孩子的這種情緒反饋和表達,就屬於情緒粒度高的體現,孩子雖然沒有辦法用精確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但是他卻能清晰地感覺到,一開始是對小狗悲慘命運的憐惜,接著便是對我拒絕幫助的失望和生氣,而當他知道我們沒有能力去拯救它時,它是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悲傷、失落。


情緒粒度,與孩子的成長性格有啥關係?

巴瑞特教授曾經這樣評價情緒粒度低的人:在他們的感官裡,也許只有

“感覺好極了”和“感覺好麻煩”“感覺糟糕”。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只是感覺很糟糕,但說不出什麼情緒,如何掌控。

相反,情緒粒度高的人,能用更豐富的詞彙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把情緒細分為不同的層次、類別。這樣的人也被稱為擁有“情緒智慧”,你把情緒看得越清晰,就越能瞭解它從而駕馭它。

這就是在說高情緒顆粒度的人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變化,並且能夠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會因為自己的無端怒火和鬱鬱寡歡而禁錮自己和傷及他人。

他們能夠準確地將情緒進行層級劃分,對錯綜複雜的情緒進行分析,當感知到自己極端情緒時能夠追根溯源,解決自己的情緒難題。

孩子的“情緒粒度”影響情緒認知,要教會孩子感知情緒,抓住情緒


情緒粒度大的孩子究竟會對他的成長和性格造成哪些影響?


一:出現情緒障礙,厭世

我國青少年自殺事件屢見不鮮,在初中時期我們會面對升學的壓力,而老師卻使用一些簡單粗暴的方式來管教學生,例如警告、諷刺、挖苦、揭短、遺棄,這些都對我們的自尊心造成很大傷害。

由於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的不同,青少年很容易形成不良的人際關係,其中性心理的萌發佔據了很大的位置,如果我們被對方嫌棄厭惡,再加上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指責,就非常容易產生失落,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緒,最終導致抑鬱。

二:出現亢奮情緒,易怒不穩定

往往沉浸在自我的世界裡,對自己的各種看法與客觀事實相去甚遠,完全不符合他人對其的客觀評價,即使出現任何的消極情緒,他們也更加難以冷靜客觀地面對它,更不可能和家長與老師進行深層次的心理溝通。

假如此時面對批評教育更會產生感動、牴觸、抗拒、攻擊等消極情緒。拒絕接受教育的態度進一步阻礙了其自身的成長與發展。

孩子的“情緒粒度”影響情緒認知,要教會孩子感知情緒,抓住情緒


三:影響性格的塑造,難被認可

假如兒童不能夠感知自己的情緒變化或不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都會導致孩子自閉,不敢說話不敢表達,長期處於低落、焦慮、煩躁、易激惹、發脾氣的狀態,對於成長期過程中整個心理的塑造或者人格的塑造都會產生嚴重影響。

大約70%-80%的兒童在成年期依然會有低落、不穩定的消極情緒狀態,有些甚至會被診斷為抑鬱、雙相情感障礙疾病,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將對於後續整個人生都產生影響,包括對於學業、家庭、工作。


一:父母要學會以身作則

孩子的很多情緒表達跟父母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交流以及自我的情緒表達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我們在生氣只會指責別人、脾氣暴躁、發洩怒火心久而久之,孩子也自然不會表達自己的內心體驗,不會通過溝通改善情緒,只會發洩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糟心事,這時我們不必非常刻意地表現給孩子,而是和家人在一起時學會傾訴和彼此的安慰。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小情緒的時候,也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告訴我們不開心的理由,再用一些同理心的小方法緩解他的情緒狀態,讓他學會反思。

二:父母學會傾聽和尊重

經常有家長跟我說:“孩子不喜歡和他們溝通,總是說我們不懂他,這孩子現在叛逆得厲害”諸如此類。

我們要明白把孩子養大成人卻並不代表我們真正地瞭解孩子,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煩惱,家長不該主觀臆斷地埋怨他指責他命令他該怎麼做。

很多家長甚至還會打擊他,將他與其他孩子做比較,指責他不懂事。這些行為卻是讓孩子更加孤僻的助推器

,我們應該做的是尊重他,站在他的角度思考:

想想他究竟經歷了什麼,想想在你在他這個年齡段你在想什麼,也許你就不會對他有不切合實際的要求,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耐心的聽他說,孩子都是最善良的天使,如果你真的做到關心他,尊重他,他一定會很開心和你傾訴,你會驚訝傾訴與尊重的力量。

孩子的“情緒粒度”影響情緒認知,要教會孩子感知情緒,抓住情緒


寶媽們,你家孩子的情緒表達正常嗎?分享你的故事一起討論,喜歡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