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關長城歷史悠久,建造講究,難怪被稱為山西省內的小八達嶺

固關長城始建於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最早的明代內長城,也是國內保留較完整的現存唯一可考的石砌內長城,比秦始皇修建的萬里長城還早155年,固關長城距今已有兩千餘年歷史,在國內實在罕見。

固關長城歷史悠久,建造講究,難怪被稱為山西省內的小八達嶺

固關自古以來就是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與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齊名,地理位置險要,是守護國土的重要邊防。在明代嘉靖年間,蒙古遊牧虜寇經常竄到內地擾亂,率軍攻打故關(今固關)。因故關地形險要不足,易攻難守,險被虜寇攻破,為加強防禦,嘉靖皇帝下詔移關設城,正定直隸巡撫徵用八縣民夫,近兩千多人,將故關西遷十里築隘口,改故為固,即今固關。

固關長城歷史悠久,建造講究,難怪被稱為山西省內的小八達嶺

在遷城的同時,還對固關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建設關城,由嘉靖皇帝四叔“莊懿王”率兵鎮守關口,並請旨皇上要求允許固關將士隨軍帶家眷,並規定在關內生男孩者報衙門註冊登記,即可享受軍餉待遇,年滿十八週歲從軍守關,直至明清結束後,守關將士們在固關安家落戶,目前固關有200多戶,近800口人,多為明代守關將士的後裔。

固關長城歷史悠久,建造講究,難怪被稱為山西省內的小八達嶺

固關長城位於太行山西側的山西省平定縣西關村,北起娘子關嘉峪溝,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長20公里,是內長城的重要關隘。固關長城年代久遠,歷經數百年戰火摧毀,經明代修復的長城遺蹟一直完好保存到清朝末年。

固關長城歷史悠久,建造講究,難怪被稱為山西省內的小八達嶺

清末,固關舊貌仍完好,古蹟也未曾毀壞,後來,屢遭戰亂,無人看管,倒塌失修。特別是文革期間,損壞嚴重,城牆炮臺等古建築被隨意拆毀,現在曾經的炮臺僅有一個完整,三個半存,其餘只有低矮的臺基,城樓傾圮,衙門、廟宇全部被拆,後來的固關城,基本成了一片廢墟。

固關長城歷史悠久,建造講究,難怪被稱為山西省內的小八達嶺

後又因修建公路時多條公路都是橫穿古長城而過,這是給本就重創的古長城又一記重擊。之後,新關村村民為了保護這一珍貴的長城遺蹟,靠投義務工和自願捐款的方式,修復了固關南北兩端數千米古長城和哨臺,堞樓、藥樓、關門等古建築,才使固關長城重現當日風采。

固關長城歷史悠久,建造講究,難怪被稱為山西省內的小八達嶺

如今,經過政府對固關長城的修復工作,固關長城將以新面貌屹立太行之巔,成為中國歷史上建造最早的長城。嘉靖年間建造的固關古城,有正城一座,北門一座,重門一座,水門一座,翁城牆一道,甕城建在正城之西。

固關長城歷史悠久,建造講究,難怪被稱為山西省內的小八達嶺

甕城由固關城樓(又稱西門),翁巷和驛道城樓組成,甕城即建在正城外的月城。甕城上的城牆和道路分別由清一色的石灰石砌築而成。固關城樓坐西面東,南臨護城河,北依懸崖峭壁。西門城牆高10米,長20米,寬7米,雄偉高大。城樓面闊五間,是柱樑結構的重簷歇山瓦頂建築,從木梯爬樓通向頂層,可俯瞰關前勝景。

固關長城歷史悠久,建造講究,難怪被稱為山西省內的小八達嶺

甕城內的翁道是保存完好的古代棧道,全部由巨大的青石鋪成,在石面上有兩道清楚的車轍溝槽,寬10—15釐米,深5—10釐米,是千百年來無數過往車輪碾壓而成的,這也是固關古城歷史悠久的見證。

固關長城歷史悠久,建造講究,難怪被稱為山西省內的小八達嶺

驛道城樓坐西面東,城牆高10米,寬8.5米,與南、北兩翼長城相連,是古時來往固關的必經之道。固關長城歷經千百年風雨,見證了在此地發生過很多知名事件,更是被長城專家羅哲文稱為“有小八達嶺之風韻”,作為古時的軍事要塞,雖被戰爭破壞,但殘存遺蹟仍能展示當時固關城的巍峨壯觀。

固關長城歷史悠久,建造講究,難怪被稱為山西省內的小八達嶺

如今古道無言,馬蹄聲遠,但還是想去固關長城走走,看看能否感受到固關長城昔日的戰火和喧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