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旅遊名城張家界的菜

我在張家界生活工作了七個月,我來介紹吧。

張家界最出名的、街頭巷尾到處打招牌的有兩道菜:一個叫打鼓皮、一個叫三下鍋。

所謂打鼓皮,剛到張家界的時候,從字面上理解,以為是牛皮後面的肉。後來,跟當地的土家族朋友一起去吃了幾次,才知道打鼓皮其實跟牛皮沒什麼關係的。所謂打鼓皮的肉主要來自牛骨頭縫裡面,是附在牛肋骨上的那些肉。正宗打鼓皮很金貴的,一頭成年3、400斤重的牛,一般也只能剔割下來不到3、40斤的用做打鼓皮的肉。骨頭縫裡的肉,即纏綿勁道、又柔軟脆松。土家第一菜,可不是徒有虛名的,據傳,原先土司王爺招待皇家官吏才能吃上這道大菜的。

說說旅遊名城張家界的菜

三下鍋的來歷更經典了。據傳,在嘉靖年間,湘西大兵被徵去東南沿海抗倭,恰又時逢年關,為不誤軍機,土司王下令眾志士們提前一天在家過年。於是,即將血戰疆場、為國捐軀的兵勇們,把家裡的臘肉、豆腐、蘿蔔拿出來,一鍋給煮了,做成了“合菜”。因為有臘肉、豆腐、蘿蔔三種材質做成的、鍋裡下了三種菜料,所以就叫“三下鍋”了。

一道菜,能讓我們懷念那些為民族利益戰鬥和犧牲的將士們,能有一段遠征大海、為國捐軀、壯懷激烈、奮不顧身的故事,這樣的菜,也算是古道衷腸、品味無窮、回味久遠了。

說說旅遊名城張家界的菜

現代張家界界面上的的酒店、小館子裡面,三下鍋到處都是。特別是晚上華燈初放的時候,我們漫步在鬧市街頭,在鳳灣路口、紫舞街邊,在溧水橋頭、在火車北站;當炊煙裊裊升起、這道為湘西驕傲的三下鍋大菜,舉步皆是。只是到了現代,三下鍋的食材改良了很多,酸蘿蔔、黴豆腐、酸菜魚、血豆腐都可以下鍋了;很對餐館裡面,為了討好客人,都是怎麼好吃怎麼來的,三不三、四不四已經不重要了,五種六種食材一起來都是常有的事情了。

兩道古老菜系,現在做菜的宗旨是開胃、好吃、盡興,吃客呢?只要能夠開懷暢飲、一醉方休,就是現代人的情懷了。

除了這兩道大菜,張家界有名的菜還有臘豬頭、燻雞、燻鴨、燻狗、燻牛、燻羊;還有石頭碰雞蛋、泥鰍鑽豆腐、烏雞天麻湯這些大山深處特有的傳統制作工藝形成的傳統小吃;還有巖耳燉雞鴨、豬血稀飯、桑植鹽豆腐乾、獼猴桃汁等。而臘豆腐、火炕魚、湘西臘肉、湘西酸蘿蔔等湘西水土、苗疆氣候薰陶出來的美味佳餚,更是吃貨們流連忘返的精神追求了。

說說旅遊名城張家界的菜

最後,還有一些被禁止的野味,就是保護動物類的肉食。比如豺狼虎豹、松鼠田雞、貓頭鷹、穿山甲、斑鳩野兔、野豬、大鯢(也叫娃娃魚)這些的,最好不要獵奇去找著吃。

狩獵的人都知道保護野生動物了。我們這些吃的人、去張家界旅遊的人,更應該與大自然、與我們的動物朋友和諧生存,互相愛護,互補殺戮了,要共同來保護地球的生態平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