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太喜歡格律詩詞,是因為唐詩宋詞的門檻太高還是出於習慣?

手心我心bxl版


格律詩詞門檻要求太高我不認同。古人不會比現代人聰明,也沒有現代人知識面廣,那麼為什麼古人所作詩詞大多較為優美?那是因為時代環境不同。那時古人根本沒有我們這麼多學科,他們之所以在詩詞領域取得好成績,最大的原因是學習專一、鑽研專一,而且能寫一手好詩詞也往往是古人步入仕途、取得功名的為數不多的途徑。試問,古人需要學英語嗎?需要學物理、生物、化學,甚至金融、經濟等方面知識嗎?看看今天我們科學家在各個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古人如果能見,他們是否會以為看見的是外星人?所謂術業有專攻,任何一件事情、一個領域,你能做到"專",就可以達到"精",就是這個道理。


人生一半半


我是喜歡寫現代詩歌的人,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首先我不喜歡格律詩詞。因為格律詩詞難寫。對仗,押韻太拘泥,沒有現代詩自由,易懂。文化高低的人基本都能理解現代詩。但對於古詩詞就沒有那麼好理解了。晦澀難懂,沒有知識功底的人是理解不了其中含義的。

下面是宋代詩人蘇軾的《鷓鴣天》全文如下:

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 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不難看出,宋詞從字面上就比現代詩難理解。

現代詩人的詩歌也很美,也容易理解。如舒婷的《致橡樹》。

下午是我摘了一部分: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

不難看出,字面容易懂,還很優美,內蘊也深刻。

現代詩人很多,也有少部分喜歡寫古詩詞的。不管喜歡什麼形式的詩,寫好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


明月耀眾星


首先要明確的是,寫格律詩就像做格式文,即便語感的天賦比較好,也需要前後多次的琢磨,選字選句費時費力,又要照顧音與意,其實更多意義上是一種字詞的遊戲,和現代人的綜合文字能力,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關係。

其次瞭解了唐宋詩詞的格律對你的現代生活並沒有多大幫助。比如你就是了解浣溪沙有兩格,格一韻在何處,格二韻在何處,如果你不是對唐宋詞特別喜歡,又不想在其中或者一種與古人交通反覆探尋的愉快與歡欣,請問你知道了這些又有什麼用呢?這算是能力呢?還算是藝術修養呢?其實他最多就是像欣賞西方名畫一樣,瞭解了一些畫理知識罷了,至於你自己能不能模仿的畫的有點模樣,全是你自己的事。換句話說,一個人不能夠欣賞西方油畫,最多說明他對這一領域比較陌生罷了,不能說明,那些懂得西方油畫相關知識的人,就比他高尚了或逼格高了,唐宋詩詞格律同樣如此。

三. 在2000多年的時間裡,由於選拔人才偏重文字,造成了很多人的誤解,就是把能夠寫詩吟賦當成一種能力,其實一個人文字能力真正的高明之處,不在於吟詩作賦,而在於一要邏輯清晰二要事理明白三要達意傳情就足夠了,能夠做到這三點,就是一種優秀的文字能力。明不明白詩詞格律,會不會做一首詩都和這個風馬牛不相及。

四. 如果你身邊有些人頻繁的把會寫格律詩當成一種能力,那麼你可以毫不猶豫的回給這三個字:別理我。寫個律詩門檻一點都不高,只需要看幾本格律詩詞這方面的書,開始學些寫就可以了,如果你有大把的空閒可以揮霍的話。

五.很多人都是瞭解格律的,但他並不想寫,因為不自由,不能更加自在的表達自己暢快淋漓的感情,不能更加自在的傳達自己深入骨髓的感悟,不能更加自在的回擊自己深惡痛絕的世俗,看看民國時期的大神們的文字,他們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

六.對於研究人員來說,當然要鼓勵支持他們的熱情和研究的學術成果。畢竟這也是寶貴的遺傳文化因子,但為此而自慚,就大可不必了。



八風吹一一老獸


我就是不喜歡格律,不是不懂,就是不喜歡,而且我非常反感那些經常把格律掛在嘴邊的所謂詩人。

學習古詩詞的人,需要把時間花費到古文,歷史,以及詩詞欣賞,與詩詞理解之中,這樣你既能學會如何精煉自己的語言,記住!這很重要,因為這樣學習有利於你能把你自己看到,或許你感悟到的事物與觀點用詩的語言描繪出來,如果你沒有這方面的能力,你想在古詩詞上有所造詣的話,那就是天方夜譚。

古來稱讚人云,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怎麼做到的,不僅僅是讀書,理解,還需要大量地寫,刻意地用古文寫文章,寫感思,時間長了,你自然而然地就能做到把自己的感悟用詩的語言隨口說出。

格律不是臭不可聞,也不是靈丹妙藥!適當地懂一些確實有好處,可是,如果你把大量的精力放在格律上,就是災難,就是誤人誤己!

詩詞的美感不是用平仄堆砌出來的,詩詞美感是用意境,蘊藉,思想體現出來的!沒有了意境,蘊藉與思想,詩詞是什麼?記敘文?流水賬?只能說你是用詩詞的格式寫的文而已!


一笑貫長天


很多人不喜歡格律詩,既不是格律詩門檻太高,也不是出於習慣,而是他們不瞭解格律詩。

第一,格律詩不是增加難度,而是降低難度。武則天時期,文壇盟主賀知章等人定下格律詩的規範,是為了提高評價的客觀性,便於考試。

第二,格律規範讓作詩相對簡單,但也讓文學受到嚴重束縛。唐人衝破規範做出來的詩稱“唐特格”。李白就不喜歡做格律詩。

第三,有了格律規範,作詩變得有章可循,一時唐人作詩之風盛行,從此吟詩成了文人的雅好。格律詩做得最好的是杜甫。

總之,日久生情,只有先了解格律詩,才能喜歡格律詩,只有喜歡格律詩,才能創作格律詩。很多時候,我們或主動,或被動放棄了對格律詩的瞭解,這是民族文化的遺憾,也是文化教育的損失。





司文學舍


當沒有真正進入格律詩詞的大門,還真瞧不上它。當我們兒時,學著跟老師陰陽頓挫地讀"日照香爐生紫煙,…"遠上寒山石徑斜",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當我們教孩孑"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漢語拼音的四聲標註,就像歌的旋律,那麼美的音節跳動,使我們好像真的領略了古典詩詞的美。直到有一天,要把打油詩變成鉛字,才真正知道我們與古人差了長長的距離。一首律詩平起常見,一首律絕也是用平聲韻的。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要進門,先把平仄歌背熟再說。這就再不是拼音,四聲的事兒了。可別瞧不起古代詩人,他們從會說話開始,就學笠翁對韻,平仄呀,對仗呀,早就知道!咱們有多少人小學學過。看曹雪琴借黛玉教香菱的那些話,"詩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的承√∵轉是兩付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讀王佑承的五言律一百首,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再把李青連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陶淵明,應,劉,謝…"寫詩容易麼?怎麼不存點敬畏之心呀!即便不想學,也別瞧他們不起呀!不學寫也大可以讀一讀,看范成大寫的那首農家詩:晝出耕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蘇軾詞"老幼扶攜收麥社,烏鳶翔舞賽神村""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難懂麼?只是我們還不太習慣和他們交個朋友罷了!



春華4150


古體詩詞在現代人共識裡,僅僅只是一種填字遊戲,跟下棋創造出的棋譜相似,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娛樂作用,雖然也可能有點益智健腦作用,但也不過是類似於打王者榮耀那樣的益智健腦作用,很難指望僅靠這些就能獲得高深的知識和才能。也有人認為唐詩宋詞有很高的文學成就,也可能是有一些吧,有時把玩一下也蠻有意思的。我確信現代人也有大量古體詩寫得比唐詩宋詞更好的,只是多數人不好這一口了,任你寫出花來,寫得超過李白十倍,也沒人當你是大文豪了。人們的興趣或者轉到“枯燥乏味”的科學技術,或者轉到長篇小說連續劇,或者其他方面,總之,對於古體詩詞的興趣,頂多也就是把玩一下老古董唐詩宋詞罷了。


特斯拉2019


舊體格律詩是難度最低詩體。本地有位老詩友小學開課外班一個月教會二十多,還出本小詩人詩詞集。舊體現在更多是夕陽紅娛樂。今日不喜歡舊體根本在於它的簡單格式化,規定性,能勝任的思情表現題材領域不多。翻看古典詩詞你會發現就情景志等幾種內容。屬早期文體特徵。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文學,內在邏輯是適合時代需要。不過舊體也有長處,本人寫現代詩自由詩同時也用,也算是傳統文化修養課吧。



自由詩專家


所謂格律,格是格式、規格,律是音律、韻律。格律詩詞篇式、句式有一定規格,音韻有一定規律,變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規則。為什麼很多人都不太喜歡格律詩詞,?

一、吟詩填詞的過程中要遵循這些規則,就要求作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文字積累。

二、如果遵照平水韻的話,還要特別注意入聲字的運用,對於初學者也是一個難度。

正是這些條條框框禁錮了創作思維,增加了創作難度,讓一些人不大喜歡,會覺得格律詩詞這些要求太死板。

就我個人而言非常喜歡格律詩詞,正是有了這些規則,才讓格律詩詞千百年來一直迸發著經久不衰的魅力,它的美無與倫比。大家一起來學習格律詩詞吧[互粉][互粉]


心若素


我也不喜歡格律詩,覺得太古板了。

古詩詞設了很多條條框框,如韻律,對

仗,工整,平仄,一行多少字?寫幾行?

詞還講哪句幾個字,哪裡壓什麼韻,總共

又多少字等等,如果只講究這些,按這套

路去寫,照這框框去填,還真感到礙手礙

腳,不能甩開膀子邁開腳步往前走。

現代詩就自由多了。不設那些條條框框,一

樣地有內涵有意境,甚至比古詩更顯得瀟灑

自如,天地更寬廣。總共四句或八句,又容

納得多少能量!看看網上那些多如牛毛的四

行詩,真是蒼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