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要做到這幾點

生活中家長會遇到,10歲的女兒莉莉非常喜歡看電視,每天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不是做作業,而是打開電視。女兒通常看些動畫片,還有一些電視劇,動物世界等,總之,就是把能夠看的電視節目都看完才肯罷休,否則絕不做作業。而莉莉一旦看起電視來,飯都顧不上吃,兩眼直勾勾地盯著電視,飯涼了也不知道,吃一口飯不知在旁邊提醒多少次。

如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要做到這幾點

媽媽很生氣,對莉莉又打又罵又講道理,但都無濟於事。有時候媽媽會把電視強行關掉,甚至把電閘拉了,讓她寫作業。莉莉很不滿,肚子好像憋了一股子氣,作業寫得很潦草。老師過來家訪的時候也表示,莉莉最近作業的質量比較差,而且上課的時候不是無精打采,就是老打瞌睡,給班級帶來不好的影響。知道這件事情以後,媽媽快氣死了,非常著急,毒打了她一頓,但莉莉仍然我行我素。雖然她稍微有點收斂,但仍然改不了壞習慣。孩子,我該拿你怎麼辦?媽媽既焦慮又無奈。

各位家長,這種情況你們有沒有遇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但是還有很多就不懂得這個道理,不懂得從小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很重要。孩子的房間亂得像個狗窩,書桌上亂七八糟,書包裡也亂成一團,以為這些都是一些小問題,關係不大。家長們並不知道,孩子這樣那樣不良的生活習慣,其實對孩子的未來影響巨大。

既然孩子的不良生活習慣會造成那麼大的危害,你們想不想知道怎麼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呢?

如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要做到這幾點


1.不僅要立規矩,還要訓練孩子做到位

和孩子協商定規矩:比如,在吃飯的時段裡,只能吃飯不能做別的事,過了吃飯時段,任何東西都不能吃,包括零食。孩子如果吃飯時不專心吃,等到時間一過,就請他擱下飯碗,讓他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捱餓得了。讓孩子餓幾次並不會餓壞身體,餓他幾次是為了讓他今後不再捱餓。

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都是需要在父母不斷堅持中才能養成的。孩子的習慣不好,通常都是因為父母不堅持。而對孩子提要求,養成習慣,一定不是靠嘴巴講的。嘴巴只需要講一次,下面要做的就是訓練,堅持要做到位。

2.家長的榜樣作用

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

要求孩子有良好的習慣,家長要以身示範。因為幼兒很喜歡模仿,他們首先會模仿父母親。要求孩子講文明懂禮貌,父母就不能說髒話;要讓孩子講衛生,父母就要經常洗手、刷牙、洗澡;要求孩子愛學習,家長就要經常讀書看報,必要時,還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學習讀書或者做一些對孩子良好閱讀習慣形成有幫助的活動,以此加深孩子的印象。

3.幫助孩子學會人際交往

一位中學生曾經這樣說:“現在我們的壓力其實蠻大的,在學習上受到挫折時,往往得不到父母、老師的理解。向父母訴說的結果就是招來責罵,沒辦法,為了宣洩心中的苦悶,逃避不願面對的現實,我只有到網上尋求刺激和快樂。”另一位喜歡網絡聊天的孩子這樣說:“我爸爸媽媽忙著做生意,家裡常常只有我一個人,總是自己和自己說話。第一次上網聊天是在同學家,覺得很過癮,什麼煩惱都能毫無保留地說出來……”通常在家裡得不到溫暖的孩子,和父母之間缺少溝通的孩子,內心其實很渴望和別人溝通交往。他們在網絡上提出的任何一個小小的請求,幾乎都會得到回答和呼應。現實和虛擬生活的反差,很容易讓“問題”孩子躲進網絡裡。

許多父母由於工作繁忙,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親子之間缺乏思想上的溝通,有些父母對孩子教育方式不當,從而導致孩子在心情煩悶時通過互聯網與人交流。而一旦陷進去,這些孩子就無法自拔。

如何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要做到這幾點

父母需要多鼓勵孩子,適當的時候可以稍稍幫助孩子。比如鼓勵孩子與同齡孩子交往、分享。研究顯示,當孩子們決定要與他人分享的時候,他們會感到更加快樂。讓孩子感受到實際生活中與同齡人交往的快樂,就可以把孩子從網絡世界裡拉回來,讓孩子不再沉迷於網絡。對孩子來講,人際交往是一種最基本的需要。從幼年起,孩子就會有強烈的尋找夥伴、進行交往活動的傾向。

只有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有效地促進孩子個性、情緒情感、智力等方面的發展。通過交往,孩子能將自己與同伴進行比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促進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交往還能幫助孩子逐步學習、掌握社會道德規範和人際交往規範,極大地促進孩子良好的習慣的養成。

不管現在我們孩子的生活習慣好也罷,不良也罷,我相信,只要我們能把這些方法運用到家庭教育裡面,為孩子創造一個愛的成長環境,我們的孩子就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