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简化遇难题,郭沫若:里面再加一点。网友:才学过人

“国”是汉语的一个常用词。它的原意是指领土或疆域。我们先来看看早期的“国”字。

“国”这个词最早是在商朝使用的。它以甲骨文的形式出现。在“国”一词出现的早期,左边的圆圈表示领土,右边的“戈”表示武装保护。这也显示了早期人们领土保护的意识,家园意识可以说是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共有的,我们的先民同样对于领土的守卫非常重视,他们也希望过上安宁稳定的生活。

“国”字简化遇难题,郭沫若:里面再加一点。网友:才学过人

"国“字的演变

之后,“国”一词的基本形态发生了改变。这要谈及早期的词之间的借用,为了区别于“或”的用法,又增加了“口”全包围的结构。当在隶书和楷书时期,“国”字演变成了方块字。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人们更容易学习和书写汉字,人们对汉字进行了统一和简化。当时在汉子统一简化的时候,对于“国”这个字争议是非常大的,而这个时候我们要提到郭沫若先生,他对于“国”字的简化可以说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国”字简化遇难题,郭沫若:里面再加一点。网友:才学过人

郭沫若

当时有多达40种不同形式的"国"变体,从复杂到简单。如此多的变体和复杂的文字不利于人们的写作和交流,更不用说国际交流了。因此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为了迅速普及公共知识,简化也是一种必要的改变。其实,现今也有不少人对于汉字的简化提出异议,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汉语中的简体字确实将之前的一些表达含义不相同的繁体字合并为一个,但是简体字的出现确实是时代的进步,它极大地便利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传承。

“国”字简化遇难题,郭沫若:里面再加一点。网友:才学过人

"国"字演变

实际上,“国”这个词在古代也曾经被简化成其他形式。例如,在后汉,“国”字中有一个“王”(囯),意思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表达的是君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太平天国也再次使用“国”一词,说明这个字影响相当广泛。

“国”曾经的写法也出现过“囻”,早在魏晋时期出现了。在民国时期,它被使用了一段时间,因为它满足了当时的需要,但没有被广泛使用,因为它是一个生僻字。

“国”字简化遇难题,郭沫若:里面再加一点。网友:才学过人

当时,“国”一词的统一是从人民大众的需要和简化要求的角度考虑的。由于考虑到之前的多种写法所表达的含义与现代的“国”的意思并不相符或者是比较生僻,郭沫若先生提出在(囯)里面加一点,成为现在的“国”。

实际上,这个想法的提出是非常巧妙的,因为中间成为了一个“玉”,“一玉口中国”,意寓着国家发展如美玉一般美好,所以很快被大众认可和接受。对此,网友纷纷感慨,郭沫若先生果然是文化才学过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