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出上聯稱:能對上就是曠世奇才!直到清朝才被一才子對出

唐伯虎出上聯稱:能對上就是曠世奇才!直到清朝才被一才子對出

唐伯虎出上聯稱:能對上就是曠世奇才!直到清朝才被一才子對出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對聯是不可或缺的瑰寶之一,也是華夏語言非常獨特的藝術形式,講究對仗工整,寓意相稱。

對聯文化雅俗共賞,老少皆宜,逢年過節,我國各地以及華人地區,都流行著貼春聯,書寫對聯等活動,一家人其樂融融,對新的一年期盼不已。

唐伯虎出上聯稱:能對上就是曠世奇才!直到清朝才被一才子對出

而早在三國時期,就有關於對聯的歷史記載,如出土於江西廬陵的特大鐵十字架,其上鑄有對聯"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傳聞表達的含義與早期基督徒有關。

對聯形式多樣,在不同的場合說法也不一樣,主要有春聯、輓聯以及慶聯等形式,從內容上來看,字數1到10,甚至更多字,都可以出對,如字數最少的一字聯"墨,泉",雖就兩個字,但含義豐富,兩字上半部都屬於顏色,意思相反,下半部又都歸於五行,因而被奉為經典。

出對時並不要求押韻,精髓在於文字表達的內容相通,聲調協調。對聯起源於古代的駢文和律詩,各個朝代都有著傳承和發展,與之相關的歷史故事也是不計其數。很多文人墨客在這方面有著深厚的造詣,如明代著名書畫家唐伯虎,就曾因一副上聯難倒眾人,直到百年後清乾隆時期才被一位才子對出。

唐伯虎出上聯稱:能對上就是曠世奇才!直到清朝才被一才子對出

我們都知道唐伯虎在詩文是"吳中四大才子"之一,他原是鄉試第一,仕途燦爛。可惜捲入徐經科場舞弊案,入獄後被貶為官場小吏,一番抱負無從施展,從此對科舉失望。

雖然官場失意,但在書畫方面卻大有一番作為。在其浪跡江湖的時光中,曾路過一個香火旺盛的寺院,寺院的老方丈同唐伯虎在京城有過一面之緣,兩人一見如故,噓寒問暖,共同品茶,當時的唐伯虎才華橫溢,名聲在外,老方丈倍感榮幸,品茶完畢拿出自己珍藏多年《荷花圖》,供其鑑賞。

唐伯虎細細品味著這幅名畫,感嘆作品栩栩如生的同時,突然來了靈感,適逢老方丈想讓他給這幅畫留下墨寶,唐伯虎大筆一揮,寫出了一句"畫上荷花和尚畫"作為上半聯。

唐伯虎出上聯稱:能對上就是曠世奇才!直到清朝才被一才子對出

這句話看似簡單,通俗易懂,其實構思巧妙,是一句迴文聯,順著讀和倒著讀意思都一樣,有趣無比。至於下半聯,唐伯虎謙虛的告訴老方丈,自己才華有限,不足以完全匹配這幅畫的巧妙,如果有人能對出下半聯,那麼他必是知己,在文學上是個曠世奇才。

老方丈聽完這些話,對《荷花圖》更加視如珍寶,絲毫不敢怠慢。同時將這幅名畫代代相傳,囑託後繼的門人尋找唐伯虎所說的文學天才。

時間轉瞬即逝,隨後的百年間,寺院裡人來人往,無數才子佳人前去迎對,但是始終沒有一個人能對出下半聯,寺院的住持也是換了一屆又一屆,後來明朝滅亡了,這幅畫的故事卻還在流傳,直到清乾隆年間,有緣人出現了。

唐伯虎出上聯稱:能對上就是曠世奇才!直到清朝才被一才子對出

這位才子名叫李調元,是"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出生於書香門第,在戲曲方面研究頗深,史書記載他記憶力過人,七歲就能吟詩作對。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李調元與《荷花圖》的結緣,彷彿是命中註定一樣。

李調元的才氣在川中很是出名,有一天他來到川東一座山上,山中寺廟的住持久仰大名,拿出流傳多年的《荷花圖》,期望他對出下半聯,完成前人的遺願。李調元拿到這幅畫,鑑定確實是唐伯虎的真跡,同時對這個故事非常感興趣,他認真品讀"畫上荷花和尚畫"這句話,思考片刻,會心一笑,原來他已領悟其中的玄機之處,在場的住持立即拿來筆墨紙硯,只見李在唐伯虎寫的上半聯旁邊落筆道:"書臨漢貼翰林書"。

唐伯虎出上聯稱:能對上就是曠世奇才!直到清朝才被一才子對出

同樣的字數,同樣是迴文聯,在不同的年代,表達出異曲同工之妙。這幅畫後來成為了鎮寺之寶,掛在方丈室中。

故事總算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唐伯虎與李調元雖從未謀面,卻因一副對聯成就千古對話,這也許就是對聯文化帶給我們的驚喜吧。不論是唐詩宋詞,又或是四書五經,都在向我們展示中華上下五千年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

2005年,楹聯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項傳統習俗得以更好的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