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代旅遊博主,詩中的山水會飛動,雄奇浪漫,無人超越

文|墨華不冷

他是唐代旅遊博主,詩中的山水會飛動,雄奇浪漫,無人超越

唐代旅遊達人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

這首七絕的作者,是唐代素有“詩仙”之稱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公元759年,李白58歲,因永王案,流放夜郎,途經四川,至白帝城,突聞獲赦,欣喜若狂,泛舟乘流。詩人用誇張手法,繪聲繪色地描摹了快舟、快景、快意,表達了歷盡艱辛後驟然歡快的心情。中國詩學研究專家胡曉明先生在《萬川之月》中認為:“這或許是中國文學中寫山水寫得最具流動感的一篇作品。”

在中國古代詩人中,能將山水,寫得最有雄奇的飛動美,非李白莫屬。有些人知道李白是詩人,但不知他還是唐代旅遊達人、知名旅遊博主。李白在《廬山謠》自稱:“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這位集

寫詩、喝酒、舞劍、旅遊等愛好於一身的旅遊博主,個性簽名應是:我有詩與酒,你陪我仗劍遠遊嗎?

他是唐代旅遊博主,詩中的山水會飛動,雄奇浪漫,無人超越

李白的詩作多在醉時寫

一、唐代旅遊博主的漫遊生涯與高光日子

李白,701-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是隴西成紀(在今甘肅),出生地至今仍迷霧重重,學界大致鎖定:四川綿陽江油,隴西成紀,吉爾吉斯斯坦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

李白出生於商人之家,在蜀地長大,自小便是“ 驢友”一枚,遊遍巴山蜀水。他25歲時,辭親出蜀,仗劍遠遊,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天寶元年(742年),長年漂泊窮困的李白,終於得到玉真公主與賀知章的舉薦,在長安供奉翰林,當唐玄宗的御用文人,開啟一生中最高光的日子。“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得意狂句,便源於此。奈何他天性桀驁不馴,不喜繁文縟節,不向權貴低頭,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懂職場規矩。官場的腐敗,同僚的嫉恨,升遷的無望,皇帝的漸疏,令李白發出“我本疏散人,屢貽褊促誚”的感慨,

這與當今許多上班族的苦惱如出一轍。天寶三年(744年),唐玄宗順水推舟,準允李白的請辭,賜金放還。李白變相被攆走,從此開始新一輪漫遊生活。他與杜甫首次相遇,一見如故,詩酒清狂,結下深誼。

賜金放還後的李白,仍心繫功名。他像陶淵明一樣,一邊在山水間書寫淡泊灑脫,一邊豎著耳朵,聆聽是否有朝廷傳召的噠噠馬蹄聲,可不像明代“最牛驢友”徐霞客,一心一意只想雲遊天下。安史之亂後,李白投身永王李璘的幕府,在永王爭位兵敗後受牽連,流放途中獲赦,然而貧病交織,最終投靠安徽當塗的縣令李陽冰,762年仙逝於當地。

縱觀李白壯闊坎坷的的一生,發現除了兩年左右在長安當官,其他大部分生命歷程,皆處在漫遊中,過著“在路上”的人生。有人據李白詩文,統計出其漫遊,前後共歷時27年,遊過18個地方(省、自治區、市),206州縣,80多座山,60多條江河川溪,20多個湖潭。我查閱由中南民族大學教授王兆鵬主編的《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看到李白一生的足跡圖如下:

他是唐代旅遊博主,詩中的山水會飛動,雄奇浪漫,無人超越


他是唐代旅遊博主,詩中的山水會飛動,雄奇浪漫,無人超越

李白旅行足跡圖(來源:唐宋文學編年地圖)

在唐代遼闊的版圖上,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條件下,李白憑雙腿,留下密密麻麻的遊蹤,踏遍半個中國,著實令人歎服。據《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等研究資料顯示,在漫遊的地域廣度與時間長度方面,唐代文人(包括杜甫、孟浩然與王維等)中,無人比得過李白。李白大部分詩歌,寫於漫遊期間。經查李白的存詩數目,發現有兩說:一說是990多首,一說是1000餘首。據李陽冰《草堂集序》“當時著述,十喪其九”的說法,估計李白實際寫了近萬篇作品。其中,李白現存的山水詩,據粗算約有100餘首。

事實上,不只是李白,唐代幾乎每位詩人,都是“驢友”。特別在盛唐時期(713-766年),漫遊之風蔚為壯觀,人數多,遊程遠,時間長,且詩人們還喜歡組團出遊。這不像以前謝靈運、謝朓等山水詩人,只偏安於一隅。豐富的漫遊經歷,令唐代詩人們靈感泉湧,佳作如雲,不像當代文壇流行的書齋寫作,只需天馬行空,就出爐一個個外餐文化產品。

李白為何喜歡漫遊?除了山水的精神撫慰功能,除了唐代的文人漫遊之風,還有兩個原因。一是尋仙訪道。李白從小在崇道之風濃厚的蜀地長大,深受道教思想影響,尋仙訪道之念驅使他遍訪名山。二是隱居致仕。當時朝廷對隱士禮待,甚至重用。受這社會風氣影響,李白不走尋常的科舉致仕之路,欲通過隱居,提高知名度,走終南捷徑。其《贈裴十四》的“金高南山買君顧”,表明自己隱居終南山的目的,是“買君顧”。這果然奏效,他獲玉真公主舉薦,才有了後來供奉翰林的生涯。

他是唐代旅遊博主,詩中的山水會飛動,雄奇浪漫,無人超越

陳凱歌電影《妖貓傳》裡的李白

二、飛動美是李白山水詩的重要特色

由於之前讀過敦煌壁畫的書籍,故此回研究李白的山水詩,有一剎那,覺得如在觀賞敦煌壁畫的飛天。北魏之後的飛天形象,線條飄逸,飄帶輕盈,頗具韻律美。為何會將兩者聯想到一塊?細想,因它們內在的飛動感是相同的,因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皆應和著動感的生命律動。

清代劉熙載在《藝概詩概》裡,曾用一個“飛”字,概括李白詩的特徵。李白山水詩的飛動美,可從以下幾方面解讀:

其一,飛動糅合雄奇。楊義先生在《李杜詩學》提到,“李白開拓了中國山水詩前所未見的雄奇壯偉的格局”,“李白是大模樣、大氣魄和大境界”。李白詩歌最鮮明的語言特徵是,雄奇壯偉,陽剛豪邁,感情充沛,想象豐富,筆墨誇張,讀起來有汪洋浩瀚之感。

在李白山水詩中,較少看到王維山水詩裡“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的文字——沖淡含蓄、嫻靜細膩的文字。李白要的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要的是讓自己與讀者分泌更多的多巴胺。李白與王維個性鮮明的文調,讓有些讀者像辨認梵高與莫奈的畫一樣,一眼認出。比如,《望天門山》雲:“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此詩展現了天門山險峻壯麗的動感美,其中,詩人以動寫靜、化靜為動,用了動詞“中斷”與“出”,使本是靜物的天門與青山,躍躍欲出。又如,《望廬山瀑布》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都讓我們從中窺見,名山大河在李白眼裡,無不雄奇飛動,裡面蘊藏的盛唐氣象噴薄欲出。

其二,善用飛馳意象。李白山水詩中許多意象,神采飛揚,瑰麗流動,比如鹿、子規、鳳凰、長鯨、鸞鳳、白鷺等。其中,大鵬是經常出現的意象。從青年時期寫的《大鵬賦》,到中年時期寫的《上李邕》, 再到臨終前寫的《臨路歌》, 李白均以大鵬自喻,“鵬”志不衰。大鵬搏擊長空的無畏形象,

外化了李白志向高遠、嚮往自由的精神世界。大鵬速度迅猛,比如《上李邕》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在飛速的流動中,展現了詩人的壯志。

其三,喜歡移動取景。李白可不願只泊舟靜觀,他要行走,移步換景,他要泛舟,水隨山轉。比如孟浩然《宿建德江》雲“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可見孟浩然是站在江邊,靜觀風景,視角固定。而李白呢,《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的“人遊月邊去,舟在空中行”,《渡荊門送別》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等等,都體現李白的視角與身體,像相機鏡頭一樣,移動取景,這令山水風物有了萬千動感。

其四,動感畫面迭現。李白常描繪多個動態畫面,連續使用多個動詞,畫面切換中產生飛動氣勢。比如,《渡荊門送別》吟道“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這兩個畫面,由“隨”、“盡”、“入”、“流“四個動詞串起,在更替中形成視覺衝擊力。又如,《獨坐敬亭山》雲:“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此詩有眾鳥、孤雲、敬亭山三個畫面,動靜交織,

敬亭山成了詩人孤獨心情的物化。

其五,擅長虛構寫景。李白的想象力是驚人的,他不但要描寫眼中的山水,還要虛構山水,寫意念中的山水,寫神話中的山水,從而使詩歌產生流動的仙氣。首先,發揮想象。比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其二)吟道“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這是詩人月夜泛舟時,產生“乘流上天”的幻想。其次,神遊仙界。李白終生受道家思想影響,神遊成為其山水詩的獨到地方。《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其神遊山水詩的代表作,通過神遊夢境,表達詩人對仙人世界的嚮往。再次,引用神話。神話傳說,是華夏文明童年的夢,也是李白無拘無束的魂。比如,《蜀道難》引用了蠶叢開國、五丁開山、子規啼血、六龍回日的神話傳說,表現了蜀道的艱險壯麗,給全詩增添了撼人的神秘魅力。

從中國山水詩發展歷程看,南北朝的謝靈運

,確立了山水詩的地位,成為中國第一個山水詩人,但詩中仍有說理的玄學味道。之後的鮑照和謝朓,說理減少,抒情增加,進一步推動山水詩發展。至盛唐,山水詩進入繁榮時期,孟浩然、王維成為田園山水詩的代表詩人。李白沒有被後人歸為田園山水派,但他的山水詩,蕩氣迴腸,飄逸流轉,別具一格,成為唐代山水詩又一座高峰。王維、孟浩然的山水詩,更偏重寧靜之美,特別是王維,深受佛教思想影響,筆下山水,虛靜禪意,空納萬物。在飛動的氣韻上,王孟詩比不上李白詩。

他是唐代旅遊博主,詩中的山水會飛動,雄奇浪漫,無人超越

李白詩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三、李白山水詩飛動美的形成原因

從繼承關係看,李白依據個人的性格與審美,汲取了莊子散文的藝術風格, 繼承了屈原的浪漫主義傳統,所以,我們常在李白的詩歌中,看到旺盛的激情、詭麗的想象、大膽的誇張、雄闊的意境與飄渺的神話。這種語言特色,容易產生飛動美。此外,李白多次在詩中推崇謝靈運、謝朓的詩風。胡曉明先生在《萬川之月》指出,謝靈運“山水詩包含了飛動之美的若干基因”。

從時代環境看,盛唐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時代,迴盪著自信樂觀與英雄主義的主旋律。李白山水詩具有雄奇的飛動美,呈現出盛唐文人開拓進取、建功立業的精神圖景。而唐代盛極而衰的時代面貌,及由此帶來的動盪不安體驗,都投影在其山水詩中。李白的山水詩,成了時代榮枯的一個鏡像。

從哲學思想看,李白身上體現了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功成身退”是他窮盡一生的理想。一方面,他積極入世,胸懷抱負,歷盡坎坷;另一方面,他渴望出世,迷戀山林,嚮往隱逸。儒、道兩家思想在他身上的矛盾與統一,造成他大起大落的人生與跌宕曲折的心路,這亦在他飛動的山水詩上有所體現。

從生命意識看,山水飛動的外在形式,是一種渴望精神放達自在的生命狀態。所以,李白的山水詩,不僅是詩歌,還是一種生命的哲學。這種卷舒流動的氣韻,其實是中國文化千年來的追求。古代陶器與青銅器上的紋飾,皆透露了古人在勞動中,積澱了對飛動美的審美感受。中國的書法、繪畫、雕塑、舞蹈與文學等藝術形式,均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命意識與傳統文化的美學意蘊。

他是唐代旅遊博主,詩中的山水會飛動,雄奇浪漫,無人超越

飛動的氣韻是中國文化的審美追求

四、小結

在中國文學史上,李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懷念。隔著千年的時光,我們都能感受到,其筆下的山水在飛動,雄奇而浪漫,無人超越。

李白山水詩的飛動美,讓我們看到盛唐豪邁奔放的時代血脈,看到詩人騰挪起伏的心靈之旅,看到自古以來追求氣韻的中國文化精神,也看到人類嚮往心靈逍遙宇宙的生命意識。


1.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出版社2001版

2.胡曉明:《萬川之月》,三聯書店1996年3月

3.徐歡歡:《盛唐山水詩與文人漫遊》,《寧波大學》2011年

作者簡介:做浪漫的攝客,寫文藝的文章,作古典的詩詞,細訴美、精神與歲月。一枚陽光開朗的中文系文青,一顆熱愛傳統文化的心。你若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墨華不冷,成為本宮的人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