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谨以此文送给当年一起奋斗在各类流水线,印刷厂,巧克力厂,仓库,快餐店等各个打工地点的可爱的同学和工友们。

本世纪初,带着兴奋,憧憬与不安飞来德国。出了机场上了大巴,看着高速上跑得全是奔驰,宝马,奥迪,小伙伴们完全感觉不到长时飞行和时差的疲惫,开心地讨论着这个发达国家所见到的一切。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几天新鲜感过后,大学教学楼,图书馆,商业街,学生宿舍,到处是灰色混凝土不加修饰的建筑,就如德国十月阴乌的天,厚重,单调又乏味。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保证金

拿着学生签证,每隔一两年都要去外国人管理局延签。按照规定,每人必须在银行账户上预备保证金,这是为了保证自己在德学习每月的生活支出有保障,每月可取一定的数额。那时一年银行存款至少要有6000欧元,每个月生活指出按500欧计算。延签时要出示给签证官银行开具的账户三个月内的流水证明,保证你有足够的钱,而且不是临时问别人借的。如果不到6000欧很可能不给你正式延签,代而开几个月的白条。

这6000欧元,成为了那时绝大多数留学生面临的一个头疼难题。

留学生们基本都是普通工薪家庭,不好意思每次延签都伸手向家里要钱。当时能拿奖学金的同学凤毛麟角,大学里的Hiwi(助教零工)也很难申请。所以解决方法只剩下一条路。

打工。

南德的斯图加特是工业重镇,自然成为全德留学生打工的汇聚点和天堂。每逢假期,周遭就会一下多了很多从全德各地赶来的中国学生,学生宿舍也顿时人满为患变得异常抢手。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找工

大家近似疯狂地聚集在城市里各个大大小小的临时工职业介绍所,学生宿舍前公告板上贴的招临时工小条很难存活超过五分钟。斯图周边的各类工厂:汽车,机械,印刷,餐饮,食品,水果,包装等等,都是常年招临时工的,临时工位从一天到三周不等,最长甚至到八周。临工每小时6-8欧,有待遇比较好的厂,算上各类补贴可能会超过10欧每小时,大家会挤破头抢,比如戴姆勒和博世的工厂,还需提前投简历申请。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工厂里都是那种简单的重复的流水线体力工作,毫无技术含量。一天八小时,机械,机器人般单调乏味。不少工种异常的累,比如十几公斤的的物件需抱到机床上,一天重复几百次;或者在冷库里搬货一天,冻到怀疑人生。听说过有女生在流水线上工作到崩溃痛哭,一时想不通为什么自己要不远万里来德国做这样的工作。有同学在Ritter Sport巧克力厂工作了一个多月,以至于后来在超市看到巧克力会有反胃的感觉。当时的留学生,谁没做过五个以上不同的工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打过工。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夜班的工作非常抢手,因为有额外的夜班补助。但是夜晚的时间往往过得特别慢,更加难熬。每天夜班下班后,昏昏沉沉地踏出工厂的大门,又被清晨迎面而来的凉风瞬间撩醒,透过薄雾,抬头看看星空,常常自然而然地内心三连问: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职业介绍所或劳动局里,学生们可能会在里面坐上一天,就为了等着里面工作人员出来喊一句:“xx厂需要多少人”。得到工作机会的同学,会立刻打电话通知朋友,继续来这里等新的机会。也有人直接去工业区,一家一家工厂挨个问碰运气。还有人打工期间和工头的关系融洽,每年放假直接和工头提前打个招呼,就直接有工位了,甚至还能介绍朋友进去,这些人都是当时工友们心中的神。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斯图当地的学生有本地优势,不是必须要等节假日才能打工,平时会有多一些的机会。但是这样的话,很多时候必须中断课程,比如逃课去打工,影响学业。所以很多学生也会去快餐店,比如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或中餐馆打工。这样周末或平时晚上可以打工,每月能有大概有300-500收入。虽然工作学习衔接紧比较累,但至少不用逃课了。也有学生去做导游,辛苦,但是回报也大,有些干脆毕业了就转行旅游业。

有时候会遇到比较有意思的零工,比如给博物馆打工。一般博物馆橱窗里展示的只是极小一部分,大部分文物其实都存放在仓库里,比如大量的油画,中世纪的盔甲、武器,宫廷用品等等。甚至还有许多中国的文物。小伙伴们私下讨论,看年头,很有可能是八国联军那会从中国抢回来的。

如果那时有微信,那么大家的朋友圈八成是这样的: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苦中作乐

持学生签证每年可以工作90天全天或180个半天,如果运气好全部打满,通常情况下,一年可以赚到五六千欧不等,可以负担房租和其它生活费用,以及每年回国的机票。更有些人,靠打黑工(超出90天全天的限制),每年可以挣到两三万欧,于是干脆连学业也放弃了,放弃学生签证,彻底黑下来打黑工只为了赚钱。过几年申请一个难民签证留下来,或者黑四五年赚够几万欧元,再彻底回国。

为了争抢来之不易的临时工位置,以及便宜的临时住所,之间发生了多少让人笑不出来的事,可以说是一地鸡毛。

  • 有人从当地学生那里原价租到学生宿舍,转手就转租给多个合租的打工学生,比如原租金300欧,租给4个合租人,一人150欧,净赚300欧。
  • 有人将自己的宿舍出租给十来个外地来的打工学生,实行三班轮换管理,打夜班的回来睡觉,正好早班的人要出门。
  • 有人把自己的学生交通年票挂失,免费补办一张年票,手中的年票则可以卖给外地的打工学生。
  • ......

总之,各种拼了命省钱的野路子。那时,才真正读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背后的涵义:在经济压力面前,羞耻心、荣誉感通通变成了奢侈品。

打工的日子苦,但苦中作乐也是少不了的。

累了一天后,工友们聚一起搭伙做饭,就是难得的欢乐时光。大家先聚在学生宿舍公共厨房,把当天的”战利品“分享了:在水果厂的拿出橘子苹果;在快餐店的拿出汉堡或鸡翅。这些都是食品类工厂里的不成文规定,只要不是太过分,下班时带一点走是默许的。所有人再各自分工,洗菜,切菜,炒菜,聚餐,洗碗,聊聊当天的趣事,吐槽遇到的糟心工头。饭后再联网打打CS,传奇,魔兽,上网,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周末,有时为了犒劳自己,朋友们相约去吃6欧元的中餐自助。为了吃到够本,基本都是扶墙而进,扶墙而出。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变化

渐渐地,也不知从哪天起,学生宿舍前公告板上贴的招临时工的小条,存活的时间越来越久;职业介绍所里,中国学生的身影也越来越少。

感觉这个时间线大约是2008-2010年。接触了很多那个时间线之后过来的朋友,几乎已经没有人有去工厂流水线打工的经历了。现在留学生的主力,已从70后,80后变成90后,00后。和他们聊天,除了极少人有奖学金外,两年的Master学制,家里资助生活费已经足够。当然还有不少勤工俭学的同学,但基本也就在大学里做做Hiwi,代购点母婴用品或者化妆品,偶尔去做个临时工赚点外快。不再有令人焦虑的延签经济压力,正常地学习,娱乐,旅游。

学生们之中可能还会有中断学业的情况,但全都是因为考试没通过,课程太难或身体状况,再也没有为了几万欧去打黑工而辍学了。

而学生签证延签所需的每年保证金,每年会随着德国物价向上浮动。2019年9月前为8640欧,9月之后调整到10236欧元。

现在

去年几个老同学周末聚会,我们坐在市中心商业步行街边喝着咖啡闲聊。

初夏,凉爽舒适的微风拂过,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在路上来往的行人身上,留下斑斑驳驳跳动的金色。耳边传来欢快的国语,我的目光落在几个结伴而行的年轻人身上,青春洋溢,步伐轻盈,手里提着大大小小的购物袋,有名牌也有潮牌。

留学,谁的青春不是喂了狗


我回头问老同学:”你们还记得,我们上学那会,这样的周末在做什么?“

老同学们显然也注意到了那几个年轻人,相视一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应该是在打工吧。“

那一瞬间,忽然觉得,我们的国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附记

最早是为了在知乎上回答一个关于《什么事让你觉得中国正在复兴》的问题,写着写着,那些尘封已久的人和事,突然如泉水般涌现出来:

在流水线上夜班,把带来的鸡翅分给啃面包的我们,那位读博的老工友,

一起挤在一个WG里,有什么打工消息都第一时间互相通知,后来中断学业回国的工友,

在快餐店,每周末在后台趁工头不在,一起放哨偷吃的工友们,

飘雪的大冬天,憋足了劲,合力把十几台冰柜用人力抬上大货车的工友们,

明明累得不行,做饭时还不忘相互调侃打趣的同学兼工友们

......

那时青春的你们,现在还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