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接著上篇聊,今天講講關於流傳在收藏界的那些傳說。

收藏是對人類歷史和文化的保存,個人、組織機構或者國家對歷史文物的收藏行為,是對於人類歷史文化足跡的一種保護方式。中國作為世界級文明古國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對人類文明發展有著巨大貢獻,中華文明代表作之一就是“文字”。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一、中國文字的起始年代在哪?

說到文字的起源就要說到“倉頡造字”,倉頡造字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之一。倉頡,也稱蒼頡,複姓侯剛,號史皇氏,他是軒轅黃帝的史官,歷史上傳說蒼頡把流傳於中華先民中的文字加以蒐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整合創造中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傳說他根據野獸的腳印研究出了漢字,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繁衍做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他更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和傳授者,倉頡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倉頡是五千年前的人,研究發現商殷的甲骨文比倉頡造字傳說晚二千多年,而比結繩為數、更古巖畫晚了四到五千年。所以說我國的象形文字開始,應追究到八千年左右,結繩為數、更古巖畫才是我國漢字的起始發源。因此,廣大收藏愛好者手上收藏的古代石器、骨器、玉器、陶器、青銅器上的奇怪的文字都是比商殷甲骨文更早的華夏文字。只是甲骨文是我國最早最科學,流傳最正統的官家文字。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二、錢幣五十珍的存量有多少?

根據本人在錢幣藏家手中和互聯網上看到,以及綜合自己收藏進的古錢幣確認,古錢幣五十珍是存量不少的。主要來源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全國大興土木建設,從地下挖掘發現後轉到藏家手中。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建國通寶》正篆兩版,民間就存有幾千枚之多,還有金半兩、銀半兩(特大型)、金五珠、銀三孔布、玉三孔布等。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為了便於各位看官瞭解,特付古錢幣五十珍名:1橋足半皇斤布,2三孔布,3博山刀,4晉陽匕,5齊六字刀,6東周、西周(圜錢),7共屯赤,8壯泉四十,9國寶金匱直萬,10大全五千,11太夏真興,12永光,13景和,14鹹通寶玄,15開平通寶、元寶,16天成元寶,17永平元寶,18天德重寶,19天策府寶20幹封泉(楚),21廣政通寶,22大蜀通寶,23保大元寶,24永通泉寶,25大齊通寶,26幹亨通寶......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繼續......27永安一十、五百、一千,28建國通寶,29聖宋通寶,30靖康通寶,31應運元寶,32應感通寶,33建炎元寶,34大宋通寶,35臨安府銅質錢牌,36天顯通寶,37應歷通寶,38保寧通寶,39貞觀寶錢,40元德重寶、通寶,41皇統元寶,42崇慶元寶、通寶,43至寧元寶,44貞群元寶、通寶,45大朝通寶,46中統元寶,47大元國寶,48至政權鈔,49天啟重寶,50天國通寶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三、古代名畫的確認要依《石渠寶笈》檔案為準?

《石渠寶笈》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的大型著錄文獻,初編成書於乾隆十年(1745年),共編四十四卷。著錄了清廷內府所藏曆代書畫藏品,分書畫卷、軸、冊九類。作為我國書畫著錄史上集大成者的曠古鉅著,書中所著錄的作品彙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時期的所有作品,而負責編撰的人員均為當時的書畫大家或權威書畫研究專家。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但從晚輩在近幾年的走訪、學習、調研中,我發現很多大藏家手上有許多流落民間的古代名家的畫和書法作品。如:不少失名的宋元畫家的作品,有名的元明清書畫家,比如:王振鵬、呂紀、仇英、唐寅、文澈明、丁雲鵬、弘仁、石濤、八大山人......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繼續......、四王、惲壽平、弘仁、石濤、蔣廷錫、冷梅、吳宏、董幫達、王治文、張廷御、藍英、虛谷、趙之謙、鄭板橋等等,這些都沒在石渠寶笈內。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一點蓋全了。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四、坊間傳“中國畫在世界無出路”之說?

要說中國畫的出路,晚輩認為就必須從中國畫的內涵談談。

1、中國畫是書畫同源的畫種,先有文字而後生中國繪畫。

2、是先有書寫工具筆、墨、紙,而後生中國繪畫。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中國畫的根本是點、線、面、墨、色、水的畫種,所以中國畫是水生之美。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從中國畫的歷史講,是從人類巖畫、帛畫、石造像一步步走過來的,是中國象形文字的無限昇華。中華先人創造性的以水墨色三者結合,在畫面中展示出世間的萬紫千紅。道教有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中國畫就是於此。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所以說中國畫是世界繪畫之林的一枝古老又充滿活力的優秀畫種。它的生命力是世界任何畫種不可比擬的。中國畫二千多年走到現在,在技法和表現力上是西方以油、色結合的油畫不可同日而語,縱觀西方油畫從十四世紀以來的所有派別、畫法,中國畫更可說是從意境中要高出了幾層。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總之,中國書畫家的作品要走向世界,就須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在追求精品的同時,作品必須有創新。必須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最好是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心理,既非如此,也要遠瞻未來人們的審美心理。必須有高難度的技巧,或自有的獨立純熟而合理的技法。必須有自我檢討和反省的意識,稍有名氣,不能"以我觀我""以我生我",應該是跳出自己狹隘的思維和圈子,以歷史的、文化甚至多元角度觀我。站在更高角度提升自我,這個高度,甚至定向了書畫家作品長遠的收藏價值。必須有高尚的品格,純潔的心靈和良好的修養。要有學識,有思想,有紮實的字畫外功。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要有對藝術的虔誠和痴迷,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的作風,乃至憤世嫉俗的鋒芒和為藝術全身心投入幾近瘋狂的個性。

五、全世界汝瓷真的只有68件半嗎?

全世界汝瓷只有68件半一說,晚輩認為這是現今中國文博系統的陶瓷專家敗壞自已名身和被全國廣大收藏愛好者、古玩店主及明理之人士稱為磚家最好證明。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窯現今從清涼寺、張公巷、魯山段店已挖掘出的就已豐富多彩了,所以就不必多說了。

下篇待續

《漫聊收藏那些事(三)瓷器》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編輯介紹:笑笑;女;八零後;研究生畢業;文化部藝術品職業經濟人;李唐文化理事。收藏為家學;主要涉及:書畫、青銅製品、瓷器、玉器、文玩件、古錢幣、郵品票證。

漫聊收藏那些事(二)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