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1876年,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前往新疆平叛,經過隴西、會寧,到達安定(現今定西市所在地),沿途看到一望無盡的黃土,人們艱苦的生活後,給光緒皇帝上書:

凋耗殊常,隴中尤甚。彌望黃蒿孤城,人間闃寂……隴中苦瘠甲於天下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從隴中說起

“隴”是甘肅省的簡稱之一,隴中就是今天的甘肅省定西市、白銀市一帶

左公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定西這塊地方很貧瘠,人們的日子差不多是全國最苦的。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我的家鄉定西市

過了100多年,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說:

“隴中這一片地方不適宜人類生存”

定西是我出生、成長的地方。這裡的氣候屬於乾旱、半乾旱類型;地處黃土高原和西秦嶺山地交匯處,地形大部分為黃土高原,而且遍佈丘陵溝壑,耕地面積非常有限。每家的地基本都在山上,一塊塊梯田,田邊只有兩隻腳那麼寬,勉強能有人過去。大面積的灌溉是不要想了,只能靠降雨,或者人力抬水上去,基本屬於靠天吃飯。遇到乾旱的時候,大地裂縫,農作物顆粒無收。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遍地溝壑 耕地大多在山上

有句話叫做“面朝黃土背朝天”,形容農民生活非常艱苦。在我眼中,生活在隴中這一帶的農民,是這句話最最真實的寫照。這裡黃土雖厚,可自然資源極度匱乏。山是黃色的,土地是黃色的,房子是拿泥土和著草蓋的。地上的浮土有10釐米厚,穿什麼鞋進去,都是土鞋子出來。

定西這片地方,年平均降水400毫米,但蒸發量卻達到1000多毫米,缺水是常態。農村每戶人家都要打井取水,但那水鹽鹼重,入口特別苦,拿它澆地,對土地也不好。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一派黃土高原的感覺

2001年,中國婦聯的倡導下的“母親水窖”工程開始實施。小時候在電視上經常能看到這個“母親水窖”的廣告。一個小孩把自己存錢罐的錢捐給西部的朋友,希望他能有水喝。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母親水窖

母親水窖即向社會募集善款,為西北缺水地區捐修混凝土構造的水窖,利用屋面、場院、溝坡等集流設施,有效地蓄集到有限的雨水,以供使用。

簡單的說就是儲集雨水。《西遊記》六十九回“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中,有這麼一段,孫悟空給國王看病,要求國王喝藥的時候用“無根水”送服。

孫悟空說:“井中河內之水,俱是有根的。我這無根水,非此之論,乃是天上落下者,不沾地就吃,才叫做無根水。”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這無根水就是沒有沾地的雨水。也許這雨水沾地後確實是靈性全無,儲在水窖裡的雨水,要拿出來用,必須得沉澱一會,雜質下沉、水清澈一點的時候才能喝,那水完全談不上乾淨。

為了健康、也為了遮擋水的苦味,農民都喜歡熬茶喝,在當地,把這個叫做“罐罐茶”。顧名思義,就是拿一個特別小的、自制的罐罐,裡面放上最一般的茶葉,在爐子上一杯一杯的熬,每次也就能熬一口的量,在農閒的時候,幾個人圍坐一起,熬熬茶,爐子上放幾塊自制的點心,烤洋芋啥的,也挺爽。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罐罐茶

跨越千年的“罐罐”——彩陶

特別巧的是,在老家人們把另外一個東西也叫做罐罐,它就是馬家窯文化的彩陶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馬家窯文化彩陶

馬家窯文化(距今5000年-4000年)以最初在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馬家窯發現而得名。馬家窯文化東起隴東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東北部,北達甘肅北部和寧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但最核心分佈範圍為甘肅境內的黃河支流——渭河和洮河流域。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對比圖(圖片來自網絡)

通過文字和圖片可以看出馬家窯文化比仰韶文化的核心分佈範圍小了很多,也更加偏西。

客觀上說明隨著定居農業的發展,人口數量增多,有限的耕地資源、不斷增長的人口,讓人們不得不走向更加空曠的西邊;主觀上說明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人們對環境的適應性增強,原來無法定居生活的地方,到了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就可以生存。

但受到隴中地形、生存環境的影響,馬家窯文化的遺址大多沿河分佈。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馬家窯文化部分遺址分佈圖(來源:楊芸芸碩士學位論文)

馬家窯文化持續1000年左右,按照時間早晚分為石嶺下類型、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

(PS:關於馬家窯文化的分期始於20世紀70年代,嚴文明先生、張學正先生、張忠培先生等都提出不同意見。但目前學界流行的是整體分為四期。)

考古類型學視角中的彩陶

如何劃分馬家窯每個類型,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出土的那些“罐罐”(彩陶)。這是考古類型學非常重要的應用。

中國近代考古學開創者之一——蘇秉琦先生在研究寶雞鬥雞臺溝東區墓地出土文物時,對出士的陶鬲進行了仔細的分類整理,這是對考古類型學的成熟運用,奠定了中國考古學兩大研究方法——考古類型學的基礎。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蘇秉琦先生著作

對很多人來說,這些彩陶看上去都沒有什麼區別,都是黃色的胎體上畫了一些紋飾,那到底去看觀察一個彩陶?我在講《山宗 水源 路之衝——一帶一路中的青海》這個展覽的時候,從類型學的角度為觀眾整理了五個點。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如何用類型學看不同的彩陶?

器型

:就是說這個東西是一個盆、一個罐,還是其他什麼東西;

器底: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底是一個非常特色部分;

色彩:就是看一件陶器是否有色彩,是紅色的還是黑色的;

圖案的位置:有的文化類型喜歡內部畫圖案,有的類型喜歡內外都有,有些會全部畫上圖案,有的只喜歡畫一半或者三分之二;

紋飾:這個是最重要的,直接體現每個時代的審美,從圖案就能分清這是哪個類型。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馬家窯彩陶導圖


石嶺下類型

1947年, 裴文中先生髮現石嶺下遺址(首次在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石嶺下發現而得名)。上接仰韶文化,彩陶數量逐漸增多。

器物類型:最多的就是平底瓶(仰韶文化常見類型);

彩陶顏色:幾乎全為黑彩;

圖案位置:大多集中在器物外部的上半部分;

彩陶紋飾:以弧線三角紋和勾葉圓點紋為主(具有明顯的廟底溝類型特徵),除此之外鯢魚紋也比較常見。

石嶺下類型可以器型、紋飾看出從陝西、河南遷徙的痕跡,屬於過渡階段。

也有學者提出石嶺下類型不應該歸入馬家窯文化。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石嶺下類型鯢魚紋瓶

馬家窯類型

因首次在甘肅省臨洮縣馬家窯發現而得名。馬家窯類型是馬家窯文化最為典型的階段。分佈核心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隴中這個地方。這個階段彩陶有了與仰韶文化完全不同的特點。

器物類型:最有特色的就是尖底瓶和平底盆。

彩陶顏色:一般只使用黑色的顏料繪製圖案;

圖案位置:如果是盆,除了口沿,大多內部也全部有圖案,如果是瓶,外部會有三分之二的圖案;

彩陶紋飾:多以黑色的大圓點為核心繪製的波浪紋和圓圈紋。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馬家窯類型尖底瓶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馬家窯類型平底盆


半山類型

因首次發現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洮河西岸的半山遺址而得名。半山類型的彩陶數量在馬家窯類型的基礎上繼續增加,在廣河縣有的遺址出土彩陶的數量達到全部陶器數量的80%。

器物類型:以平底的陶罐居多,一般腹部比較渾圓;

圖案位置:一般是外部繪畫,器物腹部、上部充滿紋飾;

彩陶顏色:除了黑色,還開始用紅色顏料作畫;

彩陶紋飾:以網格紋和鋸齒紋為核心,形成圓圈、葫蘆等大紋飾。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半山類型網格罐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半山類型菱形紋罐(外有大圓圈)

馬廠類型

因首次發現於青海省民和縣馬廠塬鄉而得名。馬廠類型是馬家窯文化的最後一個類型,同樣,它也是一個過渡時期,一個從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的過渡時期;一個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的過渡時期。

器物類型:以平底的陶罐居多,後期,器物類型更加豐富,還有一些異型的陶器,如彩陶靴、彩陶杯等。

圖案位置:一般是外部繪畫,器物腹部、上部充滿紋飾;

彩陶顏色:黑色、紅色顏料都用,以黑彩為主;

彩陶紋飾:主要以四大圓圈紋和蛙紋為主,也有學者把蛙叫做神人紋,蛙紋富於變化,有全蛙、半蛙等;有的彩陶下腹繪有符號,常見的有“+”“∣、”“X”、 “○” “-”等。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神人圓圈紋陶罐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變體神人紋陶杯

如果說要新石器時代哪個文化可以完全以彩陶命名,那絕對就是馬家窯文化。從仰韶到馬家窯,彩陶數量從原來的平均不到15%,達到、甚至超過50%。馬家窯文化在時間上承接仰韶文化,從地域上來說,馬家窯文化的範圍雖然不如仰韶那般廣闊,但文化流動性更強,彩陶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成為人類遷徙、文化交流的憑證。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甘肅省博的文創——馬廠類型彩陶手辦

PS:文中提到了馬家窯文化的四期的典型陶器,拿幾件我們試試,看看下面四張圖片,留言告訴我它們屬於哪個類型?

遍地彩陶:清朝末年左宗棠奏摺中提到的隴中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猜猜看

參考文獻

1.裴文中.甘肅史前考古報告.《裴文中史前考古學論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2.張朋川. 中國彩陶圖譜[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3. 蘇秉琦. 中國文明起源新探[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4.楊建芳. 略論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分期[J]. 考古學報,1962,(1).

5.石興邦. 有關馬家窯文化的一些問題[J]. 考古,1962,(6).

6.張學正,張朋川,郭德勇. 談馬家窯、半山、馬廠類型的分期和相互關係[M]. 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1979),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7.楊芸芸.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發展與景觀分佈探索——基於氣候、景觀與文化的研究[D].蘭州大學,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