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性格有很多,其中一種叫做迴避型依戀人格,你們怎麼看待這種性格的(我感覺我就是)?

劉軍


迴避型依戀是不安全依戀模式中的一個類型,來自於約翰 鮑比( john bowlby)的依戀理論。約翰 鮑爾比創立了依戀學說,並由瑪麗 安斯沃斯(mary anisworth)進一步研究發展。\r依戀理論認為:依戀才是人類發展的核心。依戀是人類進化的需要,我們總是通過接近更強壯和更智慧的他人來尋求安全感。

依戀和進食、繁殖一樣,是被生物學上的生存所驅使而必須做的事情——並且它對我們行為舉止的塑造不僅在嬰兒期,而是貫穿著我們一生。

依戀模式的形成始於嬰兒期間的6-18月內,而且是今後一生交往的原型。儘管如此,但我們以後還是可以改變的。如果我們在幼年涉及的關係有問題,那麼我們後來經歷的關係可以提供第二次機會。

瑪麗 安斯沃斯用一生來驗證他的理論。通過陌生人情景試驗,她發現了可以將依戀進行分類: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其中不安全型中包括迴避型、矛盾焦慮型以及混合型。

迴避型不安全依戀的主要特點是:迴避依戀對象,缺乏交流,很少表現出分離焦慮,而是表現出一種情緒緊張時不合時宜的安定。

在實驗中,媽媽離開,嬰兒並不表示悲傷,媽媽回來,也沒有明顯的行為反應,但是生理的指標不一樣,腎上腺皮質激素濃度和心跳速度和安全型一樣,嬰兒只是在掩蓋自己的要求,剋制心裡的波動。

迴避型依戀在關係中看起來比較冷漠,情緒反應也總是波瀾不驚,對於工作和學習非常投入,但內心其實充滿期待和需求,渴望別人的肯定和靠近。但是如果真的靠近,又會表現出拒絕和隔離。

不安全型依戀在安全型依戀的關係中可以得到模式的改變,通過培養自我的心智化模式也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另外,在給自己界定何種類型時要警惕把它們抽象化和當做人格特點來對待。

依戀學說只是表現了可能的關係狀況,而人們在與他人建立關係時所出現的關係狀況可能會有很大差異。



徐徐看心理


迴避依戀型人格也稱“矛盾型人格”,源於出生以後正常的需求沒有得到及時適合的回應。這種情況下,沒有建立好有效的安全的關係模式。

從嬰兒到三歲期間,憑著自己從外界的回應中建立生存的本能模式。這期間沒有足夠的知識來理解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發生、有什麼問題。。。只是不斷建立各種條件反射一樣的經驗體系。

因為人類出生是無法自己生存的,而且是所有動物裡成長期最長的。因此,一出生必須依賴撫養人。這是一種身體、心理都必須的依賴關係。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生存需求會被撫養人合理地滿足,我們發出本能的哭笑叫嚷等與外界溝通,這種模糊的求助需要撫養人正常的解讀,然後給予適合的回應並滿足我們。我們因此對這個世界會充滿信任、感到安全。

但當我們的需求沒有得到及時的回應,或者回應不準確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難受,這種難受會被大腦記錄下來,銘記一生,還在長大後影響我們一生,而且我們還不清楚這感受究竟什麼。

迴避型依賴的孩子,從小就是得不到撫養人的及時回應,被忽視的次數太多了之後,就不再對撫養人及時發出自己的需求信號。但是他們還是依賴撫養人才能活下來,能活下來說明撫養人也盡到撫養責任,但是由於沒有及時而準確的回應孩子的求助信號,就沒有建立好安全型的依戀關係。

曾經有學者研究發現,讓很小的孩子去陌生的場所,而撫養人離開的話,安全型的孩子哭鬧一下就過去了,很快就調整好自己,並嘗試在新環境中安置好自己了。一旦撫養人回來,就歡天喜地地撲過去了。

焦慮-反抗型的孩子會一直大吵大鬧,直到撫養人回來。他們的生理指標一直都很高,心率血壓等都發生著劇烈的波動。一旦撫養人回來,他們不但不開心,還會更厲害的哭鬧,甚至打撫養人。

焦慮-迴避型就是迴避型依賴人格的孩子,看到撫養人離開,表面上沒有波動,一直到撫養人回來也沒有什麼變化。但是監測數據顯示,他們在撫養人離開後生理反應和反抗型孩子一樣的激烈,但是他們壓抑了這種感受。這樣的孩子更容易被忽視他們的痛苦,他們也不會主動求助。長大了容易壓抑和罹患身心疾病。

但是,性格雖然不容易改變,但是不代表不可以優化。氣質類型是固定的,可是情緒情感是受認知影響的,甚至現代生物學家已經觀察到DNA的表達也是受信念影響的。

我們可以經過學習,調整認知然後把自己的不安全的依賴關係改變成安全模式,這在現在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了。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時代過去了。

試想飛行員一開始訓練的時候,都是暈的一塌糊塗,吐的胃都要出來了。但是隨著訓練的延續,大腦慢慢重新塑造了神經鏈接,然後做出了適應性的新模式。

這說明大腦是可塑的,從小被不適當的撫養模式訓練的不適合的依戀關係模式,也可以重新被解構,然後重新建立起更適合安全模式。




用戶53568043092


我們所瞭解的在人際互動中的“迴避行為”,通常始於嬰兒或兒童期,伴隨著害羞、隔離和對陌生人和新環境的害怕。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種表現往往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而作為對比,發展出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個體,可能會在青少年時期及成年早期,與新的人的社交關係變得尤其重要的時候,變得愈加害羞和迴避。當然在成年之後,每個人對社會活動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偶爾的、輕微的或針對特定場合的迴避傾向是普遍和正常的。


那麼,什麼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呢?

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編著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為DSM-5)一書中,將回避型人格障礙定為一種社交抑制、自我感覺能力不足和對負性評價極其敏感的心理行為模式。

儘管兒童期的害羞是迴避型人格障礙常見的前奏,但是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迴避型人格障礙,需要更多的診斷標準。DSM-5對此的診斷標準和診斷特徵可以總結如下,個體表現為下列症狀的4項或更多:

1.因為害怕批評、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際接觸較多的職業活動。

2.不願與人打交道,不願結交新朋友,除非確定能被喜歡並被不加批評地接受。

3.人際間的親密對他們來說通常是困難的:儘管在確認了無批評的接納時,這些個體能夠建立親密關係,但仍會因為害羞或害怕暴露、被嘲弄和被羞辱,而在親密關係中表現拘謹,難以論及自身。

4.由於他們具有在社交場合被批評或被拒絕的先佔觀念,他們可能對發現這些反應的閾值特別低。即使他人表現出的不贊同或批評程度極其輕微,也會讓他們感到非常受傷。而對於提示諷刺或嘲笑的線索,這些個體會有強烈的反應。因為他們預期無論說什麼,別人都會認為是錯的,所以他們傾向於什麼也不說,

5.因為個體感覺能力不足和低自尊,在新的人際關係情況下顯得拘謹。

6.認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個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尤其在與陌生人的交往場合,他們對自身社交能力和個人魅力的懷疑和顧慮表現得格外明顯。

7.也正是因為以上原因,該個體因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願冒個人風險或參加任何新的活動。他們很容易誇大一般情況下的潛在威脅,對確定性和安全性的過高需求也可能導致其生活習慣的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化和族裔的人群認為哪種程度的不自信和迴避是合適的,可能存在差異。在診斷中需要考慮個體文化差異,也需要判斷其迴避行為是否是因遷徙所帶來的文化適應問題而導致的結果。


生活來點心理學


最近網上興起一個熱門詞彙,叫回避型依戀人格。通俗解釋一下,有這種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通常對一個人產生好感後,一旦發現ta回饋給自己相同的感情,就會開始冷淡,逃避甚至是討厭這種感情。發現ta知難而退後又開始陷入後悔和自責中。他們往往渴望著溫暖,卻又不自覺抗拒。一直活在昏暗的世界,卻又想要追求光明。

一般有這種傾向的人,最大的問題就是自卑。他們對自我價值的認識不足,過低的評價自己,容易敏感,焦慮,不自信。家庭問題也可能是造成他們性格缺陷的原因,在家庭裡得不到應有的親情好關愛,讓他們倍加渴望得到溫暖,卻對他人的靠近恐懼,焦慮。在追求溫暖的過程中不斷給予自己消極的心理暗示,認為自己很卑微,不配站到ta的身旁。

小語之前在soul中發起了一個小話題,叫做你認為迴避型依戀人格是渣嗎。很多人告訴我說那就是渣,無須解釋。撩到別人確不負責任想要離開,典型的欺騙別人的感情。有的人認為,知道有問題的話,積極去克服它就好了,要麼孤獨終老,要麼傷害彼此。也有一些人存在著這種迴避人格,他們告訴我自己對另一半度過了熱戀期後變得冷淡,疏離,怕自己給不起戀人想要的,甚至想到過冷處理分手。也有不敢回應,怕傷害彼此因此拒絕戀愛的人。

抗拒行為是他們下意識的逃避,刻在骨子裡的自卑也許難以克服,但要努力嘗試敞開心懷去接納ta,找到自己能夠全身心信任的那個人。但是請不要打著迴避型人格的旗子去惡意欺騙他人的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