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科技”“硬核产品”!习主席对他们寄予厚望

来源: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解放军报记者欧阳浩 钱宗阳 李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日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

军事医学研究院成为习近平此次考察的第一站。

“核心科技”“硬核产品”!习主席对他们寄予厚望

▲3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这是习近平在军事医学研究院重大疫情应急防控药物研究室了解疫苗和抗体研制情况。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在战“疫”的关键阶段,习近平专程来到这里,并对他们寄予厚望——

“再接再厉,充分发挥突击队和主力军作用,尽快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药物、检测试剂,全力满足抗击疫情需要。”

“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产品。”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支军事医学研究领域的硬核力量!


抗击疫情,他们勇往直前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战胜疫情,关键要靠科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军事医学研究院闻令即动、争分夺秒,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习主席在此次考察中称赞军事医学研究院,充分展现了人民军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政治本色和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优良作风。

“核心科技”“硬核产品”!习主席对他们寄予厚望

▲在战“疫”一线,军事医学研究院建立的帐篷式移动实验室


这是军队医学专家在病毒肆虐下的又一次“逆行”。

军事医学研究院派出的专家组成员,都是国内相关领域的骨干力量,大都有抗击非典、埃博拉病毒等的丰富经验,无愧为处置重大疫情的突击队和主力军。

抵达武汉后,军事医学研究院专家连夜完成实验室展开及携行设备的试运行,与中部战区总医院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的工作机制。他们还深入抗疫一线优化流程,加快检测速度,快速筛查疑似病例;结合临床诊治,竭尽全力推动重难点攻关。

“核心科技”“硬核产品”!习主席对他们寄予厚望

▲在战“疫”一线,军事医学研究院专家在检查核酸检测设备


临危受命而不乱,直面病毒而不惊!

在后方实验室中,还有许许多多军事医学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在夜以继日进行研究,以期尽快找到战胜病毒的方法。


科技创新,他们矢志追求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

科技战“疫”,是统帅的殷切期望。

科技创新,则是几十年来一代代军事医学研究人员的矢志追求!

在这里,人才荟萃、灿若星河——

军事医学研究院拥有数十名两院院士,50多位军事医学学科奠基人和著名科学家,500多名高级专家和百余名国家级中青年人才……

建院时期的元老蔡翘,是我国生理学奠基人,航空、航天和航海医学创始人,著名医学教育家。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07681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蔡翘星”。

“核心科技”“硬核产品”!习主席对他们寄予厚望

▲该院获颁“蔡翘星”命名铜匾


院士吴祖泽是中国造血干细胞之父,宇宙间一颗国际编号为207809号的小行星以他的名字永久命名为“吴祖泽星”。

在这里,勇挑重担、冲锋在前——

那年突发禽流感疫情,国家发改委紧急向世卫组织唯一指定的某国外公司订购特效药物“达菲”,得到的答复却是:4年以后才能供货,且供货数量远远低于我们的需求。

研究院专家夜以继日奋力攻关,及时成功研制出特效药,一举摆脱了依靠国外供应的局面……

“核心科技”“硬核产品”!习主席对他们寄予厚望

▲在战“疫”一线,军事医学研究院专家正在进行样本处理


在这里,敢于创新,勇于超越——

由贺福初院士领衔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形成了领先世界的优势,使中国成为该项国际研究计划的主席国。计划启动初始,共吸引1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00多位中外科学家参与。

这样的成就并非个例。从在西方国家严密封锁下艰难起步,到领衔国际科研合作计划;从搭茅草棚做实验,到拥有世界领先的蛋白质组学科研平台;从“神农尝百草”式的药物筛选,到建立完备的医学救援体系……军事医学科研人员以敢为人先、矢志卓越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为国为民,他们无私奉献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科研,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一颗澎湃着热血的心。

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勉励军事医学研究院“为维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为国为民,是军事医学研究院始终传承的初心。军事医学研究院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故事,就是一群赤子不忘初心、心怀家国,奋斗、创新、奉献的故事。

“核心科技”“硬核产品”!习主席对他们寄予厚望

▲在战“疫”一线,军事医学研究院专家与中部战区总医院领导沟通感控和样本采集运输流程


当年,一批批专家学者或历经险阻,或抵住诱惑,先后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等国返回百废待兴的祖国,组建起军事医学研究院的前身——军事医学科学院。

改革开放后,留学热再起。据统计,军事医学研究院先后有4000多人次出国学习交流。学成之后,他们的航迹如燕子归巢……一位归国的军事医学研究院专家说:“回国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核心科技”“硬核产品”!习主席对他们寄予厚望

▲在战“疫”一线,军事医学研究院专家在讨论问题


在研究院东南角的军事医学博物馆里,一幅合影照片中有一张世人熟悉的面孔——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彼时,她和研究院的众多研究人员一起,刚刚加入疟疾防治研究的“523”项目。

照片中的众多科研人员,一生并不为大众所知。参与者之一周义清教授直到离休,仍然是一名副研究员。

若以小利计,何必披征衣!

国为重,家为轻;人民最重,名利最轻。对待名利,军事医学研究院的一位老专家这样说:“一个人做了工作非要出名挂号吗?农民种出的粮食,是不写他们名字的。”

他们不写自己的名字,却把科研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在最危险的战“疫”第一线。

相信有他们以及千千万万医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春天,不会远了!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