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了,實在帶不動孫子了,該怎麼跟兒媳婦開口?

大鈺兒兒


您說出實在帶不了,想必在身體和精力上已經到了極限了。

而在這樣的狀態下,還在想怎麼給兒媳婦開口,中國大多數的老人都是這樣,一輩子都奉獻給了孩子,能給的都給了還怕孩子為難,何其心酸。

您的思想裡也一定一直就是,生了兒子就得負責,從撫養大到結婚生子,付出了全部,帶孫子也是您心裡應該應份的事情,自己習慣了,孩子們也習慣了,以至於都70歲了,還在為孩子的孩子操勞,這什麼時候是個頭。

這些年帶孩子的辛苦,和老伴分居的孤單,和兒媳相處中的小心,這些,都是你們切身感受又不可言說的部分,一切也都是為了孩子不為難,為的是你們是父母就該這麼做,自己不做又有誰真正的去幫他們。

如果他們是心懷孝義的孩子,就該首先看到你們都早已經老了,當然,他們可能看到也沒辦法,畢竟你們給帶又放心又省錢操心又少,可是都70歲了,還能給帶多久,兩個兒子兩個孩子帶大了,已經盡了自己做為爺爺奶奶的責任了,二胎那麼小,再讓你們去帶,確實說不過去,一輩子難道自己老兩口的生活就不能好好過了麼。

以上說這麼多,無非就是想告訴您,您已經付出夠多了,孩子都大了,該讓他們知道生活艱難父母年老了,孩子小需要照顧,父母呢,他們不是說從生了孩子之後這一輩子都是孩子的,他們在年老之後也會累會力不從心需要過自己的生活,您必須在這個想法中去談才有可能談成,而不是一心軟一遷就,就又忘記了你們自己。

人都是有習慣的,孩子習慣了就會自私忘記感恩,你們習慣了就容易丟掉自己愛護他們,這一輩是操不完下輩子的心的,如果身體硬朗,您也一定會無怨無悔的繼續看孫子。

什麼叫不知道怎麼給兒媳婦開口,兩個兒媳婦,不看就都不要給帶孩子了,精神頭不行了,帶不了那麼小的孩子了,一輩子累了,想要拉著老伴的手走過餘生,這是最基本的一個訴求,這也是孩子自己就該看到的。這有什麼需要想措辭為難的,咱不欠孩子的了,兩代人也夠了,什麼情況就說什麼,但千萬別心理上覺得對不住孩子,只有他們對不住你們,你們對的起他們了。

咱還是太愛孩子了,帶孫子,本來是一件天倫之樂心甘情願又開心的事,做為兒女,也該盡力讓父母少操心過好他們自己的生活,不說的直接了,孩子還以為你們有什麼事不願意給看了,機器老了,該保養了,父母健康長壽有爸媽叫著,那不幸福麼?非得榨乾了老人來填自己的小家麼?

咱就實實在在的說,咱考慮考慮咱自己,幹不動就是幹不動了,不需要考慮那麼多



鳶暖冷月


中國絕大部分婆婆,都以為帶孫是給媳婦帶的!!

70歲,如果體力跟不上不帶了,那你跟你兒子商量。媳婦工資高於兒子,就兒子辭職,兒子高就媳婦辭職,或者請保姆。

就是因為覺得自己帶孫是給媳婦帶的,後面媳婦沒收入不要覺得人吃了你兒子的用了你兒子配不起你兒子,買口吃都盯著。

然後這過程自己兒子洗個碗,拖個地,覺得天塌了。自己兒子是做奴隸了。


幸運寶馬


可憐的老人😣。

看到題目想起另一對老人。

我哥哥的女兒以前嫁了個河南的,後來種種原因鬧離婚。男的不肯離,我哥哥的女兒一氣之下把2歲多的孩子丟給男方就回湖南了。

男方要做事沒時間帶孩子,就把孩子送到鄉里父母家。可兩位老人都七十多歲了,身體不好,尤其女的還有輕微腦溢血,要老伴伺候。兩位都是該享受兒女反哺孝順的年紀了,如今卻要伺候一個孫輩!

因為實在伺候不了孩子夜尿,開始就拉尿在床上,後來就乾脆不讓小孩晚飯後喝水。

兩個月後,我哥哥的女兒實在想孩子了,又去接了來。兩個月不見,孩子就像經歷過地獄一樣。黑不溜秋不說,渾身都是鄉里那種蝨子咬過留下的紅坨坨。孩子後來很久很久都寸步不離的跟著媽媽,唯恐又被媽媽拋棄[流淚]

孩子可憐,老人和尚不可憐!

都說養兒防老,現在變得有兒子的比沒兒子的老了日子更難過。享受不到天倫之樂,還要為兒子的錯誤婚姻買單[流淚]

我看題主兒子媳婦都是不會體諒老人的不孝子。你怎麼開口都難免關係搞僵,不如跟他們明說了:自己身體不行了,帶不動了。然後硬著心腸不理他們放在你身邊的孩子。

大不了,媳婦威脅以後不養你們老。那是以後的事,萬一到了要他們養老的地步,法律會支持你們的。

不要心軟,不然你累死他們都不會心痛!


一葉草73


太辛酸了!

阿姨,您這種付出或許是五六十年代的婆婆特有的模式!我想等我們八十年代的人當了婆婆,絕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不過,既然已經到了這個局面,那麼怎麼辦呢?

看到很多人告訴您,“直接說,不帶了!”

很顯然他們沒有考慮到您家的實際情況!

首先,您有兩個兒子,從您兩個孫子一起帶到大,可以看出您想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是大兒媳二胎要得早,您給帶完了,現在小兒媳二胎帶不動了!那麼從小兒媳的角度看,肯定覺得“吃虧”了!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您提了幾次帶不動了,二兒子一家只是說歇歇,還是讓您帶了。如果您按照多數人說法,直接不帶了,恐怕二兒子一家心裡不平衡!從此跟您心生罅隙!沒準把您之前所有功勞都一筆抹殺了,甚至您的養老都不管了!

那麼,怎麼解決問題呢?

我覺得,您如今已經陷進這個模式裡面了,就把一碗水端平到底吧!既然帶不動了,就出點錢吧!而且之前也要跟大兒子家把話講明!這樣才能維護好大家庭的關係!

最後,累成那樣,誰也不要怪,要怪就怪兒子多!您還守著老傳統不放!如果換成我,兩家誰也不帶!不能老了老了,還成了保姆了!當然每個人價值觀不同,可能您就享受帶孩子的兒孫之樂!


算個作者


你可以跟兒子媳婦商量帶不了,但是以後幾年裡媳婦不能工作就不要再說七說八了,我公婆就是七十多了,一開始也沒想讓他們帶,當然他們也跟我老公說帶不了,從待產到孩子一歲我都是在孃家帶,孃家也有我自己的房子,交通醫療也方便。所以我一個人也可以帶,只是讓我非常不高興的是我公公幾乎每年我回去那麼幾天都要說我帶孩子不行,照顧孩子粗心,因為孩子摔跤我不扶,大冬天我還每天給孩子洗澡,說我孩子這麼大了還吃奶粉,水果那麼貴等等,最不喜歡聽他說你現在不上班,就每天陪著他玩。要節約,說我老公一個人賺錢三個人花,我真的挺喜歡鄉下生活,也想讓孩子在農村生活。城裡活動範圍小。小夥伴也少,就是因為他各種囉嗦各種喜歡當家做主的風格,護擄子,讓我恨不得一年就那麼幾天都不想呆,生完孩子那年我出月子就過年了,他就給我老公打電話接我們回去北方過年,我考慮孩子太小就不打算回去,他竟然哭起來了,說我老公成了上門女婿,說別想霸佔他的孫子,說我老公是不是要跟他們斷絕關係。搞的我老公趕緊帶著我們回去給孩子上了農村戶口,他才滿意,本來打算年後我把孩子上我這裡的城鎮戶口的


雨婷205897615


一家兩個兒子,四個孫輩,應該是其樂融融,但看到這家的情況介紹,我藉此叨叨幾句,在不在理看後評論。

我說個題外話,丟開70歲的婆婆不談,兩個兒媳婦都不是婆婆生的,婆婆不好開口情有可原,可惜的是養了兩個不懂事的兒子,都有了自己的小家,他們的擔當是什麼?他們就沒有看到父母一天天的老去,他們幫你們帶小孩兒,那是情份,可沒有義務,作為兒子你們的責任是老要贍養,小要培養,自己的父母親,辛苦了一輩子,現在已實在帶不動孫子了,想開口,又怕得罪兒媳婦,怎麼辦?難道你們就沒看到眼裡嗎?你們就不怕左右的親戚鄰居說你們是白眼狼嗎?這裡真心的希望老人的兒子趕快調整好家庭的關係,別傷著老人的心,還他們一個溫馨的老年,你們的父母也就心滿意足了。 站傍的,拜託了。


用戶6437122708354遇


您這養兒也沒防了老,要學學我公公婆婆,剛五十歲就不願種地,也不工作,就給我們要錢花,要首飾,就老公一個兒子,孩子也不願幫我們帶,我們自己帶到七歲,老二出了月子他倆趕緊找事跟我吵架跑老家去了,倆人就在老家大街上依著光鮮的侃大天,您七十歲了還能幫兒子帶孩子,是因為您體諒兒女的幸苦,實在太累就跟孩子說說吧,確實歲數太大了!


邦的梅子


這些個年青人自己都該知道老年人已經是力不從心了,反正我家孩子才過了幾年,7歲了,老人也70多了,我一般主張幼兒園前自己全力以赴,即便是經濟差,也不差這兩年去掙錢了,幼兒園後,找一個靈活點的,能保自己生活的,哪怕是低收入的工作,過程是艱辛的我。哎!

孩又只有那麼幾個月大的,起碼的老人半夜起來弄孩子吃喝拉撒,最容易受涼寒感冒,更別說照顧孫子了。

這只是老年人(70多歲又有多少老年人,身體有好的呀?):帶孫子的基本條件都達不到的呀!何況是那麼小的娃,方方面面要面臨那麼的多。

把面臨以後出現的事實情況的直接說出來,累壞了老人身體,作子女的才更麻煩。

哎!70多了,這日子什麼時候是個頭呀!想問問這些個作子女的,你生孩子的時候,只為了給老人養你們兩代人嗎?自己的事,自己解決行不,我也是剛剛才過來的人,而且我也十分能體會你們和我的共同難處的呀!

自己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吧!


三妹歐耶


真是太心酸了,孩子也太不懂事了,我與老伴也70歲了,早幾年給女兒帶孩子,親家與我一樣差不多年紀,年輕時都下過鄉吃過苦的,女兒,女婿都是獨生子女,本來想叫他們再生個孩子,他們說兩家老人年紀都大了帶孩子也力不從心,請保姆他們也不放心,所以不打算再生了。現在兩家老人都能安心養老,外孫女每星期來我家幾天,去爺爺家幾天,我們都很輕鬆,我們都沒有傳宗接代之類的想法,女兒女婿也很開通,沒有能力就少生孩子,否則大家吃力,孩子也得不到良好的培育。

你為了與老伴能再安耽的多活幾年大膽的對他們說不,或有經濟上補給他們一些叫他們自已去管,人生苦短,70歲了己進入倒計時了,說實話今年不知道明年了,這事不必與兒媳講,應該對你兒子講!


Zomin008


我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告訴他們,我只帶自己的孩子,你們的孩子自己帶。等孩子大瞭如果需要我幫忙,我可以幫忙,但是帶孩子是他們自己的責任。不光是辛不辛苦 ,責不責任的問題,父母自己帶的孩子長大也好教養,否則親養的不夠長大會有更多問題。是自己的責任逃避不了,暫時僥倖逃避會有更大的麻煩在後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