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擺宴席,街坊也要隨份子參加,而有的地方則只收禮不待客,你怎麼看?

鄉野小張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風俗,這個地方都是這樣沒什麼好奇怪,要是人家不這樣,你這樣弄就有點奇怪了,在衡陽紅事,白事才擺酒,紅事結婚跟過大壽,一般比較親的全家都會來,朋友跟鄰居只能派個代表,其它添子,過小壽想擺酒也可以,不會請那麼多人只會請比較親的親戚,在衡陽擺酒要貼錢的。在湖北廣水擺酒就的多點結婚、添子、喬遷、小孩過10歲、過大壽然後就是白事,這邊左右鄰居不會來,但是是過了好幾代的一個姓的都會來,而且帶全家老少來參加,在這也擺酒多少會掙點




湘里人


這個真的事題主看見的不一樣,不過也有很多這樣的地方。就舉例說說小編老家吧,小編老家各種酒席都是不收份子錢的,只有婚禮鄉里鄉親才會給份子錢。有的還會退回去。像那些滿月酒,週歲宴,喬遷宴,80大壽什麼的都是不收份子錢的。比如做80大壽,親戚們會給壽星送一些象徵性的禮品。也有面線蛋(小編當地食物),或者買這煙花爆竹。紅包一般是很少收的!而鄉親們都是免費吃的,不過一家人一般只會去一個,還是男的去比較多。

再比如我們當地有錢人給去世的親人做法事,超度亡靈,(小編老家叫做功德)酒席就連這吃四五天,都是不收禮的。鄉親們過來幫忙,酒席靠勞他們的。

在我們當地,不管辦什麼酒席。主人家都是不賺錢的,不以辦酒席來賺錢的。婚禮酒席收了禮,其實虧的更多。因為婚禮酒席是最高的!一桌十個人。最低有給一百紅包的。我想不用我說大家都清楚吧!

題主說的那種情況,小編還是沒碰到的。我想有這樣的地方也不會太多!畢竟各個地方習俗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


吃貨鮮果小二


我是鄉村黑嫂,我來回答。

近些年,一些人抱怨隨份子太重了,有些人隨著隨著隨不起了。也的確是,現在隨份子的事兒特別多。比如婚喪嫁娶這些常見的就不說了,有些住新房了、孩子考上學了、買車了、父母過壽、孩子生日、老婆生日啥的,這都可以成為讓別人隨份子的理由。

那這個不待客的情況有沒有呢?真的太少見。黑嫂就農村隨份子的規矩說兩點,以供題主參考。

一、隨份子合理嗎

其實,這個問題根本就掰扯不清。因為隨份子這個事兒完全就是人情,而且是個有來回的人情。比如說今天他有事你隨了份子,那以後自己有事兒,他也會來隨份子,是一種金錢互相流通而增加感情的方法。

那有人會說,他家裡事多,我家裡事少,我吃虧。其實,一般情況下,家裡事多的就會選擇在隨份子時多隨一些,找回這個差補。但我們還是要說,就算不找差補,其實也是無所謂的,誰讓是朋友呢?朋友之間這點份子錢都算那麼清的話,那也不能算是真朋友吧?

那題主說的是街坊,又不是朋友。街坊之間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事不同而理同。

二、有沒有不待客的?這有道理嗎

我們這邊從來沒有什麼收了份子不待客的,因為是有事才會收別人的份子錢,比如說家裡孩子結婚了,人家來隨了份子錢,讓人家直接走嗎?家裡有事了,街坊來隨份子,隨完自己家親戚吃著飯,讓街坊看著嗎?這是不可能的事。

那也許會有地方沒有待客的風俗,其實這也無所謂,因為不待客是相對的,他不待客,等自己有事了也不待客,因為這就是風俗。

總結:隨份子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兒。各地的規矩不一樣,待客的方法也不一樣,誰也不能說自己這邊的規矩就一定是對的,這事兒沒有個一定對或錯。待客不待客,按照我們的傳統,我想大部分的地方都應該在收了份子錢後待客。

我是鄉村黑嫂,一個有態度的農村觀察者。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鄉村黑嫂


在農村擺宴席,除了白事外,婚嫁、喬遷、添丁、賀壽等都是喜宴。既然是喜宴,為了以示慶賀,不管是街坊鄰居還是遠親近戚的客人來了之後,都不會是兩個肩膀抬張嘴--白吃來的,多少都會隨禮以示友好,真誠的祝福。但是近年來,隨著農村物質生活和消費水平的提高,禮金也水漲船高,一些地方便出現鋪張浪費和攀比之風。這嚴重違背了擺喜宴慶祝的本質,礙礙了農村本身並不富裕家庭的經濟增長,於是有些地方組織便出臺了限制宴席數量和禁止隨禮的規定。


我的家鄉在擺宴席這方面做的非常好,一般大擺酒席只有婚嫁和新房喬遷,其它的像添丁,賀壽只有自己親戚參與,更沒有升學宴和少兒生日宴之說。客人賀禮也很隨意,主家也嚴格遵循來了都是客的待客之道。我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家二哥結婚,我爸媽都沒收禮,只是擺了幾桌酒席,邀請近鄰和親戚簡單慶賀了一下。後來,我問父親為什不收禮,父親說,我們家姊妹多,都收禮的話,街坊鄰居會笑話咱家有廉財,這種現象在現在已經很少見了。

至於一些地方在宴席上推行收禮不待客的做法,我想大概有以只收禮不待客來扼制宴席鋪張浪費和攀比之風的意思吧。

試想,農村現在一桌酒席少則五六百,多則上千元。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慣了大魚大肉,擺在眼前的滿滿一桌琳琅滿目的菜餚,有多少能吃一半的呢,而且有些方風俗不好,宴席一擺就是好幾天,這將是一筆巨大的花費,如果一些本身不富裕的家庭為了擺宴席可能會債臺高舉。這無疑給這些家庭以後的生活帶來的不是綿上添花,而是債臺高築,舉步唯艱。

此時,就需要地方組織出手了,他們的目的很簡單,過喜事,客人來了送禮金可以,但大吃大喝是沒有的。這樣做,主家也就不好意思收禮了。再說了,沒管客人飯,這禮也不能收啊,你一旦收禮不管飯,街坊鄰居就會在背後指著你的脊樑骨罵你呀,讓你在村裡永遠抬不起頭來做人。

不得不說,地方組織這一招確實很高,但是我始終覺得這種做法有些過了火,有些違背傳統的禮尚住來的待客之道,一般的百姓可能很難接受。我認為,在防止農村宴席鋪張浪費和攀比之風上不應該實行一蹴而就,一刀切的簡單粗暴方式,應該在遵循傳統習俗的基礎上,制定合情合理的規則,並加以宣傳和循序漸進的引導,才能使我的農村生活變得更加和諧。


鄖陽老五


這是那裡農村的風俗,這不胡扯嗎?農村辦酒席,並不是要賺幾個錢。就算開始賺了點,可人家辦酒席。還不得還回去,不就放了幾天而已。那麼辦酒席為什麼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遇到喜慶的事,值得慶祝一下。

什麼算喜慶的事,象結婚。嫁女,一輩子就那麼一回。也是人生中的大事,請親戚朋友來祝賀。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只隨禮。不辦酒席,喜慶什麼。人都不來,有什麼熱鬧。這不合情理。

二,平時大家都很忙,難得聚在一起。象打工朋友,有些幾年。甚至十幾年沒見面的,肯定也不少吧。借喜慶的日子,大家聚聚。聯絡聯絡感情,不然時間長了。誰還認識你。

不管那種酒席,目的都差不多。如果單純為了賺錢,真的想錯了。現在辦下來,根本賺不了幾個錢。

象你說的,只收禮。不辦酒席,目的是什麼。為了賺錢,還不如直接要就行了。還談辦什麼酒席,要得了第一回。二回還有人給,沒有一點道理。

人家辦酒席,百十桌。圖的熱鬧,圖的喜慶。你圖什麼,是冷清。還是安靜,照這樣下去。沒有互動,沒有往來。誰還知道有個你。

禮尚往來,聯絡感情。人之根本,誰也丟不起。雖然現在感情變淡了,至少還在。





仁哥鄉村紀實


這句話有些以偏概全了!我們這邊的農村從來都沒有這樣子的情況,最惡劣的情況是捨不得出錢菜品少了一兩個。但這樣子都被同村的親戚大小,街坊鄰居說的。如果你過分就有一首當地的童謠或者是俗語送給你,你的子孫在當地都沒有辦法抬頭做人。我們這邊的農村人生生世世在這一片土地上,大家都是非常的熟悉。而且做酒席要叫自己家族裡的人事先商量好了,你沒事可以跟他們商量少一兩個菜,但是少太多就沒有人理會了!再說我們這邊一般辦酒席都是用自己養的雞鴨豬,米也是自己種的,青菜也是自己種的,你說少也是不會少得太過火。

在這片土地上只要是人都會爭口氣,你沒有錢一輩子就那麼一兩回,有必要為了錢捨棄世世代代的感情嗎?大家都是街坊鄰居,你到別人家怎麼樣,現在你做酒席就怎麼樣。不然你對得起經常幫助自己的街坊鄰居嗎?再說我們這邊都很熟悉,沒有粥了,喊一聲隨便進到哪家都可以吃飽!傷了街坊鄰居的心,誰理你?又有誰幫你?曾經有一孩子生病了,村裡面幫助他們家,捐獻了十多萬。而我媽生病的時候需要輸血,村裡面有二十幾三十人去獻血!這就是鄉村情,農民有吵鬧,但是關鍵時刻大家一起上!所以題主說的情況在我們這邊真的不存在。甚至可以說在農村的酒席你感受到的就只有熱情和好客。在這片鄉村裡你可以盡情的吃喝。

如果有機會請大家到我們這邊的小鄉村感受一下農村的酒席!


沈竹溪ncc


不知你說的這個地方是哪個地方?據我所知,沒有這樣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推行了這樣一個制度,那就是“既不收禮,也不待客”!但你所說的意思是:可以收禮,但不能待客。這豈不是違背了“公平原則”?這種顯失公平的做法能推行下去嗎?

關於“收禮”與“待客”的事兒,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據老胡所知,在20多年前,我們這裡的農村就成立了一個“紅白事理事會”,負責村裡紅白喜事兒的管理工作,並制定了紅白喜事簡辦的章程。不過,這些章程基本上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紅白事理事會”也無疾而終。



農村推行的制度也好,制訂的章程也罷。大多都是“形式主義”,基本上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這些制度和章程不是法律,它不具備任何的約束力。況且,現在是尊重人權的時代,人們的言論和做法都很自由,僅靠地方上的土政策是難以做到有效管理的。


的確,現在的奢靡之風盛行。農村擺個宴席也大操大辦,給尚不富裕的農村家庭造成了沉重負擔,此風當煞。但是,要想煞住此風,僅靠地方上的土政策是不行的。這需要從觀念上引導農民朋友提高對奢靡之風的認識,從而使他們自覺地與奢靡之風做“決裂”才行。否則,這種奢靡之風是煞不住的。

當今,新的一代正在成長,正在從幼稚走向成熟。據老胡所知,新生代的年輕人對這種大擺筵席的現象已經深惡痛絕。他們根本不願意看到這種現象存在。所以當他們“當家做主”的時候,這種大擺筵席的風氣將會消退,奢靡之風將會隨風飄遠。



好啦!就說這麼多吧!總得說來,你所說的“只收禮,不待客”的顯失公平的現象老胡沒有看到。從情理上來講,也不應該存在。不過,也許你們那裡的人不在乎錢,可以做到只隨份子而不吃飯。這應該也算是一種時尚了。


老胡說三農


農村人家裡有紅白喜事,都是要擺酒席的,不但要請親戚朋友,還要宴請一個村子上的左鄰右舍,你請人家了,人家有事的時候自然會請你的,這是正常的禮尚往來。但像題主說的這種只收禮不待客的情況,我還沒有見過。下面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只收禮不待客。

一,不同的農村有不同的風俗,擺酒席隨份子是農村的人情往來,你給我隨,我就給你隨。他家收禮不待客,你有事的時候也只收禮不待客,大家都這樣,就形成了當地的風俗習慣,大家也都會認可。如果別人收了禮之後,大擺宴席款待賓客,而你卻只收禮不待客就會被人笑話。

二,現在農村有很多人都在外面打工,有的人在城裡安家落戶,他們在外地結婚生子,根本沒有回老家,只是電話通知老家的親戚朋友,老家的親戚朋友就通過微信紅包給他隨禮,他家收了禮也沒有款待親戚朋友,這樣的情況也屬於只收禮不待客。這種情況下的只收禮不待客,也會被親戚朋友說閒話的,小平覺得如果是在外地回不去,有事就不要通知老家人隨禮,人家既然隨禮了,你就要抽空回去宴請一下隨禮的人,一來別人不會笑話你,二來可以和親戚朋友聯絡聯絡感情。

農村結婚生子擺酒席,就是為了和大家一起慶祝一下,熱鬧熱鬧。只收禮不待客的還真不多,在小平的家鄉既然收禮了,都會款待客人的。


豫南小平






鄃城五芹


1.這個怎麼說呢,地方不同,風俗就不同,不能一貫爾應,我們老家,要看你是辦什麼樣的酒席,如果是結婚大家肯定是有賬本的是吧,就根據他來的錢,多上點就行了,這個我們老家都得喝酒就是圖熱鬧。

2.如果是生孩子就不一樣了,我們這邊是分遠近親戚關係的,還有就是左鄰右舍的,一個村的就不一樣了,親戚家不用說肯定是上錢多,喝酒,朋友關係好的喝酒,在就是村裡的我們這就是20塊錢,就是去捧個場看一下就走了,每家都一樣,像這樣的要在喝酒吃飯那就不行了,上100就都在那吃飯,你不去人家也會去請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