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對力勸劉禪投降的譙周,進行了怎樣的安置?其結局怎樣?

徐彬凱


公元263年8月,司馬昭下令出師滅蜀,魏軍分三路大軍,其中西路軍鄧艾出狄道偷渡陰平,出其不意的攻下涪城,後在綿竹擊敗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

面對魏軍壓境,當時的蜀漢朝廷內部出現三種聲音,一種是勸後主劉禪逃往南中,尋求機會絕地反擊,一種是投降東吳,繼續走聯吳抗曹的路線,第三種就是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本土大臣積極勸說劉禪投降魏國。

譙周自幼熟讀經史,是蜀漢著名儒士,名聲極高,尤其在益州本地大臣中頗具威望,因此譙周極力勸說劉禪投降自然得到朝中益州派大臣的積極附和與響應,加之譙周本就有能言善辯之才,他結合當時的形勢,所列投降之原由無不切中要害,句句命中劉禪脆弱的內心防線,最終迫使劉禪出城投降,蜀漢就此滅亡。

蜀漢滅亡後,司馬昭有感於譙周有保全國家之功,便封他為陽城亭侯,後來司馬昭徵召大批原蜀漢官員前往洛陽任職,目的顯而易見,就是為了分化益州內部力量,加強朝廷對蜀地的控制,而譙周便在朝廷的徵召名單中,畢竟他在益州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朝廷不允許這麼有影響力的名人留在益州,不過譙周到了漢中便因病不能前往。

公元266年,司馬炎篡位稱帝,建立晉朝,同年他再次徵召譙周前往洛陽,並多次催促當地官員遣送譙周,譙周不得已而帶病入洛陽,第二年譙周以體弱多病沒有功勞為由,請求朝廷收回自己的爵位與封地,並准許自己返回家鄉,但司馬炎不準,直到公元270年譙周因病去世,終年71歲。

由此可見,譙周雖然不能魂歸故土,落葉歸根,但作為降臣,他的結局也算是圓滿了,那麼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當年譙周為何要極力勸說劉禪投降呢?

說起譙周勸降這件事,就不得不提自劉備入西川后蜀漢內部的官員派系鬥爭了

劉備當年入主益州後因在益州本地根基尚淺,所以必須重用法正,黃權,李嚴等益州本地官員,以益州人治理益州,但此外,他還極力提拔隨自己入川的荊州派官員,以此來制衡益州派,防止益州派實力過大,這樣就能達到一種朝堂上的權力平衡。

如今想來,劉備這麼做本也無可厚非,權力制衡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但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死後,這種權力平衡就被打破了。先有法正早逝,黃權降魏,後有李嚴被貶,再加上諸葛亮大肆提拔荊州派如蔣琬,董允,費禕等人,使得劉備死後不久蜀漢朝堂幾乎為荊州派官員所掌控,而益州派官員則只能忍氣吞聲,長此下去,益州派官員當然會與朝廷離心離德,所以當魏軍兵臨城下後,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派便毫不猶豫的大放投降之厥詞。

他們的原則便是,益州不管是魏國的還是蜀漢的,最終還是益州人自己的,這個主子不重視,換個主子便是了。

然而作為當世大儒,譙周要保持體面的形象,他不能接受後人大罵自己是奸佞之臣,所以為了給世人一個良好的投降派形象,當日在朝堂上勸說劉禪投降時,他也是煞費苦心,苦口婆心的引經據典,試圖以理服人。關於譙周力主投降的幾點理由,《三國志》裡有詳細記載,這裡總結一下:

一,魏國強大,蜀漢和吳國弱小,如今蜀漢將亡,吳國也為期不遠了,選擇繼續抵抗和投降吳國都是沒用的。

二,大敵當前,滅亡在即,國內人心不穩,如果劉禪選擇南逃,恐國內生亂。

三,若可以不見刀兵而投降魏國,則可以獲得魏國的封賞,後半生衣食無憂。

四,益州南部乃蠻族地區,當年諸葛亮以武力強勢鎮壓,如今蜀國大勢已去,恐蠻族會趁機復叛,所以想要到那裡得到他們的支持以此來複國,恐有來無回。

五,即便能夠逃到南方,以魏國之實力必然窮追不捨,最終還是避免不了亡國之禍。

六,引用商紂王之兄微子投降周武王的故事來表達劉禪雖有德但大勢已去,只能順應天命。

不得不說,拋開一切因素,譙周所言還是有些道理的,然而他卻忘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面對國破家亡,任何支持投降的觀點都是違背道義的詭辯之詞,正如同當年汪精衛投靠日本人的所謂“曲線救國”一般。

譙周所說的每一句話表面上是在為劉禪找出路,實則是在為自己找出路,他的每一句投降之詞都違背了“忠君愛國”的儒家精神,處處以“利己”為準則,這樣的儒士難堪“大家”之名,惟“小人”耳!


鹹魚閒聊


譙周原本是蜀漢的官員,他是蜀漢大儒,不過他本人是因為反對姜維北伐,所以聞名於世。蜀漢在生死關頭,譙周勸降劉禪,為鄧艾兵不血刃奪取成都立下了大功。那麼司馬炎會如何對待譙周呢?

譙周在蜀地的名望較高,一直反對姜維北伐。

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譙周是不敢有怨言的,因為譙周佩服諸葛亮的為人。諸葛亮在前線病死以後,譙周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跑到前線奔喪的,隨後劉禪就禁止任何人前往前線奔喪,譙周跑得快,所以只有他一個人成功了,可見譙周對諸葛亮是百分百崇拜和尊敬的。

不過他的內心是反對北伐的,因為北伐使得蜀漢內部民不聊生,老百姓們都吃不起飯了,你還想著打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他的著名篇章《仇國論》裡就詳細敘述了當時蜀漢的情形。而他本人是蜀地大儒,對當地文人學子有重大影響,著名的史學家陳壽就是他的弟子,所以他的言論在當時堪稱一個派系。

譙周早有投降曹魏之意,鄧艾的到來只是敲門磚。

譙周作為蜀地本地人,在蜀漢中的地位其實並不高,可以說,蜀地本地的官員,在整個蜀漢政權中,就沒有一個是佔據主導地位的。劉禪時期,他做過最大的官也就是一個光祿大夫,聽起來不錯,其實是沒有什麼實權的。

當時真正掌權的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這一幫人,所以譙周心裡是憋屈的。與其在蜀漢這種小朝廷裡不受重視,譙周更希望能夠到曹魏這種大朝廷裡做官,至少沒有地域偏見。所以當鄧艾殺到成都城下的時候,譙周力勸劉禪投降。

當時姜維手裡還有八萬士兵,蜀漢零零散散還有十五萬人馬,只要成都能夠堅持,不會敗亡的那麼快。可惜譙周因為自己的私慾,將劉禪置於亡國之君的境地,實在是令人惋惜。

劉禪投降後,譙周拜將封侯。

劉禪出城投降以後,蜀漢宣佈正式滅亡。那邊還在奮戰的姜維也不得不投降鍾會,譙周是最大的受益人,他被司馬昭封為陽城亭侯,遷騎都尉。因為是在蜀地本地任職,所以譙周的權力一時間也達到了巔峰。

他本身就是蜀地人,又是儒學大家,而且手底下有一大幫簇擁的弟子,所以譙周拜將封侯以後,在蜀地有了相當高的地位和影響力。這是譙周所想要達到的目的,他顯然也已經做到了。利用出賣自己的皇帝劉禪,換來的地位和名望,譙周當真是一位小人。

不要看他讀書讀得多,這臉是一點也不要。還有人想要為他翻案,我覺得挺可笑,不為君王死守成都,反而勸告君王投降,這種投降派居然還有人為他搖旗吶喊,簡直就是當代漢奸。

司馬炎登基以後,不再容忍譙周在蜀地的影響力。

好運不長,司馬昭被劉禪給笑死了以後,司馬炎正式接替了他老爸的職位,成為了帝國的一把手。隨後他開始著手伐吳的事宜,不過這個時候他發現一個嚴重的問題,譙周這個人在蜀地的影響力似乎有些太大了吧?

這可不是一件好事,蜀人治蜀本來是司馬昭的策略,可是現在看來,這或許會導致蜀漢捲土重來的現象。再加上司馬炎瞧不起譙周賣主求榮的行為,所以特地將這位年近七十的大儒者調往洛陽任職,其實這是一種變相的懲罰。

譙周一輩子都呆在蜀地,在這裡根深蒂固,突然到了晚年換一個地方,這是他不願意的。不過他不去,就證明他有反心,結果他在前往洛陽後不久,便病死了,這也算是報應。

總結:譙周是蜀漢大儒,靠賣主求榮拜將封侯,只不過晚景淒涼。

  1. 譙周在蜀漢內部的名望很高,他是反對姜維北伐的主要力量,在蜀漢內部形成了一個反戰派。
  2. 譙周這樣的蜀人在蜀漢內部並沒有實權,所以他們都想著能夠投降曹魏,至少可以被公平對待,鄧艾的出現,其實就是敲門磚。
  3. 劉禪投降曹魏後,譙周被司馬昭拜將封侯,顯赫一時,在蜀地內部的地位達到了巔峰。
  4. 司馬炎上臺以後,看不慣譙周這種賣主求榮的人,再加上他在蜀地地位崇高,易生變數,所以就把他遷往洛陽,結果譙周無奈地病死了。

賣主求榮的人,永遠都不會有好下場,譙周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他生前能夠過一段安詳富足的日子,可是死後依舊被人罵了千年,正常人都不會給他翻案。


江湖小曉生


譙周這人是三國時期蜀漢學者、官員,著名的儒學大師和史學家,陳壽就是他徒弟。投降之後官至散騎常侍,封陽城亭侯。



但是感覺這貨就是個反覆無常的騙子,第一次,勸劉璋投降;第二次,勸劉備稱帝;第三次,建議諸葛亮不應該伐魏;第四次,勸劉禪趕緊投降。先勸劉璋投降,再勸劉禪投降,此君每次都從中漁利,加官進爵。



蜀漢地方割據形勢下,有雄關,有名將,有腹地,有盟友,完全可以繼續割據下去,可是譙周可能自以為投降是很明智的舉動,於是把主子賣了,換了新的進身之梯,卻沒料到他們的新主子短短三十幾年後就鬧八王之亂,之後更開始五胡亂華的時代。



戴老師講歷史


譙周,蜀漢本地的大儒,蜀漢的滅亡,他佔了很大功勞,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作為臣子,不但沒有極力抵抗,反而勸劉禪開城投降,讓很多在前線奮鬥的士兵前功盡棄。

譙周這個人學識還是很淵博的,有著眾多的弟子,陳壽就是他的弟子。作為一個本地士人,為什麼會打開國門迎來侵略者呢?

譙周雖然不反感劉備集團,但卻反對諸葛亮的北伐,蜀地人少地少,水利設施不完善,生產的那麼一點糧食還得供應給軍隊,百姓年年辛苦,卻沒有多少餘糧可吃。國家經濟也是停滯不前,根本支撐不起戰爭的消耗,諸葛亮在世時,還能靠他運籌,不至於矛盾變得非常突出,這方面,譙周還是很佩服諸葛亮的,他在世時,譙周也不敢說什麼。但姜維繼承諸葛亮的北伐後,姜維沒有諸葛亮的綜合能力,百姓吃飯都是問題了,那還有力量打仗。所以譙周發揮了他文人的憐憫之心,極力反對姜維的北伐,最終當鄧艾兵臨城下的時候,毫不猶豫的勸劉禪打開了城門。

對這麼一個功臣,司馬炎當然也封侯拜相了,譙周也得已善終,七十而終,也算個長壽的人了。




小曹食品科學


鄧艾和鍾會進攻蜀國,主要是鄧艾率大兵壓境(此時鐘會在劍閣與蜀將姜維對峙並僵持不下),擊敗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之後,逼近廣漢,並很快一舉攻破。蜀國都城岌岌可危。此時的蜀漢政權是戰是降舉棋不定。譙周為劉禪做出投降的決定,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景元四年(263年)十月,鄧艾大軍正駐紮雒縣,即將進攻成都。此時的成都已經國庫空虛,兵微將寡,人心惶惶,蜀漢政權也早已腐朽不堪,搖搖欲墜;只剩一萬多士氣低落,老弱病殘的武裝力量把守。


劉禪緊急召開軍事會議,問大家該怎麼辦。有的人說吳蜀是盟國,可以去投奔孫吳;也有人建議跑到蜀漢南邊七郡去。一時吵來吵去,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候,光祿大夫譙周站出來駁斥投奔東吳的人。

譙周說:

自古以來,沒有寄居在他人屋簷下的天子。我們現在投奔東吳,只能做東吳的臣子。根據政治鬥爭的規律,都是實力強的吞併實力弱的。而現在的形勢,魏國可以滅亡吳國,吳國不能滅亡魏國。以後魏國再去滅亡東吳,那咱們又得受一次侮辱。還不如現在就直接投降魏國算了;


說完又駁斥南逃的建議:

南逃不是不可以,但是應當及早做打算,現在可來不及了,現在我們大兵壓境,國難當頭,正當生死存亡之際,現在很難做到萬眾一心,難保那些小兵啊,小卒,小官啊,他們有別的想法。恐怕我們剛剛準備南逃的時候,他們就先鬧起來了,到時候還沒跑到南方,就已經完蛋了。

這時候,朝堂一片鴉雀之聲,大家都默不作聲。突然,有人問了一句:大夫說的不無道理,但現在鄧艾就兵臨城下,(擊破我們易如反掌,沒必要接受我們投降)要是他拒絕我們投降,那怎麼辦?譙周答道:不會的,現在還不是有東吳沒有臣服嘛,魏國為了給東吳做樣子,也不得不接受我們投降,接受之後,還不得不禮遇待之我們。如果陛下投降後,魏國不給陛下封疆裂土封侯封王,不善待我們,我譙周親自去魏國的洛陽,據理力爭。

說完後,大家都不說話了,也沒人能駁倒譙周的投降理論了。劉禪還在舉棋不定,有點想跑到南方去。譙周說,陛下不行啊,南邊是孟獲的地盤,那都是些蠻夷,本來對我們不服,是諸葛丞相鎮壓了他們,之後每年都向我們進貢交稅,他們很不高興。現在我們跑去,我們這些人都要吃喝拉撒,到時候又要加稅,會加重他們的負擔,到時候肯定會造反啊。去不得的。


劉禪聽完後下定決心,出城投降。

《三國志·譙周傳》

後主使群臣會議,計無所出。或以為蜀之與吳,本為和國,宜可奔吳;或以為南中七郡,惟周以為:“自古已來,無寄他國為天子者也,今若入吳,固當臣服。且政理不殊,則大能吞小,此數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則魏能並吳,吳不能並魏,明矣。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且若欲奔南,則當早為之計,然後可果;今大敵以近,禍敗將及,群小之心,無一可保,恐發足之日,其變不測,何至南之有乎!”群臣或難周曰:“今艾以不遠,恐不受降,如之何?”周曰:“方今東吳未賓,事勢不得不受之,受之之後,不得不禮。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請身詣京都,以古義爭之。”眾人無以易周之理。


蜀國投降後,因為譙周立勸後主投降,有“全國之功”,讓魏蜀兩國都免受了刀兵之苦,也讓老百姓有了休生養息的機會,於是被魏國封為陽城亭侯,遷騎都尉,散騎常侍。


7年後,譙周生病去世。享年71歲。


老賈先聲


三國這樣的亂世之中。出了很多英雄,有的人擁有無雙的計謀,有的人擁有絕世的武功,這樣一個時代,只要有才華就不會缺乏表現的機會。今天我們來說的是劉備旗下的謀士譙周,他對蜀國的君主一直是忠心耿耿的,但是說到蜀國後期走向覆滅的原因,譙周一定是一個不得不說的人物。當時他在朝堂上大肆宣傳投降的好處,讓不少朝臣驚恐,可是在大家的反對聲中,劉禪同意了譙周的說法。這位力勸君主投降的譙周被後主安置在哪裡?自己最後的結局又是什麼樣子呢?

都知道劉備手下的諸葛亮,沒錯諸葛亮的事蹟流傳至今,現在也是不少人的偶像,雖然在坊間的流傳中他的形象被神化了,可是他在歷史上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譙周的才華僅次於諸葛亮,在蜀國後期他提出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策,在諸葛先生去世之後,成為蜀國最具聲望的士大夫。譙周從小受家庭的薰陶,讀了不少書並且將書中的內容銘記於心,而且能夠學以致用,在生活上應用起來。如果按照父母的想法,他應該一路考取功名,在朝廷上尋一職位,一輩子勤勤懇懇。可是他不幸生於亂世之中,自己的未來和方向在何方沒有人知道;但他又是幸運的,他在這個時代尋得了一個好的君主,與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共同輔佐他登基。

諸葛先生與譙周配合為蜀國籠絡有才之人,並且幫助蜀國穩定根基,在劉備眼中這兩人的地位同樣重要,要不然不會讓他們二人共同輔佐後主。這二人一向配合地不錯,最大的分歧在於是否要出兵北伐。譙周分析了當下的局勢,認為這個時候出兵並不是最好的時機,應該讓國中百姓休養生息。可是諸葛亮卻認為自己時日不多,而現在後主年幼,怕辜負先帝的重託,所以堅定地要求出兵北伐,最終在北伐中去世。孔明去世蜀國上下一片悲痛,但其他國家卻認為這是好機會,虎視眈眈尋找良機,幸好又有譙周坐鎮才沒有大事發生。

這個國家是他們拼力建立起來的,可是劉禪卻整日對酒當歌,譙周不忍看著國家在他手裡覆滅,常常勸告劉禪要學習為君者的知識。雖然他後來有所轉變,但是蜀國國力已然不如當年,看不希望的譙周為了天下百姓,方才做出在朝廷上力勸投降的事情。這個決定對他來說也是痛苦的,但是為了大局考慮,這種做法才能避免更多的傷害,血流成河見多了並不想再將百姓置身於火海之中。

劉禪在仔細考慮之後,選擇聽取譙周的建議,於是司馬昭非常順利地拿下了蜀國,建立了自己的政權。他沒有忘記譙周在這其中的功勞,也明白譙周在當今天下的地位,所以授予其陽城亭侯,但是那個時候譙周年邁,在上任途中生了一場大病,而且還測算出司馬昭的死期。後來司馬炎認為此人能夠幫扶其治理天下,於是將他召來京城,升遷為散騎常侍,可惜當時譙周病得很嚴重,沒有幫上司馬炎,在70歲的時候駕鶴西去,當時整個國家都陷入了悲痛之中。

譙周做事總是能夠從大局考慮,力勸劉禪投降是叛國背君的行為,但是為了百姓他願意揹負這個罪名,而司馬家族也沒有為難這位忠臣,願意讓他繼續發光發熱,為民服務,有這樣的一個將天下和百姓放在心裡的能人,是國家和百姓的福氣。


木劍溫不勝


譙周是蜀漢大儒,在後世爭議猶大,褒貶不一,主要集中在勸後主劉禪投降的事上,王夫之直接把他與五代的馮道相比,認為危害極大,在其位不能助其君主,反勸君主投降,是小人之尤罪通於天。袁枚寫詩暗諷他老而不死以致誤國。但陳壽在三國志中,可能因為是譙周學生的緣故,言詞就顯得平和得多,避而不評論投降的事,只稱贊他的博學多才,見識淵深,也算是一種曲筆迴護。


譙周在傳統儒家的眼裡,所作所為應該與儒家名教相違背,但他的行為,放在三國特定歷史時期也有可以理解的地方,天下三分,作為蜀郡人,在維護蜀漢和當地民眾上左右搖擺,難以取捨,以致做事有時自相矛盾,就是這種複雜感情上的體現。(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諸葛亮逝世時,譙周在家得知,馬上趕赴定軍山拜祭,可見景仰之情。在劉禪耽於享樂時,有所勸諫。費禕死後,姜維與陳祗一內一外互為援應,熱衷北伐,譙周寫了《仇國論》與他們辯論。可看出此人論事不脫離現實的態度。


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後,又自告奮勇當使者到鄧艾軍中討價還價,為劉禪爭取到驃騎將軍之位,蜀漢降將各有封賞,孫盛因此憤憤不平的說“春秋之義,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況稱天子而可辱於人乎!周謂萬乘之君偷生苟免,亡禮希利,要冀微榮,惑矣”,斥責他貪生怕死。但此役後,譙周也沒有接受曹魏的官職,而以自己無功而歸家隱居。(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鄧艾鍾會姜維死於亂軍之後,蜀地大定,司馬昭聽說譙周的事,又得知他有弟子陳壽李密羅憲等,皆是一時俊傑,便徵辟他入朝,封他為陽城亭侯,譙周走到漢中便生重病,無法赴任。(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從史書記載看,譙周似乎是裝病,因中途他有個學生叫文立的從洛陽回蜀,看望他時,譙周不說話,只寫了兩句話“典午忽兮,月酉沒兮”,暗指司馬昭將死,時在酉月即八月,後來果然。從這裡也可以看出這個人不是傳統大儒作派。

司馬炎篡魏建晉,為招攬天下賢才,加緊徵辟譙周,譙周只得抱病前往洛陽,被拜為騎都尉,譙周認為自己無功無才,請求回到封地養老,司馬炎不允許,在洛陽三年後逝世。


南方鵬


小民眼裡的三國

對於帝王將相來說,古代的每一個王朝都充滿了輝煌,對於生在和平盛世的文人來說,亂世是讓他們感到嚮往的——比如亂世三國是英雄追夢,實現自己抱負的時代,手起刀落無數人頭落地,才能實現英雄的颯爽。


但是,對於小民來說,亂世堪比地獄。在亂世裡,能吃上一頓飯,能不被亂軍和流寇殺死,就是一種幸福了。

因此對於東漢末年、三國初年的百姓來說,沒有一個統治者是好人,畢竟,天下的烏鴉一般黑,好人是成不了霸業的,只有殺人如麻,才能在亂世中建立功勳。

大漢帝國在巴蜀

曹丕篡漢以後,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名,在巴蜀延續了大漢朝廷。只不過,因為這個朝廷最終還是被曹魏覆滅,因此史官為了討好曹魏,於是將劉備的政權稱之為“蜀”,藉此表明劉備的政權欺世盜名。

對於蜀漢統治者和忠於漢室的儒生來說,蜀漢朝廷象徵正統、天命,但對於具體出錢的巴蜀士族和需要接受徭役、兵役的巴蜀百姓來說,蜀漢是一部壓榨自己的機器。因此,對於蜀漢連年發動的戰爭,蜀漢社會上下,都有厭惡心理。

這種厭惡心理,因為蜀漢主戰派的常年壓制,而沒有參與到蜀漢政權的決策中,直到蜀漢末年,鄧艾大軍來到成都城外,事情發生了轉變。


蜀漢大臣、本地士族代表譙周,目睹了蜀地幾十年來的變化——劉備來到巴蜀之前,巴蜀百姓尚能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但是當戰爭狂劉備集團霸佔蜀地以後,巴蜀被劉備集團綁架在了戰車上——不論是對東吳的討伐,還是對曹魏的進攻,無數巴蜀農家子弟血灑沙場,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家破人亡,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滿足劉備父子的野心和妄念。

因此蜀漢本土士族渴望早日結束這次為劉家人謀福利的戰爭,鄧艾的到來,為蜀漢本地士族提供了口實,於是,譙周力勸蜀漢皇帝劉禪投降。

對於這種“大場面”,劉禪沒有處理經驗,最終,在譙周的勸說下,劉禪宣佈投降,蜀漢至此滅亡。

譙周的結局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深知譙周在巴蜀的社會影響力。而巴蜀由於特殊地理位置,是極不利於中原王朝管理的,加之蜀漢滅亡不久,殘餘勢力還在,倘若譙周勾結蜀漢殘餘勢力,或許又會給西晉帶來麻煩。

於是,司馬炎藉故將譙周調到洛陽,抵達洛陽不久,譙周即病逝。

當代人譴責譙周賣主求榮,出賣了劉禪,但是,有誰想過,譙周的主張及早結束了戰爭,讓蜀地百姓儘量減少了因為戰爭帶來的傷亡——我們要知道,曹魏集團和蜀漢的鬥爭,本質上是兩大地主頭子之間的火併,而非兩個民族的廝殺,這種戰爭中,交戰雙方都是非正義的一方,因此,尋常百姓沒必要為地主頭子的利益爭奪去賣命,在這種戰爭中當逃兵都是光榮的。

藤樹先生


首先很高興受邀回答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加我關注,一起談古論今

我是愛吃炸醬麵的獨愛炸醬麵,我來回答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之中第一個被滅國的就是地處益州的蜀國。

景耀六年(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其中鄧艾偷渡陰平,兵臨長安。劉禪因聽信黃皓的讒言,相信司馬昭不會伐蜀,因此並沒有做準備。一時間洛陽百姓扶老攜幼,各自逃命。時任光祿大夫的譙周,力勸劉禪投降,保境安民,最終劉禪聽從了譙周的意見投降了,蜀漢就此滅亡。


鄧 艾偷渡陰平,並在綿竹地區斬殺諸葛瞻父子,威聲大震,兵臨城下,劉禪心中大亂,官員們主降派居多,也有勸說劉禪放棄成都,投奔南中七郡的,想借助蠻兵,再次殺回成都的。 然而光祿大夫譙周卻不建議投奔南中,他認為南蠻反覆無常,況且平時蜀漢也沒有給他們什麼恩惠,因此投奔他們很有可能招致大禍。更有人勸說求救於東吳,吳蜀畢竟有聯盟關係,成都有危機,兔死狗烹,因此可以投奔東吳。 然而譙周再次勸劉禪,有誰曾見過沒有領土的國君,如果投奔東吳,必寄人籬下,不得翻身。譙周又接著說,魏能夠滅掉吳國,而吳國卻沒有能力吞併魏國。將來形式發生變化,吳國會被魏國吞併,到那時我們再向魏國稱臣,這是受到了兩次屈辱,我們必受魏國鄙夷。不如現在就投靠魏國,魏必然會為陛下(劉禪)裂土封侯,上可以守住宗廟,下可以保境安民,這是兩全其美之策。


那麼譙周如此積極勸建劉禪投降真的像他自己說的這些原因嗎?在本人看來並非如此。


劉備建立蜀國,離不開手下文臣武將得支持,其中最大的三股勢力,分別是最早跟隨劉備征戰天下的親信勢力,如關羽、張飛等,但到了蜀漢後期這些人都已經不在了,而其後代都以荊州勢力馬首是瞻;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勢力在蜀漢政權中佔據高位,但荊州勢力猶如無根浮萍一般斷了根,家鄉被敵人佔據,所以諸葛亮多次北伐,諸葛亮死後姜維又多次北伐都是希望打回家鄉,佔據更多的地盤發展勢力;益州本土勢力佔據地利之便,觸角延伸至蜀漢全國,但確無一人進入蜀漢得政治高層。


譙周始終反對北伐,並著有《仇國論》,系統分析了不同國家在不同情況下的發展方式,指出了窮兵黷武的問題。

譙周在蜀國上升無望,早有投靠曹魏之心,正好藉著這次鄧艾圍城之際,苦勸劉禪投降,並最終成功。

譙周因成功勸說劉禪投降,被司馬昭認為是能保全國家的人,因此任命譙周為騎督尉,散騎常侍,並封陽城亭侯。譙周本是益州人,現在封地又在此地,自然混的風生水起,達到他的人生巔峰。

司馬炎繼位後,想要伐吳,突然發現譙周在四川有做大的趨勢,於是調譙周到洛陽為官,譙周不想離開故土又怕被司馬炎以叛亂罪治罪,最後只得前往洛陽,到達漢中時,突然生病,不能前進。司馬炎再次催促焦周,帶病前往洛陽就職。267年,譙周重兵臥床不起,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功勞,請求迴歸故里,司馬炎並未允許。270年冬,譙周因病去世,客死異鄉。譙周一生寫了很多著作,但後來都相繼失散,流傳下來的寥寥無幾。

很多人都說蜀漢滅亡的原因有四點:一,劉禪昏庸;二,黃浩弄權;三,陳祗亂政;四,譙周誤國。本人覺得說的很有道理。


獨愛炸醬麵


提到三國之一的蜀國是如何滅亡的?估計很多人對力勸後主劉禪投降的大儒譙周一定看不上眼,他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在朝廷廷議中力排眾議,對劉禪和眾大臣大談投降的好處,劉禪最終被起說動,做出了投降的決定。那麼,譙周這麼處心積慮地勸諫劉禪投降,他自己在投降司馬氏後,獲得了什麼樣的待遇呢?司馬昭父子對他進行了怎樣的安置呢?他最後的結局又怎麼樣呢?

出身書香之家,漸成益州大儒:

譙周在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1年)出生於著名的書香之家,他自幼飽讀經書,學問越來越大,並且通曉天文,在蜀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劉備入川,在稱帝之前,譙周夜觀天象說有祥瑞,於是他和諸葛亮、許靖等人力勸劉備稱帝。到了建興年間,劉禪任命諸葛亮為丞相,同時兼領益州牧,諸葛亮為了籠絡益州本地人才,便任命譙周擔任勸學從事,負責益州的學政事務。諸葛亮去世後,譙周又升任為典學從事,成為益州大儒。

始終反對北伐:

譙周和諸葛亮的關係很有趣,他們雖然都是蜀國大臣,卻分屬不同集團的代表人物,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他們在益州屬於反客為主。譙周則是益州集團的代表人物之一,屬於益州本地的坐地戶。劉備和劉禪在益州能夠稱帝,自然是得到了益州集團和荊州集團,乃至東州集團的共同支持,但是他們之間的矛盾紛爭卻始終沒有調和好,甚至到劉備去世時,也沒有處理好內部的這些矛盾。

但譙周和諸葛亮關於北伐問題的爭議,並不僅只是因為利益集團的矛盾,更多的是對國家發展理念認識的不同。諸葛亮認為武力征戰有利於穩定蜀國局勢,並有可能擴大蜀國的實力。譙周則認為蜀國應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待國力強盛了自然就會征服敵人。所以,譙周是蜀國最堅定的反對北伐的大臣之一,從諸葛亮到姜維,他始終都是積極的反對者。

悼念諸葛亮,勸諫後主:

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不幸在五丈原病逝的消息傳到成都後,後主劉禪嚴令禁止任何人到前方為諸葛亮奔喪,譙周當時正在家中,聽聞諸葛亮逝世的消息,沒等聽到劉禪禁止奔喪的命令,便立即起身赴軍中為諸葛亮奔喪,待其到達時,才聽到劉禪的禁令。由此可見,譙周雖反對諸葛亮北伐,卻對諸葛亮為官為人的品質很尊敬。這一年,蔣琬升任益州刺史,譙周也得到提拔。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劉禪冊立兒子劉璿為太子,特意將譙周調任太子府為官,成為皇室家令。因為與劉禪接觸增多,他對劉禪經常外出遊玩,沉醉於聲色的行為很看不慣,於是他上疏給劉禪,勸他尊奉先帝劉備的作風,減少享樂行為。劉禪對譙周比較看重,對他的勸諫也比較認同,所以反而提拔他為中散大夫,並且仍然令其教導太子。

反對陳祗和姜維伐魏:

延熙年間,譙周認為尚書令陳祗和大將軍姜維常年出兵伐魏,導致蜀國國力下降,百姓生活越來越困難,所以他在朝堂上與陳祗展開激烈的辯論,陳祗對他意見並不贊同,仍堅持支持姜維北伐。譙周無奈退朝後,書寫了一篇著名的《仇國論》,系統分析了不同國家在不同情況下的發展方式,指出了窮兵黷武的問題。雖然一般觀點認為這篇文章體現了益州集團對外來的荊州集團的反抗,也遭到歷代正統儒學家的強烈批判,認為這篇文章就是在為投降主義張目,缺乏氣節。但結合當時蜀國的實際來說,譙周反對頻繁北伐的意見並不是錯誤的,是有利於蜀國發展的。

可惜,譙周的《仇國論》並沒有擋住姜維北伐的行動,但譙周也並未因此受到什麼處罰,反而官升一級,被劉禪封為光祿大夫。由此可見,劉禪及朝中的很多大臣對譙周的意見可能是比較贊同的,這導致益州本土集團勢力對蜀漢統治的反抗越來越激烈。譙周成為光祿大夫後,更是成為了意見領袖,吸引很多學者紛紛上門向其請教,譙周則總是引經據典為其解答。

力主投降,算準司馬昭死期: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鄧艾率兵偷襲成都,譙周極力勸諫劉禪向鄧艾投降,劉禪經過權衡後竟真的聽了譙周等人的建議,決定向鄧艾投降。後來,司馬昭認為譙周成功勸諫劉禪投降,立下了保全國家的大功,所以封其為陽城亭侯,並令其到洛陽來任職,但譙周的車馬到了漢中時,卻因生病耽誤了行程。期間,巴郡的文立正好路過漢中,聽說老師譙周病了,便來看望,譙周當時已病得說話困難,便顫抖著寫下了“典午忽兮,月酉沒兮”八個字,據高人分析,典午是指司馬,月酉是指八月的意思,綜合起來這八個字的意思就是司馬到八月就沒了,果然沒過多少日子,到了八月司馬昭就真的病逝了。

官至西晉散騎常侍,算出自己死期:

鹹熙二年(公元265年),司馬炎稱帝,下詔催促譙周到洛陽,譙周只得帶病前往,到了270年,譙周被封為散騎常侍,但不久後就病逝了。說到譙周的死還有一件有趣的故事,據譙周的弟子陳壽記載,泰始五年(公元269年),陳壽在辭官回鄉前去看望譙周,二人閒聊期間,譙周對陳壽說:“孔子七十二去世,劉向、揚雄七十一去世,我現已年過七十,命將不久矣,今後恐怕不會再見到你了。”果然到了第二年,譙周便去世了。陳壽聽說譙周去世後,想到他和自己的談話,猜測譙周可能是以方術預測到自己的壽命,所以他借孔子等人的壽命做鋪墊,為的是告訴陳壽自己命不久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