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是一種極盡輔陳的文學表現形式,您對漢賦有怎樣的理解和評價?

月盈紅袖


漢賦是流行於漢代的一種文學體裁,在表現形式上吸取荀子《賦篇》的體制和《楚辭》詞藻的華麗的特點,講究鋪排描摹、誇張渲染,遣詞造句繁複堆砌,有詩歌和散文的雙重特點。

漢賦具體有大賦和小賦之分,大賦如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的《甘泉賦》《羽獵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名篇,小賦有漢武帝劉徹的《李夫人賦》、東方朔的《答客難》、王褒的《洞簫賦》、張衡的《歸田賦》等。

作為一種文學表現形式也即文體,賦起源於戰國時代,盛行於兩漢,直到魏晉南北朝時仍然流行,至今,賦仍舊有大量的現實創作,甚或成立有專門的辭賦協會,說明賦作為一種講究文采的文體,流傳千年依舊擁有自己的創作群體。

自漢以後,歷代名家也有賦體文章屢現且有名篇,諸如三國曹魏時曹植的《洛神賦》、唐王勃的《春思賦》、宋代歐陽修的《秋聲賦》、范仲淹的《水車賦》等等。

但是,對於漢賦的態度和認識,歷史以來的分歧很大,有的推崇備至,有的全盤否定,推崇者對其半詩半文講究文采和韻律的特點痴迷不已,否定者對其誇張鋪張而詞藻華麗的特點反感之至。

無論怎樣,作為一種文體形式,既然存在並且在兩漢時代受到官方和民間的一致喜愛,說明它曾經在歷史上的存在價值和地位,這個不容否認也否定不了。

《文心雕龍·詮賦》曰“賦自《詩》出,分歧異派。寫物圖貌,蔚似雕畫。抑滯必揚,言庸無隘。風歸麗則,辭剪稊稗。”

今千年後回望而閱,然也!








小刺蝟的吉他聲


很抱歉,我沒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

我只是感覺賦很適用於抒發強烈情感,如果真正感情充沛磅礴、對人生、世界有很多話要說,採用賦的形式可使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

也因為感情磅礴,賦也特別適合於朗誦。

但賦也容易流於堆砌詞藻、鋪排句式。

寫得好的大氣磅礴內容豐富,寫得不好的堆砌雕琢內容空洞。

總之,格局小、見識淺、生活積累貧乏、缺乏語言天賦和磨礪的人是很難把握賦的寫作的。

另外,賦似乎很有生命力,因為它除了能夠用於抒發情感用於縱論天下、人生,也適宜於鋪敘歷史、歌頌功德。

現在敝鄉好些學校門口都鐫刻著歌詠該校的賦。

如《XX二小賦》、《XX初中賦》。

我學習和工作過的學校也曾有同學和領導叫我寫,但我實在不會寫賦,而且身體狀況也不允許,沒那麼多精力去查資料,就推薦了別人。

最對不起將我培養成學霸的母校,我的校長和老師們是那麼優秀,我的母校是那麼有名!

(打鐘臺下是我的教室)

(遠看我的教室)

(打鐘臺一角,我曾經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在上面讀完了《大學春秋》)

(現在修了教學樓,我的教室和打鐘臺都已消失)


大悔憶智冰


在形式上,它介於詩文之間。既有詩的韻味,還有文的句式。可以說是一種半詩半文的載體。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意思為,賦就是鋪排華美的詞句,以描繪事物,抒情寫志。

以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兩篇大賦為最。皆規模宏大,氣勢磅礴,鏤金錯彩,華麗非凡。寫宮殿嵯峨壯麗,苑囿集異獸珍禽,更兼琪花瑤草,掩映於秀木高林。再渲染天子射獵之非凡技藝,歡慶歌舞之熱烈恢宏,粉黛三千,嬌娥如雲…等等,極盡鋪陳描述,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歌功頌德,粉飾昇平。故揚雄到了晚年,也覺得這種賦“麗以淫”,於是“輟不復為”了。

所以本人覺得這種賦過於堆砌詞藻,為文造情,有過分造作之嫌。所以到後來,賦便由“體物”轉為“寫志”。由歌功頌德,誇富逞強,堆砌辭藻,轉為直抒胸臆。語言質樸清新,感情真摯,內容豐富。抨擊社會黑暗,痛恨壓抑人材。抒寫家國懷思,佳作迭出,成為不朽之篇章。

例如王粲的《登樓賦》,趙壹的《刺世嫉邪賦》,張衡的《歸田賦》,那: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等句,清新極了。直到今天依然歷久彌新,傳唱不衰。像一顆熣璨的明珠,永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楊志勇68


漢賦是兩漢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樣式。形式上以鋪張揚厲、排列辭藻為能事,帶有明顯的騷體特徵,文體多由楚辭演變而來。早期漢賦多關心時政,對國家命運尤為關注,告誡執政者以亡秦為鑑,希望施行仁政。如賈誼的《過秦論》,有“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勸政,有“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方之心”的極盡鋪敘排比。讀起來文采飛揚,氣勢磅礴而酣暢。漢賦中期,漢賦體制以宏偉的大賦為主,內容多以帝王狩獵之樂,宮苑建築之精,山川綠林之美為主。手法較為誇張、虛構,對客觀事物有精細的描繪,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但思想內容少了早期漢賦濃烈的思想情感和社會責任,流於歌功頌德、淫於物質享受。如司馬相如《上林賦》。漢賦後期,一改中期大賦形式,以小賦為主,手法也多為託物言志,表現個人的情感和胸懷。如禰衡的《鸚鵡賦》。漢賦的發展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從開國建制,到繁榮昌盛,再到國運衰微,文人們都表達了與國相隨的情感,推動和促進了文學的發展。


把自己養好


中國漢代文體。作為文體名稱,它淵源於荀子的《賦》;作為哲學思想與文學體制,它直接受到黃老思想、屈宋楚辭和戰國恣肆之風的極大影響。由於漢帝國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為漢賦的新興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統治者對賦的喜愛和提倡,使文人士大夫爭相以寫賦為能事,漢賦遂成為漢代400年間文人創作的主要文學樣式。漢賦注重的是其“述客主以首引”這種“本於莊、列寓言”的虛擬,以及於鋪陳敘事中對神祗鬼物的暗喻。漢賦的虛構集中表現為:散體大賦習慣於鋪陳敘事中暗喻神祗鬼物; 騷體賦習慣於體物抒懷中追慕人神同遊的超脫;某些漢賦直接以祭神和頌神為主題內容;個別漢賦甚至直接涉及人鬼交通的文化題材。漢賦表現出一種體物寫實與神話想象相結合的審美取向。這種神話與現實交錯並舉的手法, 確實產生了“窮山海之瑰富,盡人神之壯麗” 的藝術效果。


沈德春


漢賦是華麗文藻的堆砌,很多無實際意義。本來三言兩語能說明的事卻偏要成篇累牘的鋪墊,文過飾非,害人害已。也可能是時代產物。


嚴汝祥


漢代流行的文學體裁。從《楚辭》發展而來,並吸取了 荀子 《賦篇》的體制和縱橫家的鋪張手法。有小賦和大賦兩種。小賦多為抒情作品。大賦多寫宮觀園苑之盛和帝王窮奢極侈的生活,綺靡富麗,為當時統治者所喜愛。


小謙文學


太過於濃墨重彩啦!甜得膩死人哩!還像是毛血旺的火鍋子裡放的辣油兒忒多啦!吃著辣嘴又上火!難受死人喲![捂臉]


燕銜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