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為何能得天下?

用戶8077476868598


司馬懿能夠在三國中脫穎而出,成為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其個人的政治謀略,軍事水平自然是不必多說;不過憑一己之力,或者一個家族的力量就能夠終結一個亂世也是不現實的。

其實,我認為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帶領家族成為曹魏政權的實際統治者,並最終司馬代曹建立晉朝,有兩個人是‘功不可沒’的。一個是曹魏的建立者曹丕,另一個就是蜀漢丞相諸葛亮。

曹丕作為曹魏的建立者,在建立新政權的同時也創立了新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曹丕設立九品中正制,就是為了緩和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對曹丕代漢稱帝的支持,河內司馬氏作為漢魏時期的地方大族,地位迅速攀升,司馬懿也在曹丕主政時期內得到重用。同時,司馬懿也在當國時期,通過完善九品中正制來籠絡其他世家大族換取對司馬家族的支持。(司馬懿在曹芳在位時,將九品中正制細化,於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別。讓這種制度演變成只從名門望族中選拔官吏)。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司馬懿被譽為一生之敵,不過在《三國志》中,諸葛亮五次北伐,只有第四次和第五次北伐才和司馬懿真正的交手,但是就是因為諸葛亮不斷的北伐令曹魏統治者升任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後來曹真病逝,只能靠司馬懿一人阻止蜀漢北伐,司馬懿藉此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到了曹芳繼位時,司馬懿可以說已經成為某種意義上的‘董卓’!

所以說,司馬懿能夠奪得天下主要是兩點,一是得到了當時世家大族的支持,二是擁有一定的軍事實力。





細說中國歷史


導語:

曹操努力了一輩子,打下了曹魏的江山。可是隻傳了三代人,就被司馬家給奪取了權力。為什麼司馬懿能夠在年紀那麼大的情況下,奪取權力呢?

除了自身的努力,其實客觀原因也有很多。司馬懿的成功是時局和自我能力結合後,所造就的結果。

01司馬懿多次手握軍權 ,在軍中有極高威望。

司馬懿曾經取代楊修,成為曹操的秘書。楊修的聰明才智,我們都清楚。所以司馬懿壓根就不比楊修差,甚至比楊修還要聰明。

在曹操身邊實習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從曹操身上學習了大量軍事指揮的知識,可以說曹操就是他最好的老師。

曹操去世以後,曹丕建立了曹魏王朝。此刻的司馬懿完全得到了曹丕的重用,當然司馬懿此刻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帶兵打仗,而是留守後方。

在曹丕看來,曹參雖然能征善戰,卻少不了蕭何在後方的支持。所以曹丕把司馬懿當成了自己的蕭何。

  1. 曹丕發動兩次伐吳之戰的時候,司馬懿都是負責留守許昌,為曹丕主持朝中大局,並且為曹丕解決後援糧草的問題。
    所以司馬懿相當於曹丕的荀彧、蕭何,是個不可或缺的人物。
  2. 等到魏明帝曹叡登基以後,司馬懿作為輔政大臣之一,帶兵擊敗了孫權和諸葛瑾,並且斬殺了張霸,從而威震天下,被魏明帝封為驃騎將軍。
  3.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上庸地區的孟達表示要投降,如果孟達真的投降諸葛亮,那麼關中之地,曹叡可就不要想了。

所以說這個時候,司馬懿足足趕了八天路,到了上庸城,就斬殺了孟達。平定了這一場災禍,從此司馬懿在軍中的威望逐漸提高。

此後司馬懿成為了對抗諸葛亮的主力,諸葛亮多次北伐,都被司馬懿給擋住了。他的存在有效地遏制了諸葛亮北伐的進程。

初,達與亮書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及兵到,達又告亮曰“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達於城外為木柵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柵,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達甥鄧賢、將李輔等開門出降。斬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晉書》

所以司馬懿在這段時間,培養了一大批雍涼猛將,他們對司馬懿的感情十分深厚,這為後來司馬懿政變奪權,建立了軍事基礎,至少邊疆地區的大將們,是百分之百忠於司馬懿的。

02司馬懿能夠蟄伏多年,躲過了曹家三代英主的懷疑。

司馬懿最早是不打算做官的,曹操唯才是舉的政策,侮辱了他們這些所謂的士族人員,所以他們以歸隱作為一種無聲的抵抗。

魏國既建,遷太子中庶子。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與陳群、吳質、朱鑠號曰四友。遷為軍司馬,言於魏武曰“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魏武納之,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帝又言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並不可居邊。魏武不之察。---《晉書》

不過曹操知道司馬懿有才,不管用什麼辦法,都會把司馬懿給弄出來。只要你有才華,那麼就可以到他那兒做官,這是曹操用人的標準。

司馬懿成為曹操的秘書以後,行事非常低調,不該說的話,從來不會多說一句。所以曹操對司馬懿還是比較放心的,而且司馬懿已經徹底放棄了漢朝,表現得完全忠於曹操,甚至順著孫權的意思,鼓勵曹操稱帝。

這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曹操並沒有對司馬懿採取什麼極端的做法。司馬懿此刻一直輔佐太子曹丕,所以緊接著又成了曹丕的好友。

  • 在曹丕登基以後,司馬懿獻出了一系列的計策,但是他依舊比較低調,不願意跟別人爭奪功勳,更不願意主動要求權力。
  • 所以儘管曹丕認為司馬懿是有雄心之人,卻也沒有想到他會篡位,所以曹丕臨死之前,依舊讓司馬懿輔政,可見司馬懿再次躲過了一劫。
  • 曹叡上臺以後,前期基本上依靠司馬懿幫助他對付東吳和蜀漢,所以曹叡對司馬懿也很信任。不過伴隨著軍權越來越大,司馬懿的權勢也逐漸提高,這引起了曹叡的不滿。

所以曹叡多次拿走了司馬懿的兵權,可是每次出了問題,曹叡還是要找司馬懿來幫忙。似乎整個曹魏只有司馬懿會打仗,且能夠放心地交付軍權。

這麼一來二去,曹叡漸漸也放鬆了對司馬懿的懷疑態度。畢竟司馬懿為曹魏立下了那麼多戰功,又是三朝老臣,如果廢了他,豈不是寒了天下人的心?就這樣司馬懿躲過了曹家三代人的懷疑。

03曹家宗室明爭暗鬥,給了司馬懿鑽空子的機會。

曹操的兒子實在是太多,其中嫡出的幾個就開始爭權奪利。尤其是當時的曹丕和曹植兄弟倆,鬥得不可開交。曹植有一幫親信,為此曹丕自然也要有一幫人輔佐,司馬懿便是其中之一。

此後曹丕又和鄢陵侯曹彰鬥法,最終逼迫曹彰交出軍權來。曹丕的兒子曹叡當政時期,曹家還沒有什麼內亂。

  1. 不過曹叡去世之前,他從眾多大臣之中,選拔了兩個輔政大臣,一個是司馬懿,還有一個就是大將軍曹真的兒子曹爽。
  2. 曹爽年輕有為,又是曹真的兒子,所以成了輔政的主力軍。他上臺以後,起初對司馬懿還算比較恭敬,可是時間長了以後,曹爽就開始怠慢所有人,包括小皇帝曹芳。
  3. 他甚至認為曹芳就是一個傀儡,這國家的大權始終應該掌握在他曹爽手裡。所以說皇帝和曹爽之間的矛盾再次彰顯了出來。

所以說曹家的內鬥是很少有間斷的時候的,一旦他們內部鬥爭起來,那麼得利的當然是外人。所以說司馬懿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奪取了曹魏的大權。

遂免爽兄弟,以侯還第。初,張當私以所擇才人張、何等與爽。疑其有奸,收當治罪。當陳爽與晏等陰謀反逆,並先習兵,須三月中欲發,於是收晏等下獄。會公卿朝臣廷議,以為“春秋之義,‘君親無將,將而必誅’。爽以支屬,世蒙殊寵,親受先帝握手遺詔,託以天下,而包藏禍心,蔑棄顧命,乃與晏、颺及當等謀圖神器,範黨同罪人,皆為大逆不道”。於是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三國志》

司馬懿奪權以後,殺掉了曹爽和若干曹家宗室,徹底掌控了整個曹魏王朝,這才去世,享年73歲。此後他的兒子司馬昭和司馬師繼續把持朝政,等到孫子司馬炎上臺以後,篡位登基,建立了西晉王朝。

總結:再厲害的對手,也比不上不團結的隊友。

曹魏是曹操打下的天下,那個時候不管是曹家宗室還是夏侯家,全部都非常團結。他們始終圍繞著曹操轉,所以曹操才能夠創立那麼大的功業。

曹丕時期就出現了曹家子孫內鬥的情況,所以曹魏集團在這段時間一直沒有任何發展,能夠維持下來就很不容易了。

等到曹叡去世以後,曹家的內鬥就更加頻繁了,所以說不是司馬懿非要強行奪取曹家的天下,而是曹家人自己不爭氣,拱手把天下給讓出來了。

這讓我想起了多爾袞和豪格爭奪皇位的事情,這兩個人最終為了滿清的基業,索性一個都不做皇帝了,而是讓順治登基稱帝,這才有了滿清兩百多年的基業。

《三國志》

《晉書》


江湖小曉生


司馬懿之所以奪取曹氏政權我認為是多方面的原因,從司馬懿角度來看,司馬懿為人低調謹慎,免去多次殺身之禍,從曹氏方面看,曹氏治國政策出現問題,讓司馬懿鑽了空子,從而使司馬懿發展壯大

司馬懿性格謹慎低調,避免了多次殺身之禍

魏國奠基人曹操 雖然不拘一格用人才,但是曹操生性多疑,凡是在曹操面前出風頭,或者能揣摩曹操心意的大臣大多無一倖免,曹操會找各種理由將其殺害,比如楊秀,楊修憑藉曹操對其才華賞識而恃才放曠,多次在曹操面前搶風頭 讓曹操顏面盡失,因此曹操最終殺了他,而司馬懿深知曹操為人,因此在曹操面前小心翼翼大話不敢多說,司馬懿從來不主動向曹操獻計獻策,而都是曹操有求於他,因此曹操也窺探到了司馬懿城府極深,但奈何司馬懿過於小心謹慎,讓曹操實在找不到殺司馬懿的理由

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

曹操臨終前將司馬懿引薦給曹丕,但交代曹丕不僅要重用司馬懿,同時還要防著司馬懿,意思就是隻向司馬懿問計問策,但不能讓司馬懿染指權利


曹丕稱帝后雖然在軍國大事上也多次徵求司馬懿意見,但是也僅僅是把司馬懿意見作為參考而已,之後決策從來不讓司馬懿參與

在曹睿時代,每逢司馬懿打了勝仗司馬懿就主動交出兵權,不僅如此每當司馬懿成為曹真曹洪等攻擊對象時司馬懿就主動交出兵權然後告老還鄉,這樣就保全了自己性命

曹氏老一輩能征善戰者大多去世 司馬懿開始嶄頭露角

曹丕為讓其稱帝合法化,決定親征東吳來建功立業樹立個人威望,司馬懿勸阻,曹丕不聽,結果曹丕大敗而歸,曹丕鬱鬱而終,臨死前後悔不聽司馬懿之言,並託付司馬懿為託孤大臣,司馬懿成為託孤大臣後正式步入權利中心

曹休曹洪的去世使曹魏政權急缺能征善戰的大將,因此司馬懿逐步掌權,並逐步控制庸涼軍權

諸葛亮的數次北伐讓司馬懿養寇自重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諸葛亮以攻代守 一路勢如破竹 西線魏軍無人可擋,魏主曹睿不得不重用司馬懿,而司馬懿在抵抗諸葛亮時暗自培養自己勢力,並藉機剷除忠於曹魏政權的大將,直到最後曹魏西線軍團完全成為了司馬懿的私家軍,而魏主曹睿對此卻無可奈何


借九品選人制籠絡大批忠於自己的門生故吏

早在曹操時代,曹操就組織過多次公開選拔人才盛會,曹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使得曹魏陣營人才濟濟,曹丕稱帝后 曹氏宗親進一步壟斷朝政大權,曹氏宗親壟斷朝政大權的同時還控制著全國土地經濟,二淮南地區良田沃野都被曹氏宗親霸佔,導致東線戰場無力突破,因此曹丕有意打壓宗親,於是將這個棘手問題交給司馬懿,好讓司馬懿同曹氏宗親互相爭鬥



曹睿繼位後繼續授意司馬懿陳群繼續深化朝政海哥,司馬懿和陳群指定了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制度,將人才按家族身份背景劃分為九個等級 ,通過九品中正制選拔出來的人才可以直接入朝為官,這就打破了曹氏宗親獨霸朝政的權利,而司馬懿為了擴充個人勢力,通過九品中正制選人法籠絡了一大批門生,這些人就是後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有力支持者

曹爽倒行逆施使僅剩的曹氏老一輩大臣站隊司馬懿

曹睿臨終前拜司馬懿和曹爽為託孤大臣,曹爽為大將軍,司馬懿為太尉,此時司馬懿已經被奪取軍政大軍,只掛了個太尉榮譽虛職而已,此時如果曹爽誅殺司馬懿易如反掌,而司馬懿野感覺到危險,就主動示弱,並裝病不省人事,曹爽放鬆了對司馬懿的警惕

清明節曹爽攜皇帝及王公大臣前公元247年(正始八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鄧揚、丁謐之謀,把郭太后遷到永寧宮,一時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時人為之謠曰:“何、鄧、丁,亂京城”。五月,司馬懿偽裝生病,不問政事

往高平陵祭祖,司馬懿趁機起事控制就洛陽城,而曹爽此時手握天子及天下兵馬幾十萬人,缺不戰而降 司馬懿抓到曹爽後滅其三族



“曹爽與尚書何晏、鄧颺、丁謐,司隸校尉畢軌,荊州刺史李勝等人陰謀反叛,等到三月中旬起事”。於是把曹爽、曹羲、曹訓、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以及桓範等人都逮捕入獄,以大逆不道罪劾奏朝廷,並與張當一起都被誅滅三族。

之後司馬懿利用手中權利打擊異己,掃清障礙,司馬師司馬昭接管曹魏軍權,司馬懿從此獨攬朝政,曹魏政權內再無人可以制衡司馬懿

總結,司馬懿之所以能奪取天下時因為司馬懿極其善於偽裝隱忍在曹魏勢力強大時司馬懿隱忍蟄伏,待曹魏政權內部出現危機司馬懿毫不猶豫撕下偽裝的面孔伺機待發一舉奪取曹魏政權


朝夕聞道


對於“對於司馬懿為何能得天下”這個問題,想必喜歡看三國和對歷史有興趣的朋友已經看過很多解答和觀點了,小天也是歷史這個領域的作者,對三國時期這個階段的歷史也是很感興趣,對題主所說這個問題,也想談一下個人的見解與看法,希望對喜歡三國這段歷史的朋友有所啟發。導讀:


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了一個動亂的年代,這個年代就是三國,三國時期,中國的兵法和謀略被用到了極致,其中不少文人武都是極其厲害的,放到任何一個年代都是一代能人,但是歷史顯然想看熱鬧,三國之間各國都是人才濟濟,而其中魏國的實力是最強大的。

魏國是曹丕建立起來的,曹操雖然有稱帝的野心,但是終其一生也不敢稱帝,直到自己死後也沒有敢篡漢自立,雖然他是一個能人,統一了北方並且在三國實力最大,但是有一點他是無法避免的,那就是自己不是劉氏宗親,於是一生不敢稱帝。 蜀國的劉備因為是皇叔,所以名正言順,而東吳也是因為佔據長江天險,所以也稱帝了,蜀國有諸葛亮,姜維,吳國有周瑜,呂蒙,陸遜等人,但是誰都沒有想到最後得道天下的居然是司馬懿,那麼司馬懿憑什麼比這些人厲害,最後掌握大權呢?
下面來解說一下幾個觀點:

1.當時魏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為司馬懿得天下奠定了基礎。

魏國在某些轄區中,它代表天子,控制區域相對較大,在稅務管理中是合理的。特別是,一些有理想的人還是想報效國家,但朝中由曹操控制,但終歸這是朝廷,性質不同。

東吳的話是一個有禮貌的家庭,控制範圍只能限於待封的土地,稅收管理的權力當然是薄弱的。
劉備這是三個王國中最薄的一個,屬於一個自家制的家庭,它取決於一起工作的人們,與曹魏相比,實際上相差太遠。

2.司馬懿本人的智慧與謀略。

眾所周知,司馬懿是三國時期一個大名鼎鼎的智者,也是一個流傳千古但卻有爭議的名人。三國真實歷史上的司馬懿智慧一點都不比諸葛亮差。至今陝西一帶還流傳一種鼓韻,叫“得勝鼓”,就是紀念司馬懿大勝孔明而編制流傳的。



司馬懿一生是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特別是擔任曹操秘書的十多年,學會了不少曹操的韜略,很多頗有見地的意見也得到了曹操的肯定,只不過是當秘書,雖然有才氣的表露,但很難有決斷的作為。但從曹操晚年曾做過“三馬同槽”的夢來看,曹操對司馬父子三人是極端相信和倚重的。


與諸葛亮鬥法並戰勝了之。諸葛亮自《隆中對》的初期戰略目標實現後,好象徹底換了一個人,為了實現理論上可能的一統天下,為了展現自己平身所學,帶領一支哀兵六出祁山欲消滅魏國。司馬懿用一招即堅守不出化解了諸葛亮的所有招數。
最後諸葛亮實在沒有手段,使人拿著婦人的衣物去羞辱司馬懿,要司馬懿出戰。但在“忍者神龜”司馬懿面前沒起任何作用。所謂最有智慧的諸葛亮去激司馬懿出來較力,真是黔驢技窮。

最後諸葛亮這個所謂第一號大智者被司馬懿活活拖死在五丈原。司馬懿戰勝諸葛亮,是綜合素質的較量,是一個求真務實的戰略軍事家戰勝了一個事必躬親的政治軍事家。諸葛亮一死,三足鼎立的天平已開始傾斜。

3.在魏國中取得了實權。

與魏國的皇公貴族鬥智,最後取得了實權。司馬懿一生是靠真本事創業的,但卻兩次遭貶。先是被諸葛亮使離間計,曹睿疑而棄之。雖閒居在家,但未忘國事。在諸葛亮入魏之危難時節,終於被重新召用,委以重任,並不負眾望打敗了諸葛亮。

後是與曹氏宗族實力派曹爽共把朝政,被曹爽使計而明升暗降閒居“養老”,靠用計騙過曹爽發動政變重新奪取實權。數歷艱辛,司馬懿深深懂得了權力的重要性,從此加強了對權力的把持和控制,成為魏國的實力派人物。



曹丕,曹叡在位期間,司馬懿從容佈局,不僅把持了朝政,還安排了自己的兒子進入朝堂,而且司馬懿還用計除掉了最大的威脅曹爽。

4.司馬懿會掩藏自己的鋒芒。

在曹操在世的時候,他非常小心,就算是自己有野心,也絕對不會顯露在外面,一直到了曹操死後,他還是沒有動手,直到曹丕,曹睿都死了,整個魏國已經沒有能夠和自己抗衡的人了,而且耗死了諸葛亮,三國後期只剩下他一個聰明人了。



所以最後司馬懿終於得到了機會,假裝自己裝病來迷惑曹家親貴,其實曹爽還是有能力的,他扶持曹芳的時候一直關注司馬懿,但是政治鬥爭只有對方死了才能徹底放心,而曹芳顯然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最後被司馬懿騙了,所以司馬懿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忍,忍到所有牛人都死了,自己就是最牛了.

綜合以上四點,司馬家族勢力如曰中天,在司馬昭時期既可奪權稱帝了。其子司馬炎繼位,很快將魏換成了晉,坐上了皇帝的寶位,並在15年後滅吳,完成了一統山河的大業。晉朝源於司馬懿,始於司馬懿,是歷經三代努力而取得的基業。因此,後人總結“天下盡歸司馬懿”確實很有道理,這是世人的共識。司馬懿一身中如履薄冰,積善積德欲為但沒表露出來的願望在孫子手上得到了實現。


喜愛歷史的小陌


首先澄清一點推翻曹魏建立晉的是司馬炎

不過這都是司馬懿多年的臥薪嚐膽審時度勢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奠基人。

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假裝病重,李勝對曹爽說:“司馬懿已像屍體一樣,臥床不起,只有殘餘之氣,形神已經分離,不值得憂慮了。”後來惡化又稟報說:“太傅不能康復,令人憂傷。”

奈何曹爽不聽大司農桓範的勸告,曹爽對司馬懿未加戒備。而司馬懿表面裝病,實際上也在暗中佈置,調動死士,準備消滅曹爽勢力。

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

在扳倒曹爽後,司馬懿或以剿殺,或以監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曹爽心腹被誅三族,為日後其子孫篡魏開晉打下了堅實基礎。








大潘先生


我們都知道,三國中魏國是最強的,曹操奮鬥了一生,最後全部都到了司馬懿的手上,司馬家建立了晉朝,也是跟魏國學習的。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三國最後會歸了晉國,很多人都說是因為司馬懿在其中操作,也有人說司馬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實都不算完全對,首先司馬懿確實是很厲害,他在三國中是軍師。

再說三國的實力,魏國是最強,但是蜀國和吳國也並不是很差,蜀國的地形比較險峻,漢高祖就是從這裡起家的,吳國有江南富庶之地,國力加上自然條件,所以這三個國家的差距也不是很大。司馬懿之所以能夠奠定晉國,智慧是基礎,還有年齡。他活了73歲,在魏國服侍了三代皇帝,職位都很重要,後來發展成掌握魏國的權臣。

司馬懿是被曹操招來的,因為曹操很想找賢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能,所以就聘請他,但是司馬懿看不清形勢,所以就拒接了他。曹操穩定北方了之後,司馬懿才出現,跟隨曹丕,曹丕也非常信任他。曹操跟司馬懿接觸的時候,就發現他有雄心壯志,但同時又發現他有野心,心裡很是機會,所以跟曹丕說,他並不是甘當大臣的人,之後肯定會影響我們家族。但是當時曹丕非常的信任他,還在曹操面前袒護他,認為沒事。司馬懿本人也恪守職責,甚至廢寢忘食,也讓曹操很安心。

鋪墊後路


曹操去世之後,曹丕對司馬懿更是沒了戒備之心,司馬懿就慢慢的把握了朝政,他的壽命不算長,去世的時候40歲,這個時候司馬懿已經47歲了。後來曹丕的兒子也只活了36歲,這時候司馬懿60歲,司馬懿可是活到了72歲,這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兩任皇帝在位的時候,司馬懿一直在暗中佈局,不僅很好的把持著朝政,還把自己的兒子也帶入了朝中,另外他還用計除掉了自己最大的威脅——曹爽,公元249年,司馬懿趁著曹爽去掃墓的時候,發動兵變控制了精度。從那以後曹魏的軍權就到了司馬家。

因為這次兵變,徹底的消除了曹爽在朝中的勢力,曹氏的勢力慢慢的變弱,司馬家完全掌握了政權,慢慢消除對方勢力,向奪取曹魏的權力前進,在曹爽被扳倒之後,司馬懿就用各種方法,剿殺、監禁等方式,把宗室力量給削弱了,為以後司馬炎建立晉朝進行鋪墊。

士族奪權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士族奪權。曹操的身份一直被世人懷疑,不過他通過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士族的信任。曹丕上位之後,提出了九品中正制度,從而繼續得到士族的支持,官員的上升都需要士族舉薦的。司馬家是當時很有權勢的士族,所以司馬家的崛起,跟士族的權利變大也是有關係的,本來曹丕是能夠壓制住的,但奈何他去世的早,司馬家最後獲得了勝利。

等到司馬懿去世的時候,大局已定,司馬炎就順理成章的建立了晉朝。


春秋亂舞


根本上是從文皇帝向士族妥協導致的,所謂耗死曹家三代,無非是讓司馬家奪權,讓司馬懿奪權變成了一種偶然,但士族奪權是一種必然。文皇帝的政治妥協已經宣告了武皇帝與寒族地主的政治理想的破產。我覺得還是曹爽身邊那群小人的鼓動。其實人家曹睿當時設計倆人輔政還是可以的,曹爽也挺尊重司馬懿。後來曹爽雖然慢慢地膨脹了,但是也沒有想過殺了司馬懿,否則司馬懿勸他回來投降的時候,他肯定會想:我想殺他,他為什麼不想殺我?歷史上許多建立王朝能當上皇帝的人物,往往是形勢所然,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而為之。若說是一開始就蓄心積慮,是不可能的,因為現實中變量太多,根本就不是人所能預知的。但是司馬懿怕啊,誰知道那幫小人什麼時候說動曹爽幹掉自己?所以先下手為強吧。

幹掉了曹爽,權力發生傾斜了,下面就是想做曹操兒孫篡位,還是做霍光自己死了全家被斬盡誅絕了。這種必然是後世總結而不是具體到群體與某項決策,雖說漢承秦制,但漢朝中樞朝廷真的能完全控制所有基層嗎。即使沒有士族,也會有割據,這是必然。曹爽人品不行。曹爽是否無能不重要,他是否排擠司馬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專擅朝政,多樹親黨,屢改制度,驕奢淫逸”,這就會導致太后皇帝對他不滿,朝中大臣對他不滿,以致於司馬懿對他下手時,得到了朝野的一致支持。

曹家近端宗室沒有實權也是一大敗筆,特別是曹魏立國不穩,更需要宗室支持。劉邦這麼厲害人,看出侄子野心很大也捏著鼻子封了吳王,曹丕還是氣量太小。司馬代魏後瘋狂封王也是吸取教訓,不過太過了。司馬封王沒什麼問題,問題出在繼承人是個弱智還身體倍兒棒,要是司馬衷早點死讓智商正常的太子繼位頂多跟賈后爭權出點亂子,八王出師無名只能幹看著,但是等太子被賈南風派人打死之後大家都名不正言不順的還都以祖宗的發家史為榜樣誰都覺得自己能把那個弱智取而代之。

感覺曹真後宗族真是沒有能人了,曹爽夏侯玄如果徵蜀能取得一點戰功的話可能高平陵的時候曹爽還會有點底氣和司馬懿硬肛一下,可徵蜀慘敗估計他也認為自己和司馬懿比對軍隊的號召力可能大大不如,有實力的地方將領不會站在他這邊,完全沒有勝算只能尋求做個富家翁了。還是曹老闆那時候,宗族裡麵人才濟濟,完全不遜於五子良將。

司馬師第一任老婆是夏侯玄妹妹,死因是聽見三馬密謀造反被司馬師弄死,這說明司馬懿早就策劃謀反了。還有諸葛亮多次北伐確實有增加魏國邊將軍權進而分裂魏國加重其內耗,幫劉禪多爭取時間的目的也實現了。曹家人死那麼早,不知道是曹操殺人太多還是沉湎酒色導致的。最後問下,易中天說的士族不滿意僅僅一個九品中正制而支持一個徹底符合士族利益的統治士族是不是司馬奪權的最重要原因。

禍根很可能也是曹操埋下的,如果他那時候不搞兩個兒子爭鬥,曹丕就不會抱司馬懿抱那麼緊,以至於後來過分信任。畢竟太子四友對於曹丕最終上臺的所起到的作用是很大的,要不然後來曹丕那麼信任陳群和司馬懿呢?諸葛亮的屢次北伐成就了司馬懿,否則曹睿也不會把雍涼二州的軍權給司馬懿,六出祁山時司馬懿還兼著南陽都督,兗州和司隸黨羽眾多。曹睿死時司馬懿的黨羽已經遍佈除徐州淮南以外的八州,這得益於蜀國不斷進犯。

位極人臣,最終懷有不臣之心,也是無奈之舉。司馬懿開始也許只是為了保全自己家族,諸葛亮去世之後,司馬懿已經是三國第一人了,魏主也應心知肚明。畢竟篡位在當時絕非光彩之事。司馬師也不想做,小兒子心狠手辣,但最後還是舔著臉要做周文王,到他孫子竟然以為漢家報仇逼宮。他和諸葛亮也是互相成全,他後期已經判斷出來結果,那就等待孔明西去。時間來解決一切。

越是研究歷史,你會發現這個天命越來越玄乎,劉邦赴鴻門宴,沒人救他,但有人告知張良讓他別去,然後張良告訴劉邦好好準備……朱元璋在南方打拼不容易,沒遇劉基之前有點運氣成分,北方元帝國忙於收拾北方紅巾軍起義,收拾地差不多時,朱元璋遇到了劉基,差不多穩定北方,然後直接北伐,是誰給了朱元璋崛起的時間?又是誰讓他遇到劉伯溫?(劉伯溫在元朝當官五十年,因腐敗不當,然後直接遇朱重八)……再有司馬懿,熬死那麼多人,是他真的命大?那他命大為什麼曹氏的都夭折,兩種極端同時出現,出現在同一個地點,為不可能創造可能……


歷史深度揭秘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1]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贅閹遺醜”,司馬懿一度拒絕曹操授予的官職,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闢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於司馬懿和曹爽。曹芳繼位後,司馬懿遭到曹爽排擠,升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軍政權力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2] 。《魏晉南北朝:中華的崩潰與擴大》一書總結的好:虛虛實實明爭暗鬥,七旬老翁奪取政權。

司馬懿的奪權之路是從明帝之死開始的。

明帝死前召見了回到河內的司馬懿,握著他的手說道:

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明帝死前託孤,對司馬懿說了一句我死前能看到你,沒有什麼遺憾了,可見這對君臣之間的感情應該是不錯的。

在這個時候,司馬懿還沒有起奪取江山之心,一是託孤之情,二是另一個顧命大臣曹爽。

曹爽和司馬懿一直不對頭,兩人一開始的交鋒中,司馬懿處於下風,甚至發展到實權被奪。

然而司馬懿通過裝瘋賣傻讓曹爽以為他快不行了,然後趁曹爽和新皇一起去拜謁曹丕陵墓時,率領早已募養的三千死士發動政變,一舉消滅了政敵曹爽。

就此獨攬大權,七十一歲高齡擔任丞相,曹魏江山此時已經易主。

之後就是三代人經營勢力,籠絡人心,最後人心所向,順順利利取代了早已成了空殼的曹氏集團,司馬集團也是被視為正統王朝,雖然很菜。

司馬懿在這一系列運作過程中,我覺得最大的成功點就是身體好、活得久,這一點和德川家康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就是確實老奸巨滑,會藉助自己的年齡製造假象迷惑對手,等對手露出破綻時,出手快且狠辣,毫不留情地斬草除根,把權力全都抓到手中。

第三就是運氣好,曹丕死的早,明帝死的也早,曹芳一個小孩子有啥子用。只能說曹魏不

幸,讓司馬家鑽了空子。


一秒萌萌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為得天下,原因其一:能隱忍,讓曹魏歷代皇帝找不到一絲藉口殺他藉口。原因其二:權力交替無一失敗司馬懿死後其長子司馬師掌權之後是次子司馬昭再之後就是昭子司馬炎。原因其三:早期魏需要他來對抗蜀漢,後來想殺他的時候司馬為時已晚。



雲星影視


第一司馬懿的眼光毒辣他挑選了當時手段武力都十分強大的天下霸主曹操。

第二司馬懿的隱忍功夫非常的強善於偽裝,騙過了多次曹操的試探。

第三司馬懿的運氣不錯多次在死地絕處逢生化險為夷。

第四司馬懿有一個同樣善於偽裝的且是曹操兒子的曹丕做同盟。

第五司馬懿的智謀高絕與諸葛亮不相上下。

第六司馬懿家庭出生好是世家大族天然的受到同是世家大族們且已在曹魏陣營當高管的一部分人的支持。

第七司馬懿活的夠久。

第八司馬懿善於經營,人脈極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