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Python第三課——循環

在上節課中,我們學習了變量和數據類型,這兩個知識點是編程最基礎的概念,相信大家應該已經都有了基本的掌握了,今天要學習的知識點是循環,顧名思義,所謂循環就是一段代碼重複性執行,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遊戲其實就是一個大的循環,只要你沒有明確的退出,就一直在遊戲中不斷的循環往復,好了,接下來就正式開始課程吧。

名人堂


少兒Python第三課——循環

學習過計算機相關知識的人應該都聽過“馮諾伊曼體系結構”,到目前為止,我們使用的計算機依然遵循著馮諾伊曼結構的設計,而馮諾伊曼就是今天要講述的名人,他同時被稱為計算機之父 和博弈論之父。1903年,馮諾伊曼出生於匈牙利的一個猶太家庭,他從小就表現出了數學和記憶方面的天才,八歲時就掌握了微積分,不到18歲,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數學家了。 在1940年以前,馮諾伊曼主要是進行理論性數學研究,取得了非常驕人的成就,1940年以後,他轉向應用數學,在力學,經濟學,數值分析和電子計算機方面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無愧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全才之一。 1944年,馮諾伊曼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計算,他們雖然僱用了一百多名計算員,但依然不能滿足需要,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ENIAC計算機研製工作,他敏銳的意識到了這項工作的深遠意義,於是,他全力參與其中,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並起草發表了一份長達101頁的總結報告,這份報告是計算機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文獻,它宣告著電子計算機的時代開始了。

知識點

今天的知識點是講循環。大家知道,計算機執行程序的時候,是一行行代碼執行下去的,但有些代碼可能要執行多次,每次執行的時候僅僅是部分變量的值不一樣,這種時候就要用到循環了,循環是改變代碼執行順序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下面立刻看一個例子:


少兒Python第三課——循環

當輸入以上代碼之後,就能得到左邊的圖形,但是右邊的代碼太冗餘了,最後的八行代碼都是重複的,如果我們不是畫四個圈,而是畫100 個群,那同樣的代碼要重複100次,這麼寫代碼都會把手寫抽筋。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使用循環了,改善後的代碼如下:


少兒Python第三課——循環

我們使用了For 循環,把核心的兩行代碼循環了四次,這樣就能獲得與上面程序相同的結果。如果此時我們想畫6個圓圈而不是4個圓圈呢? 操作很簡單,程序簡單修改下就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少兒Python第三課——循環

要想進一步優化這段程序,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個數來繪製圓圈,可以這樣改造:


少兒Python第三課——循環

這代代碼執行的時候,會首先詢問用戶需要繪製多少圓圈,當輸入數字後,就開始啟動一個循環,不停的重複執行繪製動作。

Python 中 For 循環的語法非常簡單,在 For 循環中,有兩個關鍵字,for 和 in,變量 x 在每次循環中,會賦予序列 range()中的某一個值。此處的 range(6)可以認為是生成了一個從0到5 的序列,大家可以在命令行中輸入以下代碼瞭解range 的作用:


<code>for i in range(6):/<code>
<code>    print(i)/<code>

for 循環已經介紹完畢,接下來介紹一下While 循環。 很多人可能會比較好奇,就一個循環的功能,為何需要兩個關鍵字呢? 接下來就看一下這兩個關鍵字的區別:


少兒Python第三課——循環

For 循環一般都是循環固定數量的次數,這個次數是根據 in 關鍵後面的序列個數決定的。 而 While 循環則是一個條件判斷循環,也就是說,如果條件滿足的情況下,它會一直循環下去。在上圖的例子中,左邊的 For 循環會循環10次,而右邊的While 循環,只要變量 name 不等於空字符串,它會一直循環下去,下面我們完整的看一個 While 循環的例子:


少兒Python第三課——循環

在上面的例子中,程序首先會提示你輸入名字,輸入任意名字後,它會循環打印100次,然後再次提示你輸入名字,如果想要結束,直接按 "Enter" 鍵,這樣 name 變量就是空字符串了,程序就直接退出了。

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循環的概念,程序中因為有了循環的邏輯,使得很多需要重複執行的代碼能夠簡單的進行編寫。循環在代碼編寫中非常重要,沒有循環,很多邏輯無法實現,在Python中,循環有兩個關鍵字,分別是 For 和 While,一個是用於固定數量的循環操作,一個用於非固定數量的循環操作,在使用時記得進行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