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北京,四川等地社會民情,百年前的監獄內景


本組老照片是1917-1927年期間,北京,四川等地的社會民情,包括節孝坊牌坊,正陽門甕城內關帝廟,老式監獄內景等,這些難得的歷史畫面讓我們直接瞭解當年的風俗民情。歷史滄桑,一代又一代人在華夏土地上生存繁衍。圖為四川成都安縣的牌樓。

四川成都節孝坊牌坊,牌坊封建社會為表彰功勳、科第、德政以及忠孝節義所立的建築物。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稱呼,老百姓俗稱它為牌樓。

四川灌縣郊外的裹腳的女人們。小腳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千金小姐也逃不過裹腳這一關,如果女孩長大以後是一雙大腳是嫁不出的。裹腳就是纏足,女孩在小時候,大人會用布把雙腳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直到民國時,孫中山於1912年3月11日發佈《大總統令內務部通飭各省勸禁纏足文》,纏足之風才逐漸停止。


北京,景山(煤山),當時還不是旅遊勝地,顯得有些荒蕪,但卻更接近於自然。

北京前門,正陽門甕城內關帝廟。關帝廟又稱武廟、武聖廟。關帝廟就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關帝廟在全國各地有很多,可見關羽在百姓心中地位。被人們稱之為武聖關公.。

浙江杭州,鳥瞰杭州城,當時的杭州沒有高樓,房屋建築還是比較集中的。

重慶銅梁縣,裝馬蹄鐵。這是一張後期上色照。馬蹄鐵,又稱馬掌,裝釘在蹄上的鐵製蹄型物,釘馬掌主要是為了延緩馬蹄的磨損。

北京,一所監獄內景。犯人並排坐在草蓆上。監獄的內牆用木條加固,防止犯人逃跑。

北京,街頭的一處報欄,一群人圍觀,但真正認識字的不多,其中有識字的可以念給大家聽。

重慶,江邊停靠的漁船和帆船,這些船有的是打魚用的,有的則負責運貨載人,就以前的水路,水路在古時是比較發達的。

北京,面頰上穿孔的老者。看他這身裝束應該是要飯的乞丐或流浪漢。

北京,公理戰勝坊,原是克林德牌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