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長城真的可以抵禦外敵嗎?

Llyu


在古代,華夏邊疆戰事不斷,中原為了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入侵,於是修建了萬里長城。

長城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後來秦始皇一統六國,動用了百萬的勞動力統一修築各國長城,在沒有機械的年代,這項工程完全靠人力完成,無疑是一個奇蹟。隨著時代的變遷,部分長城開始風化損毀。

明朝時為了防範遊牧民族,也開始修建長城,明長城保存至今較好,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就是明長城。

長城的作用自然是抵禦敵人的入侵,但是長城城牆的高度只有十米,有的地方甚至不足十米,這樣的高度能防住敵人嗎?

我們在古代戰爭片中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敵軍前來攻城,直接往城牆上架梯子,然後往上爬,城牆上的守軍不停的往下射箭、扔石頭招待他們,但是到最後,敵人都藉助梯子爬上了城牆,城牆的高度少說也有八米,高一點的還有十五米,城牆都能爬上去,按道理說翻過長城也不是一件難事。

長城雖然不高,但是大都建在山脊上,地勢險峻,山坡陡峭,攀爬起來十分困難,曾經有一首詩這樣形容長城"長城地勢險,萬里與雲平",由此可見,長城依山而建,充分利用了地形優勢來防住敵人的入侵。

蒙恬北修長城,目的就是抵禦匈奴,匈奴是一個遊牧民族,喜歡在馬上作戰,他們的很多戰術都是依靠馬匹,一旦失去戰馬,攻擊力就直線下降。長城地勢險峻,附近都是陡峭的山坡,無論是人還是馬,在這種地形上行走都是十分艱難的,打仗的時候還要帶大量的帳篷和糧草,這樣只會使進軍速度更加緩慢。

小規模的進攻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大規模的進攻容易暴露身份,扛著梯子在山上行走太顯眼了,梯子最後很難成功運到長城,敵軍還沒到達戰場就被長城上的守軍發現,烽火臺上的狼煙四起,用不了多久援軍馬上趕到,在這種情形下,匈奴處於劣勢,攻上長城的幾率不大。

就算匈奴攻上了長城,人可以翻牆,但是馬不可以翻牆,要想成功南下,匈奴軍隊只得捨棄戰馬,一旦沒了戰馬,問題就出現了,後續的物資靠什麼運輸?

物資斷了,就沒了退路。匈奴要翻越崇山峻嶺才能南下,沒了戰馬,軍隊肯定十分疲勞,這樣會嚴重影響戰士的心情,打起仗來肯定不行,不管匈奴軍隊多麼勇猛無敵,一旦失去戰馬和機動性,就不是中原戰士的對手。

歸根結底,長城能擋住敵人,不僅在於長城城牆的高度,更在於長城的地勢,依靠陡峭的地勢擋住敵人的戰馬衝擊,從而削弱敵軍的戰鬥力。


歷來現實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萬里長城是可以阻擋外敵入侵的。

眾所周知,秦王掃六合後就派蒙恬大將率領三十萬大軍跨過雁門關,河套會戰,秦軍將匈奴趕到陰山以北,並修築起了萬里長城。

在當時看來,萬里長城是軍事防衛系統,長城上設有烽火臺,也有重兵把守,所以長城對於守城將士來說就是一面防護牆。

冷兵器時代,長城修築的高度,長度,以及堅硬度都有嚴格的要求。在外敵入侵前,首先要破外城。

因此,長城就是外城,用來抵禦入侵者的防禦城牆。

不僅在秦朝、包括後來的漢朝、明清時期,每朝每代的皇帝都會派人重修,或者對長城做加固、修檢工程。如此看來,長城是可以抵禦外敵入侵的。

直到熱兵器的出現,長城才漸漸失去了作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火炮、導彈、轟炸機、核彈、這些先進的武器出現,長城也就漸漸的成了一個擺設罷了。

不過,萬里長城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興衰歷程,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其歷史價值無法估量,因此,長城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性建築。

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引以為傲。

時光書簡

歡迎關注,喜歡歷史,喜歡文學,謝謝!


用戶58547133614


長城在在古代的時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禦外地。北方匈奴等少數民族時常入侵中原王朝的邊境,在邊境地區殺戮漢族的子民,掠奪漢朝的金銀財寶,給中原王朝帶來了很多的麻煩。為了抵禦匈奴對於邊境的襲擾,秦始皇開始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六國修建的舊長城的基礎上,整合六國的資源開始修建長城,抵禦匈奴的入侵。之後的封建王朝都在陸續修建長城,增加長城的長度。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時候為了防範少數民族軍隊入侵中原大地而修建的軍事堡壘。長城最長時候連綿上萬裡,它並不只是一堵牆,而是一個以城牆為主體,設置了大量的障礙、烽火臺、衛所、關城、亭子結合的軍事防禦體系。長城修建關隘的地址一般是選兩山之間的峽谷、或是河流轉彎之處,這些地方往往地勢險要,有少量的兵力駐守,足以抵擋數萬大軍,另外長城一般修建在山脊上,騎兵是很難越過長城的。

長城除了抵禦外敵的功能之外,還有預警的作用。在古代的時候通訊功能非常的落後,而北方少數民族全民皆兵,下馬能放牧,上馬能打仗,機動能力非常的強,讓中原王朝防不勝防,但是修建長城之後,可以有限的抵禦少數民族的騎兵進攻,而且長城上每十里修建一個烽火臺,烽火臺內都有駐軍,如果遇到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烽火臺的駐軍邊可點燃放置在烽火臺的乾柴和溼柴,產生滾滾的濃煙,向附近的烽火臺示警,傳遞敵軍的兵力的多寡,通過信息的傳遞,邊境的軍隊可以快速的瞭解地方的軍情,抵禦敵軍的入侵。


雖然長城在抵禦外族的入侵上有很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在防禦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為長城畢竟是不動的,而且長城上補給也非常困難,不可能大規模的駐軍,因此總會有薄弱之處被敵軍攻破。另外敵軍如果選擇越過長城去進攻中原王朝,長城也是無法起到抵禦的作用的。


大秦帝國鐵騎兵



長城這種線性國防工事要做的其實並不是“禦敵於國門之外”,而是通過烽火臺-敵臺來確定敵人入侵的位置和攻擊方向,然後通過在敵人預期的入侵地區預先修築的堡寨部署的少量兵力遲滯敵軍大部隊的推進為後方疏散人員物資,調集兵力包圍和反擊敵軍爭取時間。



同時綿延的城牆也可以為部隊的快速機動提供一條不會被伏擊的安全道路,讓精銳部隊可以快速插入到敵軍後方,切斷其後路,最終配合正面戰場上的我軍部隊聚殲敵軍入侵部隊。草原生態系統很脆弱,無法迅速、大量的獲取生產資料,一旦人員特別是青壯年大量損失就要花費幾十年的時間來恢復元氣因此大量殺傷對方有生力量是中原農耕政權防禦遊牧民族的襲擾的不二法門。
漢長城就是為了這個目的建造的,它也的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曾經逼得劉邦依靠女人才能活命的匈奴人就是在這樣年復一年的失血中徹底消失了。


礪劍堂


其實長城的作用很多人誤解了。

一、長城可以防賊,但不能禦敵

從戰國時期,秦國、趙國、燕國都修了長城,秦始皇把它連接加固,就成了萬里長城。後來的各朝代都有修長城的歷史,長城當然是有用的,否則歷代的皇帝修它幹嘛!難倒腦子進水了?

不過,看一下長城要防禦的敵人,就知道,長城也沒能防住遊牧民族南下,甚至滅亡中原王朝。其實中原的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並不是每天都在發生由最高領袖指揮的戰爭。遊牧民族最大的特點是他得狩獵本性,可以說是他們的生存模式決定的。只要遇到了災年,就潮水般從北方高原上衝下來,到漢族人的地盤上搶糧食、搶金錢、搶女人。不過這些不一定是國家行為。因為遊牧民族的組織方式是部落模式,每個部落都是一個獨立體,很多部落聯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帝國。其實就是一個部落聯盟。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衝突在冷兵器時代就沒有平息過。但絕大多數的衝突,都是小股部落到邊境的襲擾,他們的目標是資源,不是中原王朝的政權。

長城的作用就是防禦這些北方遊牧民族的小股勢力從未間斷的襲擾。如果沒有長城,北方遊牧民族一支起兵風馳電掣般到來,風捲殘雲般離去,邊境地區可就永無寧日。但有了這道長城,一支小型打劫隊伍可沒有那麼容易突破,及時打過來了,還不一定走得了。從而大大降低了遊牧民族南下搶劫的頻率。真要是北方匈奴帝國發動了大規模兵團作戰,一道長城怎麼可能防禦得了?也就是說長城防寇很有效,但面對大規模戰爭,它的防禦能力遠遠不及一座城池。

二、長城不是牆,而是一條高速公路

很多人認為長城是一堵牆,把對手擋在北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再高的牆也沒有梯子高,稍懂些攻城戰術,攻城器具的,這堵牆頂多相當於地主家的寨牆。但長城不在於它得堅固,而在於它能給部隊帶來的機動性。古時守衛長城的士兵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城上有執勤的隊伍,城內有駐紮的營地,五里一哨、十里一營。城上士兵發現敵情,就會點燃烽火臺,城下駐軍馬上登上長城展開部署。哪個地方受到攻擊,城上、城下的部隊就會順著長城機動到那個地方,實則,長城就是一條古代的軍事專用公路,大大提升了部隊的行軍速度。

三、長城在抵禦外敵方面,還體現在經濟作用上。

長城不光是在軍事上抵禦外敵,它還可以在經濟方面發揮本來不屬於它的作用,來營造邊境的安寧。

因為有了長城的存在,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小規模騷擾就變少了,但並不代表兩邊的民間交流就隔絕了。邊境貿易開始在長城各個關口繁盛起來。從而讓長城產生了一個治理和守護邊境貿易的作用。內地的商人把商品運輸到長城關口,在邊關守軍的震懾之下,這種交易是有秩序的,於是催生了邊關貿易的發展和兩地經濟文化的交流。只要你動粗,長城就是一個和平的而交易場所。

由於在經濟交流方面發揮作用,促使長城兩側的邊民生活相對穩定,交易、交流、往來都盡然有序。這也進一步減少了邊民衝突,降低了區域性武裝對峙的風險。這種弄帶來和平穩定的非軍事作用,也是防禦外敵的範疇吧。

長城是保家的,不是保國的。禦敵對象是流寇和強盜,而不是大規模的武裝侵略。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最好的防禦是國富民強的綜合實力,而不是一道防禦工事。強大到別人產生畏懼,才對得起“萬里長城萬里空”的豪邁宣言。


牧漁子


其實,長城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只是一堵“阻攔”外敵的大圍牆。

最近看了一本書,對長城的解讀很新穎,分享給大家。

第一,長城並不僅僅只是一條長牆,它是一套完備的軍事防禦體系。

首先,長城上的烽火臺,大家都知道,在發現外敵的時候,就會依次點燃,這可是在電報之前,最快的軍事預警方式!

再者,光有快速的預警方式是不夠的,還得有快速的援軍趕到才可以,這就要說到長城的選址了,大家都知道,長城一般都建在崇山峻嶺之間,這可以大大減緩外敵的到達時間,給我方援軍爭取更多的時間;那麼,你可能會說,這樣我軍到達的難度也會很高啊。那恐怕你沒登上過長城,長城不僅僅是高,而且很寬,平均有5-8米寬!並且都是磚石平鋪的路面,這就很方便來運兵!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都可以在長城上奔馳。當敵軍還在翻越崇山趕赴長城的時候,我方的邊境駐軍就可以沿著烽火臺,一路馳騁趕到了。所以,很節省時間成本。

雖然說“萬里長城萬里長”,不能再這麼長的戰線上,處處佈防,但是有了及時的預警方式,與快速的運兵速度,長城就非常的實用,非常的節省成本。

不然,可以翻看一下歷史,對長城不重視的朝代,也就唐與清,清朝就不說了,關裡關外都是他家的,長城幾乎用不上。唐朝是不用長城,但是卻需要在邊境駐紮大量的軍隊,以致形成了後來的軍閥割據,藩鎮林立,終釀苦果。還有宋朝也是類似,宋朝因為長城不在自己手裡,所以不得不大規模擴軍,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而且軍隊的戰力也沒有起色。

第二,長城不僅僅只是具備防禦功能,對於進攻也是很有幫助的。

在戰略上,中原的軍隊就可以把長城作為對抗草原的前沿陣地,對外出兵作戰,就不用從首都(長安、洛陽)集結軍隊,再長途跋涉趕去邊境了。再者,有了長城作為後方,中原軍隊就可以,依託長城主動出擊草原軍隊,贏了就推進,輸了就退回長城,你看有了長城,中原軍隊進攻草原更是容易;而且,草原軍隊一旦進攻長城的一個關隘,其它關隘還可以出兵夾擊。當年秦始皇就這麼來打匈奴的,對此,史書上的表述常是,匈奴一敗,退卻七百里。他們一點都不敢在長城附近晃悠。

有人可能會說,這麼長的長城肯定有薄弱的地方,草原部隊集中力量攻破這一點,長城不就沒用了嗎?其實,這也是一種很深的誤解,只把長城作為一個圍牆來看待了。

集中一點,突破長城很容易,但是你摧毀不了長城這個作戰防禦體系,不管你推進了多少裡,你的後方始終是不安全的,只要中原軍隊趕到,把口子一睹,你想出去可就難了。不信你可以去看看清史,看看皇太極的遭遇就知道長城的利害了,皇太極6次越過長城,不管帶多少萬人來,都只是搶點東西就走,而且,往往也佔不到多大的便宜。

所以,即便突破了長城的一點,攻進中原,也不能實現佔領與駐軍。

對於長城,我覺得我們不能脫離實際情境來評判它的價值。難道中國古人真得那麼傻嗎,傾盡全國的力量,去修建一個毫無用處的長城?而且歷朝歷代反覆修繕,這怎麼會是一個毫無用處的工程。


小青御史臺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用了僅十年的功夫就橫掃六國,一統華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秦統一中國後將六國所有的貴族揖押到都城咸陽進行監管,又將六國原來的兵卒集中到驪山修建秦皇陵,及萬里長城,六國己滅,天下一統,按理秦始皇可以高枕無憂,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然後做為一國之君,千古一帝的始皇帝卻憂心忡忡,徹夜難眠,原來有方士盧生算得秦的國祚很短,將被胡所滅,所謂“亡秦者胡也”,胡不言而語,胡人也,始皇帝立刻不假思索的認為將來能使秦國亡國的是胡人,於是乎他派大將蒙恬率精兵四十萬,將胡人趕到很遠的地方,然後徵集天下絕大多數的民力來修築萬里長城。因此我們可以斷定當年秦始皇命人修萬里長城的首要目的就是抵禦胡人,延長國祚,以便使秦的江山千秋萬代。萬世永存。

當然萬里長城除了這個作用以外,還要許多其它的作用,在此不多贅述,因為這些作用都是次要的,也是後來自己想象出來的,而作為始作俑者的秦始皇我想他的主要想法還是抵禦胡人。

然而一切事情都是內因起主要作用的,如果一個人,一個國家不主重內部素質提高,加強內部管理。不注重民生,那麼再強大也要轟然倒掉,很快亡國的,秦始皇也如此,秦王朝也如此,由於秦國連年征戰,橫陳暴殮,惡習已久,傳到二世時更甚也,因而終於引起來了大澤鄉起義,繼而天下大亂,群雄並起,終於亡國。也許秦始皇在地宮也弄不明白,原來,滅亡秦國的不是胡人,而是自己的兒子胡亥,這大概是天意吧!




張生史話


在古代,我認為長城在抵禦外敵入侵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不是絕對的不可逾越。說到長城都知道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後,為了防止北方匈奴部落對中原的不斷侵擾,動用全國財力、物力,修築了一條橫貫南北的軍事防禦工程,由於工程巨大,當時生產力低,只能人工建造,且用的人太多,百姓都苦不堪言,民間流傳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是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控訴。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真的都是秦始皇建造的嗎?



一、長城的修建歷史

1、長城建築的起源

據記載長城的建造史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當時,諸侯國為了封地安全,就在封地四周建起了城牆,起到一定防禦作用。到戰國時期,不管大小國家都開始修建自己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時自己的安全得以保障。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從此,軍事鬥爭就由中原地區轉移到北方地區,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將率30萬大軍進攻匈奴,直接把匈奴驅趕到長城以北地區,接著就開始修築長城。



2、秦長城的路線

皇用了許多年,終於修建好西起甘肅林洮,北至內蒙古準格爾旗,再由寧夏狼山南麓而東,經集寧、張家口、赤峰、撫順、本溪,在向南由今朝鮮平壤西北部入海的萬里長城,我們稱為秦長城。


3、明代修建的長城

自秦以後,從西漢、東漢、北魏、東魏、北齊一直到金,其實都修繕和新修建過長城,尤其到明代的時候,為了防止北方遊牧部落的侵犯,先後十八次大規模地修築長城。明代所修建的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六千七百餘公里。他的特點是高度、厚度、工程質量和防禦設施等方面都比秦長城好。我們現在去的北京八達嶺長城就屬於明代長城的遺蹟。

二、長城的作用和意義

1、長城作用

秦長城到明長城,歷時一千八百年。它的存在,加強了北部的防禦,限制了北方遊牧民族的長驅直入,節省了邊疆的守軍數量。同時,長城對於發展北方的經濟、文化,保障東西方交通等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2、長城意義

凡事都有兩面性。修建萬里長城就可抵擋外敵入侵嗎?其實也不一定,歷史記載,秦始皇修完長城後不久,就有匈奴人越過長城,進犯河北、山西、陝西一帶,威脅西漢王朝,劉邦只好採取了和親政策。一直到漢武帝的時期,國力強大,才將匈奴的許多部落逐個消滅。所以說一個國家只有自己變得強大了,才是最好的抵禦外敵入侵的長城。唐朝時期也沒有修建長城,就是因為國家勢力強大,小國家智能俯首稱臣,前來天朝朝拜。現在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國力增強,我們的人民解放軍就是能夠抵禦一切外來之敵的萬里長城。


視覺黃河


歷史很長,不妨有趣些!

的確,長城的高度不足10米,在歷史上尤其是古代那個上午風起尚武風氣的前提之下,想要翻過這樣的牆頭似乎不是很困難。當然了,即便翻不過去,搭個梯子,從10米的高度跳下去,好像也出不了什麼大事情,只要角度安排的好,不是腦袋落地的話,有很大概率只是崴一下胳膊和腿罷了。

事件回顧

首先需要點明一點,長城的歷史比絕大多數人想象的都要長,因為長城的修建是為了抵抗胡人的,而胡人作為打不死的小強存在於歷史的多個時間、多個角度、多個跨度。

我們非要去較真的研究的話,長城在秦王朝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部分跡象,而在明朝達到了巔峰,到了清朝則基本上沒有太大用處了。

原因也很簡單,畢竟清王朝本身就是一個外來王朝,他的老家就在北方,總不能自己建一道圍牆來防禦自己人搶自己的東西吧,如果清王朝真有這樣的腦回路,那估計也統治不了200多年。

長城在秦王朝建好了,有效的阻止了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而且在隋唐時期,以及明朝的時候,長城一而再再而三的擴充,其擴充速度難以想象。大家不要覺得10米的高度是一個非常容易的工作量,哪怕時至今日用現在的科技手段去復原整個長城的總長度,並且達到當時的要求的話,沒有個三五年頭也很難完成。

整個秦王朝的長城前後一共用了10餘萬人,耗時多年才打造出個模型來,後世又修修補補若干年,總算是有了點長城的樣子。

沒錯,這就是事實

長城用來防禦誰呢,最開始就講過了,但凡是個爬牆小能手,或者類似於古代葵花寶典、輕功、等諸多優秀武功的武林高手,可能左腳踩右腳想蹦就蹦上去了。

身材比較好但是並不擅長武術的人,搬個梯子好像也能夠爬上去,但是在古代幾乎長城沒有毀壞的年代,遊牧民族想要清洗邊境的老百姓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有來無回或者壓根就進不來。

因為遊牧民族並不是自己進來的,單槍匹馬想爬梯子就可以爬梯子,往往遊牧民族是騎著馬來的,為什麼騎著馬來呢?

因為他們需要搶東西,需要運輸東西,在搶完東西並且運走之後要及時的撤退,要不然封建王朝的大一統國王肯定會率領軍隊前來,截擊阻撓自己的。

問題是人可以爬上牆頭,你怎麼讓馬爬上牆頭呢?即便個個都是的盧馬,都可以跳上個三五米的牆頭,它跳上城牆之後又怎麼跳下去了?這些都是需要胡人所考慮的問題。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長城並不是阻撓胡人的出路,而是阻撓包括戰馬、運輸器具等所有的與人相關的物資,儲備的出入。

長城一蓋,胡人的馬和戰車根本開不進來,想要一路順風的去做搶劫的買賣,也大打折扣。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趣談唐宋元明清


關於長城,有諸多的民間傳說和官方表述,秦始皇修長城,耗費巨大人力與物力,所為者何?僅憑這工事,能防禦外敵嗎?一個橫掃六國,一統六合的雄才霸主,面對草原的落後的遊牧部落,退守是其策略嗎?如果不是,那為何要修長城呢?

事實上,修長城,背後的原因,並沒那麼簡單。

明面上,塞外地域廣闊,逐草而居的遊牧部落,彪悍梟勇,善騎射,戰鬥力強,從週末烽火戲諸侯,到趙武靈王學習他們的“胡服騎射”的改革,可見一斑。他們的騎兵具有機動靈活的特性,每逢災害,這些部落牧民呼嘯而來,虜掠而去,對中原以農耕為主的文明是巨大威脅。他們既可單兵,又可規模大小不一的彙集,在漫長的邊界線上,彷彿幽靈,神出鬼沒,防不勝防。而中原的步,戰車重兵集團,無用武之地。所以秦統一以後,這成了國家最大的威脅。

修長城並不能完全阻止胡人南下,但可以破壞其機動性,阻緩他們進入的時間,為中原重兵集結圍追,提供機會。正如後來抗戰時扒鐵軌,挖深坑等破壞道路之類,阻止機械化部隊推進速度。

其次,修長城,可斷絕邊民與胡人交易,由於遊牧民族經濟單一,許多生活用品依賴與中原交易而得,比如必需的鹽,衣服等用品,修長城,相當於經濟封鎖制裁,對其實力壯大起到制約作用,這是最厲害的。

而暗地裡,六國一統,人心不服,易生反叛之心,通過勞役,破壞反叛力量,削磨意志,達到臣服目的,同時,秦國國民,自商殃變革,以軍功論賞,爆發巨大戰鬥力,現在戰爭結束,一大群要論功行賞,安享榮華富貴,那哪還有戰鬥力?國家哪有這麼多的賞賜兌現?所以只好繼續四處征戰,外修長城,內修阿房宮,把這些人耗乾耗死,就不必兌現了。

這是深層次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