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浩劫,看淡名利”:當了一輩子教師的他,才是真正的赤子


1979年,傅雷平反。家破人亡的傅家,也收到十幾年前,被抄家抄走的物品。

其中有兩樣東西,讓傅雷42歲的幼子傅敏,忍不住淚溼衣襟。

那是兩封普通的家信,但熟悉的娟秀字跡,字裡行間流露的殷殷叮嚀,卻讓半生備嘗孤苦的傅敏,想起了含冤自盡多年的父母。

模糊的淚光中,傅家塵封多年的苦難,緩緩揭開。

“歷經浩劫,看淡名利”:當了一輩子教師的他,才是真正的赤子

傅雷家書原稿


1966年8月5日,北師大附屬女子中學副校長卞仲耘被活活毆打致死,掀開了全國知識分子的厄運。

教師、教導主任、校長、教授……平日裡為學生授業解惑的傳道人,紛紛被揪出來批鬥。

抄家、強迫吃煤渣、用開水燙,長達三、四個小時用帶釘子木棒和皮帶毒打、剃陰陽頭,跪碎石拖行,頭上按圖釘……各種慘無人道的酷刑,在北京城各處學校上演。

短短十幾日,很多教師不堪其辱紛紛上吊、跳樓、投河、喝毒藥自殺。

風波,很快蔓延至傅家。

個性剛烈的傅雷,早在58年就曾被劃為右派,戴了3年零5個月的“右派”帽子,而今,動亂一開始,他就明白,自己避無可避。

同樣心懷憂慮的,還有傅雷的第二個兒子——傅敏。四處的動亂,讓他坐立難安。

為了安全,他燒掉與父母來往的書信,但局勢的發展,卻叫人心驚。放心不下的傅敏打電話回家。

還沒發問,母親朱梅馥就問他,阿敏啊,你怎樣?

而後問到家裡,母親寬慰他說,“都好,都好,你一切放心。”

“歷經浩劫,看淡名利”:當了一輩子教師的他,才是真正的赤子

傅敏和母親


僅僅9天后,被抄家、批鬥的傅雷夫婦懷著悲憤與絕望雙雙自盡。

那是傅敏最後一次聽到母親朱梅馥的聲音。

母親用善意的謊言騙了他。

01.

期待完美的父母,會心生怨恨,

看到真實的父母,會充滿慈悲

傅敏是傅雷的幼子,卻不是最耀眼的那個。哥哥傅聰身材欣長、亭亭玉立,於鋼琴十分有天分,他是家中明星。

而傅敏卻瘦削、不起眼,他喜歡小提琴,再加上小時候看哥哥練琴,耳濡目染,便也想走音樂道路,考音樂附中,卻被父親傅雷一口回絕。

傅雷說:“第一,家裡只能供一個孩子學音樂,你也要學,我沒有這個能力;第二,你不是搞音樂的料子……”

因天分不如哥哥,也因家庭狀況不允許,傅敏被父親“犧牲”了,他被崇拜的父親殘忍地剝奪了他追求夢想的權利。

“歷經浩劫,看淡名利”:當了一輩子教師的他,才是真正的赤子

傅雷與妻子朱梅馥


被迫去第一女中報到的頭一個晚上,傅敏很傷心的哭了一夜。

但他卻沒有怨恨父親的“偏心”與“獨裁”,而是開始重新規劃自己的未來發展道路。

傅敏高中畢業後,被保送北京外交學院,如果不出意外,將來會是一名光鮮的外交家,前途不可限量。

但很快,因為父親被劃為右派,哥哥又“叛逃”,傅敏被“踢出”外交學院大門,夢想再次破滅。

更慘的是,傅敏好不容易大學畢業,卻因為父兄的“黑料”,沒有單位敢接受他。

最後,傅敏無奈成了一名中學教師。然而,失落過後,他卻將極大的熱忱投入到教書育人中去,尋找自己生命的價值。

就在傅雷被劃為右派的時候,遠在國外的傅聰為了藝術,放棄了國內的父母小弟,讓他們因自己的“叛逃”罪加一等,但被父親“放棄”、被命運打落低谷的傅敏,卻在動亂中,為處於漩渦中心的父母牽腸掛肚。

“歷經浩劫,看淡名利”:當了一輩子教師的他,才是真正的赤子

傅聰與外國妻子結婚


傅雷夫婦死後,傅敏又因出身,被關押、批鬥,受盡非人折磨。

傅敏是有理由“怨恨”父親傅雷的。為了哥哥的未來,父親犧牲了自己的夢想;長大成人後,又因家庭拖累,自己前途盡毀,受盡磨難。但他卻以寬廣的胸懷,選擇了原諒與接受。

因為他知道,父母不是完美無缺的,享受了他們帶來的利好,就要接受他們的“糟糕”。

正如那句話所說:期待完美的父母,會心生怨恨,看到真實的父母,會充滿慈悲

於是,他選擇了與父母和解,而不是對抗。

對待不完美的父親,他記恩不記仇,心懷慈悲,盡到了為人子的本分。

02.

因為理解,所以不求全責備,

因為懂得,所以寬容

傅聰無疑是天才。

六七十年代,就作為封面人物登上美國《時代週刊》雜誌,迅速成為公認的世界級鋼琴家。

實際上,傅聰的成功,離不開父親的嚴格教導與傾力相助。

買鋼琴的費用,跟隨名師學習的費用,出國留學的費用……對於靠著翻譯謀生的傅雷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更不提,在發現傅聰於鋼琴一道的天賦後,傅雷手把手教他,耗費大量時間、精力處處提點。

“歷經浩劫,看淡名利”:當了一輩子教師的他,才是真正的赤子

傅雷教導傅聰


然而,在家中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厚此必然薄彼。

所以,傅聰學鋼琴,傅敏不能學小提琴;傅雷對傅聰花費大量精力言傳身教,傅敏就接受學校教育。

傅敏是有理由嫉妒、埋怨哥哥的,因為哥哥不僅分走了家人的更多的關注與寵愛,也搶佔了本該公平分給自己的“資源”。

但他沒有。

在送哥哥去留學的車站,傅敏哭得最傷心,因為兄弟兩人一起長大,感情很深。

在父親被劃為右派後,哥哥為藝術叛逃國外,導致家中備受連累。

剛烈的父母選擇自盡結束痛苦,活著的傅敏則承擔了所有的壓力。

大右派傅雷之子,叛國投敵分子傅聰之弟,現行反革命分子……各種大帽子扣上來。

皮鞭、棍子、拳頭、腳踹,被毒打的傅敏,渾身浮腫、生不如死,決意自殺的他,跳河被發現又撞牆,頭上住撞出個大窟窿被送去搶救,結果因為他的反革命身份,醫生在縫頭皮時,不用麻醉針,縫了十幾針。

搶救回來後,傅敏被拖回學校,因他妄圖以自殺對抗運動,又是無休止的批鬥。

痛不欲生的他,趁上廁所時手摸電門二次自殺,結果因為穿的膠鞋絕緣,又沒能死成。

精神、肉體上的雙重摺磨,讓傅敏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他沒有做錯什麼,卻被家庭連累,而本該一起共同面對的兄長、本該庇護自己的兄長,怯懦地當了逃兵,還連累自己備受折磨。

他應該怨恨哥哥的。

“歷經浩劫,看淡名利”:當了一輩子教師的他,才是真正的赤子

傅聰、傅敏兩兄弟與母親


但傅敏依然沒有。

他理解哥哥的選擇與為難,知道這些苦難,是歷史的錯誤,而不該讓親人承擔。

動亂結束後,他收到被抄家抄走的兩封書信,因自己信件損毀殆盡,想起父母與哥哥的書信往來,於是四處奔波,說服哥哥出版這些信件,以作紀念。

“父母生前十分珍視家書,父親的每一封家書都由母親抄錄留底,哥哥的來信也由母親編號,按內容分門別類,整理成冊。當年,我在北京上大學,每逢寒暑假回家,便津津有味地讀家書。”

甚至在看完哥哥與父母的書信往來後,他還感慨道,自己的信件哪怕保存著,也沒有哥哥的那麼精彩,因為哥哥是父親藝術上的“知己”。

對待出逃的天才哥哥,他沒有嫉妒、怨恨,而是選擇理解,不求全責備,並寬容待之。

03.

常懷感恩之心,做真正的人


在傅敏充滿磨難的前半生裡,不得不提一個恩人——楊濱校長。

1962年,傅敏從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畢業,因為可怕的背景,沒有單位敢要他。

出版社、大學、研究所……眼看著大學同學們一個個都有了好歸宿,自己卻無人問津,傅敏心中的苦悶、失落可想而知。

就在他快要陷入絕望之時,老大姐楊濱校長出馬了。

“這樣一個高材生,你們不要,我要!”

傅敏的前程就此一錘定音、塵埃落定。

楊濱,當時北京第二女中的老校長,與晁湧光、王季青、蘇靈揚並稱為北京中學界的“四大校長”。

看了傅聰的檔案後,楊校長二話沒說,將備受命運折磨的傅敏要了過來。

傅敏去學校報到那天,楊校長不僅親自接待他,和他談心,還將學校的俄語課程改成英語課,對傅敏委以重任。

楊校長的恩情,加上學生們天真、渴求知識的眼睛,點燃了傅敏死寂的心靈,融化了他內心愁苦的尖冰。

“歷經浩劫,看淡名利”:當了一輩子教師的他,才是真正的赤子

家人在客廳


傅敏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即使放假回家,仍仔細蒐羅資料,認真備課教學。

因為認真努力,傅敏的課成了觀摩課,很快就在英語教學上小有名氣了。

但好景不長,動亂來臨。

最開始,因為楊校長的保護,傅敏沒有受到波及,但當楊校長也被作為走資派揪出來批鬥後,傅敏的檔案暴露了,他因此經歷了人生最黑暗的時刻。

動亂結束後,傅敏出國探親,同事們為他送行,以為傅敏會自此一去不返。

然而,在結束探親後,傅敏不僅回來了,還帶著先進的教育思想。

原來,在探親期間,傅敏報考了英國一所語言學校,進修現代語言專業,回來後,依然以極大的熱忱,投入基礎教育。

幾十年來,傅敏多次拒絕了更好的發展機會,不願當“長”做官,只願做個平凡的英語教師,在一線崗位上發光發熱。這其中,不僅有傅敏對楊校長的感恩,也因為他對教師這個崗位真正的熱愛。

當年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中學任教的傅敏,曾心有不甘、大哭一場,但最後,他卻選擇當了20多年中學教師。

記得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的職業。中學教師是很光榮的,是靈魂的工程師,是神聖的職業。在英國,他們的中學教師,都是大學畢業的,教材也編得好,可惜教師缺乏事業心,缺乏高尚的獻身精神。他們教書是為了賺錢,上課時學生聽不聽他不管,一看手錶,到了時間,課沒講完也馬上下講臺回去。這一點與我們中國很不一樣。出去一年,我真感到我們中國的中學教師是最好的教師。我們中國有些中學教師為了培養學生,不計時間,不講報酬,工資雖然低,可是命都捨得豁出去……我為做一箇中學教師而感到自豪。”


比起哥哥的輝煌、傳奇,身為幼子的傅敏名不經傳。

如果不是為《傅雷家書》的出版積極奔走,很多人都不知道傅家還有一個當了一輩子教師的孩子。

雖然天資並不出眾,傅敏卻個性溫厚,即使被父親“犧牲”,被兄長出走連累,受辱兩次自殺未遂,卻始終保持一顆純良的赤子之心。

“歷經浩劫,看淡名利”:當了一輩子教師的他,才是真正的赤子

退休後的傅敏在紀念父親的活動上


對待故去的父母,他深情懷念,不說遺憾怨懟;對待避開劫波歸來的兄長,他欣然接納,不訴委屈憤懣;對待有恩自己的老校長,他始終銘感於心,一生都在最平凡、最基礎的教學崗位上教書育人,回報這份真情。

作家樓適夷這樣評價傅敏:“他沒有著書立說,沒有琴聲震世,但他絲毫不遜色於他的父兄。”

傅敏曾說,我覺得,不管做什麼,都要做一個真正的人。

他用一生的寬厚、善良、隱忍, 證明了自己,無愧於一個真正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