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現在這個社會適不適合送老人去養老院?

童心229304


該不該送老人去養老院,這是一個含糊不清的命題,多大為老人?什麼時候應該送老人去養老院?

先說自己,我今年68歲了,還經常帶老伴去旅遊,機票、火車汽車票、住宿等都是自己在網上訂購。這麼個歲數,應該算老人吧,但像我這樣的老人多的是,所以說要說老人的慨念要講清楚,不是老人都要送到養老院。

什麼時候送老人去養老院?這是很多人特別糾結的事。

我覺得,老人有精神障礙了,,生活不能自理了,甚至臥床不起了,這個時候如果條件允許,還是送養老院為好。

有些老人得了老年痴呆症,會到處亂跑,跑出去又不認識家(失憶),全家人就會到處找,一個月有個一二次,那會把家人給急瘋掉的。

有的老人到了晚年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行動受到限制,吃飯要喂,有些事情需要別人幫助才能完成。

有些老人機能出現問題,長期臥床不起,生活上完全依賴他人。

也就是說,老人在精神上出來問題,生活上又不能自理的情況下,送養老院是最好的選擇。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養老院是封閉式管理,老人沒有家人或護工的陪伴,是不可以走出養老院大門的。

養老院有專職的護工,打飯、洗碗、洗衣服、洗澡、為臥床老人擦洗身子換尿不溼等,統統有護工幫你完成。

老人的家屬最怕的什麼?夜裡打電話。有的老人生點小病會小題大做,一個電話把你從床上喊起來,怎麼辦?送醫院看醫生,做各種檢查,最後掛水到天亮,一夜的疲憊,這邊要照顧老人,那邊孩子要上學,自己還要上班,你會不會抓狂。

養老院一般都會和醫院掛鉤,有的養老院就在醫院旁邊,一般小病在養老院就解決了,根本不需要跑醫院(比如掛水)。

有人會說,把老人送養老院不孝順,你不能找保姆啊。

現在的保姆我只能說呵呵了。

這些過程,我都經歷了,我丈母孃就是老年痴呆症,在腦科醫院治療三個月後送到養老院去的。用她自己的話講,吃喝不用煩,有人照顧,比家裡的保姆好。

各種情況不同,想法也不一樣,人都有老的時候,我對子女們說過,有一天我生活不能自理了,養老院是我最終的歸宿。


南京一老人


我從內地回新疆,最先去的地方是巴里坤大草原,南方的海叫我恐懼,而北方的大草原則讓我感到踏實。

我明顯感到南方和北方不一樣。

當我從巴里坤回到哈密時。闊別已久的同學們圍住我。他們問我:

"你去了南方什麼地方?”

"你一去十幾年就象消失了一樣,咋還知道回來看我們?"

……

高中時與我同桌的阿依古麗,她是一個全家住在維吾爾村莊的回族姑娘,會說維語,相貌也與維吾爾人很象,她本姓馬,阿依古麗只是入鄉隨俗的別名。這次她看見我,激動得臉發紅,她說:

"等你老了就回來,回到第一故鄉吧。"

我說:"不啦。那面有養老院的。“

"養老院?你去養老院?你想早點死嗎?我的乖乖。"

我說:"你說啥呢?"

同學們都說:"千萬別去養老院。養老院黑。"

阿依古麗說:"我們經常看新聞,新聞上說你們那達(土語,同那兒那裡)的養老院只要錢,錢是第一,對老人不好……"

同學們你一句我的乖乖,他一句你們那達咋樣咋樣,揭露著養老院的黑,同時,怒批一些不孝子不願贍養老人……

唉,人老了何去何從?養老,還真是大事。養老啊養老,老人們,該去養老院還是與兒女們在一起好呢?


漠北的楓葉


我認為,現在這個社會,老年人到一定年齡去敬老院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老年人究竟什麼年齡段去合適呢?我想這要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和家庭情況而定。

我家老母親在70歲時因老父親病故 ,一直是自己生活,且過得挺好,身體也不錯。到83歲時,與她的老同事結伴去當地一家比較高檔的民營的敬老院。她們在那裡一共生活了近一年半時間。後來因我母那位老同事有病了,她們就離開了那裡。

她們在敬老院那段時間,我們做子女的,經常去看望 。我記得:

第一,在住的方面 ,我母親和她那位同事住三樓的一個房間。室內有衛生間 (包括洗漱洗衣洗浴),每人還有小冰箱,衣櫃等;室內配有沙發、彩電等,和四星級賓館差不多。

第二,在休閒方面,記得走出房間有一個大遊戲廳,我每次去都看到她們在遊戲廳內打牌(在家時我母親不會玩),還有下棋的等,一些老年人都願意參與,他們在一起有說有笑的,看上去還挺熱鬧的。

第三,在飲食方面,離房間不到10米遠就有餐廳,吃飯也挺方便的;他們的伙食挺好,有食譜,經常調劑;每頓都是葷素搭配,早上四個菜,中午十個菜,晚上六個菜。實行分餐制,很衛生的。老人們都很滿意。

第四,其他方面。老人有病,敬老院及時通知家人去處理;有年齡偏大或身體不好的,家人需要請保姆照顧或家人出錢敬老院請護工,費用額雙方協商。

總之,老人去了,吃的比家裡應時,還科學全面;有事可幹,有話可說;住的也比家裡好。再加上家人常看望,我覺得這樣挺好。所以,我建議,老人能去還是儘量讓他去才是。


龍回頭999


可一直到八年後他們都走了也沒去成。這一個是觀念問題,一個怕人家說我們不孝。作為我雖然很辛苦,我還是願意照顧他們的。因為他們把我養大,為了回報吧。

就是去養老院他們已經老了,身體狀況經常還會發生變化,養老院還是會找家屬的。


海心寧靜


前瞻網發佈的隨著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農村地區老人養老問題日益凸顯,然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

農村養老院

的建設相當滯後,即使建成的入住率也相對較低,而且多為孤寡老人。我國已進入老年化社會,養老問題已是整個社會不得不面對並且需要尋找解決措施的問題,加快建立農村養老體系迫在眉睫。

國家對老齡問題非常重視,成立了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頒佈了《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一系列為保障老年人的權利、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法律、政策。養老院的建設、養老院對老年人的供養等等都是國家重點考慮的問題。入院養老也將是包括農村在內的許多地方所推崇。

目前,城市相對於農村地區對於養老院、

養老社區

的接受程度要高很多,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觀念問題。一直以來農村都有“養兒防老”的觀念,不少人認為入駐養老院等同於被兒女拋棄,老人自己不願入駐,子女也不願揹負不孝的罵名。

觀念的轉變需要屏除以往對養老院

入駐條件

差、老年人受虐的印象,在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的同時,也需要各地方政府在進行工作規劃時,加強老齡工作觀念,普及正確的養老觀念,完善設施服務。

資金是

農村養老院

的建設以及健康運營所面臨的首要問題。筆者認為,

養老院建設

資金的來源除了依靠財政部門撥款外,還可通過多渠道籌資來解決資金瓶頸,如各地募集的彩票福利基金可以調劑一部分用於

農村養老院

的建設,也可以通過社會捐贈、部門對口、企業援建等多種途徑,廣泛籌集資金。

此外,養老院自身的農、副業收入,養老院可以開展農副業生產,組織有勞動能力的老人和服務人員進行適當勞動創收,以彌補養老經費的不足。

除了資金方面,農村養老院日常運營還面臨人員問題。按規定,一般一名工作人員負責照顧五至七名老人,稍高點的比例配備為1:8,然而,目前是不少養老院由於運營資金不足,在人力資源的配備上遠遠不能滿足最佳配備比例,在部分地方一名服務人員甚至要照料將近20名老年人。

除了人數不足的問題,大多數養老院沒有配備具有

專業護理

、老年心理學、社會工作方面的專業人士,無法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因此,許多養老院為了節省開支多聘請一些下崗職工,但這部分人員往往缺乏較為專業的護理知識。

筆者認為,面對這種困境,可以借鑑香港的義工模式。可以號召各醫學專業、

護理專業的大學

技校學生

來充當志願者,既解決了人手認為也解決了醫護知識欠缺的問題。不僅專職人員和志願者,還可以考慮聘請部分兼職者解決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

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觀念的轉變,設施服務的完善,未來將有越來越多農村地區的老人自願

入住養老院



好萊汙第一影帝


凡事有其利弊。

一、適合人群。養老院的住養人群是根據其健康情況和生活能力分類管理服務的,養老院提供的服務多少與收費價格呈正比例。

1、基本健康型。思維清晰,自由行動,生活可以自理,少許穩定的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

2、適度依賴型。高年齡或殘疾、疾病後遺症等老人 ,生活需要協助,如吃飯、洗漱、行走、大小便以及醫生護士照顧者。

3、失智失能型。頭腦完全不清楚(以老年痴呆多),或腦出血腦梗塞後遺症,基本常年臥床,生活起居,醫療護理全部依賴。

二、對號入座。可以根據老人和其家庭的具體情況作選擇題。如一些有條件的夫妻把原來房子出租,入住後,一日三餐吃現成,衛生亦不用打掃,開心輕鬆;還有,對失智失能老人的照顧,往往給整個家庭帶來巨大的壓力或災難⋯⋯所以,老人否到養老院,要慎重分析利弊。

三、觀念改變。入住養老院對於老人或家庭並不是一件不光榮的事,目前一些中高端條件的養老院各種功能齊全,包括精神文化層面,基本醫療服務等,最突出的是認識新朋友,消除孤獨感,還有不少重結良緣的呢!

在豬年春節即將到來之即,祝所有老年朋友新年快樂!



內心平安是永遠


我覺得如果家裡有人照顧老人,還是自己照顧更好,在養老院,老人會特別想家,而且有些護理員不一定會盡心盡力。



而且我始終覺得一句話很在理,你看養我小,我養你老,老人到老了,其實最想著就是兒孫滿堂,一家人其樂融融。一家人圍繞在自己身邊的幸福感。



而不是一個人冷冰冰的在養老院,每個月像孩子一樣等待著家裡來看望自己一眼。所以我覺得還是抽時間多陪陪老人。其實老人也不會想著拖累兒女的。從來父愛,母愛都是不求回報的付出,不要求任何的給予。

關愛老人的心理健康。讓世界充滿愛吧。


兔子小櫻櫻


您好!很高興收到您的問題!

這真是一個比較沉重的話題,因為我們每個人,家裡都有老人,而我們每個人也終將會老去!我覺得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回答,那當然是不該送老人去養老院,因為我自己就不願意去老人院,覺得哪兒也不如自己家好。我曾參觀過幾個養老院,覺得有的養老院雖然硬件很好,但是還是少了親情,少了家和生活的味道,覺得和在自己家感覺不一樣。我相信,如果家裡有條件養老,誰也不會想去養老院。

不過,首先,我想定義一下什麼是養老?很多剛退休的老年人身體都不錯,可以出去旅遊,給兒女看孩子,有自己的愛好,所以這段時間不屬於題目所問的養老範疇。我自己認為的養老,應該是老人年紀已經很大了,需要家人的陪伴和照顧,且身體不好甚至不能自理的這個階段。

去養老院,原來在我父母那個年代,如果說誰家老人去了養老院都覺得是天方奇談!但隨著獨生子女政策以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現在越來越普遍了。因為,我作為一個獨生子女,也深深地能感受到以後壓在我身上養老的擔子很重,但是我覺得只要我有一絲辦法,我就不會送老人們去養老院,我現在設想的是,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可以請個人幫忙,並且有時間就多陪伴老人!我覺得誰都有老去的時候,在人生最後的階段不僅僅是有吃有喝就行了,還需要有家人的陪伴。

總之,是否該送老人院這個問題,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時候送老人院也是實屬無奈。而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還有很多新興的養老方式,比如說上門養老,這說不定也是不錯的選擇。

做兒女的應該在可能的情況下給老人多一些的陪伴!因為人生到最後,就會覺得金錢財富都不重要了,唯有親情和陪伴最重要!


左費小天地


我先問你一下,送養老院用不用花錢?如果需要花錢得多少錢?不用你回答,你想一想就行了!

因為這個答案我知道,送養老院一定是花錢的的,至於需要多少錢那就不一樣了,我的意思就是,如果老人不送養老院你們家就無法生活了,家庭就解體了話,我就無話可說了,那就快把你們家老人送進養老院吧!

送老人去不去養老院,有上中下三種做法,上的做法就是自己在家照顧老人,就向老人從小照顧你一樣,你就天天在家照顧老人了,而你的問題來了,還要去上班,不上班家裡經濟條件從允許,這個道理是對的,這個班是必須上的,那麼這個上的辦法行不通,就退而求其次,那就來中的做法。

中的做法就是把老人留在家中,用你打算送老人上養老院的錢僱人在家裡照顧老人,這樣你準備交給養老院的錢也足夠你支付僱人照顧老人的費用的,就是找這樣的人也非常容易,就在你的小區範圍內就能找到,白天你去上班,照顧老人的人就來,你下班了,他就走,這樣老人在家裡住的安心,你也能放心,晚上下班回來還能陪伴老人,這種做法也是可行的了,也是你現在情況下最好的選擇。

那下的做法就是送老人去養老院了,這樣做,那就等與割斷了你與老人的親情,老人臨死都不會閉上眼睛的,而你也會整天在想念與自責中度過的,現在的養老院都是個人開辦的,大部分是用的民房,兩三個房間,一個房間擠三四個人,公用衛生間,那條件不用看就知道啥樣了,雖然你在週六或週日能去看看,那能解決親情的問題嗎?

所以還是用第二種方法吧,花錢僱人在家照顧老人是比較好的!

〖社會現象,家庭問題,獨家觀點,解或釋疑。請您關注從善如劉的頭條問答!〗


從善如劉L


樓主你好,這個問題沒有絕對的正確答案,或者說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和每個人的特點是有所不同的,有的人他可能沒有這樣的條件去養老院,有的人他可能有這樣的條件,但是自身又不願意去養老院,所以說諸多原因都會造成,很多人他可能不適應這個養老院。

更多的我相信養老的問題還是通過自己的子女來解決的,是比較常見的,自己父母的年齡大了以後,那麼子女都會將自己的父母接到身邊來照顧,這樣的話就不存在去養老院的問題了,當然如果說自己的子女在異地生活的話,那麼很有可能很多老人不願意繼續生活的,因為很多老人都有這種落葉歸根的心態,所以說他是不願意去背井離鄉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城市生活。

所以很多老人他寧願選擇去養老院,也就是說在他們本地區的養老院生活,也不願意去自己子女身邊去生活,當然這只是一個客觀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可能還是養老院的生活,包括養老院的一些特點,不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麼我相信他有的人不願意,但是有的人他比較樂意去,為什麼呢?因為養老院畢竟老人比較多,相對來說自己的這個生活氛圍也是還是比較不錯的,因為天天跟自己同齡的人在一起,話語包括各個方面都是能夠體現自己心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