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亲子关系莫过于:我不把你当父母,你不把我当孩子

前几天有一节目,里面有个高一女生,吐槽她爸半夜把她拉起来看世界杯,喝醉了跟她探讨七八十年代的爱情。她嗔怪她爸:我把你当爹,你把我当兄弟!看得人都是满脸笑意,父女女间的情谊扑着屏幕也挡不住。

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受足了长幼尊卑的桎梏,父母太把自己当长辈,而子女不敢不把自己当晚辈。鸿沟就是在这样的沟通方式下,活生生地被催生出来。两代人各站一边,远远相望,明明都想更靠近对方,却悲哀的发现做不到。

最好的亲子关系莫过于:我不把你当父母,你不把我当孩子

我们难道不应该是平等的?

在中国亲子关系中,最常听到的对话是这样的:

“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因为我是你妈!我都是为你好!”

似乎父母的身份就可以代表所有的理由,执行所有的规则制定和权力实现。孩子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并不会屈从这个无法说服他们的理由。反而,这个对话,让他们明白了世界上有种东西叫特权。比如,父母可以在孩子面前任意发火。比如,孩子可以在做了某些行为时被谅解。

戚薇在一个节目中阐述她和女儿的相处模式,令很多人点赞了她的教育观念。其中凸显的,也正是她把自己和女儿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

女儿看上了戚薇的裙子,死活要戚薇送给她,然而遭到了拒绝。拒绝的理由不是“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再给你”的哄骗;也不是“别闹了,听话”的制止;而是清楚地告诉她:你喜欢的裙子是我的,我也很喜欢,所以我不愿意送给你。

非常平等。我们作为独立的两个人,东西属于我,我就有权利选择给你或者不给你。这和年龄无关,和我们的辈分无关。把两者放在平等的位置,是父母对于孩子最大的尊重。也是他们走上社会正确对待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础。

最好的亲子关系莫过于:我不把你当父母,你不把我当孩子

我只是想和你做朋友

隔壁阿花从读大学就很少回家,一年最多两趟。每周五打一个电话,问候家人。如此持续到现在——在外工作已经八年。阿花和我的联系,比她妈频繁得太多太多。

阿花妈有时候就来我家坐,一坐一上午,问我阿花的近况,叨念着自己想她了,说阿花什么都不跟她讲。但我知道,会变成这样,并不是阿花的错。

阿花在初中的时候喜欢上一个男生。情窦初开时,那些细小的欢喜总希冀有人分享。那时候的阿花和她妈还很亲近,时常跟我说她妈和我是她最好的朋友。她在一个只有她们娘两的夜间,偷偷地问她妈:“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她妈大惊,几乎鲤鱼打挺地跳起来,追着她问什么意思。

诚惶诚恐的阿花自然再不敢多说一个字,只搪塞看了小说好奇罢了。谁也没有想到,女人的直觉让她妈在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翻日记本,跟踪她上下学,找她的同学聊天……直到找出了她心仪的男生。两人还未开始,就已结束,并且众人皆知。

阿花在那之后性情大变,虽然没有转学,但成绩一落千丈,最终也只是混了个大专文凭。她妈问过我:“阿花是不是怪我?”她能来我这旁敲侧击,却终究拉不下脸去对阿花承认自己的过错,争取她的原谅。她装得云淡风轻,认为这事儿很快就会翻篇。

而阿花告诉我:“她以为她作为父母制止了子女的早恋,可事实上,她毁了我心里把她当朋友的定位。我这里,已经对她关上了。”她把手压在心上,轻轻吐出一口气。

最好的亲子关系莫过于:我不把你当父母,你不把我当孩子

很多人都看过方世玉和苗翠花,两人的关系可以是实践了最好的亲子关系。方世玉直呼苗翠花花姐,把她视为兄弟,一起闯祸一起承担,有秘密瞒方德却绝不瞒花姐,泡妞问题直接咨询。人生严肃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实在不需要把亲子这一块加进去。

龙应台那篇很有名的目送,道尽了父母子女间的缘分,不过就是相互陪伴着走一段而已。我们又为何不让这段路走得更加有趣一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