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大師(五燈會元)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者,

南天竺國

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

達摩大師(五燈會元)


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

至本國受王供養,知師密跡

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

發明心要。

既而尊者謂曰:

汝於諸法,已得通量。

夫達摩者,通大之義也。

宜名達摩。

因改號菩提達摩。

祖乃告尊者曰

"我既得法,

當往何國而作佛事?

願垂開示。"

者曰:

汝雖得法,

未可遠遊,且止南天。

待吾滅後六十七載,

當往震旦,設大法藥,

直接上根。

慎勿速行,衰於日下。

祖又曰:

"彼有大士,堪為法器否?

禾載之下有留難否?"

者曰:

"汝所化之方,

獲菩提者不可勝數。

吾滅後六十餘年,

彼國有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

汝至時,南方勿住。

彼唯好有為功業,不見佛理,

汝縱到彼,亦不可久留。

聽吾偈曰:

路行跨水復逢羊,

獨自棲棲暗渡江。

日下可憐雙象馬,

二株嫩桂久昌昌。

達摩大師(五燈會元)


【一葦渡江圖】

又問曰:

"此後更有何事?"

者曰:

從是已去,一百五十年,

而有小難。

聽吾讖曰:

心中雖吉外頭兇,

川下僧房名不中。

為遇毒龍生武子,

忽逢小鼠寂無窮。


又問:

"此後如何?"

者曰:

卻後二百二十年

林下見一人,當得道果

聽吾讖曰:

震旦雖闊無別路,

要假兒孫腳下行。

金雞解御一粒粟,

供養十方羅漢僧。

復演諸偈,皆預讖佛教隆替。


祖恭稟教義,

服勤左右垂四十年,未嘗廢闕。

時有二師:

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勝多,本與祖同學佛陀跋陀小乘禪觀。佛大先既遇般若多羅尊者,舍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二甘露門矣。

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

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

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

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

各封己解,別展化源,聚落崢嶸,徒眾甚盛。

祖喟然嘆曰:

"彼之一師已陷牛跡,

況復支離繁盛而分六宗?

我若不除,永纏邪見。"

言已,微現神力

至有相宗所

問曰:

"一切諸法何名實相?"

彼眾中有一尊長

薩婆羅答曰:

"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

祖曰:

"一切諸相而不互者,

若名實相,當何定邪?"

彼曰:

"於諸相中實無有定,

若定諸相,何名為實?"

祖曰:

"諸相不定,便名實相。

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彼曰:

"我言不定,不說諸相。

當說諸相,其義亦然。"

祖曰:

"汝言不定,當為實相。

定不定故,即非實相。"

彼曰:

"定既不定,即非實相。

知我非故,不定不變。"

祖曰:

"汝今不變,何名實相?

已變已往,其義亦然。"

彼曰:

"不變當在,在不在故,

故變實相,以定其義。"

祖曰:

"實相不變,變即非實。

於有無中,何名實相?"

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

即以手指虛空曰:

"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

祖曰:

若解實相,即見非相。

若了非相,其色亦然。

當於色中,不失色體。

於非相中,不礙有故。

若能是解,此名實相。

彼眾聞已,心意朗然,

欽禮信受。祖瞥然匿跡。

至無相宗所,

問曰:

"汝言無相,當何證之?"

彼眾中有波羅提答曰:

"我明無相,心不現故。"

祖曰:

"汝心不現,當何明之?"

彼曰:

"我明無相,心不取捨。

當於明時,亦無當者。"

祖曰:

"於諸有無,心不取捨。

又無當者,諸明無故。"

彼曰:

"入佛三昧,尚無所得,

何況無相,而欲知之?"

祖曰:

"相既不知,誰雲有無?

尚無所得,何名三昧?"

彼曰:

"我說不證,證無所證。

非三昧故,我說三昧。"

祖曰:

"非三昧者,何當名之?

汝既不證,非證何證?"

波羅提聞祖辯析,

即悟本心,

禮謝於祖,懺悔往謬。

祖記曰:

"汝當得果,不久證之。

此國有魔,非久降之。"

言已,忽然不現。

至定慧宗所

問曰:

"汝學定慧,為一為二?"

達摩大師(五燈會元)


彼眾中有婆蘭陀者答曰:

"我此定慧,非一非二。"

祖曰:

"既非一二,何名定慧?"

彼曰:

"在定非定,處慧非慧。

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祖曰:

"當一不一,當二不二。

既非定慧,約何定慧?"

彼曰:

"不一不二,定慧能知。

非定非慧,亦復然矣。"

祖曰:

"慧非定故,然何知哉?

不一不二,誰定誰慧?"

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

至第四戒行宗所

問曰:

"何者名戒?云何名行?

當此戒行,為一為二?"

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

一二二一,皆彼所生。

依教無染,此名戒行。

祖曰:

汝言依教,即是有染。

一二俱破,何言依教。

此二違背,不及於行。

內外非明,何名為戒?

彼曰:

我有內外,彼已知竟。

既得通達,便是戒行。

若說違背,俱是俱非。

言及清淨,即戒即行。

祖曰:

俱是俱非,何言清淨?

既得通故,何談內外?

賢者聞之,即自慚伏。

至無得宗所

問曰:

"汝雲無得,無得何得?

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

"我說無得,非無得得。

當說得得,無得是得。"

祖曰:

"得既不得。得亦非得。

既雲得得,得得何得?"

彼曰:

"見得非得。非得是得。

若見不得,名為得得。"

祖曰:

"得既非得,得得無得。

既無所得,當何得得?"

寶靜聞之,頓除疑網。

至寂靜宗所

問曰:

"何名寂靜,

於此法中,誰靜誰寂?"

彼眾中有尊者答曰:

此心不動,是名為寂。

於法無染,名之為靜。"

祖曰:

"本心不寂,要假寂靜。

本來寂故,何用寂靜?"

彼曰:

"諸法本空,以空空故。

於彼空空,故名寂靜。"

祖曰:

"空空已空,諸法亦爾。

寂靜無相,何靜何寂?"

彼尊者聞師指誨,

豁然開悟。

達摩大師(五燈會元)

既而六眾,鹹誓歸依。

由是化被南天,聲馳五印。

經六十載,度無量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