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屯的美丽童年 (原创) 李克



苏联屯的美丽童年   (原创)   李克

---现存在西屯为数不多的俄式民居    摄影    李克


我童年时曾在黑龙江省东京城林业局尔站苏联屯度过了五年,这是一个只有在军用地图上才能找到的地方。 时光回到"十月革命"后,俄国滨海地区临时政府最后一任首脑季捷里赫斯将军所属军队和家属向中朝边境附近败退,约有七千人左右的白俄人跟随部队辗转到我国东北各地,其中有几十户人家逃到了东京城林业局尔站西屯这个地方,慢慢地在这里建立了苏联西屯和苏联南屯,过着平静的生活。

50十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两党关系恶化,中国政府下令让这部分白俄人回国,有些人寻找亲友回当时的苏联去了。有些人向英美和欧洲国家申请了避难,也有些人间接去了其他的国家。他们走后在黑龙江林区空下了一些漂亮的俄式苏联屯和木屋。

60年代初,国家决定在东北国有林的这些地方建立营林新村,并从关内移民到这里。1966年3月我父亲李范林经组织任命来到尔站团山子营林村(西苏联屯)任副村长(行政挑头)。我们举家随父亲从城镇搬迁到了西苏联屯。那天,虽然从一早就乘车、换船又乘车的直到傍晚才来到这里,但一下车就被这个绿树掩映下的俄式西苏联屯迷住了,一幢幢尖顶型的俄式木屋不规则的建在果树丛中,有如童话般美丽。

苏联屯的美丽童年   (原创)   李克

---父亲任村长的史志资料


这个苏联屯从东到西散落的俄式木屋占全屯房屋的60%,其余为板夹泥和草拉禾房屋,屯里有50来户人家,200多人口,大部分人来自河北、山东、江苏、河南、也有少数当地人,属国有企业正式职工,主要任务是营造林和进行少量的木材采伐。每月由国家按时支付工资。

苏联屯里的俄式木屋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由木板盖成的,这种木屋精致美观。木屋的屋顶呈"人"字形,因为冬季降雪,"人"字型的屋顶斜度大,便于积雪下滑。木屋上有烟囱,上部建有阁楼,供储物或小孩居住玩耍用。木屋的地下还有半层,深约一人多高,主要用来储存食物,蔬菜和酒,还有防潮保湿的作用。木屋的门前是长方形的门廊,门廊下一般有四五级台阶。要想进入木屋,首先要走上台阶,经过门廊,才能进门。屋内一般有一、二个房间,面积十几平方米,分别为起居室、卧室和厨房,地上铺着木地板。木屋的窗户一般朝南,窗户上留有通气用的小气窗,正房旁建有侧房,用来存放家具或作仓库。木屋四周的院子用木栅栏围着,院内有果园和菜园。

苏联屯的美丽童年   (原创)   李克


另一种就是我们家住的俄式木屋,是由圆木搭建的,这种木屋十分坚固;建筑面积不到30平方米,在屯里属于中等水平,虽然房子显得旧些,但室内用铜油漆过的墙壁木板和地板仍油光铮亮。东北人喜欢住火炕,所以我们就在地板上面搭砌了火炕,不仅一家6口人能住得下,而且冬季不用点炉子也很暖和。这些俄式木屋当时可是国有财产呢。

苏联屯的美丽童年   (原创)   李克


我们在苏联屯里除了每天到学校上学外,闲暇的时候就是串东家跑西家的和苏联屯里的小朋友玩。那时不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好玩的玩具,每天除了到公路北面山上的一块巨石上坐着欣赏苏联屯的景色外,就是到一些小朋友家俄式木屋的阁楼上玩耍,因为大人们一般不喜欢我们小孩在室内玩耍吵闹。玩累了我们就躺在阁楼上睡觉,那感觉真好。苏联屯南面的河道里有许多野生山细鳞、哲罗、柳根鱼,有时候我们就去那里逮鱼,当时没什么捕捞工具,我们就用石头砸石头,把躲在石头旁的鱼震懵,捞上来拿回家,大的人吃小的喂鸭子。后来和大点的孩子混熟了,我们就玩跳格子、打跑球、打尕、打布子、关钉子、踢毽子、跑城、扇徱几、捉迷藏等。有时候我们也帮助大人干些农活,秋季里我们就到附近的山上采蘑菇、猴头,拣橡子,挖药材,采榛子、松子、核桃、山梨、山丁子、山里红、山葡萄、野生猕猴桃、刺梅果,抓林蛙,卖些钱贴补家用,在这个具有俄罗斯风情的苏联屯里生活的那些年,不仅陶冶了情操,而且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遗憾的是"文革"期间俄式风格的苏联屯慢慢的消失了。


苏联屯的美丽童年   (原创)   李克

---儿时常到山上松树旁的那块巨石上坐着欣赏村容 摄影 李克


1971年的12月我们随父亲搬回到了城里,告别了居住了近五年的苏联屯。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曾几次路过那个苏联屯,俄式风格的苏联屯早已荡然无存,如今的苏联西屯是一片普通的居民区。每当我回忆起童年,都会想起曾经居住过的那个美丽的苏联西屯。


苏联屯的美丽童年   (原创)   李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