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裡,“一個坑一個蘿蔔”的用人方法,你遊刃有餘嗎?

導語:“一個坑一個蘿蔔”,是中國人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形象說法,組織管理的相當一部分任務,就是持續不斷地“挖坑”、“找蘿蔔”,讓“坑”與“蘿蔔”匹配度極高。先有“蘿蔔”還是先有“坑”,這是個古老的哲學話題,每個公司對此有過激烈爭論,最後基本得到的結論都不一樣。

身為老闆的你,是先有“蘿蔔”還是先有“坑”,估計你摸摸腦袋問,有什麼不同?


公司裡,“一個坑一個蘿蔔”的用人方法,你遊刃有餘嗎?

“一個坑一個蘿蔔”,是大多數小微老闆做事招員工的普遍措施。每個老闆和管理者都這麼做,想好自己要做什麼事,根據崗位職責或者需要什麼樣的技術人才去定“崗”量身定製,然後找什麼人去做,這是一個常用的方法,因“崗”擇人,因“崗”用人。

“一個蘿蔔一個坑”,專門為這個蘿蔔挖一個坑,是因人設崗的意思。打破既定的組織架構,小微企業老闆都是盲目的招員工,招來之後看錶現,看心情再來分工。公司裡看不到或都壓根就沒有組織架構圖,員工的晉升通道,職業規劃。這樣的公司發展比較緩慢。

“蘿蔔”能成為管理者是因為我們的業績前三,工作出色,做事時候的能力和被提拔以後綜合能力天差地別,被提升為中高層管理幹部,至於會不會管理,會不會用人,老闆沒有關注和在意,或許本身老闆認知就不夠。


公司裡,“一個坑一個蘿蔔”的用人方法,你遊刃有餘嗎?


“一個坑一個蘿蔔”,老闆多數是根據公司需求擇人。

1.要求公司需求,選擇最適合的人才。

我相信人人都有微信,微信之父張小龍喜歡睡懶覺,經常不按時起床,馬化騰每週都有例會,這也導致他經常缺席公司的晨會。馬化騰並沒有產生不滿,還默許張小龍不參加晨會。特重要的會議讓司機去接張小龍,在薪酬方面,作為騰訊的創始人和董事長,馬化騰的年薪只有3000萬,而張小龍的薪酬高達3億,相當於每天82萬的薪酬。對於一個打工仔來說,他比老闆更富有,更輕鬆。

“一個坑一個蘿蔔”,靈活運用,能力多大,就給“蘿蔔”多大的舞臺。

2.“一個坑一個蘿蔔”是“坑”的發展中完善。

泰勒創建了著名的“科學管理理論”,基於這些理論,在工業化時代,穩定的結構、有效的分工,伴隨著流水線的大工業生產帶來高效率和低成本,讓效率大幅度提升。因此,“一個坑一個蘿蔔”長期以來是被大家認可的管理方式。

一個農婦種地,種上玉米,長得又小矮,顆粒無收。農婦想想換一個種種試試看,她換了高粱種到地裡,到了豐收的季節還是沒有收成,農婦在想,為什麼就長不了莊稼?再換一個種種,於是她種了花生,到了收花生的時候,收了很多的花生,農婦終於開心的笑了。

從這個故事看出“一個坑一個蘿蔔”意味著組織架構良好,崗位穩定,進而員工穩定,確保長期的分工合作。穩定的結構,高效的分工,固定的崗位,鎖定的崗位職責說明,流程節點,確定的員工數量,便控制住了公司經營成本,人工成本等等。

3.“一個坑多個蘿蔔”競聘。

為了選拔合適“蘿蔔”到合適“坑”上工作,競聘上崗能為企業提供人員評估信息、為“蘿蔔”提供培訓信息、為團隊建設提供依據。

競聘的過程與程序以及標準實現公開公平。

評價“蘿蔔”們時引入一系列專業的評價手段,確保評價結果的公正。

這種情況在大型創業是常態,晉升機制,晉升通道清清楚楚,同薪同級同職儲備好幾個“蘿蔔”人才。

企業之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

人才的競爭是人與人、團隊與團隊的能力的競爭。

人才能力之間的競爭是挖掘人才潛力的能力的競爭。


公司裡,“一個坑一個蘿蔔”的用人方法,你遊刃有餘嗎?


4.能力強的“蘿蔔”成為中高層管理。

用專注態度做專業的事情,用工作的方法去管理下屬,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看誰誰都不如你,什麼事都親力親為,用好身邊不如你的人,不如你的人都用不了,能力比你強的更管不了。

他們就會失去獨立面對,果敢處理,事事彙報,等你拍板,過度的依賴你這位中高層管理者,所以你是你們部門的滅火器,天天到處滅火,搞得烏煙瘴氣。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某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

這種提拔,管理方式是需要修正優化的,做事很厲害的人綜合能力提升之後加以歷練,觀察等等才能有晉升,我們應該提拔做事一般,懂人性的,溝通協調能力的“蘿蔔”。

一個做事一般怎麼會提拔?可能你百思不得其解,覺得不可思議,成功的管理者都是做事平平淡淡,他們的成功都不是因為善於做事,而是因為善於管人,瞭解人性。

有一部電視劇叫《楚漢》,項羽出身貴族世家,天賦異稟,力能舉鼎,二十出頭,舉世無倫的大英雄。劉邦年逾四十,集“草根”與“光棍”於一身,整日遊手好閒,父責“無賴”,豪爽大度,善於結交,喜好吹牛,常以“龍種”自詡,與縣裡小吏蕭何等混的極熟。最終劉邦得勝,在延續秦朝原有政治制度的基礎上,建立了統治天下達四百餘年的大漢帝國,史稱“漢高祖。

劉邦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這三人是傑出的人才,我重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奪取天下的原因.”

管理者具備的能力:

創新意識、

戰略劃分、

整合理念、

決策能力

價使願:價值觀,使命,願景和清楚的目標是成功的標配。

不優秀不要緊,只是很多優秀的人願意千萬裡追尋著你,你一定是非常優秀的。

“一個坑一個蘿蔔”,把事情怎麼幹,幹什麼,幹出來的好處,風險多大能否承受,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公司越做越好,團隊人數越來越多,組織架構越來越複雜,部門的增加,業務的拓展,都要考慮方方面面,甚至整個系統的每一上節點,細小的環節和流程。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體動成框。公司的劣勢取決於那個點的短板。


公司裡,“一個坑一個蘿蔔”的用人方法,你遊刃有餘嗎?


什麼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傾向於中國企業,主張以人為核心,以人為本。

“一個蘿蔔一個坑”老闆不會再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坑”上,評估求職者是否具備完成這個“坑”的能力;而是把焦點放在“蘿蔔”上:

他的長處是什麼?短板是什麼?

有怎樣的特質?

有怎樣的興趣?

有怎樣的目標?

當管理者的焦點,從“坑”轉移到“蘿蔔”身上,極大的有利於發揮員工的優勢,調動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還能提升管理能力。

1.用文化價值觀來吸引員工追隨。

我還是用電視劇《楚漢》來講例子:項羽厲害了得,個人能能極強,李清照的一曲“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讓古往今來無數人都深深惋惜,項羽在戰爭前期可謂是佔盡的優勢,劉邦的實力和他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判若雲泥。或許從戰爭的初期,項羽必敗的結局早已經被註定。

這事兒怎麼幹老闆自己也沒明白,根本不是這方面的專家,要找到按照老闆的思路把做出來的行業專業士人士,讓他來帶領一支強悍的團隊。

老闆更要關注“蘿蔔”們的優勢及潛能。而這些是基於“未來”,而不僅僅是“現在”。


公司裡,“一個坑一個蘿蔔”的用人方法,你遊刃有餘嗎?


2.用願景和目標來激勵人。

再用次電視劇《西遊記》來講案例:一個是唐僧在西遊記中,我們知道唐僧帶領團隊完成了任務,可是唐僧的做事能力在團隊當中是最弱的那個,去哪都享受騎著馬的待遇,唐僧為什麼會成功?唐僧是團隊當中唯一一個沒有說我不幹了,中途甩挑子的人,他是領導,他是老闆,左肩扛責任,右肩扛使命,一心一意要完成西天取經的目標。他是一個目標最為堅定的執行者。企業的命脈在於帶動,身為公司老大,沒有退路,沒有退路誰都卓越,有了退路誰都平庸。

3.老闆對於人才的把握要非常的精準。

“一個蘿蔔一個坑”在一定時間內,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之間會發生衝突。這樣的方式也可能會產生錯誤的選擇。因此,在對於這樣“蘿蔔”人才選擇的時候,要注意對這個人才的總體考慮,包括對公司的認同、他的開拓創新能力、他的執行力等方面以避免風險。

被迫的“一個蘿蔔一個坑”,《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從弼馬溫的主管崗位擅自脫崗,再至提到孫悟空開出的條件:要做“齊天大聖”,齊天大聖作為一個空銜,有官無祿,畢竟給個空銜,沒多少成本。相比玉皇帝派兵再去征剿,付出代價無法估量要佔上風得多。

一個“蘿蔔”特設一個“坑”,目標都是為了實現公司的戰略目標,沒有必要造成經濟損失,給公司帶來不良後果,追求效益最大化。

“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定義就是計劃、組織、領導、協調、控制。也有定義是說帶領團隊,整合資源,來完成組織目標的一個過程,唐僧和劉邦的共同特點就是讓別人做你想做的事。

讓別人做老闆想做的事情:

那我該做什麼呢?

我想做的事情都讓別人做了,對我的挑戰是什麼?

我如何才能讓別人做我想做的事情?

這是老闆要從全方位思考的問題。


公司裡,“一個坑一個蘿蔔”的用人方法,你遊刃有餘嗎?


“一個坑一個蘿蔔”和“一個蘿蔔一個坑”雙軌並行

1、招聘的時候,除了“一個坑一個蘿蔔”也要“一個蘿蔔一個坑”。

招聘的時候,除了評估“蘿蔔”之外,還有兩種“蘿蔔”需要重點分析和關注的。

有特長,專長的,也許這些特長並不完全符合"坑"要求,但這種特長,在將來或是其他“坑”或崗位上會用到;

當“蘿蔔”並不完全適合該“坑”目前的要求,不是著急否定,可以再問一些針對性的問題,來發現潛能潛力,再做判斷。

2.招聘的時候“一個坑一個蘿蔔”為主,用人的時候“一個蘿蔔一個坑”為主。

招人的時候,老闆通常還是“一個坑一個蘿蔔”作為主導,“蘿蔔”招進來了經過一定時間的培訓,就應該以“蘿蔔”為主,一些事做不到,做不好。老闆就要思考一下,目前的要求是不是過於高了?有沒有盡其發揮?“蘿蔔”們對工作又是什麼樣的態度和期望?這裡我給大家分享篩選“蘿蔔”的標準:


公司裡,“一個坑一個蘿蔔”的用人方法,你遊刃有餘嗎?

供老闆們參與對比一下。

3.確定共同的目標和全力以赴去執行。

公司需要發展,怎樣引導他人來做你想做的事情。多數“蘿蔔”是因為專業能力強而被提拔的,當成為管理者以後,就會有很多的壓力和挑戰,管人所用到的方法、觀念、和行為模式都是不一樣的。

a.當“蘿蔔”不管人的時候,只需要個人業績和能力,業績突出就好,成為中高層管理者後,“蘿蔔”們需要為他人付出,站要他人角度思考,,一定要冷靜分析這麼做對他有哪些好處,這也叫利他思維。

b.個人綜合能力提升,個個成長通過克服自身缺點,修正自己,正視自己才能提高,當“蘿蔔”們開始管理的時候,就緊盯別人的缺點,那樣會很難受和困苦,甚至迷茫,搞得同事們,隊友們也很茫然,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而且還要想盡辦法創造發揮他優勢的機會,讚美和認可並鼓勵大家。

c.當你自己做事的時候,聆聽就行,聽懂和理解老闆的用意就,聆聽時切不可打斷老闆講話,老闆面前多聽少說是最高境界,當你需要同事做你想做的事情的時候,你的溝通和表達,肢體動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影響人的主要手段是有效的表達。

老闆要根據公司的整體發展和現狀來分析而定,需要什麼樣的員工,現實中的公司發展,須考慮規劃目標和公司實力,通過內訓與外引的方式來實現公司用人需求,會是老闆多維度思考的結果。

總結:工作中,人是絕對的,事是相對的,“一個坑一個蘿蔔”和“一個蘿蔔一個坑”,前者關注“事”,後者關注“人”,都是老闆和管理者需要學習的技能,這樣才能應對當下瞬息萬變的環境。“一個坑一個蘿蔔”和“一個蘿蔔一個坑”,身為老闆的你更傾向哪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