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除了詩仙李白還有誰?與酒又有著怎樣的趣事


《飲中八仙歌》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將當時號稱“酒中八仙人”的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從“飲酒”這個角度聯繫在一起,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圖。詩中的八個酒仙都是杜甫同時代的人,在嗜酒、豪放、曠達這些方面彼此相似,又都在長安生活過,因此留下了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趣事,今天我就給大家細細道來。

知章騎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這句說的是賀知章,說他喝醉以後騎在馬上前俯後仰的,就像坐在船上一樣。醉眼昏花地掉到井裡頭,他乾脆就在井底睡著了。史傳賀知章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金龜換酒的故事。

唐天寶元年,詩人李白孤身一人來到京城長安,碰見了著名詩人賀知章。賀知章很早就讀過李白的詩,極為景慕,這次偶然相逢,就親切地攀談起來。

當李白作了一首《蜀道難》時,驚訝地對李白說:“看來,你就是天上下凡的詩聖呀!”相見恨晚,馬上邀請李白去飲酒,在酒店剛坐下,才想起身邊沒有帶錢。便把腰間的金飾龜袋解下來,作為酒錢。李白急忙阻攔,可賀知章卻說,酒逢知己千杯少,唯有一醉方休,才能不辜負今日相會。

後來賀知章去世,李白獨自對酒,悵然有懷,想起當年金龜換酒,便寫下《對酒憶賀監二首》。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除了詩仙李白還有誰?與酒又有著怎樣的趣事

汝陽三鬥始朝天,

道逢麯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這三句說的是汝陽王李璡。唐玄宗李隆基的侄子。據說是皇族中第一美男,不但雅好音樂而且姿容妍美,玄宗曾讚歎說“姿質明瑩,肌發光細,非人間人”,稱其為“花奴”。寵極一時,所以敢於飲酒上朝拜見天子。

歷史評價李璡性嗜酒,自稱釀部尚書,更誇張的是在路上看到酒車也能流起口水來,聽聞酒泉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 恨不得將把自己的封地遷到酒泉去。

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聖稱避賢。

這三句說的是李適之。李適之酒量極大,喜歡與賓客宴飲,每次可以喝酒一斗多不醉。他夜晚飲酒作樂,白天處理政事,一點也不會耽誤工作。

在天寶五年因為相位被李林甫排擠。李林甫生性陰險,對李適之說:“華山盛產黃金,開採後可以使國家富強,估計聖上連不知道。”

李適之生性粗疏,信以為真,於是上奏唐玄宗。玄宗很高興,問李林甫知不知道這件事,李林甫說: “臣知道這件事很久了,但是考慮到陛下的龍氣,所以不敢告訴您。”

唐玄宗由此心生嫌隙,李適之因恐懼而服藥自殺了。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除了詩仙李白還有誰?與酒又有著怎樣的趣事

宗之瀟灑美少年,

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

宗之即崔宗之,一個倜儻灑脫,少年英俊的風流人物。他豪飲時,高舉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渺視一切,旁若無人。唯獨對李白青眼有加。

經常月夜乘舟,自採石達金陵。與 李白詩酒 唱和。喝醉後,猶如玉樹迎風搖曳,不能自持。可惜的是隻有一首《贈李十二白》傳世。

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

蘇晉耽禪,長期齋戒,但同時又嗜飲,經常醉酒,於是日日處於“齋”與“醉”的思想鬥爭中。可想而知,最終當然是“酒”戰勝“佛”,因此他就只好醉中愛逃禪,一邊口中喊著罪過一邊醉了過去。

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李白酷愛飲酒,每天都在酒店喝得大醉。玄宗作了曲子,想要作樂府新詞,急切地召見李白、李白卻已經醉倒在酒店了。召入宮中,用冷水澆臉,命令馬上寫詩,不一會兒,李白就寫成十餘首,皇帝龍顏大悅。可惜李白一時忘形,在金殿上伸出腳來命令高力士給他脫靴子,因此被斥責離開了長安。從此浪跡江湖,一天到晚沉浸在酒中。最後也因為飲酒過度,死於宣城。

杜甫的《飲中八仙歌》除了詩仙李白還有誰?與酒又有著怎樣的趣事

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張旭世稱“張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

張旭三杯酒醉後,豪情奔放,一路走一路揮毫潑墨。他無視權貴的威嚴,在顯貴的王公大人面前,脫下帽子,露出頭頂,奮筆疾書,自由揮灑,筆走龍蛇,字跡如雲煙般舒捲自如。

張旭曾說:"開始時,我聽說公主與挑夫爭著走路而悟得草書筆法的意境。後來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書筆法的神韻。"

每次酒醉時,揮筆大叫。還時常將頭浸入墨汁中用頭書寫,世上人稱他為"張顛。"酒醒後看見自己用頭寫的字,認為它神異而不可重新得到。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談雄辯驚四筵。

袁郊在《甘澤謠》中稱焦遂為布衣,說明他是個平民。 據傳他平時有口吃得毛病。但五斗酒下肚。便能高談闊論。往往滔滔不絕,四座皆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