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南陽!這些古老的姓氏,你知道嗎?

這裡,

有源於南陽的古老姓氏,

快來找找,

有沒有自己的姓氏呢!

源於南陽!這些古老的姓氏,你知道嗎?

01 白 白姓望出南陽。來源有四:1、據《姓氏白源》及《《元命苞》所載,遠古時期,我國北部姜姓部落首領炎帝有一個大臣叫白阜,精通水脈,為疏通水道作出了貢獻。他的子孫便以“白”為姓,稱白氏。2、出自姬姓。據《元和姓纂》、《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周太王五世孫虞仲的後人百里奚,出生於宛。後到秦國為左相。百里奚的兒子百里孟明視生二子,一曰西乞術,一曰白乙丙(名丙,字白乙)。白乙丙官拜秦國大夫,其後人以字為氏,這就是秦國的白氏。3唐白居易自序家狀,曰出於楚太子建之子白公勝4、他族改姓。據《臺北縣氏族略》:唐時,有白元光本為突厥人,後封為南陽郡王,其後裔為白氏。

02 岑岑出自姬姓。周文王異母弟姬耀之子渠,武王封於梁國北岑亭,子孫因以為氏,即岑氏。岑氏世居南陽棘陽(棘陽,漢縣,在今新野縣境)東漢至隋唐,岑氏名人輩出,為南陽望族。特別是唐代,曾三世為相,聲震朝野,顯赫一時。岑氏望出南陽,南北朝時其族人因避亂寓居江陵(在今湖北省),故其後多有生於江陵。

03 崔 崔姓的歷史已有三千多年。崔姓的祖先追至商末周初的南陽人姜尚,也就是民間傳中的姜子牙。周朝建立後,由於傳說中姜尚功勳卓著,被分封至齊國,成為齊國的開國君主。齊國是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都城城在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姜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王位,但他卻將王位讓給了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後來就以邑為氏,崔姓於此誕生。因姜尚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市西),所以也叫呂尚。追根溯源可知,崔姓出自姜姓,得於今山東省章丘縣,源於今河南省南陽市。

04鄧源於子姓,出自曼姓。商武丁封其季父於鄧,為鄧侯,賜姓曼,建立鄧國(今河南南陽鄧州市、新野縣一帶)。《元和姓纂》:“鄧,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故鄧姓尊曼季為鼻祖。由於楚、鄧系甥舅之邦,楚滅鄧後鄧氏子孫依然安居故土,成為楚人,有的還在楚國做官,如被稱為“楚之良”的鄧廖即是。

05董 董相傳顓頊的己姓後裔中有一個叫叔安的被封於飂,所以叫飂叔安,又叫蓼叔安,蓼位於今天河南省唐河縣南部的湖陽鎮一帶(見廖姓)。叔安有個兒子叫董父,熟知龍的習性,被帝舜任命為豢龍氏,專司養龍,由於董父盡職盡責,帝舜將董父封於川,川位於今天的河南省臨穎縣境內。《太平寰宇記·許州》中記載:“舊許州臨穎縣有豢龍城,相傳即董父封邑”董父的後裔以董為姓,這是董姓的主根,得於臨穎,源於唐河。

06杜姓源頭主要有三支,其中兩支出自河南。第—支出自酒神杜康,第二支出自祁姓,第三支出自少數民族。南陽是杜姓三大郡望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杜姓人在魯、晉等國為官。秦代時,魯國杜洩的曾孫杜赫為大將軍,受采邑於南陽衍邑(今河南南陽西南),時人稱為杜衍。其孫杜札曾任南陽太守。這支杜氏在南陽發展很快,使南陽成為杜姓的郡望之一。

07樊姓的起源主要有二:一是出自姬姓,其始祖為周王的後人仲山甫,也有書上稱他為仲山父。仲山甫是輔佐周宣王中興的大臣,深受周王的器重。當時宣王的大臣尹吉甫曾作詩《烝民》來讚頌仲山甫的功績這首詩收錄在《詩經》中。周宣王賜他封地於樊,所以他又被稱為樊仲、樊穆仲。樊,也叫陽樊,在今河南省濟源市西南,是樊姓的祖根所在。仲山甫的後裔遂以以封地作為自己姓氏。周朝後期由於樊國為晉所滅,仲山甫的後裔子孫流落各地。自戰國至西漢,樊姓有支遷居到南陽唐河縣湖陽一帶,迅速繁衍成為南陽地區大姓。西漢末年,湖陽樊姓到樊重這一代成為當地有名的豪族。樊重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外祖父。東漢建立後,劉秀先後封樊宏、樊丹、樊尋、樊忠、樊茂五人為侯,並追封樊重為壽張敬侯。樊宏的長子樊鯈精通儒學,授徒三千,時人稱為樊侯學。到漢明帝永平年間,湖陽樊姓與外戚郭、陰、馬姓掌握了東漢朝政政大權,並稱為“四大姓”西晉永嘉年間湖陽樊姓宗族為避戰亂南遷於淮南一帶。湖陽樊姓樊宏的後人樊僧遠,則舉家遷於今江西廬江定居,為廬江樊姓的始遷祖。到隋唐的時候,湖陽樊姓樊宏的後人樊詠遷居到河中府河東縣(今山西永濟)。另有湖陽樊姓後人樊思賢遷居於湖北江陵,為江陵樊姓始遷祖。宋元時期,樊姓子孫為避戰亂,很多人由北方遷到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居住。到明清兩代樊姓子孫或躲戰亂,或旅居異鄉,或做官外任而散播到南北各地,成為我國分佈比較廣泛的姓氏。

08範姓出自祁姓,是帝堯的後裔。公元前593年帝堯裔孫劉累的後裔隨會率晉軍打敗了經常騷擾晉國的赤狄,升任太傅,食邑移封於範(今河南范陽縣境)又稱範會。範會去世後諡號“武子”,史稱範武子。他的子孫從此便在範地定居下來,以居邑為姓氏,形成範姓。範武子家族是晉國主要貴族之一,權勢顯赫。範武子的兒子範燮(史稱範文刊、範文子之子範匄(史稱範宣子)均在晉國執政。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後,範姓的一支南遷到南陽順陽(今淅川縣境)很快成為天下範姓最顯赫的一支。順陽範氏興起於秦漢,顯貴於魏晉南北朝,衰落於隋唐期間簪纓不絕,累世相繼,成為中原範氏的代表春秋時的南陽人范蠡出仕越國,輔佐勾踐勵精圖治,重振國家,攻滅吳國,率先聞名天下。

09姜南陽為姜姓祖根地之一。姜姓出自炎帝神農氏。因炎帝生於姜水(即今陝西之歧水)故姓姜。其後炎帝子孫以各種原因多改為他姓,至虞夏之際,炎帝裔孫、四嶽始祖伯夷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呂,建立呂國,被賜以祖姓姜,接續炎帝香火。西周時的姜尚(姜子牙,今南陽人)因輔佐周武王伐紂有功,被封於齊,建立齊國,傳二十九世至齊康公為田氏政權取代,姜尚後代散居各地或姓呂,或姓姜。

10酈姓出自夏朝,源頭在內鄉。黃帝后裔受封於酈,並立國為酈。其國故城在今內鄉縣趙店鄉酈城村。《姓譜》:“夏禹封黃帝子孫於酈,以為氏。”

11廖姓的來源出自古國名。古蓼國有二,一在今河南固始縣東,一在今河南唐河縣南。史稱之為東蓼、西蓼。古時廖、寥、蓼等字音同字通,因此蓼國即廖國。西蓼是古帝顓頊的後裔叔安所建,為己姓國。據文獻記載,早在夏代,帝顓頊的裔孫叔安祖被封於飂(又作蓼、廖)在今河南唐河縣南三十五公里的湖陽鎮一帶,地域包括唐河南部及湖北棗陽北部。至今湖陽鎮尚有蓼山、蓼王廟等遺蹟。鎮北有一條小河仍名蓼陽河。這些地名都與古蓼國有關。蓼國被楚滅掉,遺蹟以國名為姓。三國蜀將領廖化即為其後裔。

12呂姓是以古呂國的國名為姓的姓氏。古呂國為炎帝后裔所建。炎帝的後裔伯夷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呂,建呂國。夏、商時期,這支呂人一直在今山西的呂梁山一帶活動。商朝末年,呂侯加入了西周反商聯盟,因而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宣王時,為安定“南土”,將呂國遷封到今河南南陽市境(今南陽市西15公里董呂村)。公元前688年,呂國之地被楚國侵佔,楚文王將呂國遺族東遷到今河南新蔡縣西南,復建一小國,作為楚國的附庸,這個呂國被稱作“東呂”,以區別於南陽之呂國。東呂后來被宋國滅掉,族人移居到江蘇銅山東北,該地漢代名呂縣。蔡平侯復建蔡國時,把蔡國從上蔡遷到東呂故地,其地遂名新蔡。西、東二呂相繼滅亡之後,遺族均以原國名為氏,形成呂姓,這就是後世呂姓的主要來源 。

13彭姓為當今中國大姓,其源頭主要有兩支。第一支出自大彭氏國。顓頊的後裔彭鏗在堯帝地得到任用,到商代時被封於大彭(今江蘇徐州),後世稱其為彭祖或老彭。大彭氏國在商朝武丁時期被滅,子民以國為氏,遷至申(今河南南陽),後代散居各地。

14申姓主要來源於古申國,出自姜姓,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申人於西周初年受封為諸侯,早期的居地在今寧夏中衛縣至陝西米脂縣一帶,史稱西申。周宣王時,申伯為王舅父,入朝為相,權勢顯赫。當時,宣王為加強對南土的控制,改封申伯於南陽盆地(今河南南陽),命他統理南方,史稱南申。春秋時,楚滅申。申國滅亡後族人以國名為氏,就是申姓。

15唐姓的主要源頭有二,分別出自祁姓和姬姓。唐氏有兩支,一支為唐叔虞的後裔,周成王滅祁姓唐國後,將唐國故地分封給自己的弟叔虞,稱唐叔虞,其後有唐氏,另外,春秋時在今河南唐河縣東北部一帶有一個唐國,為周代“漢陽諸姬”(即在江漢流域的周同姓小國)之一,周朝初年即已立國,但該國初封者失載。公元前505年,唐國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姓,形成姬姓唐氏的一大支脈,祁姓唐氏為帝堯的後裔,也分為兩支。分別得姓於河北唐縣和山西翼城。

16宛 宛姓出自南陽,商朝武丁子文封侯於苑地(宛,苑、菀,音同義近,作宛地名通用),其後裔以宛(苑)為氏。

17吳 吳姓是黃帝的後裔。黃帝的二十五世孫古公亶父有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泰伯、仲雍為了能讓其父吳姓是黃帝的後裔。黃帝的二十五世孫古公亶父有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泰伯、仲雍為了能讓其父古亶公將王位傳給季歷,然後再傳給姬昌,“三讓王位”,最後遠遷至無錫梅里建立一個新的國家,自號“勾吳”,創始了吳姓,吳太伯被奉為吳姓開姓始祖,也稱得姓始祖,其弟弟仲雍為傳姓始祖。吳國傳位25位君王,歷時七百多年後,在吳王夫差的手裡滅亡了。吳國滅亡以後,宗室四散逃亡,以吳為氏。後歷經戰國數百年動盪,吳氏在秦漢時期隨著吳芮、吳漢等家族的稱王封侯,開始走上覆興之路。吳芮在西漢王朝建立過程中,滅秦有功,被劉邦封為長沙王。東漢時期南陽吳氏,名震天下,大司馬大將軍吳漢是東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功封廣平侯。吳漢家室十餘人封侯,榮尊東漢。東漢後期,吳漢長子吳成後裔在豫南、鄂北形成了吳氏望族,史稱“南陽吳氏”。次子吳國後裔在魯南、豫北等地形成吳氏望族,史稱“濮陽吳氏”。自吳漢後裔已遍居大江南北,國內海外,其總人口近三千萬。近年海內外吳漢後裔紛紛探根朔源,迴歸吳漢祖地,尋根問祖古亶公將王位傳給季歷,然後再傳給姬昌,“三讓王位”,最後遠遷至無錫梅里建立一個新的國家,自號“勾吳”,創始了吳姓,吳太伯被奉為吳姓開姓始祖,也稱得姓始祖,其弟弟仲雍為傳姓始祖。吳國傳位25位君王,歷時七百多年後,在吳王夫差的手裡滅亡了。吳國滅亡以後,宗室四散逃亡,以吳為氏。後歷經戰國數百年動盪,吳氏在秦漢時期隨著吳芮、吳漢等家族的稱王封侯,開始走上覆興之路。吳芮在西漢王朝建立過程中,滅秦有功,被劉邦封為長沙王。東漢時期南陽吳氏,名震天下,大司馬大將軍吳漢是東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功封廣平侯。吳漢家室十餘人封侯,榮尊東漢。東漢後期,吳漢長子吳成後裔在豫南、鄂北形成了吳氏望族,史稱“南陽吳氏”。次子吳國後裔在魯南、豫北等地形成吳氏望族,史稱“濮陽吳氏”。自吳漢後裔已遍居大江南北,國內海外,其總人口近三千萬。近年海內外吳漢後裔紛紛探根朔源,迴歸吳漢祖地,尋根問祖。

18謝 出自炎、黃二帝之後。《世本·姓氏篇》:“謝,任姓,黃帝之後”。黃帝之子有14人得姓,其中任姓建有10個國家,謝為其一。謝在夏商周皆為諸侯國,後為周宣王所滅,在謝舊土營建謝邑,以封申伯。任姓謝國滅亡後,國人以國為氏,即謝氏。申為炎帝之後四嶽的封國,姜姓。周宣王封四嶽後裔申伯於謝(邑)稱申伯國,春秋初為楚所滅,申伯居於謝邑的子孫,以邑為氏,別姜為謝,亦為謝氏。任姓謝國和姜姓所封謝邑故址均在南陽。

據《歷代歷史年表》:“古謝國,治棘水之陽,屬南陽郡”。棘陽,春秋楚之黃棘,漢置縣,在今南陽新野縣境。申之謝邑,《路史·國名記》引《荊州記》曰:“棘陽東北百里謝城是也,有謝水”。棘陽東北百里的謝城,當在今唐河縣。或謂謝城在宛縣,然皆不出南陽境,故南陽為謝姓的祖籍地,四海謝氏,敬仰南陽,尊南陽為其始祖發祥地。古謝國和申國滅亡後,謝姓除部分留居原地外,大部分外遷。

19陰 其先出自管仲,管仲七世孫修,自齊適楚,為陰大夫(陰,在今湖北光化縣西),其後因以為氏。

秦漢之際,陰氏居南陽新野,世奉管仲之祀。漢宣帝時,陰氏已為著姓,其後裔陰子方,為一方豪富。子方生幼公,幼公生君孟,君孟名睦(或作陸)即光武帝皇后陰麗華之父,早卒。陰麗華為光武帝原配夫人,光武即位,令侍中傅俊迎入京師(洛陽)立為貴人,生明帝劉莊,立為皇后,明帝即位,尊為皇太后,卒諡光烈。光烈皇后前母兄陰識,初從更始,封陰德侯,建武元年(25年),徵召京師,更封陰鄉侯。次年,拜關都尉,遷侍中。建武十五年(39年)。定封原鹿侯。鎮守京城,並輔導東宮。顯宗即位,仍拜執金吾,位特進,卒諡貞侯。陰識弟興,歷官黃門侍郎、衛尉、侍中,賜爵關內侯,曾受命為顧大臣,卒諡翼侯。明帝水平元年(59年),封其子慶為鮦陽侯。興從兄陰嵩為中郎將,監御林軍十餘年。陰識弟就,初襲父爵宣恩侯,後改封新陽侯。顯宗即位,拜為少府,位特進。陰識孫陰綱之女,初為和帝貴人。永元中立為皇后,父綱封吳房侯,位特進。三子軼、輔、敞皆為黃門侍郎。後因巫蠱罪,陰皇后被廢.父綱自殺.弟輔下獄死,軼、敞徒日南。安帝永初四年(110年)鄧太后詔赦陰氏被徙者均歸故里,還其資財五百餘萬。陰氏在漢世有兩位皇后,尚公主一人。封侯者六人,顯赫一時,名震朝野,為南陽宦門望族。

20庾 據《元和姓纂》:周代有司庾之官(庾為露天穀倉),其後人以為官為氏,即庾氏。庾氏主要郡望有濟陽(治今河南蘭考縣東北)、穎川(治今河南禹州市)和南陽。南陽庾氏世居新野(今河南新野縣),為著姓。《水經注》:“朝水(今刁河)分支,東有樊氏陂(南陽樊氏,光武帝舅家,陂在新野縣西南)東西十里,南北五里亦謂之凡亭……樊氏既滅,庾氏取陂,故諺曰:‘陂汪汪,下田良,樊氏失業庾氏昌’。”

南陽庾氏家族,盛於南朝時期。南朝齊時庾氏後裔庾易,是當時著名文學家。其父庾驥,曾官安西將軍。子黔婁,仕梁為巴西、梓潼太守,後遷其蜀郡太守、散騎侍郎,官至黃門侍郎,次子於陵,亦以文學著稱,南齊時曾任東陽、遂安令,入梁累遷中書黃門侍郎、廣陵太守,官至鴻臚卿。少子肩吾,南朝著名宮體詩人,梁簡文帝時任度支尚書,後為江州刺史,封武康縣侯。肩吾子庾信,著名詞賦家,梁元帝時官至右衛將軍,爵武康縣侯。因出使西魏被扣留長安,封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後入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又有庾蓽,仕齊為驍騎將軍功曹,高帝建元初荊州別駕,後累遷至會稽郡丞。其兄子杲之,官至侍中。庾詵,南朝梁著名學者,特愛林泉,屢召不仕,不治產業,一生著述甚豐,卒諡號貞節處士。其子曼倩,梁元帝時官至諮議參軍,潛心研究天文、曆法,著有《七曜律歷》》天文學專著。其孫季才,繼父志從事天文學研究,南梁曾任參軍,入北周為太史,入隋為常侍。庾域,梁文帝時曾官懷寧太守,後為蜀郡太守。子子輿,官至巴陵內史。庾氏自是成為南陽名門顯族。南朝庾曼倩之孫庾質,隋代曾任隴州司馬、太史令。

唐代庾承宣,曾任吏部尚書、天兵軍節度使。還有庾光烈、庾光先兄弟,在“安史之亂”中被叛軍所俘,拒官不仕,後逃歸唐,光烈任大理寺少卿,光先官至吏部侍郎。光烈子庾河與弟倬,在叛軍佔領長安後,逃避山中,叛平,河曾任兵部郎中。河子敬休,累官至尚書右丞,卒贈吏部尚書。敬休弟簡休,官至工部侍郎。以上唐代人物皆出自南陽庾氏之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